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在带孩子们走进名家读本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货者应该是我自己。带孩子们读丰子恺,读老舍,我才真正去发现丰子恺的童真与朴素,老舍的幽默与大爱,这是我之前不曾有的认识。
这一次,我们要去走进鲁迅。说到鲁迅,其实内心还是蛮有压力的,因为曾经在初中的时候,抱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看得人胆战心惊,又不能领悟其中的思想,导致读着读着就被搁浅,始终没有领悟透彻。我们小学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鲁迅的文章,有一篇他的侄女周晔写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发现父亲和伯父的鼻子不像,伯父的鼻子是扁又平的。伯父笑着说,是因为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教参里硬要把这个部分引向鲁迅先生在当时总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打压,所以才有碰壁一说。可是,我却觉得这只是鲁迅先生与自己的小侄女开玩笑说的话,不应当事事都要牵扯到政治的高度。
也许就因为老师们总要带孩子们去高度解读鲁迅,以致孩子们对鲁迅始终是有距离的。甚至还有人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种尴尬的境地是要化解的,我想就从让孩子们多方面地去了解鲁迅。
一开始,我让孩子们看着书上的封面来了看看鲁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提出的关键词有:严肃。(这是很多人对鲁迅的第一评价)。有孩子说:寒气逼人。(觉得鲁迅的那双眼睛似乎要把你的心看透,令人生畏。)也有孩子说:似曾相识。(这是肯有可能的,毕竟鲁迅是个大文学家,他的画像在语文书上常有,甚至教室里就有,见得多了,当然就面熟了。)还有孩子说:疲劳。(照片看得出,眼袋很重。)
我说,大家说的这些都很好,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仅凭一张照片,当然不够,我们应该走进他的文字和生活去了解他。
翻开《百草园的泥根墙》,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大家都找到了“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 抛到间壁梁家去,站在石井栏跳下来。”由此可见,鲁迅在孩童时期是很调皮的。
听油蛉浅唱,听蟋蟀弹琴,翻开断砖遇蜈蚣,捉斑蝥(臭屁虫)。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在百草园里,鲁迅尽情享受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当家里人要将他送去书塾时,他对百草园是那么地不舍“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来岁了,可是语言却是那么地真诚又活泼。我们也想起了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我让孩子们对比一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在院子里做的事,也写了他们在园子里度过的无忧岁月,还有对园子的思念。不同点是,萧红写的是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故事,而鲁迅只是写了自己在园子里的活动。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精神家园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日子是我们童年里最无忧的时光。
记得我小时候,时常在屋门口的地坪里发呆。我会蹲在石阶下,埋头看蚂蚁们寻觅食物,我会故意把饭粒扔在它们面前,当他们欣喜若狂地把食物搬回家时,我又半路打劫把饭粒劫走,看着蚂蚁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我想我要是懂蚂蚁的语言,一定会听到蚂蚁们哭泣的声音,它们一定在大声呼喊:“我们的粮食去哪了?到底去哪了?”于是,我又把饭粒放回它们中间,这时候,蚂蚁们赶紧整装待发,继续搬起食物往洞口走。而我,在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搬运粮食时,又会劫走他们的粮食……
蚂蚁们看累了,我就会往屋旁的竹林走去。我踩在厚厚的竹叶地毯上,一阵风吹来,满林子的树叶飘落下来,似乎我也是其中的一片叶子,与竹叶共舞。
可是,等我走进学校以后,那样的日子就不复存在了。其实,每一个生命在最初时,都是愿意和大自然相处的。大自然其实我们最初的学校,它们用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去热爱这个世界。这个部分发挥得有点多,但是我的确是想借《百草园》唤醒孩子们曾经与大自然相处的记忆。(很有意思的是,我写到这一部分就看到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教育的认识,他说百草园,是以万物一体、浪漫丰富的童年。没有这样的童年,一个人一生极可能机械、单调,缺乏想象和创造。童年时在百草园里浪漫玩耍,让孩子从身体、游戏、故事中获得丰富、充沛的浪漫。没有这一段“天真蒙昧”,后者所需的对精准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便无从谈起。)
我很庆幸,我曾经是在大山里长大的,那些静默的大树,就教会了我坚守的力量。可以说,我的性格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里与大自然相处的馈赠柔软却不软弱。
在读书会上,我们谈到各自的“园子”时,只有一部分孩子跟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这样的经历。着实让人遗憾啊!
