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月,百果飘香,五谷丰实,校园内,秋菊沁芳,书香流韵。扶风第二高中“书香年华”读书会最美读书笔记评选结果揭晓了。</h3><h3> 本着以读书强素质,以读书筑梦想,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为宗旨,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用阅读引领成长,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扶风第二高中“书香年华”读书会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最美读书笔记”的评比活动。此项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鼎力支持,在全体学生中掀起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阅读热潮。本次活动采取二级评奖的形式进行,即通过班级初评,共征集作品360件,然后,经过学校总评,精选出优秀作品14件,并设一、二、三等奖,对优胜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为全体学生树立起爱好读书的楷模。评选结果如下:</h3><h3><br></h3> <h3>一等奖:</h3><h3>高三(14)杨文雅 读《简•爱》有感</h3><h3>高三(10)张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h3><h3>高一(3) 赵怡菲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h3><h3>二等奖:</h3><h3>高三(16)姜逸帆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h3><h3>高三(16)牛涵君 《活着》读后感</h3><h3>高三《16》田玉 读《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感</h3><h3>高三(14)张思悦 读《老人与海》有感</h3><h3>高三(1)黄思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书笔记</h3><h3>三等奖: </h3><h3>高三(16)魏小雨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h3><h3>高三(4)王紫云 《骆驼祥子》读后感</h3><h3>高三(1)杨帅 读书笔记摘录</h3><h3>高二(6)翟宇航 读《卡内基成功学》心得体会</h3><h3>高二(10)郑倩 《子夜》读后感</h3><h3>高一(10)张甜 《童年》读后感</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作品展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作品展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作品展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作品文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读《简•爱》有感 高三(14)杨文雅</h3><h3><br></h3><h3>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主人公简•爱是个孤儿,从小被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罗沃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才铸造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h3><h3> 简•爱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浑身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她有着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有着自由平等的爱情观,有着自己的梦想,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有着丰富却不盲目的感情世界。</h3><h3> 当简•爱发现她深爱上东家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一个穷家庭教师斗胆爱上上流社会的人物,在等级森严的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中,无异于乞丐奢望成为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势放在眼里的的人才能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跟你的也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脚前,是平等的……”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不是甜蜜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乞求,诱惑或勾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h3><h3><br></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作品文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高三(16)姜逸帆</h3><h3><br></h3><h3> 孙少平的性格中具有明确性,这一点在于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着追求。他是这本著作的精神代表,在他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年轻时的孙少安,年轻时的田福军……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远大的梦想,他渴望着乡村以外的世界。他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一度在学校教书,分田到户后,他去城里打工。他抓住一切机会,想要摆脱农民沉重而穷苦的命运,为了这个愿望,他去煤矿当了一名井下挖煤工,其实,挖煤工也没有比农民好到那儿去,随时都面临着丧命的危险,比农民强的一点,就是吃上了公家饭,是个铁饭碗,每月还可以领到一百多块钱的工资......