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徐新生回镇原探亲纪行

小河流水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台胞徐新生回镇原探亲纪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儒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镇原《文史资料》(2018年第6期)</h1><h3><br></h3> 2017年8月8日,庆阳市举办了首届庆台经贸文化交流论坛。由台湾中华工商经济文化协会理事长李正言先生,前国民党专任委员兼大陆部副主任、台湾中华工商经济文化协会顾问、台北甘肃同乡会前任理事长徐新生先生等带队,台湾工商、经济、教育等公会、协会的各界代表30多人来庆阳参加了本次论坛。甘肃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王锋、陇东学院院长许尔忠等参加了论坛。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赵昌军主持论坛,市委常委、副市长卫达致欢迎辞。下午,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涛在庆阳宾馆会见了参访团一行。会议之后,台湾代表团到西峰区、庆城、合水等县参观考察后,台湾代表团从庆阳市返回。由于徐新生主任是镇原人,参加首届庆台经贸文化交流论坛会议后,因年事已高,返回家乡实属不易,因而没有随团返回,受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的安排,携夫人罗惠丽女士回镇原探亲。对于这次探访,市委统战部、市台办领导十分重视,安排镇原县委统战部、县委台办要高度重视,做好徐新生先生回家乡探亲的全程接待工作。为此,县委统战部召开专题会议,对此作出安排,并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时间、行程、参观路线及陪同人员安排等。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共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会见首届庆台经贸文化交流论坛台湾代表李正言、徐新生<br></h3> <h3> 2017年8月11日早晨,县委统战部前往庆阳市宾馆迎接。市委统战部领导在宾馆送别,并对镇原方面再做安排,要求做好全面接待工作,并将徐主任的当日行程以简报形式及时上报市委统战部。 徐新生先生祖籍甘肃省镇原县原曙光乡川口村徐家沟自然村人,撤乡并镇后,即现在的屯字镇川口村徐家沟自然村。徐先生的父亲是台湾知名传教士徐万黎博士。1922年11月23日出生在镇原,1947年在武昌行道会生命堂受洗信基督教。1948年在广西梧州师范学校任教,1947年到台湾,1949年2月在台湾新竹中学任教。1953年9月考入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研读神学,从此一生传教。主要论著有《马丁路德为何要做改教运动》《成功之路》《心灵改革》《人类迷信志根源》等28部(册)。徐万黎先生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两岸开放探亲后首批回大陆故乡探亲的台胞,受到地方政府的隆重接待,在县内影响很大。徐新生是万黎先生的长子,兄弟五人,其下有徐竹民、徐保罗、徐摩西、徐牧民4人。徐新生先生1949年7月17日出生于台湾,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服兵役两年,中尉军衔,曾任国民党专任委员兼大陆部副主任、台湾中华工商经济文化协会顾问、台北市甘肃同乡会前任理事长,2015年退休。这次借庆台经贸文化交流论坛之机,回祖籍镇原探亲,本人感慨万千。 上午10时,按照接待方案安排,从庆阳市返回镇原,路过北石窟文化产业园,是参观的第一个点。徐新生夫妇参观了新建的北石窟驿风景区。在这里,我们提前安排了景区的工作人员做引导解说。徐先生他们对景区似乎并不关注,只对浓缩的丝路沙漠景观产生了极大兴趣。在行进到“北石窟驿”的标志石碑前,徐新生先生对我说,这个碑刻的提法不对。我们问起原由,他说:北石窟是北魏时候泾州刺史奚康生为讨好东都洛阳那边而建造的佛窟,因为当时胡太后礼佛之故,在泾州有南石窟,而且南石窟没有北石窟规模大,原因就是胡太后是临泾人。在古代,对佛的礼教是极度虔诚的,驿站就是车马店,不可能用佛窟之名来代用。北石窟北魏以后才有,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茹河道驿站,应该比北石窟更早,而且当年一定不在这里。当看到景区正门上的“关陇丝路第一驿”的门匾后,徐先生连连说,错了错了。他说:关陇丝路,是汉唐后才打开的一条通道,关陇,指的是关山,古来叫小陇山,关山陇山实为一山,陇山有道,称陇坻大坂道,俗云陇山道。古人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感慨,说的正是这里,就是现在的宝鸡至天水一线,关陇丝路,并不是这里。说到这,我们感觉自惭,徐先生作为海外游子,对家乡的历史渊源能掌握到这样通彻的地步,可见台湾人对于华夏历史研究的精熟程度,让我们这些生长在大陆,陶冶在历史典籍里的人自叹弗如。由此可以看出,台湾人的处事严谨与治学风范,值得我们深思。在这里草草观览后,随即乘车往县上。