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h3> <h3>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h3> <h3>东汉时,白马驮来佛经落脚洛阳,遂建白马寺。从此佛教便落地生根与东土。</h3> <h3>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h3> <h3> 为疗治战争创伤和统治需要,太宗时,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得佛经,并在官方支持下翻译,统一规范了佛教经义,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本土化。</h3> <h3>武则天称帝,为加强统治需要,神化自己,当时大兴佛教。</h3> <h3>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h3> <h3> 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经济上推崇节俭,思想上抑制佛教,推崇道教,以道教为国教。<br>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 ,史称"开元盛世" ,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br>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br> 唐初高僧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大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br> 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往传入中国。<br> 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宗派从此一蹶不振。</h3> <h3>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 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取而代之建立唐朝 。<br> 因此,李唐皇家便尊崇道家。道家由是作为土生宗教得以大发展,受到当时贵富集团的追捧。</h3> <h3> 今之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唐时是王公显贵的别业聚集区。<br> 辋川地处长安东南,一可远离李林甫之流别业区,二是周边佛寺甚多。 如蓝峪的悟真寺、归义寺、感化寺,辋峪口的感配寺,辋谷清源寺(鹿苑寺)等,且较僻静,王维母崔氏信佛且延及其子女,购置辋川别业奉母颐养、礼佛修行理想之地。</h3> <h3>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br> 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br>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 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br></h3> <h3>王维母亲信佛,因梦维摩诘而生王维,遂为其取名维,字摩诘。</h3> <h3>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h3> <h3> 王维几岁父亲早逝。<br> 15岁独自来到长安,得到岐王的大力引荐,成为京城达官贵人的宠儿。出入贵族之家,见识了繁华和糜烂,也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莫大冲击。<br> 20岁左右,与妻子成亲,婚后生活举案齐眉。然而,不到10年,31岁妻子就因病去世。此后,再未婚娶,孤居30余年,一生并无子女。<br></h3> <h3>王维晚年与母亲居住在今之白家坪村。50岁,其母崔氏去世,在辋川守孝3年。葬清源寺(鹿苑寺)西。</h3> <h3>61岁去世葬于辋川母亲墓旁,即葬于寺院西侧,临终上表请改白家坪的别业为寺院。后世于王维手植银杏旁建有文杏馆(王右丞祠)。