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幼儿园学礼记

烨微雪

<h3>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说明只有具有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br></h3> <h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擅长歌唱的人有能力让别人跟着他歌唱,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别人继承他的心志。本名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以善歌者为例引出善教者,提出了检验“善教”的尺度教育对象能否“继其志”。阐发的道理有理有据,颇有层次,审视的角度也是客观的。 </h3><h3><br></h3> <h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出自《礼记·聘义》 解释: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br></h3> <h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出自《礼记·大学》 解释:报应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别善恶,能辨别善恶才能使其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养,品德好生修养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br></h3> <h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br></h3> <h3>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出自《礼记·哀公问》 解释:古人治理国家,总把关爱民众作为第一大事。指爱民是治国的先决条件。<br></h3> <h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礼记·祭义》 解释: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br></h3> <h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出自《礼记·中庸》 解释: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br></h3> <h3>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听到了有益的话便要告诉他,见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给他。<br></h3> <h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br></h3> <h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仅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人是不足以给别人当老师的。<br></h3> <h3>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出自《礼记·儒行》 解释: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诸侯;性情慎静而崇尚宽大,性格强毅而能从善如流,学间渊博而能服膺胜于己者。多读圣贤之书,以磨练自己的品行气节。即令是要把整个国家分给他,在他看来也不过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为动心,不会因此就出来称臣做官。<br></h3> <h3>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br></h3> <h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礼记·祭义》 解释: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br></h3> <h3>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出自《礼记·学记》 解释: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