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城门楼。。

冬青果

<h3>小时侯总听大人讲老北京的故事,也见过老北京的城墙、城楼和城门,那种古老、沧桑、辉煌的气息,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至今不能忘怀。后来竞都拆除了,甚是令人跺足悲哀!现在老北京城己沒了踪影。只剩下了思念和遗憾!这遥远的记忆只能留在心里了。<br></h3> <h3>在北京的历史上,北京城经过数次变迁,范围变化很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城,秦汉、隋唐时期的蓟城,到辽朝的燕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变动了几处地点,直至明清方定了下来。</h3> <h3>北京的城门素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说,那是指明清的北京城而言,里九为: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安定门、德胜门。外七为:东便门、广渠门、西便门、广安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皇城四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民国十五年,在宣武门和正阳门间开了一个和平门。后来,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通达的直线道路,东单牌楼东面和西单牌楼的西面的城墙处切开,又开了建国门和复兴门。</h3> <h3>中华门:民国元年(1912年),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满汉文的“大清门”匾额改为汉文“中华门“匾额。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中华门。1976年在其遗址上修建毛主席纪念堂。<br></h3> <h3>正阳门(明国初年):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北为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南对外城之永定门。瓮城包括城楼、箭楼和东西闸楼及四门。正南箭楼门仅供皇帝出入之用。1915年拆除瓮城及闸门。明国初年的正阳门箭楼上扔可见满、汉文的牌匾。<br></h3> <h3>长安左门(1950年):位于天安门前东侧,长安街因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是皇城通往内城东部的孔道之一。此门与1952年因扩建天安门广场拆除。<br></h3> <h3>长安右门(1952年):位于天安门前西侧,规格建制与长安左门完全相同。是皇城通往内城西部的孔道之一。此门与1952年因扩建天安门广场拆除。<br></h3> <h3>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侧,与右安门东西相对,俗称”将擦门“。该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30年代将残破的城楼、箭楼拆除。1953年拆除瓮城及全部城台。<br></h3> <h3>右安门(清末):位于外城南垣西侧,与左安门东西相对。俗称“南西门,该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1956年拆除箭楼和瓮城,1958年拆除城楼和城台。<br></h3> <h3>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西侧,距正阳门三公里。与崇文门遥相呼应。元大都曾在宣武门北侧建順承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向南拓建,门亦随迁。正统四年(1439)重修,加筑瓮城、箭楼和闸楼,改名宣武门,又俗称“顺治门”。1965年拆除。<br></h3> <h3>永定门:位于外城南垣正中,是明清外城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建城楼、箭楼和瓮城。1950年拆除瓮城,1957年拆除城楼和箭楼。2004年重建城楼。<br></h3> <h3>西华门(清末):为明清宫城西门,与东华门相对。官员进宫是出人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而入。西华门是四门中,唯一不与同侧的皇城门在同一条直线位置上的。<br></h3> <h3>西直门:位于内城西垣北侧,元时名“和义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缮后改名西直门。1969年因修地铁环线拆除。<br></h3> <h3>西便门:位于外城北垣西段正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外城城门城墙。到嘉靖四十二年增建瓮城时才出现此名称,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1952年一并拆除。<br></h3> <h3>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宫城西侧有大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向西直线通行,所以西华门与东安门不在一条直线上。1951年因西安门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br></h3> <h3>午门(清末):明永乐帝继位后迁都北京,重建皇宫。于四垣各辟一门:南为午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后改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整座午门楼为黄琉璃瓦顶,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飞的金凤凰,所以午门又称“五凤楼”。<br></h3> <h3>天安门:是明清时代皇城正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始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并易名为”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天安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活动中心。<br></h3> <h3>水关门:是1905年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而成,以方便东交民巷使馆人员进出之用,未建城楼和城台。<br></h3> <h3>神武门(民国初期):神武门为明清宫城北门,初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名“神武门”。<br></h3> <h3>建国门:位于今古观象台东北角处,是1942年日寇扶植下的伪政府开辟的一个豁口,未修劵门,原名“启明门”。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名建国门。1957年随城墙一起拆除。<br></h3> <h3>和平门:位于原内城南垣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的化石桥处,1926年开辟此门,1927年竣工。其门无楼,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似城台状,初名“新华门”,1927年北伐成功后易名和平门。1958年拆掉劵门,60年代修建地铁时拆掉城墙。<br></h3> <h3>广渠门:为外城东墙上唯一城门,俗称”沙窝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增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30年代拆除城楼、箭楼,其残破城台保留下来经过修整后建设成遗址公园。<br></h3> <h3>广安门(20年代):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即位于现在“报国寺”西侧,明代称“广宁门”,俗称“彰义门”。该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40年初拆除箭楼和瓮城,1957年拆除城楼。<br></h3> <h3>复兴门:位于今复兴门内大街西口,是1939年日寇扶植下的伪政府开辟的一个豁口,原名”长安门“,俗称”西豁口“。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为复兴门。1957年将城台和劵门拆除。<br></h3> <h3>阜城门:位于内城西垣南侧,元时名“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重修,加筑瓮城、箭楼和闸楼,改名阜成门。1965年拆除。<br></h3> <h3>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原名“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改名安定门。正统元年起修城楼,建瓮城、箭楼、闸楼。明清大军回师必由此门进城。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掉了瓮城和闸楼,1969年因修地铁环线而拆除城楼和箭楼。<br></h3> <h3>朝阳门(1957年):位于内城东垣南侧,原位元大都东垣南侧的“齐化门”,正统时重建城楼、瓮城、箭楼和闸楼。1900年被八国联军日军炮火摧毁,1903——1906年重建。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拆掉瓮城和闸楼,1957年拆除箭楼。<br></h3> <h3>崇文门:位于内城南垣东侧,原名“文明门”,明正统元年(1435)重修城楼,加筑瓮城、箭楼和闸楼。改名“崇文门”。箭楼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之英军炮火后未修复。1950年拆除瓮城。1968年拆除城楼。<br></h3> <h3>大清门(清末):大清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位于天安门之南,正阳门之北。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初称“大明门”。清顺帝元年改名“大清门”。<br></h3> <h3>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原名”健德门“,明洪武元年(1368)修缮后改名德胜门。正统元年起修建瓮城、城楼、箭楼和闸门。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掉瓮城和闸楼,1921年应其城楼残破无力修缮于内城九门中率先被拆除,箭楼保存至今。<br></h3> <h3>地安门(1955):位于皇城北墙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940)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1652)重修并易名为“地安门”。1955年2月拆除。<br></h3> <h3>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照片中远处建筑为东安门。该门毁于1912年袁世凯所唆使的“壬予兵变”之中。<br></h3> <h3>东便门:位于外城北垣东段偏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外城城门城墙。到嘉靖四十二年拆、增建瓮城时才出项此名称。清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1930年拆除瓮城、箭楼,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城楼。<br></h3> <h3>东华门(清末):东华门为明清宫城东门,与西华门相对。门外有下马碑,内阁官员到东华门内的内阁时,要在此下马或下轿。<br></h3> <h3>东直门:位于内城东垣北侧,原为元大都东垣正中的“崇仁门”,永乐十七年(1419)修缮后改名东直门。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掉瓮城和闸楼,1927年拆掉箭楼余城台,1958年拆除其城台。<br></h3> <h3>经历了数百年的天灾人祸战火,老北京的古城墙和城门大部分被保留下来了,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除紫禁城外,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只留下了极少数城门。到六十年代,恐怕连那极少数遗留下来的城楼、城门也成为改善交通,修建地铁的牺牲品。<br></h3> <h3>可惜呀!一座辉煌的古城就此毁灭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