</h3> <h3>鹿苑寺建于唐,最初叫清源寺,毁于唐末战乱。</h3> <h3>清乾隆十一年知县蒋文祚重修,乾隆四十六年知县周晓崧捐俸复修,称王右丞祠(文杏馆),道光十六年知县胡元瑛又修,有“栋宇重开新气象,山川不改旧颜色”楹联。</h3> <h3>后世于王维手植银杏旁建王右丞祠,当地人叫文杏馆。今遗有其手植银杏1棵,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凭吊唯一可触摸的物件。</h3> <h3> 白家坪村,距辋峪谷口10公里许。北接支家湾,东接东杆,南接董家岩,与褚家河、斗沟隔河相望,与支家湾、东干分居飞云山北麓。 今留有王维遗迹有,手植银杏树、皂角树,王维墓、王维母亲墓、鹿苑寺(清源寺、文杏馆、王右丞祠)等。</h3> <h3>白家坪对岸斗沟口</h3> <h3>白家坪对岸斗沟口</h3> <h3>村北口</h3> <h3>村内王维像</h3> <h3>秋日杨树黄亮晃眼</h3> <h3>村南工厂门口,王维山庄农家乐迎接访者</h3> <h3>银杏(学名: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出现在几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所以银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称。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26种。</h3> <h3>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h3> <h3>银杏寿命长,中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5~6。初期生长较慢,蒙蘖性强。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仍能正常结实。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动展叶,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h3> <h3>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叶形古雅,寿命绵长。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h3> <h3>银杏果俗称白果,它由肉质外种皮、骨质中种皮、膜质内种皮、种仁组成。白果养生延年,银杏在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日本有每日食用白果的习惯。西方人圣诞节必备白果。就食用方式来看,银杏主要有炒食、烤食、煮食、配菜、糕点、蜜饯、罐头、饮料和酒类。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大量进食后可引起中毒。</h3> <h3> 西安市长安区罗汉洞村观音禅寺内有一棵千年银杏树。这棵银杏树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已被国家列为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这棵银杏树下落满黄叶,像金黄的地毯铺了一地,来看落叶的人络绎不绝。 与王维手植银杏,号称“”。南山二杏</h3> <h3>《蓝田县志》:文杏馆遗址在寺(鹿苑寺)门东,今有银杏一株,相传摩诘手植。</h3> <h3> 王维手植银杏,树高20米、树冠15米、胸围5.20米(3人合抱),距今近1300年。至今还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为现代人唯一观赏王维别墅遗址之一。 当年栽种应在其44岁(744)正式营建辋川别业之后,当时应该不止1棵。</h3> <h3>《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成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h3> <h3><br></h3> <h3>王维墓位于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原墓地约13.3亩。西起向阳公司14号储蓄所,东至公路下,前至8号车间,现被压在向阳公司14号厂房下。