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心传神授中开启至真圣贤的人生成就

乐元圣(玄元子)

<h5><font color="#ff8a00">【题记】<br>只要你具有使命、格局、胸怀、视野、抱负,无论世界多么喧躁,我依然会在心开始的地方等待你同我共同启航梦想,让我们在星辰大海、诗与远方共享生命时光。世界不能没有阳光,人类不能没有智慧。篱前歧黄对诗语,闲来酒里话桑麻。世事参悟七个字,诗酒茶琴棋书画。诗歌礼乐复兴关乎家国的未来,因为文学的基因是诗歌,文化的基因是文学,文明的基因是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文明,宗教的基因是哲学,科学的基因是宗教,政治的基因是科学,经济的基因是政治,这便是我们认知人类基因链溯源的使命与背负。人类混沌前行数百万年后,终于举起文明火炬,随着上帝向人类泄密基因的大时代到来,人类一切旧认知旧常识将被彻底颠覆,生物智能+基因认知,将彻底改变人类自身的未来。古今中外,一切圣贤事业都是为了传承宇宙文明智慧。智慧超越种族、信仰与国界,属于全人类。礼敬智者,周文王跪步驮车姜子牙,刘备三顾茅庐、程门立雪求学、禅门断臂求法等等典范成为人类智慧文明的圣典。<br>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 诗歌,是唤醒人的心智走向无限的智慧,科幻+玄幻将铺垫人类文明的方向,哲学将终结我们的生命同现实斗争、赛跑的痛苦与挣扎。我们的世界有足够的宽容与度量,容得下不同与异端,怕就怕自己没有独立的思想与意志,跟着那些粗枝大叶的浮于表层的潮流与声音四处飘泊,最终茫然而不自知自明,确天天抱怨社会的不公与苍天的不平等,把浅薄当深刻,把影视娱乐声音当强音与方向,把报刊电视评论当政治与战略,很多人陷在其中,而醉迷不醒。这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信息通畅,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种论调都可以看到,但有价值的东西也被隐藏的更深了,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难发现他们,互联网像一湾深海,如果没有高超的游泳技术和掌控能力,不想被互联网淹死,就只能远离它。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内心笃定,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并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让自己的生命越走越远,越走越闪耀。世界上本没有多少真理可言,有的只是角度的不同,你坚持自己的世界观,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坚持下去,开辟蹊径,终会有所成就。找到一处安静之地,仰望星空,用心观照,用脑思想。鼎天下而先圣,成道器而后乐。<br>世界亘古至今,人类文明一直在运动的规律中前行,只有那些沉潜证悟天道的人,他们在躁动的社会中孑然鹤立,以其昭昭的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撑灯者,以其寂寂的思想照耀世界的光明,你心伟大,世界自然光明温暖,让我们共同仰望星空、虔敬古典哲学、尊重现代科学,在古典音乐的氲韫诗意里生活,在哲学思想的路上圆满生命无限的美意,我邀你,从当下开始,立志做诗人与哲学思想家, 读一些有意义的书,交一些有深度的朋友,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读书,做人、做事,洗涤内心,立大心愿、建大目标、修大格局,致大行为。当我们真正领受了圣贤的担当,要在我们的家庭中造圆满幸福的因缘;在我们的社会当中造安定健康的氛围;在我们的国家当中造国强民圣的文明复兴;在我们的世界当中造天下大同的安宁和平环境。圣贤的生命大担当就是:"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立规明矩、以上率下、继承创新"。从此,安静的思想,激情的生活,拒斥琐碎与随波逐流,只坚持价值选择与智慧的爱,做内心强大的人,安于当下,心有远方,全力以赴,不计成败,激情满怀,心守寂淡。</font></h5><h5><font color="#ff8a00"><br>举凡古今中外,除了愚妄者,人类所有追求生命价值的人对待哲学家都会敬虔的奉若神明,从而找到人生的归宿与方向,寻求真理,做正当的事。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哲学家心中承照的是山河大地,星辰寰宇,哲学家永远是单纯、善良和真实的人,同佛神与上帝对话而领受天道的人, 天道无谋,天道无畏,天道多助,掌握天道的人是懂得规律与秩序的人,他们养君子浩然正气,内心如玉亦如铁,静时存养,动时省察。让家国情怀成为民族品格,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家国天下,是我们心灵的皈依,是我们共同的信仰。由此参破生死,尽性知命,此心光明,一念抱持,为世界撑灯,照亮自己,更照耀世界………<br>       乐元圣于戊戌年三月香山</font></h5> <h3>圣贤成就是每个人活着的最伟大的精神追求,什么叫“圣”?什么叫“凡”?觉悟就是“圣”;迷惑、在贪嗔痴上不能够自我掌控就叫“凡”。圣人戒贪嗔痴,自我觉悟,升华生命。所以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教也好,都有自身成长的修法。我们中国甚至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道统。</h3><h3><br></h3><h3>中国字是很奇特的,这个“国”字,一个四框,然后里面是“或”,这个“或”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一个“戈”,戈是代表军事、武力;然后“戈”字下面一个"口",“口”是代表媒体宣传;还有“一”字,代表要统一思想。