</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作品文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钢铁是怎样的》读后感 高二(10)张妍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穷人家,12岁就被迫退学当了茶炉工,后来收到布尔维克•朱赫莱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他英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加入共青团,和同志们一起接受抢修铁路的重大任务,由于条件艰苦,感染了严重的伤寒,及至病情恶化,整个身子不能动弹,失去了战斗能力,接着,更大的不幸再次降临,保尔的双眼失明了,但是,他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总算死里逃生。他不但没有埋怨,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笑着迎接更大的挑战,回家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从此保尔拿起新的武器,投入到战斗中去。</h3><h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认为关键是在炼,所以,我觉得,做人就要像炼钢铁一样,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勇敢地面对,并努力战胜它。这样,我们经历一次挫折,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我们要学习保尔•柯察金不屈不挠的精神。</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文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吧,一起去读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成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读书,是一个永远的话题。</h3><h3>良辰美景总是虚设,富贵名利易作虚诞,过眼云烟中很多事会消弭,很多人会淡去。但文字会永恒,书会永恒,这是一种财富,属于精神的。</h3><h3>关于读书有很多的名句。或激励,或警示,而我印象深刻却是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从本质上讲,他的话很实在,没有修饰,没有浮夸。一个人的成长,总离不开读书。是否灵秀,严密,深刻,庄重,善辨,既是性格使然,也是后天培养锻炼的结果。读书是我们成长中最好的选择。</h3><h3> 名人读书成长成才的故事很多。但过于遥远的东西,我们常人常常难以企及,就说说我们自己的读书体会吧。</h3><h3>《平凡世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说。这是触及灵魂的一部小说。记得,当时还是小学,因为与孙少平孙少安所处的环境类似,就有很多的共鸣。他们艰苦岁月的质朴坚守,梦想青春的憧憬追求,坎坷辛酸的坚韧执着,常常令我萦怀。震撼来自心底的。不经意间,我会效仿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脑海里总有他们的影子。</h3><h3> 有时候,一本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就是颠覆性的。</h3><h3>一个人的成长或改变,有时就差一本好书的距离,尤其是青少年。我不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但我还是想告诉身边的孩子们,要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是三个层面的读书境界,首先要读起来,其次要有选择性的阅读,最后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习惯阅读。这个过程需要自律,有人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有人持之以恒,益其一生。</h3><h3>处在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离不开阅读。而身边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纸质到电子网络,渠道多元丰富。但同时有很多的陷阱。网络上充斥的不健康灰色的内容令人担心。碎片式阅读使我们缺少敬畏和厚重感,更使我们的阅读从纯净的文学转变到快餐式的娱乐。选择性的阅读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文学的,需要澄净心灵,非要静下心来不可。而娱乐的,可以获得短暂的快感,容易迷失和沉迷,时间就会悄悄的从手指尖,从肤浅的笑中溜走。以敬畏之心面对阅读,澄净‘心灵,慎选深读,这将使你终身受益。</h3><h3> 前几日,获得市上一个“百姓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身边的朋友纷纷祝贺,我竟暗暗有了压力。看来平日里我的不读书,是藏不住了,从此别人的目光可能会挑剔,我该和孩子们一起重拾书本,好好读起来。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是不分年龄,层次的。只要读,什么时候都不晚,无论谁都可以。来吧,咱们一起读书! </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文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阅读,心灵的洗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胡维<br></h3><h3><br></h3><h3></h3><h3> 不敢说自己读过很多书,但爱读书这一点是肯定的。我是一个不爱交际的人,所以我的世界很小。不好意思,说这话好像和主题无关,可一旦走进书本就完全不同了。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书的世界里漫步畅游!</h3><h3> 这里有爱戴的先贤,有让我折服的智者,还有让人心旷神怡的异域风情。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和这些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出错或受到嘲笑,只管细细的聆听他们从心里流露出的肺腑甘霖。特别是在迷茫时,靠近他们,一下子孤独的心灵就有了依靠,如同黑夜里的行者看到了前面明亮的灯光,欣喜地走进这些文字,慢慢咀嚼着其中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就会从中找到慰藉和依托,孤独的心一下子会变的强大起来,好像找到了丰富的宝藏,让我因为思想的富有而自信了起来;或者,我可以随着文字游走在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素未谋面的一群人演绎着我从未亲历的一桩桩要么趣事,要么悲情------</h3><h3> 细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治学的方法和态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性;“言必信,行必果。” “好谈己长只是浅。”