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醉帆张数幅,惟待鲤鱼风”,10月27日我有幸跟随县教研室滕云主任一行赶赴叶圣陶老先生的第二故乡——素有“神州水乡第一镇”美誉的甪直古镇,参加第八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成果交流会。迎着朝阳,我们坐上了开往甪直的客车,即使心中知道这次旅程颠簸,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我这颗激情澎湃的心,因为我心中很明白,这一次的学习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画上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墨画。我将要在这里接受着叶老思想的熏陶,感受着成长带给我的快乐。</h3> <h3> 早上八点出发,下午五点到达,来到叶老的故乡,感觉到的只有温馨,没有疲劳。</h3> <h3> 风尘仆仆的赶来,在甫里中学吃上一顿可口的晚餐,回味着青涩的初中生活,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h3> <h3> 拿着满满一袋子的会议资料,对明天盛宴的憧憬油然而生,期待着,期待着……</h3> <h3> 早上八点我们集体来到了甪直高级中学参加校园文学高峰论坛,参观了校园文学的成果展,作家们的才情让人不得不去佩服!</h3> <h3> 满满都是孩子们的获奖证书。让人惊叹之余,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h3> <h3> 琳琅满目的创作让人眼花缭乱,优秀的作品举不胜举……</h3> <h3> 本次校园文学高峰论坛,由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语专委会理事王世龙主持,王世龙秘书长是土生土长的莒县人,他的事迹在教育界也是堪称奇迹的。 </h3> <h3> 本次会议上,苏州教育部门领导致欢迎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思敬致开幕词,吴教授告诉我们老师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才是教学的根本。老师要充分感受文学之美、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而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源自于写作的训练以及大量的阅读。</h3><h3> 中国教育报社副总编、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张圣华提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开辟出新的空间,指出现代群体文学素养准备不足源自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源自于浮躁主义对文学的干扰,因此文学应最大程度地尊重心灵、尊重生命,我们应如枯木逢春般地呼唤文学的到来。校园文学是通向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学可以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学特长生。</h3><h3> 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院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张鹏举在会中指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三美——文字美、声音美、博物美,倡导用美育代替德育。倡导我们现代人要“普通话颂经典,规范字书中华”。引用黄凯的例子来告诫我们念书念文章要抑扬顿挫,尤其是中国的古诗文是带有生命的,我们要用声音美将它们体现出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要保持原汁原味。</h3><h3>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教导:“让我们一起向叶老先生那样做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要做点学问,必须要有文学的功底。黄老师还指出语文老师必须要懂写作,会写作,试问一个不懂写作、不去写作的语文老师如何去教好学生的作文课?也可以说不折腾比瞎折腾更好,很多孩子的写作可能是老师教坏的。而全面的写作素养是合格的语文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懂写作的语文老师是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从来不写作的语文老师是不合格的。除此之外我们要懂学生,理解学生的写作处境以及生活环境。正所谓能写才会教,做学生的榜样,做一个叶圣陶那样的老师是叶老思想的传承,是对叶老最好的纪念。</h3> <h3> 实验基地主题论坛开始了,抱璞自本色 雕琢焕文章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的高月新校长表明在提高文学修养、创新文学课堂、开展校园文学、培养文学特长生等方面不断摸索,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学素养较高的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把一节课讲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反之,缺乏文学素养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使课堂毫无文学趣味,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研读作品,增强文学底蕴;其次勤于笔耕,提高创作能力;第三加强学习,接受继续再教育,时刻补充教师的文学理论知识。</h3> <h3>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教育局“文学教育特色县实验基地”滕云主任上台演讲,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校园文化特色县实验基地,莒县教育局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开辟了“校园文学教育”办学特色新途径,滕云主任带领着我们不断钻研校园文学,改变了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语文课程变革,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创新精神,在莒县教育局确立的“育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文学教育理念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校园文学为路径,构建了文学教育特色课程。校园文学与语文常规教学融合,构建文学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力提升为根本目的,努力探索“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教师文学素养与专业成长的发展,使文学课堂落地生根;其次研发文学课程,致力于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第三创办了文学社团,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使学生得以更好的成长。</h3> <h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文学课堂实验基地”谢晨主任汇报青少年阅读写作事业是一项关乎民族文化的未来工程、种子工程,校园主张“阳光写作、创意写作”和“经典阅读、创意阅读”。谢主任还指出文学课堂首先是语文常规课堂中的文学课堂,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遵循文学规律,课堂才会有文学品味。</h3> <h3>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七中“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实验基地崔靖蕊主任浅谈教师文学修养与文学课堂,崔主任说要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教师文学修养,让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格之美、学识之美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之心向往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这恐怕才是语文教育的正途。文学作品是美的世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知美、体验美、表达美、鉴赏美,从而创造美。叶圣陶先生一向非常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h3> <h3> 美文美读的四读法,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感知作品,用朗读贯穿课堂,用朗读引领课堂,围绕诵读“做文章”,让语文课堂成为传出朗朗书声的课堂。</h3> <h3>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教师文学修养与专业成长”课题负责人张占营老师说,我们老师要过一种文学与教育相遇的人生,语文教育家叶圣陶非常强调教师自身写作经验的作用,他说:“经常写些东西,语文教师更有必要。……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的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如此语文教师经常动笔,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宝贵经验。</h3> <h3> 湖南长沙一中“文学特长生培养基地”王正印老师说:“甫里先生晚年归隐甪直,在自然山水中读懂了自己,叶圣陶先生在俯身基础教育之时,遇见了自己。”我同样在这里与自己相遇了,读懂了自己。环境生心境,心境成意境,写作的灵感是需要外界环境触发的。课堂是校园文学最不能忽视的要素,要充分利用课堂,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感受文学气息;用活动点燃热情的火柴头,诗歌朗诵、辩论赛都是有效途径;用阅读作为厚积素养的源头水,让阅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爱好,成就更丰盛的自己。</h3> <h3> 下午,我们集体拜谒叶圣陶墓,参观了叶圣陶纪念馆,深切感受到了这位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家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追求和文学照亮人生的美好情怀。</h3> <h3> 在10月28日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24周年之际,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在苏州吴中区甪直镇揭晓,举行了颁奖典礼。</h3> <h3>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教授致词,白烨教授在致词中谈到,文化强国的基础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而教师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继续举办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意义尤为重大,通过表彰教师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鼓励、引领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进行文学创作,从而提高文学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繁荣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要研究教师文学的特点,应该怎样去创作……</h3> <h3> 叶圣陶孙女叶小沫老师发言,介绍了叶老在甪直的文学创作历程。</h3> <h3> 莒县寨里河初级中学的黄志清校长的诗歌集《纯净与包容》荣获入围奖。</h3> <h3> 专家与获奖者们合影留念。</h3> <h3> 最后校园文学委员会长吴思敬致闭幕词,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圆满落幕。</h3> <h3> 满满的一天,满满的收获,专家与作家们的才情让我充满了敬佩,在苏州甪直我遇见了自己,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现在的我已经浑身充满了力量,为了与校园文学有更好的碰撞,我将不断学习校园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用爱去教育,用心去播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