现在我们国家这些都有,媒体是统一的,军事也是统一的,但是,那个四方的“框”就欠缺,“道”统欠缺。“道”一欠缺,稍有一点思想的人就会觉得,没有围墙,没有安全感。</h3><h3><br></h3><h3>所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反省,在现在是很重要的一桩事情。中华文化是那么可实践,每一个人,妇孺老幼都能做到的。并不是说,要等国力强盛,人人都发大财了,才能来学习做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人的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自然就会讲究文明,其实不是这样。</h3><h3><br></h3><h3>中国古人说,人虽渴,不饮“盗泉”之水。不是说喝了水再去遵循道德,而是因为有了道德,才能判断什么水能喝,什么水不能喝。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中国太穷了,要先富起来。其实历史上中国的地位,曾经是非常高的,到乾隆年代还是这样,世界各地还到中国来朝贡,再往上推就更不得了,世界各国的人才都以到中国来做一个官为荣耀,到中国来留学为荣耀。从马可波罗的传记里就可以看到,他这样评价中国:“中国是一批懂得哲学的人来管理国家,这在西方是一种梦想的社会形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圣贤之道的教育,就是把每一个人塑造成为圣贤,来自我制约。这是人类非常高的一种管理模式,一种社会次序。</h3><h3><br></h3><h3>古人崇尚立定志向,始终不渝、不改其志。《说文》:志,意也。《毛诗序》:在心为志。俗话说,“人穷志不短”,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做人处世理念。“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h3><h3><br></h3><h3>古人的志向往往是无私的、高尚的、利益众生的。《论语》记载,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旁。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将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没有怨言。”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但愿听听夫子的志向。”孔子说:“我愿年老的能得到奉养安乐,朋友之间能彼此信任,年少的能得到关怀抚育。”</h3> <h3><b>明志尚志</b></h3><h3><br></h3><h3>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又指出“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志”就是明确志向。他说,“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于情,永窜伏庸,不免于下流。”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h3><h3><br></h3><h3>虞集(西元1271-1348),字伯生,号道园,历仕元,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奎章阁侍书学士等职。他是元代诗文四大家的首席,著有《道园类稿》。道园曾把立志比喻为射箭,射箭的目标是射者的志向,而想通过研究学问达到圣贤的人,就象射箭的人要求射中目标是一样的。志向不固定,像在汪洋大海里随波漂流,永远没有终止,这样不变成一个妄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要做的第一件事。有了定向以后,便应该要讲求达到圣贤目的的方法了,这一点不是没有志向的人能做到的。所以跟从良师、选取益友、用功读书、穷究事理,都是要求达到这个目的所应必备之事。</h3><h3><br></h3><h3>在平素无事之时,这志向未曾怠慢;应事接物之时,这志向未曾被搅乱;安逸、顺适时,志向不因此而丧失;患难、忧戚时,志向不因此被震慑;必定得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方肯罢休。这就是只要立定志向,就是始终不渝、不改其志的人了。所以真能这样立志,便可达到圣人的地步了。</h3><h3><br></h3><h3>如果志向不立定,即使细致微小的事,也无成功的道理;何况是研究学问这样重大的事呢?古时孔夫子以“生而知之”的天资禀赋,在开始读书的时候,犹且讲究立志;何况我们这样愚笨至极,智慧又阻塞不通达的人呢?</h3><h3><br></h3><h3>那么,不能不把崇尚立志这件事,视为最重要最急切的事,是非常明白的了。</h3><h3><br></h3><h3><b>“有志者,事竟成”</b></h3><h3><br></h3><h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讲的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宋义却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项羽认为,“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他早晨参见上将军宋义时,到他账中斩了宋义的头,称宋义与齐国谋反,楚王密令杀之。众将慑服,立项羽为假上将军。