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网上百度"杜甫沟"得知:</h3><h3> 杜甫沟,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与当阳育溪镇交界处。这里,有一条溪沟,终年流水潺潺。溪边有一棵形态古朴的千年松,人尊“杜甫松”。杜甫松旁,是杜甫的胞弟杜观故居遗址。杜观是因逃避战乱而从陕西蓝田南迁此地的。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56岁,住在夔州。春天,胞弟杜观曾到夔州省亲,看望其兄杜甫。不久,回到陕西蓝田娶了妻子,返还江陵,寓居这里。杜甫于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夏,在群山万壑的山沟里徒步跋涉,不辞辛劳,不畏艰苦,千里迢迢来此探望胞弟杜观,后人将此沟取名“杜甫沟”。
<br></h3><h3>杜甫沟
简介
杜甫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记述了当时看望胞弟的情景,诗曰: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
颂椒添讽泳,禁火卜欢娱。
舟楫因人动,形骸用杖扶,
天旋夔子国,春近岳阳湖。
发日排南喜,伤神散北吁,
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芦。
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
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记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57岁,正月初旬仍在夔州,中旬出峡,将滚西果园四十亩赠吴南卿。三月抵江陵。”杜甫在此逗留数日后,“秋移居公安,暮冬离公安,舟近岳阳已迫岁暮。” 郭沫若的这段记述,把杜甫是年行踪表述为:杜甫是从江陵乘舟溯漳河而上,来到杜观居住地的。沿杜甫沟前行,现尚存一墓碑,碑文上记载:“命系嘉庆年间,生于南漳周家畈,亡于当阳漳河杜甫沟”。杜甫沟山腰上有一奇石,曰“杜甫石”,其上有双脚印。传说,杜甫曾在此立石观书、吟诗,专注久时,留下深深的足印。?杜甫沟有名之始,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峰峦叠翠,鱼米丰腴,令历朝墨客骚人凭吊古迹,流连忘返。现录诗一首:
沟因杜甫传古名,水缘诗圣涌思情;
且看深山藏文明,碑碣一尊作史证。
杜甫沟的由来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引杜甫《客至》诗句),是杜甫对当地景致的描绘。
今陈院同明村早先住着杜甫的胞弟杜观。杜观是因为逃避战乱而从陕西蓝田南迁当阳的。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56岁,住在夔州。春末,胞弟杜观曾到夔州省亲,看望其兄杜甫。不久,回到陕西蓝田娶了妻子,返还江陵,寓居当阳。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夏,来此探望胞弟杜观,并小住数日,故名:“杜甫沟”。
《当阳县志》载:“杜观,甫弟,甫在蜀,有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之作。”杜甫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均可作证。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载:“大历三年,杜甫57岁。正月初仍在夔州,中旬出峡,将西果园四十亩赠吴南卿。三月抵江陵。”在此逗留数月,“秋移居公安,暮冬离公安,舟近岳阳已迫岁暮”。
郭沫若的这段记述,把杜甫是年行踪表述得十分清楚。可以推测,杜甫是从江陵乘船溯漳河而上,来到杜观居地的。
杜甫沟有一墓碑上记载:“命系嘉庆年间,生于南障周家畈,亡于当阳杜甫沟。”可见“杜甫沟”这个以诗圣命名的地名由来已久。