墓前遗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碑石两座,“文革”中被毁。</h3> <h3>王维母亦葬在此地,《新唐书•王维列传》:“母亡,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交通部六处修辋川公路时将王维母坟塔所毁,发现有三彩陶片、白瓷碗、碟、壶、盂等文物。</h3> <h3> 据村民程社民讲,他家世居白家坪村东,现房屋基本建在原老庄基上,王维墓在他家东檐墙外四五米处,原无地面痕迹。1970年, 省核工业地质局211大队挖土方时发现宽阔墓道,未详探查,后被回填。崔县君墓在王维墓东南约110米处,原有坟塔一座,上书“唐右丞王公维母之墓”,坟塔占地长约4米,宽约3米,无坟冢象,1967年交通部六处修辋川公路时将坟塔拆毁。<br> 据程社民讲,此墓发掘深度约3米,推测应为一座衣冠冢,因发掘只见灰迹,疑为衣冠灰痕,不见骨骸,另出土有枕、碗、筷等。两墓遗址东边界应为张沟水渠,西边界为他家檐墙外,南边界为辋川河岸,北边界为蓝葛路,约计14亩。</h3> <h3>银杏树附近,路下有石头,石上生有1株皂角树,据考此处为钓鱼台遗址。</h3> <h3><br></h3> <h3>钓鱼台遗址下为辋川河故道</h3> <h3>村民载的白皮松</h3> <h3>钓鱼台遗址对面山,当地人叫斩断山(龙脖子山),其北麓为辋河岸,有蓝葛路经过其下的头道岭。</h3> <h3>钓鱼台遗址西望,沟道</h3> <h3>过去为辋河河道</h3> <h3>钓鱼台遗址东望,龙头山沟道,此地在飞云山下,原辋河在此回湾</h3> <h3>东望飞云山</h3> <h3> 关中大儒牛兆濂集《游辋川记》,他曾有两次入辋经历,第一次在光绪乙巳年(1905),第二次在庚申年(1920)夏农历四月十三日,牛蓝川先生与知县李惟人及其佐治张其相等七人骑马,三名随从步行,陪同庐子鹤及三名随从游辋川,翻七里砭后,由新庄(今闫家村)骑马经关上(官上村),关上人众,当时已有铺户数家,至白家坪村,该村白景涛陪游,时道旁金银花开的正盛,母坟塔、王维祠、银杏树等俱在。<br> 关于鹿苑寺,中有文曰:“寺门堂前后各三间,南向,东有侧门,入内,东向矮屋二间,守者所居也。当门奉右丞木主,惟木刻一联云:渊明逐去伦加厚,工部离长国所忧,濮候斗衡所题也”。</h3> <h3> 据白家坪村民褚文西讲,王右丞祠,坐北朝南,面廓三间,前后两进,前院有东西厢房。银杏树在祠东。<br> 祠东边界至老鹳沟渠,西边界至寺沟渠,东西长约120米,北边界至斤竹岭,南边界至银杏树前老河岸,南北长约270米,相当于2个足球场大。 </h3> <h3>1992年,村人在祠后山坡重新建鹿苑寺一座,正殿三间,偏房一间,供奉观音、药王等诸神,西墙绘鹿苑寺图,王摩诘坐像,以为拜祭。每年农历九月有庙会。</h3> <h3>石吊锅</h3> <h3> 褚文西讲,王右丞祠后原有大量瓦砾层堆积,祠在时已损毁,建筑年代已不可知。祠西紧邻厂区库房建设时层挖掘方形古墓一处,出土文物移交公安部门。西约200米处亦有瓦砾层堆积,据老人传为姑姑庵旧址。<br> 另,母坟塔周围田地也属鹿苑寺所有。</h3> <h3>通往厂房后坡小庙的小路</h3> <h3>老鹳沟口</h3> <h3>岭东有风岩梁、飞云山</h3> <h3>翻王右丞祠后山可至东杆沟,可通成仙岭,蓝关古道。</h3> <h3>综上,以鹿苑寺(清源寺、王右丞祠、文杏馆)坐北向南为轴心,地名位置如下:<br>寺后(北):背靠飞云山之斤竹岭、木兰柴,西有寺沟,东有老鹳沟;<br>寺左(东):飞云山、风岩梁、龙头山沟;寺右(西):王维墓、王维母亲墓、母坟塔,白家坪村及辋河<br>寺前(南):银杏树、皂角树、钓鱼台,下临辋河故道,对岸山峰为斩断山(龙脖子山)。</h3> <h3>鹿苑寺后斤竹岭</h3> <h3>鹿苑寺后木兰柴</h3> <h3>飞云山坳辛夷坞</h3> <h3>银杏山庄,位于银杏树对岸的斩断山北头道岭路东。</h3> <h3>褚家河口蓝葛路</h3> <h3>褚家河桥</h3> <h3>辋河滩芦狄蔓生</h3> <h3> 王维据《旧唐书·王维传》所载是“太原祁人”。祁县古县镇以西约1000米的丘塬上据传有“王维衣冠冢”一所,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捣毁,直到捣毁30年后的1997年才根据当年记事者的指认,象征性地树立了一块纪念碑。</h3> <h3> “王维衣冠冢”遗址范围内的地表上已经一无所有,祁县诗词学会和祁县文联主办“纪念诗人王维”的活动,就在活动前搭建横幅铁架时,在新立的纪念碑前居然掘出了几块唐代绳纹砖,算是冥冥之中大诗人在安慰这些千年之后依然惦念他的故乡人吧!