</h3><h3><br></h3><h3>项羽于是率军渡漳河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楚军士兵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于是大破秦军。“百二秦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h3> <h3><b>人各有志</b></h3><h3><br></h3><h3>《汉书》记载,卜式是汉朝河南郡人,以畜牧为生。他弟弟成人后,卜式把房屋田产都留给弟弟,自己赶着一百只羊入山放牧,十几年后,卜式的羊达到一千头,弟弟却把自己的家业全部耗尽,卜式又分出一半羊给弟弟。当时由于汉朝和匈奴长期开战,国库虚空,卜式上书,愿出一半家财助边。汉武帝派人来问:“你想做官吗?”他回答说:“我从小牧羊,不会做官,也不愿意。”来人问:“你家里有什么冤屈吗?”他说: “我生来不与人争,怎么会有冤屈呢?”一年后,山东发生水灾,洪水方圆二千里,流民大量涌入河南郡,卜式又上书河南太守,出二十万钱帮助流民。太守上报汉武帝,汉武帝拜卜式为中郎官,布告天下。无奈,卜式不愿出来,汉武帝只得派人来说:“天子上林苑中有一大群羊,希望你来放牧。”于是卜式来到京城,以中郎官的身份,每天穿着草鞋在苑中牧羊。</h3><h3><br></h3><h3>范仲淹常怀天下之忧,诸葛孔明也绝非沽名钓誉之流,而是成为智慧与忠良的化身。卜式爱养羊,陶渊明爱田园,历代还有很多隐士、高人不愿为官。人各有志,有的人即使为官,并不是每个人都把权力看的那么重的。</h3><h3><br></h3><h3>佛菩萨要加持你,你还要能够接得住。你接不住,佛菩萨加持再多,你也没拿到。在西藏上师经常说,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才是加持了。这有的像打电话,那边拨了你的号码,你要点击才能接通,这个点击,就是慈悲心、菩提心。</h3><h3><br></h3><h3><b>不忘初心</b></h3><h3><br></h3><h3>《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说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愿,功德圆满。 初心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更提醒我们在迷茫彷徨时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不要“乱花渐欲迷人眼”。永葆初心,终能成功。</h3><h3><br></h3><h3>初心给了我们成长的内在力量。星云大师说:“我出家做和尚,是自愿的。人生经历这么多挫折,始终不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生活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记最初为什么开始,就心甘情愿。不忘初心,就是力量。”</h3><h3><br></h3><h3><b>大道至简</b></h3><h3><br></h3><h3>你若简单,世界就不会复杂。面对复杂,保持冷静,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摒除其他一切无谓的纠缠与杂念。练就一双慧眼,回归事物的本原,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压力会减小,痛苦也会释然。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h3><h3><br></h3><h3><b>有容乃大</b></h3><h3><br></h3><h3>“宰相肚里能撑船”,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凡事,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远一些,就会发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并非妄念。学会原谅那些无心之失,学会坦然面对事业、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大气、大度、大方的人,一笑而过,也是一种智慧。</h3><h3><br></h3><h3><b>上善若水</b></h3><h3><br></h3><h3>“水利万物而不争”。最好的德行,就是泽被万物、服务万民而不争名利,以默默、不为人知的状态,涵养巨大的能量,产生深远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言不等于无言,不争不意味着不为。挣脱名利的束缚,追求大爱的人,才能最终成就大事业。</h3> <h3>佛菩萨的法身遍虚空尽法界,不断地加与众生。那么,众生要有信心,佛菩萨的力量才能够达到他身上。就是说,佛菩萨是太阳月亮的光,太阳月亮的光来自天上,只要地面有水或有镜子,都能够照出太阳和月亮的影子来。但是,佛的这个太阳月亮固然是天上永远存在,这个水有不有,就看众生信心有没有了。有信心的,水又是清的,又是定的,不动的,那个太阳的影子就很清楚地现出来了,加持力量就来了。如果你水混的,或者紧动荡的,那个影子就现不出来。或者你根本没有水,那你这个太阳的影子怎么现呢?再怎么加,你持不了。只有清净心,才能映照佛光,才能接得住这个加持力,所以说,加,是佛菩萨的力量;持,要自己任持,把这个佛菩萨力量自己拿下来了。你说要有加没有持的话,你这个感应也不会有的。佛菩萨加持护佑众生,不舍一个有情,只要你有慈悲心、清净心,菩提心。如果你再精进修行一段时间,证悟般若空性智慧了,你就会明了,这三心是一心。自性即佛。</h3><h3><br></h3><h3>所以有的人他信佛了之后,几年没有什么感应,他就怀疑。这是他自己不懂,你根本三心二意的,不诚不专的,你这样子学佛修行的话,佛菩萨的加怎么到你身上来呢?一分的信心,一分加持。