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研究路径 追求价值提升  ——“新基础教育”研究研修培训

Sleepless

<h3>  10月28日,常州研修活动第二天。一年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让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产生了很多疑惑,带着心中的困惑和无限的期待,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学习之旅。 上午,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员袁文娟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围绕岗位建设研究、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系列活动,分析了学生工作方面研究前的普遍问题,介绍了研究中的推进策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的研究路径。<br></h3> <h3>  下午,“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吴亚萍老师,围绕“开发结构关联地设计”和“转化开放互动地生长”两个方面做了《学科教学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专题报告。<br></h3> <h3>  一天的培训结束后,各组围绕“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展开讨论交流:<br></h3> <h3>领导与管理变革的价值追求: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价值追求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子美 王晓丽 &nbsp; 有幸聆听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新基础教育研究概述”的专题报告,再次从一个亲历“新基础教育”研究者那里系统了解了新基础,近距离的明晰了李伟平校长和新基础携手相伴共同成长的过程。 李校长谈到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自己最大的收获时,充满幸福地说:自己他最大的收获,一是从一个现实的人走向一个理想的人。二是转变了思维方式,能够绽放“整合融通”的思维之美。 像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一样,学校领导与管理是学校日常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并且牵涉影响到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纵观我校的领导与管理的现状:外部环境而言,许多时候需要应对很多部门的检查指导。内部管理而言,成立了三大“管理服务、学科变革、学生工作”中心,试图实现扁平化的网络管理,但在日常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管理依然很常见:上级决策,下级执行,一人指挥,众人行动。很多领域缺乏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决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新基础教育”管理变革指向的是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已经有很多像李伟平校长这样的人,立足于自己的实践领域,积极地朝着进步的方向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实现学校的转型性变革。 学校管理就是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的过程,而一系列关系的聚焦点,就是“人”和“事”的关系。“新基础教育”在学校变革的管理价值观中强调“成人”与“成事”的一致性。“成人”与“成事”是学校管理,尤其是学校转型过程中的领导与管理必须追求的价值,是学校管理价值观和学校转型时期管理价值观的特殊性的共同体现。 “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是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价值所在。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成人”,包括教师、学生,也包括学校领导。“成事”之事指的是学校转型变革和新型学校创建之事,学校领导、管理之事,课堂教学变革之事。在学校转型变革中,人事最重要的、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变了,新型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学校才能实现转型性变革。 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系统的学习、实践、反思、重建,提升学校的管理,转变思维方式,引领教师转变观念、扎实实践,从一个现实的人成长为一个理想的人。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实现学校的整体转型性变革。<br></h3> <h3>  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第一,学生方面,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1.结构关联地开发设计。变搬运式为育人式设计,变点状式为结构式,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2.开放互动地生长。变分析式为综合式过程,变单向式为交互式过程,让学生在交互生成中逐渐成长。 第二,教师方面,通过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锤炼新基本功,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一练教材解读之功,二练学生发展诊断之功,三练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之功等。 第三,通过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学校的整体转型性变革。课堂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只有课堂、师生发生了转变,学校才能蓬勃发展。 &nbsp; 学生工作变革的价值追求: 1.丰富岗位体验,唤醒每一个学生的主人意识。 2.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童年生活的快乐体验。 3.提升活动育人价值,实现学生主动健康发展。<br></h3> <h3>反思摘录: &nbsp; 第一小组 紫荆曹变娜 站在育人价值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工作主要是借助体验让孩子感悟童年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快乐,老师在引领中去开发育人价值,提升和发展孩子的思维和能力。而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是让孩子去探寻规律、找到方法、品味美感,这二者应该怎么有机的进行融合呢?我想应该是借助活动,让学科活动融入学生工作中,在学科活动中去探寻学科的规律,找到学科学习的方法、品味学科自身的美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还是隶属于学生工作的,它是学生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nbsp; 第二小组 夹津口张琼瑶 谈到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我觉得一定是指向学生的真实生命成长的,对我来说,其路径应该是从解读学生开始。首先,解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虽有所悟却难以表达时,正是学习动机得以激发的最佳时刻。