鲁迅离开百草园又到了哪里呢?三味书屋。
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学生?让孩子们奇怪的是,鲁迅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他淘气得很哪!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时捉了苍蝇喂蚂蚁。鲁迅还常常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偷偷在下面画画,还画出一大本,买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不跟我们跟像吗?趁老师上课陶醉的时候,在下面传纸条,吃零食……原来鲁迅也是这样呢!
我让孩子们看了鲁迅画的猫头鹰和大象,大家都觉得好有趣味哦!不是寻常里的画法,里面带着呆萌的气息,有鲁迅自己个人的风格在其中,可见鲁迅曾经在课堂上自修成才的努力。
除此之外,鲁迅还喜欢捉弄同学。在对对子的时候,有同学偷看了先生的题目,独角兽。这位同学便偷偷问鲁迅,鲁迅便随口一答,四眼狗。四眼狗是骂人的话,说的就是带眼睛的人。结果上课的时候,先生点到那位同学来对独角兽,那位同学就对除了四眼狗,把带眼睛的先生气坏了。鲁迅在下面偷偷笑,先生便喊鲁迅起来对,鲁迅对出比目鱼。先生连声称“妙哉,妙哉!”
读了这篇文章,大家都觉得好笑得很,原来鲁迅同学也是喜欢恶作剧的啊!但也不得不服他的聪明才学。
以往在我们的感觉里,鲁迅一定是每天埋头看书,伏案写作的人。其实,不然,鲁迅也是很爱运动的,他曾经还有“胡羊尾巴”的绰号。胡羊尾巴指的是活泼好动的人,鲁迅善骑术,,还常常带学生去山上采植物标本。一把年纪了,说到某些场景,自己就忍不住现场模仿,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我让孩子们根据他作品里的“剪刀阵”“壶瓶骂”来模仿,大家也都觉得很有意思。鲁迅把绍兴女人们骂架的样子很形象地描述出来,着实可爱啊!
这样一个好玩却又聪慧的鲁迅先生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母亲呢?鲁迅的母亲没有进过学堂,可她通过自修的方式达倒了能看小说看报纸的能力,每每看到有些小说和文章,还能发表一些直觉和公正的言论。这样努力的母亲,培养出聪明有才的大文豪,也不足为奇吧!
还是孩童的鲁迅,是调皮的。还是学生的鲁迅,是贪玩的。已经是成人的鲁迅,是幽默的。鲁迅又是怎样当父亲的呢?
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写的《鲁迅,我的父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懂孩子,尊重孩子的父亲。他说:“曾有许多人问过我,父亲是否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师那样对我教育的?比如在家吃偏饭,搞各种形式的单独授课,还亲子每天检查督促作业,询问考试成绩;还另请家庭教师,辅导我练书法、学乐器;或在写作、待客之余,给我讲唐诗宋词、童话典故之类,以启迪我的智慧。总之,凡是当今父母们想到的种种教子之方,都想在我这里得到印证。我的答复却每每使对方失望。因为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母亲讲到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鲁迅也会打孩子哦,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把报纸卷起来打海婴的屁股。看到这里,我笑了。因为鲁迅反对先生打学生,也反对父母打孩子,可是他也有打孩子的时候。而我,也是这样的观点,可是也会打恩恩的小手。我似乎得到了某种安慰。
这样的鲁迅,已经不是我们从封面的画像中解读的那样单一,如今,鲁迅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很丰富的形象,与我们没有距离。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伟大的,是可爱的,是温暖的,但不是神,不是完人。
上午,窗外的阳光灿烂得不得了,便带这孩子们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园子,在那里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作。下午,我们的读书会结束,便让赵雅舜带着我们去他的秘密“基地”参观,他带着我们去看一家养了猫狗的人家,带着我们踩着落叶去他曾经捉蝌蚪的小池塘探险,我们一路走,一路感叹:原来大自然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应该要守护我们的“百草园”。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