你信心有十分,十分的加持。《观音菩萨普门品》中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坠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h3><h3><br></h3><h3>这是最大的神通,通过观音菩萨的加持,都到你身上来了,一切福德智慧都可以从观音菩萨加持到你身上。但是,你没有信心,持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这个,菩萨再慈悲,那你没有信心的众生是度不了的。所以说,我们要求加持呢我们不要想著占便宜,这是佛菩萨一方面的事情,我不要持的,只要佛菩萨加好了。加了之后,你持不了的话,那你就白白地加了。所以说,我们佛教修行,不是讲迷信,不是单靠人家的,要靠自己的。你自己能持了,佛的力量就加上来;你持不了的话,天天加,天天加,你加在你身上,一点也没有。</h3><h3><br></h3><h3>这就像你拿个茶杯倒着放,再大的雨,甘露水下来,你杯子里边半点都没有。那你就是没有办法的了。所以说,你要得佛菩萨的加持,你自己要努力修行。那么自己要有信心,要专诚,要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加持力绝对会有。那么,你没有专诚,没有信心的话,只为自己着想,那你不要怪佛菩萨,要怪你自己。所以说,我们说求加持力,求加持不但是说要佛菩萨慈悲,还要自己努力啊!这个两方面都要来。你单是求佛菩萨慈悲,自己不精进,心不诚,希望一觉醒来,成佛了,天下没有这个事。你的“杯子”就像是你的习气,学佛修行,就是把一切世间俗见和自我都反过来做就对了。</h3> <h3><b>形传</b></h3><h3><br></h3><h3>修行的传承与授受,因方式和层次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授受方式是形传。所谓形传就是通过动作、姿势、文字和图片等将人类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传授给他人。凡是通过姿势、动作、图片、文字等来授受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方式,统称为形传。为什么叫它为形传呢?因为这些知识无一例外地都以某种可见的、可听的等可被五官感知的方式被授受的,也就是说,都是以某种有形的方式被授受的,所以我们瑜伽统称它为形传。形传是包括瑜伽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授受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方式。</h3><h3><br></h3><h3><b>心传</b></h3><h3><br></h3><h3>所谓心传,就是通过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之间智慧和生命体证的直接传授。这种授受方式主要存在于瑜伽和各类生命修行的导师和弟子之间。导师的知识、经验、能量和智慧等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通过师生之间心心相印、以心传心的方式,传授到弟子们的心灵和生命里。概括地说,心传就是(弟子对导师)生命的再现,就是(弟子对导师)智慧的再现,就是(弟子对导师)存在的再现和(弟子对导师)境界的再现。</h3><h3><br></h3><h3>但需要强调的是,弟子对导师的生命、境界和智慧等的再现,不等于弟子对导师的简单模仿。再现和模仿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模仿是外在的、机械的,再现是内在的、生动的;模仿是无生命的,再现是有生命的;模仿属于形传范畴,再现属于心传范畴。</h3><h3><br></h3><h3>不仅印度传统的瑜伽修学,在进入中高级阶段时师生之间必须采用心传,在中国和日本的禅宗里,师徒之间同样采用心传。在禅宗师徒授受中,一些禅师很少或从不进行经文和一般知识的传授。每当弟子在认知、悟性和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禅师给予帮助或指导时,禅师有时候并不给予直接的文字与知识教授。更有甚者,老师不仅不回答弟子的问题,反而棒打弟子或怒吼弟子。此时,弟子会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弟子的生命、悟性和认识等会得到一次巨大的飞跃和蜕变。禅宗有一个基本宗旨就是倡导“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因为禅宗特别注重以心传心的心传,所以禅宗又名心宗。</h3><h3><br></h3><h3>在中国的儒家,心传一直是儒门圣贤间生命修证最主要的方式。孟子并非孔子的直传弟子,两人之间相距一百多年。但孟子是历史公认传承孔子之生命和洞悟的第一人。孟子也自述“吾私淑孔子”,其“私淑”之意即是心传。北宋时著名大贤程颢先生之再传弟子王苹对儒门千古传心的心传有一个代表性的解释:“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其意即是尧、舜、禹、汤、文、武以及孔、孟之间并不是仅仅外形上的文章和知识的接力传递(文章和知识的接力传递仅仅属于“形传”),他们之间更为核心的是心灵相通、生命相契,是前一个生命对后一个生命的照耀,是后一个生命对前一个生命的生动再现。</h3><h3><br></h3><h3>这是儒家圣贤间特有的“千古传心”。“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此意是通过心传之后,自然过渡到“神传”阶段。(下一节对“神传”有进一步的阐述。)儒家的“心”字不是现今心理学上的心,而是生命之别称。我们生命内在的本性是“无异圣人,万善皆备”的,得此“万善”则无事不备。