此时学生基于兴趣、热情、熏陶、感染,强烈希望自己的智力得以激发,情感得以表达,知识、技能得以提升。相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或是日常班级生活重建中以上情景总会自然而然发生,这就是一种动机内化。我们要尽可能珍惜日常中孩子们表现出的这些珍贵瞬间,正是在这些瞬间实现了孩子最真实的生命成长。 &nbsp; 第三小组 三小李惠莹 今天袁文娟老师在谈到:类研讨,提升活动育人价值中文化建设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在做学校文化的时候常说的一句口号: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其实到底是谁在说话?学校在话?老师在话?广告公司在话?还是优秀生的话?我们往往站在学校的层面、成人的角度去设计墙文化和学校活动。实际上是为部分优秀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更多的学生只是当观众和陪衬。我们学校年年围绕着“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大主题文化节搞活动,我想今后在策划设计活动的时候,从聚焦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校园主题节必须有文化味儿,充分体现学校的理念追求。 &nbsp; 第四小组 &nbsp;子美 艳琼、巧利 &nbsp;&nbsp;&nbsp;&nbsp;我们进入“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的现状惊人的相似,我们班级的活动总是以“我”的想法来替代孩子的想法。缺失了对学生年段的思考、学生是否真实的需求的思考。直到今天,解读学生还是处于最浅层次的理解,需要继续挖掘每一个孩子背后的需求。袁老师从陈怡老师的三个故事,“拼伞”“鸡蛋上的创造”“纸飞机”生动案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老师在进入“新基础教育”行为、语言、思维的变化。从而导致班级学生行为、语言、行为的变化,一切都基于一种儿童的需要出发,孩子的成长出发。再次感受做新基础和不做新基础的差别。从专题研究的层面,从告状为哪般的专题研究,现象描述、分析原因、形成策略的研究,到一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入学适应分析年级层面的专题研究,来读懂学生,形成这样的专题研究意识。专题研究的意识向年级的推进“不同年级学生音乐学科学习特点分析”。让我再次清晰顶层设计的建构到年级的推进到班级的实施,有太多的启示。再次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工作价值的深远。从局小的校园文化,校园的一花一景,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的厚重,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需要出发,每一处风景都在和学生的成长相互滋生滋养,相融共生。学校的整体转型一定要在学生工作统领之下,学校的管理、所有老师的卷入,基于学生学情,并为之发生改变的一个过程。 第五小组五小 &nbsp;刘轶琳寻找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基点 10月27日下午,卜玉华教授在讲到“重建具体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的时候,为我们呈现的冰山模式,深深打动了我。一、锁定单元主题提升学生言语智慧。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完整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能够结构清晰、文从字顺地进行书面表达,并尽可能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而有感染力。二、由繁入简带领学生体验语文学科的独特文化价值。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学科,其承担的文化浸润功能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符号,其中必然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三、坚守儿童立场经历语文学科独有的学科体验。比较、归纳、演绎、分析、预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上经历的体验过程。怎样让这些抽象的词汇,变为具体可感的有趣的经历,坚守儿童立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尤为重要。 &nbsp; 第六小组 大峪沟镇中心小学王晓辉 建设路小学王幸丽 经过两天来的学习,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们传统的课堂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替代思维、知识的点状化教学、精英发言等,班级里只有一少部分学生在生长,80%的学生都在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的生命状态也不容乐观,职业倦怠不求上进,更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而“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是在动态交互反馈、双边共时中实现师生共同生长,从而实现在成人中成事,以成事促成人。 &nbsp; 第七小组 &nbsp; 袁文娟老师作为学生工作的研究员,我们要反思班队会工作,农村班队会形同虚设现象,注意:利用班队会,教会学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学会合作和相关关爱,是努力的方向。 努力做到三点:1按需设岗,根据班级的实际问题,从安全、教学等各方面,加强学生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工作;2.制定学校活动年历表,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现实条件与需求,达到成事成人的效果;3.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用心感悟,智慧推进,成为业务型、研究型的管理干部。 &nbsp; 第八小组 &nbsp; 回顾李伟平对“新基础教育”、常州生态区的发展情况;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思维,将几天的课程进行综合融通式的思考,既要关注到局部,也要关注整体;思考如何将不同主题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迁移;“新基础教育”研究“不看起点,看成长”;需要关注一个学校与师生的精气神,关注学生和教师真实的成长;需要深刻思考人的成长,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真人。我们需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有理论,也要有实践;我们要积极利用已有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会借用、化用,积极进行尝试,即使是在某些具体的环节上面进行优化;颠覆了自身原有教学理念,反思自身原有的教学行为;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积极进行关联与融通,学会学科之间思维方式与方法策略的整合融通;要学会基于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学会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前提下,还要善于研究;不能简单的自上而下地简单执行,疲于应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nbsp;<br></h3> <h3>美篇制作者:王晓丽 孔维维 姜晓红 张艳琼 张丰丽 贺冬丹 张巧利 陈瑞</h3>

学生

学校

基础教育

学科

育人

变革

价值

管理

成长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