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两山一水一村落,南北排列东溪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人杰地灵物产美,历史悠久民风朴;</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东部括苍为靠山,西边好溪村前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美丽建设大发展,扮靓村庄引人游;</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b><br></b></h3> <h3> “十月秋色美无边,千里奔赴为流年;只因未到东溪去,落得曰思夜不安”。东溪村许多次路过,却未能真正的去了解,只是从外面看“这村庄真美”,但她的故事却一无所知。上周六便特意驱车前往,从北边的桥进去再从南边上桥出来,在村支书陈勇鹏和乡村讲解员潜海燕的带领下,就这样把东溪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对面的天马山让人敬而远之,可凤凰山却是必须要爬的。从突星濑到山水画廊、从麻天养旧居到杨氏宗祠、再从东麻古道到凤凰山,沿途经过了几个朝代的变化,让人振憾惊叹,没想到这东溪村有着千年的文化传承,“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h3><h3> 千年古村东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千年都未曾变化,那就是勤劳肯干的优良传统,时逢山茶採摘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儿童都上山去搞茶籽,他们不辞辛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潜海燕介绍:一般小户人家都有几百斤,大户人家就有上千斤。茶油是食用油里最天然的、是环保的,也是价格最高的,去年就要卖到七十元一斤。顺便为村民打个广告,“如果你想健康就食用山茶油,如果你想买好的山茶油请到东溪去”。在买油的同时还可以免费参观古老又现代的东溪,何乐而不为!</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基本情况</b></p></h3> <h3> 浙江省缙云县东渡镇东溪村地处丘陵地带、是一个真正的依山傍水村落,村前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好溪,村后为古老的括苍山脉,隔溪为330国道,村边为城南电站引水渠道,南北两座大桥跨越好溪,距县城7公里处,东临莲都区、南接株树、西连黄山脚、北依长坑。</h3><h3> 2010年由东溪、麻垢、上里山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东溪村,村驻地位于东溪村,村域面积9平方公里,全村778户,共计人口1842人,耕地面积578亩,山林面积10402亩。全村绿化覆盖率达90% ,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拥有油茶4200亩、茶叶1300亩及板栗、柑桔、竹笋等农业作物,村民经济收入稳定,2017年人均收入达15193元。</h3><h3><br></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举世瞩目的突星濑</b></h3></h3> <h3> 据史料记载,东溪村早在东晋时期(317-401年),中国大书法家、书圣王佑军(古今中国书法第一人),即王羲之,曾经乘舟来过东溪,并在东溪留下了千古美字——“突星濑”三字于石头上。<h3> “突星濑”距现东溪北大桥100米至600米的溪边上,上是箭溪,下是深潭,溪东边面积广宽,既可泊船又可歇息玩耍,彼时东溪村舍井然有序,民风淳朴,是名副其实的有至少1600年以上历史的千年古村落。</h3><h3> 中国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在著名的《归途赋》中曾特别提到过令人难忘的缙云山水:“停余舟而淹流,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记道:“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千云,高可三百丈,三面临水。”他甚至在写给自己兄弟谢惠连的书信中也对恶溪大书了一笔:“闻恶溪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滩。王佑军游此恶道,叹其奇绝,书“突星濑”于石。康熙十一年(1672)编修的《缙云县志》:“突星濑”在(缙云)东溪,王羲之游此叹其奇绝,书此三字于石。乾隆年间修编的《缙云县志》“东溪”条引:突星濑在(缙云)十二都,晋王右军书突星濑三字于石。后里胥苦摹,塌沉于水。道光版的《缙云县志》:里人苦州县摹拓之扰,推石潭中。</h3><h3><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溪村的姓氏源流</b></h3></h3> <h3> 南宋绍兴年间,周氏周效(1108-?)从缙云县城迁入。南宋绍兴年间,麻氏强学(1153-1226)游至东溪,见山水环绕、龙祥凤集、土沃泉甘,遂筑室而居。</h3><h3> 仁和坊陈氏焕(1332-?)从缙云县城迁入。</h3><h3> 明嘉靖年间樊御史(1517-1578)带兵巢灭延庆寺。(延庆寺建于891年,遭劫难约于1560年,期间大约670年)。当时东溪百姓将罹难的和尚一一安葬于东溪村斜对面的“和尚坟”。事后因房屋空无一人居住,由此周麻两姓人氏开始入住寺院内。</h3><h3>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李氏希蕃(1580-?)从缙云东郭迁入东溪大会堂下首一带,后子天池以岁贡为职建前后五楼直排楼院一处,名闻天下。</h3><h3> 明万历年间杨氏德卿(1613-1620)从东方长兰迁入。后孙杨锦林得中顶戴六吕授于桅杆一对立于村中,并建了杨氏宗祠一所。</h3><h3> 南郭金氏良炳(1660-1729)于明定武年间由皂坑(莲都)迁入,后孙金德松(嘉庆年间)留下楼房一幢(9间)。</h3><h3> 清康熙年间(1736-1795)丁氏韶兴从笕川迁入。</h3><h3> 施氏明云(1718-1775)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宅基迁入。</h3><h3> 以后相继迁入的还有应、樊、王、朱、赵、黄等姓。目前,全村陈、杨、麻、周、施姓居多。</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要嬉落东溪,东溪出个李衡禧”</b></h3> <h3> “要嬉落东溪,东溪出个李衡禧。”这是远近乡村流行数代的一句俗语。据《李氏宗谱》记载,天池即衡禧,生于崇祯甲戌(1634)年,卒于康熙丁亥(1707)年,享年74岁。岁贡天池于康熙乙亥岁应试,授予训导,其后家业兴盛,资厚名振,威望无比。李家有庄院一座,直排五幢厅屋,自外至内可分为门厅、正厅、内堂、后堂、居室。自外至内有九重门相连。有人云:“好似衙门。”人们一般是不易进去的。