</h3> <h3>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密宗里,导师与弟子之间同样非常注重心传,并且有一些专门为了获得和加强弟子与导师之间心心相印的特别修行方法。人类主要的几大文明体系、智慧体系和宗教体系,无一例外地都将心传作为弟子转化意识、升华生命和开悟解脱的必经途径。</h3><h3><br></h3><h3><b>莲花生大师</b></h3><h3><br></h3><h3>传承印度晚期大乘佛教——密宗的莲花生大师(公元八世纪)应当时西藏吐蕃王朝的国王之请,前往西藏传播佛法。当莲花生大师成功地将佛教密宗传入雪域后,他认为那个伟大的种子已经播下,日后一定能在这片神圣的雪域里开花结果,那时佛法一定会深入到每个人的人生中,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福祉。在莲花生大师准备返回他的祖国印度之前,他清楚地预知到在以后的历史中,西藏的密宗将会出现一些变质,他的教导会被一些人扭曲和误解。</h3><h3><br></h3><h3>为了利益后世更多的众生,为了使他的教导不被扭曲,莲花生大师运用禅定力将一些重要的修行方法、重要的经典等“储存”进部分弟子的意识深处。这就是雪域里有名的“意藏”。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的某个机缘成熟时期,莲花生的后世弟子们就可以在梦中或禅定中得到莲花生大师的启示,在莲花生大师的加持下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前某一世里,曾经得到莲花生大师“授予”过某个修行方法或某本经典,这些方法和经典现在就“潜藏”在自己的意识中。随后,这名弟子在禅定中,将这些经典或修行方法从自己的意识中显化出来,重新写作成书,传于后世。在莲花生大师之后,把重要的经典和修行方法,采用这种特殊方式传承下来的瑜伽修行士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心传领域的典型事例。</h3><h3><br></h3><h3>以莲花生大师为代表的瑜伽士使用的这种心传方式是一种间接的心传方式,儒家孔孟之间的“私淑”,也是一种穿越几代人的间接心传。而皇冠瑜伽在数千年历史中除了采用间接的心传方式外,我们更注重直接的心传,即任何人——无论他是皇冠瑜伽的正式或非正式学生,只要他对皇冠瑜伽和我们这些皇冠瑜伽的传承人,在心理上有一个较深的认同和接纳,在精神上对皇冠瑜伽和我们这些传承人有一个开放和接收的心念,我们的能量,禅定力、功德力等加持力以及智慧和证悟等就会源源不断地传输进这位接收者身心里,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转化疾病、净化身心、提升生命境界等功效。在接收者生起主动地接收我们的能量、功德和证悟的念头的同时即开始发生功效。</h3><h3><br></h3><h3>当某一日接收者收回了接收我们的能量、功德和证悟的念头时,这种传输则宣告中断。只要接收者不曾中断接收的心念,则我们的能量、功德和证悟就会持续不断地传输进他的身心和生命之中。所以说我们皇冠瑜伽的心传是当下的、直接的、无时空间隔的。接收我们的能量、功德和证悟等的快慢和深浅程度,与接受者和我们之间的心心相印、生命相融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接收者心态的开放、低位和恳切程度越高,其接收的速度和深度就越高。</h3><h3><br></h3><h3><b>形传与心传之间的差别</b></h3><h3><br></h3><h3>1. 心传属于低级的、有形的授受方式。</h3><h3><br></h3><h3>2. 心传受内在的诸多条件限制,如弟子与导师之间的心灵相通程度等;形传则受诸多外在的条件限制。</h3><h3><br></h3><h3>3. 心传主要存在于瑜伽领域、宗教领域等相关的生命实践(修行)领域;而形传则存在于一切人类文化和技能的传承中。</h3><h3><br></h3><h3>4. 如果我们把文字、动作和语言等这些属于形传范围的东西比喻为计算机的硬件,那么心传则是计算机的软件;如果我们把文字、动作和语言等比喻为电视机,那么心传则是通过电视机播放出来的一系列节目。所以,尽管心传在很多时候也借助文字、动作和语言等方式来实现(如同电视节目需要通过电视机来显示那样),但心传并不局限于或等于这些文字、动作和语言(电视节目不等于电视机)。</h3><h3><br></h3><h3>5. 形传(文字、动作等)表面看上去很多样、很丰富,但其内容很浅薄;心传表面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其内涵却十分深奥而丰富。</h3> <h3><b>神传</b></h3><h3><br></h3><h3>心传并不是瑜伽授受中最终的方式,瑜伽修行者和一切生命实践者最终追求的是获得神传,又叫神启。神传就是获得来自神灵或神性的启示。获得神传和获得解脱是一对因果关系,也是一对孪生关系:获得神启是引发开悟最重要的前提,开悟则必须真实而彻底地获得神启。</h3><h3><br></h3><h3>“神传”的“神”字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宗教中所信仰的各种高高在上的神灵。不同文化对神灵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有上主、圣父、创造者、真主等异称。“神”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我们生命内在的神性。对神性的异称同样也很多,不同的文化对它有不同的称谓:印度传统文化称之为大梵;瑜伽称之为宇宙意识、超意识、生命、大我等;儒家称之为性或仁;道家称之为道;佛家对此称谓名目最多,如法身、真如、如来藏、法界、佛性等;基督教称之为圣灵;哲学家称之为存在、本体、理性、真理等。