我在紧紧拥抱我的部队

宗公平

<h3>  我在紧紧拥抱我的部队<br> 近几年来,我一直利用空余时间为我当年所在部队采编一部“团史”,跑了全国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老首长和战士,其中有我们团1963年从新疆第一骑兵团转为工兵团以后的首任团长和政委等,他们都是由当年的八路军一路打过来的,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曾荣获党中中央、国务院、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目前纯文稿有100余万字,分上中下三册,暂定名为《英勇工兵“137”》。在奔波采访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要数今年去西藏阿里中印边界的一次冒险行动。<br> 我当兵在新疆一个声名很大的“工程兵建筑第137团”部队,是王震将军当年在延安南泥湾开荒大生产的359旅部队,1949年挺进新疆后,从剿匪平叛、开荒生产、边防施工,建立了不朽功勋。可是我们部队在1983年——1985年西藏阿里5000米高原的生命禁区中印边界某段,修筑完战备公路后,于军委百万大裁军号令中解散转型为其它兵种了。为此,给部队数万指战员留下了久久的怀念。<br>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在记者生涯的晚年,便担负并实施了和众战友一样心愿的让怀念变成文字的浩大工程。一是把我们当年为国防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正能量精神财富传给子孙后代;二是填补新疆军区档案材料一项空白。<br> 这部书,得到了我团最后一任政委和团长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牵头主抓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作为主编,对其中“硝烟弥漫战旗红、殚精竭虑为国防、军旅征程新疆情、魏巍昆仑铸丰碑”等八个章节内容作了严格编辑。但在编辑“魏巍昆仑铸丰碑”部分时,由于我当年已离开部队,所以对此部分的地名、数字、环境、战友们的英雄事迹等无法正确订正与感受。所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今年夏天动员我妻子(做后勤)、小女儿(协同我开车),以及两位能写作的战友,从新疆乌鲁木齐市驱车至南疆叶城、再走新藏线至西藏阿里、中印边界,单程3000余公里,数天在世界海拔最高、最惊险的山路上行驶,翻越数座3300——5400米达坂,差点把我们两个同行人员的生命因强烈的高原反应撂在半路上。但是,我们还是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了没有料到的诸多天险,带着香烛等祭奠品,拜谒了沿途的康西瓦烈士陵园、阿里烈士陵园。胜利到达目的地后,再设祭坛告慰了我们当年长眠于此的战友。<br> 我们采访的目的地,距离前年中印边界“洞朗事件”不远,我们在这里欣喜看到,当年还是在我们部队帮助下逐渐实行土改的藏区,今日已有了设施健全的乡政府等等党政机构。在乡党委王书记和村书记等引领下,我们还拜见了当年“爱民桥”落成典礼仪式上给南疆军区罗副司令员敬青稞酒的某村女干部曲宗,联系了另一村当年曾经进北京见过毛主席的索南曲珍女村长等。<br> 真是::<br> 不到现场不知其天翻地覆地变化;<br> 不到现场不知当地军民对“137团”的怀念与爱戴;<br> 不到现场不能正确订正这部分稿件中的谬误与不足;<br> 不到现场不能感受此地的严重缺氧与惊险;<br> 不到现场不能体验我们团官兵当年为了国家安宁而在此“刻骨铭心、艰苦卓绝”的牺牲与奉献。<br> 边防连一位战友曾告诉我们,他们每当翻越玛阳达坂时心里就感慨:“137团当年能在这座陡峭的山上修成盘山公路,就是世界奇迹!”<br> 大山依旧,我们修筑边防工程依旧,当地藏胞对137团的爱戴依旧。<br> 我们要返回时,在找不到几座牺牲战友墓碑情况下,就找了一块空地设坛祭奠,当我们最后鞠躬时,我们几个人都哭了,他们当年也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啊,如果没有这个工程,他们的生命不至于永远留在这里。<br> 试想,如果他们是我们的亲兄弟或亲戚,会作何感想呢?<br> 愿祖国的边防似钢铁长城,愿在此牺牲的战友安息,愿我们战友的子孙后代铭记父辈们正能量精神!<br> <br> <br> <br>  <br></h3> <h3>政委为我们在乌市壮行</h3> <h3>从叶成零公里出发</h3> <h3>通向云端深处的大路</h3> <h3>三十里营房</h3> <h3>边防检查站为我们感动</h3> <h3>被几万年大风风蚀的山脉</h3> <h3>拜谒康西瓦烈士陵园</h3> <h3>实在撑不住了</h3> <h3>平坦而不平坦的开阔地</h3> <h3>于大风与雨雪交加时翻越了5347米的界山达坂</h3> <h3>见到了高原上的野驴</h3> <h3>我们当年在山野修筑的钢架桥</h3> <h3>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惊险山路行驶</h3> <h3>我的小女儿鸽子</h3> <h3>能下车拍到的较为安全的山路</h3> <h3>处处有落石危险的路段</h3> <h3>我、妻子、小女儿在这座达坂上</h3> <h3>我们的爱民桥</h3> <h3>我们和乡村政府领导在一起</h3> <h3>中印边界处</h3> <h3>我们经历了生命之险回到乌市后,司令员、政委、团长等首长为我们再次举行了庆祝宴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