<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石窟驿景区</h3></font></h3> <h3>  车过现在的柳嘴,即原彭阳乡,看见路边彭阳古城遗址的石碑,徐先生马上叫停。下车后,他仔细考察了古城的规模和走向,在古城墙下一家农户门前的石碑前照相,照了又照,口里恋恋不舍地说,太珍贵了。这块斑驳的石碑上醒然刻着:“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阳古城,甘肃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布,甘肃省文物局立。” 徐先生揣度说,应该是镇原最早立县的地方。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北地设七县,彭阳当属其一,汉置沿用,能留存到现在,极其珍贵,它是我们镇原历史厚重的活化石。对于徐先生的话,在历史与考古角度,错对姑且不论,只是对于遗迹的珍视程度,让随行的人大为惊叹。这位漂洋过海返回家乡寻根的人,面对这处残垣断壁,竟然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应,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况且,这并不在我们的行程之中。看见新改建的公路开口处,立柳嘴村的界牌,徐先生叹息说,可惜了,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彭阳古城,不应该现在毁坏,这个地名也不应该丢掉。他反复观看,手摸古城墙,探究夯土层,给我们讲解古城建制和构造,随之爬上残墙,纵览规模。在这里,他似乎不是回来探亲,而是远道而来的考古学家。在我们几次催促下,他依然坚持要找到一处能留下“彭阳”踪迹的遗迹。在原彭阳乡老街道的南边,终于看见一处建筑,原来是蒿草掩映的“彭阳剧场”,在这里,徐先生让我给他拍照数次,依然兴致勃勃。<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彭阳故城遗址</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彭阳剧场</h3></font></h3> <h3> 下午,按照方案安排,参观了镇原县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特别是到县博物馆,在王博文馆长的陪同下,徐先生仔细参观了每一个展室。徐先生对这些文物的认知以及对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了如指掌,让王馆长和我们随行的人都为徐先生的学识而信服。看到秦诏版的实物,他对我们讲,更印证了自己对彭阳古城的观点。原本安排参观文化三馆为两个小时,结果在这里观看了4个小时。王馆长事后说,这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一位业内参观者。我想,徐先生之所以能对镇原的历史文化有这样深厚的了解,是因为久居海外,源于父辈以上都是镇原人,寻根思乡,只能在历史中探究故乡的点滴风貌。也是一种赤子情怀,故土情深的流露。随后,步行到文化一条街参观,走进青年书法家张旭的画廊欣赏镇原书画作品。张旭现场挥毫,为远道而来的台湾亲人赠送了书法作品。就近黄昏的时候,我们推迟了晚餐的时间,驱车前往潜夫山,参观了王符纪念馆和潜夫山革命烈士陵园,登临潜夫台,观看镇原县全貌。在王符雕像前,徐先生夫妇合影,他说,这是自东汉以后,家乡出的唯一一位很有影响的古代哲学家。对于《潜夫论》的学习和研究,台湾那边也很重视。观看县城东、西区建设规模后,徐先生对镇原县城市建设的步伐和经济发展速度非常赞许,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发展步伐很快,由家乡风貌的变化就能看到这一点。 </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新生一行参观镇原县博物馆</h3></font></h3> <h3>  8月12日早晨,原计划到太阳池观看自然景观,然后到屯字镇参观绿硕园现代电子商务企业,再到徐先生的家乡探亲。临上车的时候,徐先生突然提出,昨天路过北石窟的时候,他忘记了一处十分重要的景观,就是察看茹河古道。我们随行的人讲,茹河道,就是镇原县城所在的川道,没有啥遗迹。徐先生显得急切,说在市上的时候,有人给他介绍过这处遗迹。徐先生不远万里,回归故里,这点心愿该能满足吧。于是,我们临时变更,又驱车40多公里赶往北石窟,计划连路途两个小时后,赶往太阳池,因为前一天已经通知镇上准备,并接来徐先生的家人在那里会聚见面。 早晨,川道里萦绕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天光晴好。我们驱车前往北石窟,追寻秦汉丝绸古道遗迹。车过北石窟,没有停留,直接往东川。下车后,我们一边询问,一边观寻。当地人说,沟里面的山坡上有一条石道,这个山就叫石道坡。于是,我们从一处野草茂密的沟底步入,打草寻径,攀援而上。及至半途,迎上市委考察团下来,在此邂逅市委书记贠建民,随行的还有北石窟文管所所长吴正科,市旅游局局长谭文枫等。徐先生在市委欢迎宴会上已经和贠书记熟悉,在此意外相遇十分高兴。短暂叙谈后,贠书记提出,我们合个影吧。于是,我们随行的工作人员用手机匆匆拍了个照。之后,贠书记指着吴所长说:你不用陪我了,今天上午你就陪他看吧,他可是远来的客人!于是,这里只留下徐先生、吴所长和我们4人。随行的其他人员嫌路难走,都在山下等候。