</h3><h3><br></h3><h3>东方圣贤大多认可引发他们获得最终开悟和解脱的是生命内在的神性,他们的超常智慧同样也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神性;而西方圣贤大多认可引发他们获得最终开悟和解脱的是高高在上的外在神灵,他们的超常智慧同样也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神灵。这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中的一个差异。东方人视那个最终的本体是内在的、没有格位的,也就是没有神格的;西方人视那个最终的本体是外在的、有某种格位的,也就是有神格的。但无论是有格位的神灵,还是无格位的神性,有如下几点却是东西方文明共同认可的:</h3><h3><br></h3><h3>1. 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坚称他们的文明直接源自神灵或神性。如佛教认为他们的佛陀是获得了生命内在的佛性(即神性)开显而有了大彻大悟后的四十九年讲法,因此才有了后世的佛教文明。基督教认为耶稣是获得了上帝的启示而有了《圣经》,以此开西方之文明。</h3><h3><br></h3><h3>2. 人类所有文明体系,最终追求的理想都是为了获得神灵或神性的启示。</h3><h3><br></h3><h3>3.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坚信,要想获得生命的终极解脱,要想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和先验的智慧,则必须以获得外在神灵的启示或生命内在神性的开显为前提条件。</h3><h3><br></h3><h3>4. 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认为,人生除了生理的成长和心理的成长外,还必须拥有一个更重要的成长,那就是灵性的成长。所谓灵性的成长,就是向着外在的神灵或我们生命内在的神性的成长,也即是生命的成长,或叫做意识对其自身的超越性成长。其实质即是将自己不断地与神灵或神性发生更为深入的相应和融合。“与神灵或神性发生更为深入的相应和融合”的意思即是:向着神灵或神性不断深入地敞开自己、显化自己;或反过来理解,让神灵或神性不断地向着你敞开它自己、显化它自己。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在相互敞开和显化中彻底融合,实现你即神灵或神性的化身,神灵或神性即是你的化身。这种相互的融合和互为彼此的化身,西方文明称之为“道成肉身”或“复活”等,我们东方文明则称之为“开悟”“明心见性”或“天人合一”等。神传(同时也包括心传)最能体现“瑜伽”一词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含义:相应和融合。</h3><h3><br></h3><h3>5.人类所有文明体系都一致认为,当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和缺失感。如果我们的灵性得不到很好的成长和实现所引发的焦虑感与缺失感,是人类中每个成员和一切众生最为基本也最为持久的存在感受之一。但相对于生理上的安全需要、生殖需要(即性需要)、饮食需要和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如爱人或被爱的需要)来说,灵性成长需要(即人生终极关怀需要),其强度相对微弱得多,以至于这种更深层的需要时常被我们所忽视。绝大多数的人类成员,终其一生,都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内在深处原来还有这样一层需要,还有这样一种声音,呼唤着我们去实现它、满足它;没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声音、这种需要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是最终极的需要。</h3><h3><br></h3><h3>相对于生理成长需要和心理成长需要而言,这种灵性成长的需要和声音,西方人习惯地称之为“神(上帝)的呼唤”“信仰的激情”或“对原罪的责任”等;我们东方人则称之为“感应道交”“天命”或“天刑”等;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称之为“存在的焦虑(感)”“理性的缺失(感)”“生命的空虚(感)”或“被抛弃(感)”等。正因为这种需要和这种源自生命深远的呼唤,在绝大多数人们那里长期地甚或终其一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所以源自灵性的成长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感和缺失感,是人类及一切众生最基本的焦虑感之一,也是伴随着人类从始至终最为持久的缺失感之一。这种焦虑感和缺失感一直到我们达成了神传(神启),实现了生命终极关怀和洞彻存在真相后,才会悄然终止。</h3> <h3>将神传和形传与心传比较,有如下不同 。</h3><h3><br></h3><h3>1. 神传(神启)中,对身心素质和精神品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在形传和心传中的要求。获得神传的前提,是必须拥有高度纯洁、超越、坚强和开放的生命,以天下为己任,长期的虔诚,以实现真美善和实现人类的福祉为人生的主要责任。绝大多数获得神启的人,在此前都进行过长期艰苦的狭义的瑜伽修行或广义的生命实践,其悟性已经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成长。因为形传所要实现的只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所以形传不需要“悟性已经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成长”为前提。对于实现心传的前提要求则介于神传和形传两者之间。</h3><h3><br></h3><h3>2. 