“欲高门弟须为善”“要好儿孙必信书”,当时楹联高挂,重信重义重学家风可见一斑。为了环境清新,也为了养鱼、防火等,李家庄院还设有“外塘”“里塘”。据说当时的水塘上建有阁,塘内荷花盛开,蛙唱鱼游,风景煞是美丽。正由于李家庄院建筑庞大,亭台楼阁风格别具,一年四季各类花开不断、池鱼肥硕,加上主人重耕读、讲礼仪。吸引了远近乡村的百姓趋之若鹜。</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会干事的村干部</b></h3></h3> <h3> 东溪村从2017年开始精品村建设,村干部带头干,追求“形”美,“心”美等理念。以“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为工作精神,斥资700多万元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庄进行整治,拆除违章建筑1500多平方米,并在引水渠上建成长廊、亭5座,新建公厕2座,亲水平台400多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一处,停车场720平方米,花坛450多米,整治路道600多米 ,垃圾资源化处理站1所,生活垃圾房16个,投放垃圾桶48只,修缮杨氏宗祠设为老年照料中心,对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在好溪畔题“突星濑”书圣墨宝的景观石进行恢复。随着各个工程项目的完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2018年创建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打下良好基础。</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乡村导游潜海燕</b></h3> <h3> 潜海燕是一个乡村讲解员,是这次采风的导游,曾与我在同一培训班学习深造,当初在培训时学习刻苦认真,虽然刚开始对东溪的历史较为陌生,但善于收集资料,象我文章里的大多数文字资料都是她提供的。据她讲这些资料是丽水曰报缙云发行站的施星老师整理的,可见施星老师用心良苦,为东溪攒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我也就毫不客气的借用了。</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日战争的“碉堡”</b></h3> <h3> 东溪的南面有条小道上凤凰山,说起凤凰山还真不简单,山上杂木丛生,从对面的山上看就象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凰山上有一座一半埋在土里的碉堡,是抗战时期建造的,至今还完好无损,从碉堡的角度看可以封锁了溪对面的公路,可见当初选址的军官是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可惜这一切都尚无记载。碉堡是用纯水泥构建的,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还能如此完好如初,的确是让人匪夷所思。人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为这个国家付出生命的军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放前的“保童塔”</b></h3> <h3> 在凤凰山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建设,就在碉堡下去几十米处,一个缙云话旧名叫“保童塔”的建筑,一间圆形的房子四周却没有门,只有离地数米之上有几扇敞开心窗户,显示特别的阴森可怕。这“保童塔”是为何用呢?而为何要建在远离村庄的山上呢?待我慢慢道来。</h3><h3> 话说解放前,老百姓的日子艰难困苦,缺医少药,在农村根本没有卫生院,许多小孩刚出生就夭折了,还有的奄奄一息,父母也没有办法,一来没钱医治、二来路途遥远、三来天气不好又不能过渡,总之那时候就一句话,小孩子得病就是等死,由于死亡的小孩多了也没地方安葬,于是各村各庄都建起了这个叫“保童塔”的建筑,把去世的小孩往窗户里一扔就了事了。别处的“保童塔”都已拆除,但东溪的“保童塔”还依然存在,可也是摇摇欲坠。从历吏的角度看,不访维修回去,让人们记住历史,不忘那个时候的~~</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麻天养故居</b></h3></h3> <h3> 麻天养是明代东溪的大财主,麻天养故居今犹存些许风采,那碧瓦朱甍、雕栏玉砌、鹅卵石道坛等,特别是道坛四角用鹅卵石镶嵌的四把芭蕉大扇,更是反映出当初麻天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虽然现在是残旧不堪,彰显落寞和沧桑,但不妨碍参观者探寻回味,感悟历史。</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溪)麻(垢)古道</b></h3></h3> <h3> 麻垢创始人麻文京托志林泉,游玩山水,始居麻山,勤耕苦作,辛劳创业。不料一夜之间被强人抢劫一空,无奈迁居麻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活略有起色。麻垢麻氏与东溪麻、陈、周氏商议后共同努力,建起了东麻古道。此路已有500多年历史,道路全程利用块石砌就,路宽2米左右,石级平缓,可骑马、可抬轿。麻垢岭头有凉亭一座,在一根梁上还写着“麻启明公助树料一所”(1643-1707)。</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溪—青田的盐路</b></h3></h3> <h3> 人们从东溪出发,道经香炉丘、里山横路、上里山、黄连坑、黄村、岭根、池岭、直至青田和温州。古时此盐道路过往人众多,路人大多担盐贩卖。在项山头乌岩下处有上里山范福明公独建的条石凉亭,过了凉亭有巨石,即神仙岩风景,香炉丘往前一公里边有麻山水库,终年水清如锦,山水相依。总之,此古道沿途自然风景旖旎,四季风光各异,深得驴友喜爱,他们驻足其中,拍摄游玩两不误。上里山自然村还是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地。</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日东溪</b></h3></h3> <h3> 东溪村通过亮化工程建设,环境优美,村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油茶4200亩,茶叶1300亩,板栗、柑桔、竹笋等农业植物。<h3> 为进一步提升整体形象,对河道两侧、六角亭、古石桥、廊亭、三座便民桥、1#、2#大桥进行景观亮化建设,营造一个全方位的休闲旅游环境,也为创美丽乡村夯实基础。通过打造品牌,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设施,创建旅游亮点,吸引游客,以不断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增收。</h3><h3><br></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