<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古丝绸之路茹河道与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北石窟文管所长吴正科合影<br></h3> <h3> 在吴所长的带领下,走过草滩,爬上山崖,终于看见了这条古道,我们被眼前的遗迹震惊了。古道青石,苔迹斑斑;坡道绵延,山势巍巍。古道在这处山坡段,为青石路面,中间有独轮车磨凿出一尺多深的车辙,岁月的久远,历史的烟云昭然若揭。吴所长介绍说,经过多方考证,这就是汉代丝绸之路茹河道留下最古老、最完整的丝路古道遗迹。徐先生感慨地说,这处坡道的发现,是件大事,应该好好保护,并加开发宣讲,让海内各界,都知道在茹河沿岸,也有与敦煌一样历史久远的丝路古道遗迹。这再次印证了徐先生认定彭阳古城的看法。这里,人们俗称车道坡,由来已久。根据史书及庆阳府志记载,汉走茹河道,唐以后多走关陇道。可以想象,从长安出,经雍州,越泾河,沿蒲河口上萧金镇,过上马庄,经过平地胡同,走原边车壕,就到车道坡了。从车道坡这段古道向西不远,为汉代彭阳古城。沿川继续向西,到战国古长城,过长城口,出萧关一路西去。当年班彪走的就是这条大道。我们走到半山,依旧能看清楚古道蜿蜒的走向,便返回下山。 茹河古道,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次随同察看后,感触颇多。在我们这里,不乏历史的厚重,也不乏历史的遗存,缺乏的是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和尊重。 山上看完以后,随吴所长到北石窟寺,吴所长详细介绍了石窟建筑及寺内佛像背景、塑造年代等。随后到办公室,吴所长取出古丝绸之路研究资料给我们介绍情况。返回时,吴所长带我们去山谷看了“天下黄土第一门”的景观。 原定两个小时,结果在这里逗留了将近一个上午。 快到正午的时候,我们赶到太阳池。镇党委领导和相关业务人员以及徐先生的家人从上午九点就等候在这里。徐先生在这里见到阔别多年、在大陆的亲人徐永超一家、其姐等人。由于午餐的时间关系,取消了参观绿硕园企业和苹果产业的安排。中午,屯字镇政府安排午餐。<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新生先生与其姐、徐永超一家人在太阳池<br></h3> <h3> 中午,到屯字街道徐永超家中叙旧。徐永超,是徐先生大伯父徐万清后人,生于1950年,现在居屯字街道。下午,徐先生往川口村徐家河故里探亲,到徐永超老家其二儿子徐立志家。在老家,前往河南山根,看望了他的大哥徐永成。徐永成是徐先生二伯父徐万书后人,现在独居,生于1938年7月,在徐先生堂兄弟中为最长。<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新生先生在家乡徐家沟探望其堂长兄徐永成<br></h3> <h3> 8月13日,早餐后,我们前往中原乡卧云山和原峰山参观。由于徐先生也信耶稣,因此,对于这些道教景点没有多大兴趣。更多的是感怀黄土高原盛夏的秀美风光。徐先生妻子罗惠丽女士感慨地说:走过世界上好多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雄伟壮丽的景观,还是家乡好。其实,八月的黄土高原就是一个风景,对于看惯了世界风景名胜的人来说,换一个角度,就是绝佳的景致。到中原乡城南村卧云山观看景点后,由于公路修建,我们返回从下李村的胜利沟林场经过,翻沟往原峰。车过沟壑,林荫翠盖,林下清凉风微,翠山环绕,风光无限。沿途盛夏的风景,处处翠盖迷人,这让徐先生夫妇大为畅快。下午返回时,经郭原乡景原村的胡太后祠观览后,返回镇原。 这次回乡探亲活动,按照市台办安排为一周时间,由于徐先生中途有其他外事活动,往返探亲压减成3天。到此,在县内参观、考察活动结束。<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卧云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峰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皇后湾太后祠</h3></font></h3> <h3> 下午,由县政府副县长张淑娟代表县委、县政府举办了欢迎晚宴,县委统战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相关领导参加,并向徐新生先生赠送了镇原书法纪念品。 8月14日早晨,由镇原县委统战部安排人员陪同送往咸阳国际机场。整个探亲考察活动结束。 徐新生先生回乡探亲,通过全程的考察活动看,尽管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但是,从徐先生身上不难看到,渊源的历史文化底蕴,浓浓的乡情,连接的是血浓于水的不舍情缘。对于长期漂泊海外的游子,他们所表现出那份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对亲人的热爱,是常人所不能体验的。徐先生表示,他一定致力于宣传家乡文化,通过经贸文化交流,引导鼓励外界投资,关注家乡发展变化。对大陆新时期的快速发展,深表赞赏。同时,在徐新生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底蕴、渊博学识和人文修养,也是值得我们学习。这说明,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只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引领着每一个中国人,走一个中国的道路。 (作者系县政协文史资料撰写员、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