神传(神启)获得的是智慧,是般若,是德性之知。由神传(神启)而来的真理,称为主体真理或叫生命真谛。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生命的救赎(解脱)必定是内在性的事,必反归于主体方可实现。”他还说过另一句名言:“主体性即真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这种真理,就属于内在真理、生命真理、先验真理。通过某些物理实验的方式或逻辑推演获得的物理定律或科学发现等,这些真理属于客观真理,或称之为外延真理,儒家称其为“闻见之知”,即经验知识。神传(神启)获得的是生命的彻底开花,是理性的全面朗现,是终极真理的降临和人生终极关怀的实现,是对生死的永恒超越。</h3><h3><br></h3><h3>所以,神传(神启)而来的真理属于内在真理、主体性真理、先验真理。形传获得的是临时性的知识,它们只能促进身心的成熟,增加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经验,故形传获得的是外延真理,是客体性真理,是物质的结构之理和形式之理,这些真理全部属于经验真理(闻见之知)。心传获得的真理则介于两者之间,兼有两者。</h3><h3><br></h3><h3>3. 神传(神启)实现的是灵性的满足或叫人生终极的满足,形传实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心传则介于两者之间,兼有两者。</h3><h3><br></h3><h3>4. 形传的核心字是练习的“练”字,即学生必须长期不懈地练习老师传授的这些瑜伽外在的动作、姿势和呼吸方法等,通过如此长期的练习,方可渐渐地从瑜伽中获得收益。</h3><h3><br></h3><h3>心传的核心字是接受的“接”字,即师生或师徒之间在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即双方,特别是接收方——学生在精神上对对方有一个较深度的接纳与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或弟子须时刻保持着一种接收的心态,将来自其导师的能量和禅定力、功德力、慈悲力等加持力源源不断地接收过来,成为自己的成果,化为自己真实的生命境界。</h3><h3><br></h3><h3>神传(神启)的核心字是融合的“融”字。在心传中,接收者(学生或弟子)与传授者(瑜伽导师或生命导师)之间,尽管彼此已经达成了高度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但仍然存在着彼此之分,是二不是一。但在神传中,此外在的神灵(或内在的神性)与修行者已无彼此之分,修行者即是神灵(或神性),神灵(或神性)即是此修行者。修行者与神灵(或神性)无彼此之分,彻底地融合为一。故在神传中,其关键字是融合的“融”。</h3><h3><br></h3><h3>形传是“从因到果修行法”,心传和神传皆属与果相应的“倒果为因修行法”。心传和神传的区别在于:心传是与“心果”相应,“心果”者,即以心为果也;神传是与“性果”相应,“性果”者,即以性为果也。</h3><h3><br></h3><h3>心传之心为真心、本心、清净心。此真心自本性而来,性动而为心,心静而为性。心与性为二也为一。真心在尘、在缠、在局而为后天之识,后天之识离尘、解缠、冲破各样封限即恢复为真心、为本心。</h3> <h3>性(佛性、本性)动而为心,性觉而为心,性用而为心,性感应而为心,性主于身者而为心,性返照自己者而为心,性自由自发自生者而为心。</h3><h3><br></h3><h3>心静而为性,心为万物之本者而为性,心息用而为性,心寂灭而为性,心超越于身者而为性,心之在其自己者而为性,心之自在自然自律者而为性。</h3><h3><br></h3><h3>代表“心”的就是修行之大成就者,就是圣贤和导师。与师生命相通者,与师境界相合者,实与师之“真心”相通相合者也。代表“本性”的就是圣贤所传之“道”、之“法”、之“理”、之“学”。心传就是与师心相应而达明澈真心,神传就是与道与理相应而洞见本性。心传重在明心,神传重在见性,合于一称,就是“明心见性”。心与性者,本为一币之两面。通达其一者,必通达其二。</h3><h3><br></h3><h3>既然修行的授受有三种方式,那么,“开始教授瑜伽”,圣哲是用哪种方式来教育他的弟子们的呢?如果你理解没错的话,圣哲是“三传”并用的:言语、手势、表情、文字等,这属于“形传”;与圣哲心心相应、心灵相通,属于“心传”;化我们的身心入圣哲所授之“道”、之“法”、之“终极境界”中,则属于“神传”。故圣哲对我们采用的是“三传”并用。</h3><h3><br></h3><h3>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教导,你将其理解成“从因到果法”,它就是“从因到果法”;如果你将其理解成“倒果为因法”,那么,它也就是“倒果为因法”。整部经文皆是如此,皆依你而定。</h3><h3><br></h3><h3>同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将其看作一句话而已,那么它也只不过就是一句话。如果你将这句话不当作是一句话看待,而是当作帕坦伽利圣者的心灵之化现,那么,它确已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成了圣者那生动的心灵。如果你将这句话不当作是一句话看待,而是当作圣者所证悟之圣境、所彻见之本性,那么,它确已不是简单的圣者心灵之化现,而是成了那生命的终极圣境、宇宙的终极本性之化现。整部经文皆是如此,皆依你而定。</h3><h3><br></h3><h3>一、能量开通大道,能量就是大道,提高能量就有开通大道,所谓大道,是指一切事物的规则,懂得了万物之道,万事规则,就是大智慧的人类。如果没有能量就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不能前进,也不会开通大道,就不会懂得万事万物的规则,也就不懂道理。