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教育如同下棋,</h3><h3>平常人看明局,</h3><h3>教育者看暗局!</h3> <h3>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理行为模式的差异性,以爱因斯坦脑解剖为例,从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生命的差异性是不同基因表达的结果,生命的发育是有节奏的,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理解生命的存在。
<br></h3> <h3>视觉型孩子——大家眼中的乖学生</h3> <h3>
班上有一个女孩子,长得非常可爱,最重要的是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听父母、老师的话,一般不做越格的事……可以说,这个女孩子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也是大家最喜欢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被称为视觉型孩子。这一类的孩子在班上占据三分之一,他们很喜欢上课回答问题,当与人交流时会看着对方的眼睛,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过,这类乖学生的背后却隐藏着创新精神不足的弱点。面对这类的学生,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多与人接触,拓展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范围。
<br></h3> <h3>听觉型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h3> <h3> 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类的孩子上课似听非听,眼睛永远看着讲台以外的事物,也许看着地上,也许看着抽屉,也许看着手指,也许看着远方……这类孩子往往会被贴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等标签。而在标签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行为模式听觉型。这一类的孩子在班上占据三分之一,他们表现出的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是慢和躲。他们不爱说话,上课不积极发言,凡事不愿主动参与,不会和老师有眼神交流,以听为主,听觉记忆好,但老师的角色易被边缘化。因此,面对这类的孩子,我们需要顺应节奏,不强求,发扬听觉优势,将回答问题转为评判别人的发言,通过听的过程让其全程参与。
<br></h3> <h3>触觉型孩子——不听话的“小淘气”</h3> <h3> 除了前两类孩子,班上还有一些孩子总是让我“喷火”,这些孩子下课后总是风里来地里去,走廊是他们的跑道,教室是他们的游乐场,他们在“跑道”上欢声雀跃,他们在教室里滚来滚去,爬来爬去……他们是大家眼中不听话的“小淘气”,提醒了N次不能在走廊上跑,坚持不过三分钟,那风一般的男孩又出现在走廊上;提醒了N+1次上课时要坐姿端正,坚持不过三秒,小手又会东挠挠,西摸摸;提醒了N+N次眼睛看黑板,认真完成作业,坚持不过一天,作业本又会被放入失物招领处。毫无疑问,这类孩子正是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状态:天真、活泼、自由,呈现出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在班上占据三分之一,这类孩子肢体灵敏,动手能力强,好动,精力很旺盛。但也因此耐力差,易喜易怒,易分散注意力。 因此在教育他们时不否定,多引导,少强迫,多合作,增加体验的环节。
<br></h3> <h3> 我们发现,最容易被关注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孩子,但正因为会被关注,往往我们会无意识的将其进行对比,例如,上课时看到第一类的孩子非常认真,而第三类的孩子在玩铅笔,但因为无意识的对比会放大玩铅笔孩子的行为,从而变成了严厉的批评第三类孩子、高度表扬第一类孩子,在这一来一回的批评和表扬中,却严重的伤害了第三类孩子的心灵,同样也伤害了第二类孩子,因为他们被无意识的忽视了。
<br></h3> <h3> 事实证明,无论哪类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作为生命的引领者更是需要接受个体差异性,寻找到他们灿烂的支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