</h3> <h3> 王维作为早熟聪慧、阅尽世事的天才,王维对红尘中的欲望看得比较透彻,也让他可以站在更高处观察人生,他不无悲悯的在《黄雀痴》写道:黄雀痴,黄雀痴,谓言青鷇是我儿。一一口衔食,养得成毛衣。到大啁啾解游飏,各自东西南北飞。薄暮空巢上,羁雌独自归。凤凰九雏亦如此,慎莫愁思憔悴损容辉。<br> 这首杂言诗,通过黄雀的比喻,表达的是: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子女的,耗尽一生的心血换来的是什么呢?可怜天下父母心。</h3> <h3> 相传王维当年是被一只鹿引到这里的;他被这里山和水吸引,在此修身养性;或弹古琴,或写诗和画画等等。<br> 村人讲:东南有龙脖子山,东有龙头沟山,北有四林山;皂角树下为钓鱼台遗址;大湾河汇入辋峪河;“在龙脖子山有一怪石叫呵嗒石,风吹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寺庙四座:鹿引寺、斤竹岭庙、上庵和下庵(姑姑庵);王维其母病逝后葬寺沟口北——王维母的呵哒坟。 司马迁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王维一力追随先哲屈原在《辋川集》中,文杏、檀木、香茅、桂尊、杜若、椒浆、瑶席、金屑泉、翠竹、茱萸、芙蓉、清溪等等,无不是芳香圣洁之物象,如此之多的洁物被溶进王维的独特诗句中,无不象征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杰出的才华以及济世拯物的崇高志向。 因此王维种植银杏,爱鹿、养鹿、护鹿,是其志行高洁的寄寓。</h3> <h3>辋川与鹿苑寺传说 在辋川的飞云山下,有一座唐代古寺,名叫鹿苑寺,传说这里便是唐朝大诗人王维“辋川别墅”的故址。王维的辋川别墅又为何要改名叫“鹿苑寺”?<br> 早年间,这里本是一片荒山野洼,既无溪流,更无湖泊,只是漫山遍野的枯藤古树,萋萋荒草,猛兽出没,麋鹿成群,人迹罕至。到了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崇尚围猎,以振兴武功,这里变成了皇家的围猎场。从李世民起,历代唐天子都以到这里围猎为荣,并作为一件盛大的赏心乐事,经常来往。这样,天子乐子,禽兽动物们却遭到了大殃!尤其是鹿群死伤惨重,因为它们的腿跑得再快,也躲不过骑着“追风天马”,挽强弓搭长箭的唐天子和他骁勇将士们的围射啊!鹿王眼见自己的“臣民亲属”即将在长箭利刀下伤亡殆尽,伤心得双眼迸出血来!伤感之余,它驾云上了南天门,把李世民和他的子孙告在了玉皇大帝的御案前。当时玉帝正在喝酒,已经有点醉眼朦胧,看了鹿王呈上的状子,觉得非常有趣,便乘兴提起朱笔,在状子上批道:“尘世事真荒唐,鹿王告人王!欲得了结荒唐案,鹿王去求摩诘王。”玉皇这么批的本意,原是想把这件棘手的案子推给曾经怠慢过自己的天神摩诘王去办理,使他吃点苦头。但老实本份的鹿王却不知道这些,拿了玉皇批过的状子便到人间去搜寻这位名叫摩诘王的青天大老爷去了。<br> 鹿王在下凡之后,变成一位老态龙钟的老汉,到京城里外的各个大小衙门去寻访摩诘王。谁知他走遍天下九州十道,寻访了多年也没有寻访到一个名叫摩诘王的青天大老爷!但他不死心,他认为“玉帝让我找这个人,世上便一定有这个人!而且除了找到这位青天大老爷告状之外,还有什么门路”能救自己和“臣民子孙”呢?没有了!谁叫自己是任人宰割的“鹿”呢!<br> 光阴如梭,转眼间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这天,鹿王老汉又来到京城长安寻访摩诘王。由于时间长了,鹿王老汉的年岁也高了,那张玉帝批过的状子也揉烂了,看不清眉眼了,他把要找的“摩诘王”记成了“王摩诘”了。<br> 一天,他从尚书省(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门前路过,正好看到王维的宫轿停在尚书省门前,王维气宇轩昂地下轿,在众人的簇拥下,步进尚书省大门!他的心不由一动,便问路上的一位老夫,刚才进去的那位官员是谁?老夫白了他一眼,回答说:“你连了都不知道,枉为大唐之人了!告诉你,他就是尚书省右丞相王维王摩诘啊!工诗文、善绘画、通音律、尤其……”鹿王一听“王摩诘”三字,如同在法场上得到了赦免似的,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哪里还有耐心再听老夫的絮叨。鹿王已经到尚王省门口了,鹿王要往进闯,一想,不可莽撞,因为多年来,他吃莽撞的亏已经够多了,于是他赶忙离开尚书省大门,在街边的一家茶馆里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等侯王摩诘“青天大老爷”出来。 