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值得以温柔的方式对待。别以你所认为的方式去要求他们,儿童的学习方式、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别让他们成为大人的空容器,去任意的填塞把知识灌输进去,从而忽略了儿童的需要,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数理化。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h3><h3><br></h3> <h3>这是由一部电影所触发的关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一个富有想象力、喜欢画画的8岁男孩,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在大人、老师、同学眼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是电影中一个普通男孩身上的故事,却是现实中多数家庭所存在的教育问题。</h3> <h3>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总被邻居和老师抱怨。一气之下,父亲将儿子送到偏远的寄宿学校。即使这样,伊夏还是没有任何转变。严厉的老师、只关注成绩排名的教学模式、同学们的嘲笑,让一个本活泼开朗的伊夏变成一个沉默寡言又自卑的孩子。</h3> <h3>很快,学校来了一位新的美术老师,他倡导挖掘儿童的潜能,独特的教学理念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位“不一样”的儿童,通过观察和了解确认伊夏患有阅读障碍。在课堂上借用名人的例子告诉伊夏,阅读障碍并不可怕,他们也可以成为有用之人。在新老师的帮助下,消除掉心理恐惧不仅通过了其他科目考试,在美术上花了更大力气去帮助他发展自己的天赋。直至最后的画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得到老师的表扬,伊夏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h3> <h3>父母的做法是为了让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准则。但同时,抹杀了儿童最原始的天性,天性是上帝所赐予的礼物,我们为何不能让它共存?</h3> <h3>成人做不到的事情总是要求孩子去替你撑起你的野心。但,物极必反。孩子的发展都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儿童感受性的敏锐程度不是恒定不变的,当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消失时,另一种心理活动会被激起并替代前种心理活动的位置。请顺应孩子的自然特点。成人要做的只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他自主选择一种方式去成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