考古发现明代两尊石雕
2010年,当阳市陈院杜甫沟考古新发现一批明代文物古迹。为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受育溪镇党委、政府的委托,宜昌市著名农民考古家、著名地方文史学者张五一等人专程到杜甫沟进行专题考查。从月亮湖风景区,沿着鹰子沟上行3—4里,便到“杜甫沟”,最先迎客的一棵造型古朴的千年松,人尊“杜甫松”。杜甫沟有名之始,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峰峦叠翠,鱼米丰腴。令历朝黑客骚人凭吊古迹,流连忘返。杜甫沟山腰有一奇石,曰“杜甫石”,其上有双脚印。传说,杜甫在此立足观书、吟诗,专注久时,立地成佛,留下了深深的脚印。<br></h3><h3>……</h3> <h3> 周六,我们一行四人说走就走,决定去探寻诗圣的足迹。<br></h3><h3> 驱车经八景坡、马店。沿途山路弯弯,片片红叶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停车稍留片刻,不辜负秋天的美丽。</h3> <h3> 车行至陈院镇月潭河大约下午一点,在渡口旁的餐馆吃午餐,然后渡船到同明村。沿途向当地人打听,沿鹰子沟顺着便捷水泥小道向深山前行。</h3> <h3> </h3> <h3> 徒步中,隔一段会见到农舍,有石砖房,也有土墙屋,多是关门闭户,遇见路人就打听,都说这里就是杜甫沟。问其古松及石,却不知,只是说前面山上是有古居存在。</h3> <h3> 沿途所见植物吸引着我的眼球,抓拍到镜头。</h3> <h3> </h3> <h3> 不是春雨季节,沟水不见流动,远远瞧见鸭子在沟里戏水。</h3> <h3> 松树上藤蔓挂着的果实,我以为是皂角,问了一个路人,她说是"角腾",果子摘下来能卖十多块钱一斤呢。</h3> <h3> 十多里的山路,蓝天白云,青山相映。</h3> <h3> 山坡路陡,走得汗流浃背,终于找到了古民居。</h3> <h3> 见一位老人在门口,便向他打听,他顺手指了指,说在田间干活的那人清楚。</h3> <h3> 与正在田间劳作的魏成庆老人攀谈一番后,他道出了此古居屋的来龙去脉:</h3><h3> 道光时始建者傅若华,后来他后子孙败落,房屋易主。</h3><h3> 国民党曾在此设临时县政府。解放后,土改分户,前半头起先是归付正权(此人曾给旧时的保长当过勤务兵),后半头是归叶先德(此人五零年是土改干部任农会主席),付正权是叶先德姐夫。</h3><h3> 60年叶先德的儿子将房屋卖给土改干部罗新秀(魏成庆之母),后来罗新秀将房屋重新卖给了叶先德的孙子。</h3> <h3> 古民居的古碑,据说是道光24年立碑,碑文内容感天泣地,只是主人外出未见到真面目。</h3> <h3> 老人带我们到田间查看石块,上面刻有"傅若华"字样。经历几百年的风霜雨露,依然清晰可见。</h3> <h3> 古屋上半部经后人修缮,下半仍是古砖。</h3><h3> 历经苍桑,愿古民居流芳百世!</h3> <h3> 日落夕山,我们抓紧打道回府,与古居渐行渐远。</h3> <h3> 也许是我们缘分不够,并未见到千年古松,踏脚石,甚感遗憾。</h3><h3> 一条狗跑来紧跟着我们,好似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表达…</h3><h3><br></h3> <h3> 同行的刘老师在村委会歇脚,向村会计打听了一则传说,与我们分享:</h3><h3> 话说哈蚂,蜈蚣和青蛇,三者间不合(蛇缠蛤蟆,蛤蟆吃蜈蚣,蜈蚣蛰蛇),经常战得不可开交,观音菩萨得知,施法将蛤蟆变成蛤蟆石<左沟中>,蜈蚣变成蜈蚣山<左山>,青蛇变成青蛇岭<右山>。从此相安于世,留下美景在人间。</h3><h3> </h3> <h3> 从杜甫沟返回鹰子沟,留影存念。</h3> <h3> 潺潺漳河水,碧波荡漾。</h3><h3> 吃了几十年母亲河(漳河)的水,今有却亲寻至漳河的发源地(之一),深感漳河之大,之宽广,岛屿甚多,幅源辽阔。</h3> <h3> </h3><h3> 杜甫沟,我们来过。</h3><h3> 漳河水,还算最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