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白米饭”成“科学豆饭”之续一~痛风吃豆

廖端平

<h3><b>前言</b></h3><h3><br></h3><h3>从《<b>改主食“白米饭”成“科学豆饭”</b>》美篇于2018年10月24日发表至今,已受阅读七千余次。本文在[<b>美国医人</b>]公众平台10月26日发表33小时,已被阅读1万2千余次。谢谢读者的厚爱!同时还有读者提出了不少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真是非常高兴。本人把读者的问题当成鼓励我继续研究“科学豆饭”的动力。今天专题说说痛风和“科学豆饭”这个读者提出来的问题。</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wwks1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改主食“白米饭”成“科学豆饭”</a><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bX6qtg5ZwveVFIzfdrlX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美国医人]“科学豆饭”</a><br></h3><h3><br></h3> <h3><b>豆饭与痛风</b><br></h3><h3><br></h3><h3>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增高,不能把尿酸排泄而在体内形成结晶,吸附在骨关节韧带上引起来的。痛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高血压和肥胖。痛风还与代谢综合症和心梗的发生有关。 减少嘌呤的摄入是预防触发痛风的办法之一。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物里,嘌呤量最高的是海鲜、肉类和家禽。各种豆类里,嘌呤的含量也是比较高的。这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矛盾~有痛风的人,也需要蛋白质。而鱼、肉、禽、豆都富含蛋白质,但也含较多的嘌呤。有点像“拼死吃河豚”的样子。但,有大数据大痛风人群的研究显示,相比于海鲜肉类,豆类饮食诱发痛风要小很多。 豆类和鱼、禽、肉的嘌呤(1): 按半杯(约165克)煮熟的豆为单位,豆的嘌呤含量在19至75毫克之间。其中,鹰嘴豆最低,含19毫克嘌呤。Lima beans (利马豆)其次,含49毫克。 斑豆含57毫克。黄豆含60毫克。Black-eyed beans (黑眼豆)和lentils (小扁豆)的嘌呤含量超过70毫克。另外,有文献报道,斑豆(Pinto)虽然含较高嘌呤,但斑豆也富含叶酸。叶酸具有抗痛风的作用(2)。 但是,豆类的嘌呤含量,仍远远低于鱼、禽、肉和海鲜。每3.5盎司(约100克)的鱼、禽或肉,含量超过100毫克的嘌呤。 有文建议(1),痛风患者,每天吃不超过1杯(330克)的煮熟的豆类。每天吃不超过4至6盎司(113~170克)的肉类,家禽或鱼类。每周有一两天完全不吃肉、海鲜和家禽。不足的蛋白,可以从低脂乳制品,坚果和鸡蛋来弥补(低嘌呤食材)。 在一个有6千多人的新加波华裔人群随访研究课题的数据表明,肉禽鱼的摄入增加痛风的发生率,而以黄豆和其它豆类的摄入减少了痛风的发生风险(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还建议有痛风的人,用豆类替代肉鱼禽着为蛋白质的来源(4)。美国关节病基金会(5)也推荐痛风病人多吃植物蛋白,包括蔬菜和豆类,减少动物蛋白,预防痛风发作。 “科学豆饭”针对痛风缓解期而言,可以“变通”一下豆类在“科学豆饭”中的搭配,选用嘌呤含量相对较低的豆类,增加大麦和黑米的相对比重(嘌呤含量低),这样可以减少嘌呤的负担,减低痛风发作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利用“科学豆饭”的抗餐后血糖快速增加的健康效益,利于防范四高一低的代谢综合症。 当然,我不是临床医生,只能根据阅读理解,综合信息分享而已。有痛风的读者,应该咨询风湿科医生为准。 参考文献: https://healthyeating.sfgate.com/kind-beans-good-low-purine-diet-10856.html (最近阅读2018-10-27)</h3><h3> https://www.lybrate.com/topic/15-do-s-and-don-ts-about-diet-for-high-uric-acid-levels/b384293c0d5c94712b49f21406f0af8e (最近阅读 2018-10-27)</h3><h3> Arthritis Rheumatol. 2015 Jul; 67(7): 1933–1942. doi: [10.1002/art.39115]</h3><h3> N Engl J Med 2004; 350:1093-1103 DOI: 10.1056/NEJMoa035700 </h3><h3> https://www.arthritis.org/about-arthritis/types/gout/articles/best-and-worst-gout-foods-10.php (最近阅读2018-10-27) </h3><h3><br></h3> <h3><b>作者简介:</b> 廖端平,广西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1986年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儿科新生儿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3年。1989-1994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攻读心血管流行病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一直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睡眠和环境流行病的研究。现就职于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是宾州大学的终身教授,主管科研副系主席,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