因为道就是能量,有能量才能与万道相合,才能运用万物规则。人们平时都说,你能做什么,这个"能"就是指"能量";不能做什么,是指没有能量去做什么,“能”就是指能量。能就是善,善就是好,有能量就能做好一切,所以能就是善,有能量才会有能力;不能就是不善,不善就是恶,恶就是没能力,没能力的人就是心态恶的人,心态恶的人没有能量,也就没有能力,所以心态不好的人不能做成事。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能”的概念。但是,不能真正懂得“能”的意义,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就是有能量的人,人类提高能量,就会得道,就会修炼成功,就会无所不能。</h3><h3><br></h3><h3>二、能量开启众善之门,古语说:“见已之过,众善之门。见人之过,万恶之根”。能迈过去的就是道门,迈不过去的就是门槛,善可通万道之门、万物之门。恶就是永远的坎,人性有恶,自已不知。所以,完善之门就是他们的坎。很多人知道众善之门,却很难行众善之道。这个道门永远是一个难信之门,难行之门。入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倒无数仁人志士,关闭了无数英雄好汉,千古圣贤扼腕长叹,只在一个入道难。</h3><h3><br></h3><h3>三、能量破万难,殊不知,艰难的本意是佳境,又一座山谓之艰,又一个佳境谓之难,能迈过高山的就是天脚,能过难关的才叫好汉。是天骄的便会驾云,能翻筋斗的便是悟空,能入道门的就是大圣,得道的人便会无所不能。说到底只是一个善字入道,只是一个因善入门,万善之根只是一个能量,有能量就会有能力。能量即是大善,能量即是大道,大道即是真佛。当你的身心达到无极能量时,你就是道,你就是佛。</h3> <h3>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h3><h3><br></h3><h3>执于一念,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心间。当你接纳自己的过去,享受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你就站在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悟到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你就站在生命的最高处;当你能以无憾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慈悲之心向下看,以坦然之心向上看,你就站在灵魂的最高处。</h3><h3><br></h3><h3>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静听大海潮起潮落,笑看天边雁去雁回。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荣辱与成败。在纷扰喧嚣的红尘,亦能简单明约,空静安然地享受生命与生活。</h3><h3><br></h3><h3>淡看人间事,潇洒天地间。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再凄凉的人生都有幸福。潇洒的人生,要学会淡看缺憾,随缘而动。所谓随缘,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有随缘的心态,才能看淡失去,而把精力放到你可能的拥有上。失去变淡了,痛苦就轻了;拥有看重了,快乐就增值了。潇洒的人生,心里只愿装着喜乐。</h3><h3><br></h3><h3>成功不在于坚持了多久,而在于你能否继续坚持。成功的关键往往只有几步,其他时候都是默默积淀的过程。积淀的过程需要坚持,此时的寂寞、平淡需要耐心来坚守;此间的困难、挫折需要智慧来攻克。关键时候更需要坚持,几乎所有困难都在此时浮出水面,击破它们,你就赢了。谁坚持到最后,谁笑得最美。</h3><h3><br></h3><h3>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聪明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人,是战胜自己的人。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不必劳心。</h3><h3><br></h3><h3>人生的轨迹不一定会按你喜欢的方式运行。有些事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得不做;有些人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得不交往。当遇到那些自己不喜欢却又无力改变的事情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忍过寂寞的黑夜,天就亮了;耐过寒冷的冬天,春天就到了。练就波澜不惊的忍耐,再艰难的岁月,也只不过是浮云。</h3><h3><br></h3><h3>做人要一半聪明一半糊涂,把聪明的眼光对向自己,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一定要心如明镜明察秋毫,一点不能马虎放过;把糊涂的目光对向别人,眼中看不到别人的对错得失,就像唐僧,满眼里就没有妖精和坏人。即使还做不来看不到,那至少要学会心里有数嘴上不说。说了,就是伤害;不说,那是宽容。</h3><h3><br></h3><h5><font color="#ff8a00">本篇图片均选自@行者海飘、@青蛙、@壹梵等行摄,版权归原摄者所有。</font></h5><h5><font color="#ff8a00">敬请公众号们在转载时注明:转自美篇@樂元聖 ( www.meipian.cn/c/22325700 )</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