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的为人;“家勤则兴,人勤则健。”中的勉------。</h3><h3> 且听,“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是《圆舞》让我走出了自卑,告诉了我要做一个真实而不虚假的自我,不要走别人的路,那样会迷失了自己。</h3><h3>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变形记》教我该怎样对待逆境,如何面对生活。活得漂亮,我不敢奢望,只求舒心就行,可即使再平常的生活也同样要学会忍耐,不抱怨。因为这些话语都是智者的思想结晶,作为一个烦恼者,为何不学学他们的经验,以摆脱无明的不快呢?</h3><h3> “宽宏大量,是唯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巴黎圣母院》让我认识了高尚和猥琐的区别。埃斯梅拉达的美丽宽容,敲钟人的单纯与善良,主教的阴险与丑恶。其中不同人物的行为颠覆了我对美和丑的认知。我在惋惜和唏嘘里看见了真正的美和丑,伟大和渺小!</h3><h3> 再看《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苔丝,朴实,勤劳,坚韧。透过作品我远远地欣赏了一幅幅异域田间与乡野的美丽油画,触摸到了一个美丽忍辱的女子坚强生活着的灵魂。《简.爱》里那个孤独,自尊,倔强而又有着强烈追求幸福愿望的简,让我明白了自立和追求的可贵。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缺少自爱和追求。</h3><h3> 我爱这些书中的文字和人物,他们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在生活中无处寻找的答案。现实常会让我们感到迷茫,是书可以纯净我们的心灵,把常攀援的心放在了它该在的地方,然后让我们活成了真实而又平凡的自己。</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文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泪洗半弯新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 白培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我和着眼泪读完《穆斯林的葬礼》,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博雅”宅中悲凉的气氛一直袭击着我的心,这时候用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此时的情感,凭我现在的文学功底和见解来谈这部巨著我怕玷污了她的美好。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在我的脑海中来回打旋,新月的离去也一直折磨着我的心,我也一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觉新月也一直在我身旁,是那样清晰,那样灵动。</h3><h3> 一曲没有结果的爱,一曲悲壮的爱,一曲触动我们心灵的爱,最后以心上人的归土而告终,当那块砖头盖上了最后一丝光明,我的心也跌入了黑暗,那个还在为自己的心上人默默守候的痴情人,从他的口中道出了多少关于爱的真谛,然而他就是带着所有这些来独自走着余生。我多么希望那时候他能够和新月一起,在那个狭小的空间中一起熟睡,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日后他还要时常来到这里为自己的心上人演奏那首她最喜欢的《梁祝》。</h3><h3> 打开书,总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甚至于担心自己葬礼先于书中葬礼而举行。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h3><h3> 长路漫漫,无限的思绪仍在飘荡,何处才是心灵的彼岸……夜深人静,手捧着沉甸甸的书本,遥望窗外的半弯新月,泪水和着文字,狠劲地冲刷着内心的痛,撞击着内心的苦……</h3><h3> </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文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绛帐书香韵千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刘煜</h3><h3> </h3><h3> 一阵寒暄之后,我从张新浩先生手里接过梦寐以求的文化散文集《仰望绛帐》,典雅素净泛着淡淡的竹青色的封面给人以宁静安详厚重的感觉,特别是封面上的那位老者,衣袂生风,手持竹简,神情洒脱飘逸,风流倜傥的形象,一下子就将我完全俘虏。透过滚滚的历史烟尘,我似乎看见,讲经台上,他侃侃而谈,他的身后,一袭红色帐幔在风中摇曳,纱帐后面,丝竹声声,女乐靡靡,他的身前,学子们神情凝重专注,思想随着这位老者在浩如瀚海的经史典籍中遨游。这是为师者的一种自信,也彰显着为徒者的一种定力!是谁,有这样的胆识与气魄?是谁,有这样的自信与魅力?把女乐歌舞与教学授受同列一起,创造出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遍观古今中外,除了马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h3><h3> 轻轻地,翻开书的封面,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扉页上作者写道:“这里,曾是天下学子景仰的文化圣地,马融,在这里演绎了‘绛帐传薪’的传奇,使‘绛帐’文脉千年不绝。”一页页读下去,俗世的繁华渐渐淡去,我深深地沉迷在作者的著述中。</h3><h3> 马融传儒学的时代,是在东汉,那一年是公元147年,他六十八岁,因为官场失意而隐退。当时,正处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前212年)对文化造成重大破坏之后的三百多年间,不仅是儒学,先秦发展起来的各种学派体系都处在失传的危险境地,马融不顾年老体衰,无畏地承担起一个读书人的责任。辞官后,他回到家乡扶风,在渭河之滨设绛纱帐教授弟子,传播儒家文化,一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徒云集于此。面对学生多老师少的实际情况,他除了亲自面授之外,还让学生们“次相传授”,即由高业弟子传授初业弟子,互帮互教,教学相长,这无疑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与创新。马融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据说一次,有一个学生未按时完成课业,马融亲手执起一根草秸鞭笞,血染草秸,他将染着血的草秸掷在地上,草秸竟然复活,人人称奇,便将这草称为“传薪草”,“绛帐传薪”的典故就是缘此而来。因为马融教学的时候,挂红纱帐,帐前教授学生,帐后设有女乐,故后世人以“绛帐”为师门的尊称,唐.李商隐诗:“绛帐恩如昨,乌衣事没寻。” 唐.韩偓诗:“绛帐恩深无路报,语余相顾却酸辛。”</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