傍晚,王维回到府中,鹿王便来到府门前求见,正好碰上王维的诗画受到称赞,心情高兴,同意会见这位姓“鹿”的老人。鹿王进来拜见过“青天大老爷”,便把自己的来意一五一十地全讲了出来,请求惩治猎鹿的罪魁祸首,拯救即将绝种的鹿类。王维一听这位老人告的是历代先皇,吓得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还以为他是疯子,正要把他赶走,却见鹿王显了本相,原来是一只体大如象的金鹿。这才信以为真,怜惜起鹿群的命运来,想着用什么办法,才能救护群鹿和鹿王?他听说,如今鹿群所在的那个地方是大臣宋之问的产业,如今尚未开发,他想,自己如果用重金把那块产业买下来,群鹿不是有救了吗?于是,他便向已恢复了人形的鹿王说:“君王们围猎射鹿真也不该,但那已是过去的事了,况且猎鹿的先皇们均已过世,不必再去追究了;如今当务之急是拯救和保护现有的群鹿……”接着,王维讲了自己的打算。鹿王听后大悦大喜,跪下感谢王维相救的大德。<br> 打发走鹿王后,王维就计算自己的财力,看够不够买那份产业。计算的结果是不够,因为宋之问虽也是位诗人,但却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只有用重金方能使他让出那份产业。怎么办呢?自己已应诺了鹿王,俗话说“误人事大啊!”王维在厅堂里踱着方步,苦苦地想着办法。 <br> 半夜已过,王维还未进内安息,夫人出来探问究竟,王维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了她,夫人大包大揽地说:“相公不必犯愁,银子的事全包在为妻身上!”王维百里不解的问夫人:“你有何法?”夫人说:“明天你就全明白了,先安息吧,身子要紧!” <br> 第二天,夫人献出了自己的所有积存银子,王维的母亲听儿媳说了原委,又拿出更多的银子资助儿子,她说:“娘是信佛之人,佛家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今儿救群鹿,更是一大功德,为娘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资助我儿!”<br> 事不宜迟,王维拿着足够的银子去宋府商讨买那片产业之事。宋之问那片产业来自皇帝的赏赐,本没花银子,不过用了些拍马溜须舔痣的功夫和手段而已,但这时见王维上门来买,便拿腔捏调地漫天要价,说什么,那是圣上的赏赐,不能出卖;何况是鹿的国都;自己还想凭猎鹿再发一笔大财呢,云云,王维一听宋之问也要围猎鹿群,急了,顾不上还价,匆忙递上宋之问所要的银子数,买下了那片荒地。王维放心地走出宋府,宋子问却在门内饥笔王维上了自己的大当。<br> 王维买下那片荒地后,便学习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办法,贴出告示,宣布这里为“鹿苑”,禁止一切人入内猎鹿,谁如犯禁入内猎鹿,不但要加倍地赔偿,还要扭送官府治罪。<br> 从此以后,群鹿得到了休养生息,数目大增。鹿王和鹿群为了报答王维一家救护的大恩,日夜用尖角和蹄子刨山掘地,不久就刨出了辋峪河、锡水洞、上堰和东杆沟等多处河流,还在川的中部掘出一片碧波荡漾的欹湖。鹿王还运用自己的神力,从江南驮来许许多多的奇花异石,在这片美丽的山川河谷,堆出了许多优美雅致的景致,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还用石头砌了一座别致的“辋川别墅”。<br> 王维年老致壮,准备隐退的那一天,鹿王再次来到王府,诚心地邀请王摩洁一家,在“辋川别墅”里去避暑和居住。王维惊问:“什么辋川别墅!你又给我说起天书来?”鹿王拉着王摩诘说:“你跟我到那里一看便知道了。”<br> 王维一家随鹿王来到“辋川”(原“鹿苑”),受到群鹿的列队欢迎。王维见荒川变成了“江南美景”十分高兴,感谢了鹿王和群鹿的盛情后,便携全家在“辋川别墅”里住下来。<br> 就这样,王维一家保护群鹿,群鹿给王维一家送来鹿茸、鹿角和鹿乳,他们象一家人似的,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王维的儿孙是母鹿们带大的;小鹿们有时也到王维家里作客,讨吃讨喝……王维的母亲年老病故,鹿王率领群鹿前来吊孝送葬,垂着泪用双蹄刨了墓坑……三七尽哀后,方才离去。 <br> 为了感谢和纪念鹿王和群鹿的深厚情意,王维在母亲去世后,把“辋川别墅”改为“鹿苑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