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龙岩客家土楼

俊哥

<h1>永定土楼</h1><h3>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2008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永定2200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两万多座土楼,其中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物近五千座。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1995年,土楼建筑模型和北京天坛模型,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博览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h3> <h3>  客家土楼建筑展示着客家人的智慧,它的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具有防火、防洪、防震、防匪患等多种功能。它在一个楼内生活着几十户甚至上百家的结构,体现了客家人包容、互助、团结的优良品质,</h3> <h3>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客家人聚族而居既是中原传统观念的要求,也是面对恶劣环境和复杂人文的现实需要。</h3> <h3>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依靠宗族进行管理。客居异乡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必须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功能和结构能充分的满足这些需要。土楼内普遍置有祖祠、水井、粮仓、厨房、卧室、厕所、粮食加工坊、柴火间、猪牛舍等设施,精神和物质层面一应俱全。</h3> <h1>客家人</h1><h3> 由于永定土楼为客家人民居,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究土楼的形成,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客家人发展脉络。客家人,是指从秦朝开始,历经二千多年,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南迁至闽粤赣地区的中原汉人,与迁入地逐渐融合形成的特殊族群。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是汉民族一个分支,也可以称为一个民系。客家即"以客为家",远离自己的故土定居,被称为客家人。</h3> <h3>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第一次大迁徙是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使中原陷入了"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第二次大迁徙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藩镇割据,灾荒连年,匪盗烽起,社会动荡。第三次大迁徙是发生靖康之难(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金人入主中原后推行奴隶制,致使中原人无以为生。第四次大迁徙是清初满族进关入主中原后,大肆占有劫掠汉人的土地、财产,挤占原住民生活空间。第五次大迁徙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天京陷落,起义军被剿杀,客家人纷纷逃匿。</h3> <h3>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民系中的一支,其语言、民俗、生活方式都非常独特。他们说着外人听不懂的语言,却不在56个民族名单里;他们吸收着海洋文化向海外发展,却异乎寻常的保留着根的意识;他们不断适应融入南方民俗,却还顽强保持着中原特色;他们一直偏居中国政治文化主舞台的一角,却有自信自称是真正的汉族传人。</h3> <h3>  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有五千万分布在中国的十九个省区,港澳台地区有六百万人。海外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分布着一千五百万人。客家人在各个历史和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历史上的有文天祥、袁崇焕、洪秀全;国民党有孙中山、廖仲恺;共产党有朱德、叶剑英、叶挺;国外政要有李光耀、李显龙、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现代有张国荣、罗大佑、林丹等。据说不招人待见的阿基诺和李登辉也是客家人。</h3> <h1>初溪土楼古村落</h1><h3> 位于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的闽西南大山深处,全村均为客家徐氏族人。土楼群坐南朝北,背靠高山,由五座圆楼和三十一座方楼组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十座土楼,均保存完好,架构和布局保持原始风貌。</h3> <h1>集庆楼</h1><h3> 圆形双环土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占地2826平方米,高4层,每层56个开间,二层以上为单元式,每单元设一楼梯,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木板相隔,内环单层。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土楼大门</h3> <h3>  各家各户</h3> <h3>  双环围廊瓦顶</h3> <h3>  各层互联楼梯</h3> <h3>  面向廊道的窗户,住户起居看来是半开放的。</h3> <h3>  面向外部的房间窗户</h3> <h3>  木板廊道</h3> <h3>  这里是在众多永定土楼中,发现唯一的逃生通道。土楼墙厚1.6米,只有这个房间墙厚0.2米。它的作用是在紧急情况下,捅开转移或逃生。由于事关全楼几百人性命,因此只有族长和少数长辈知道。应该说这是土楼设计的一个创举。</h3> <h1>绳庆楼</h1><h3> 长方形土楼,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3100平方米,由内外两个方形土楼组合而成。外楼四层高,一、二层不开窗,中为天井,设一个大门;内楼高两层,内通廓式平面。全楼168个房间,两个厅堂,设四道楼梯,祖堂设于内院中间。</h3> <h3>  祖堂和内楼</h3> <h3>  外楼第三层廓道</h3> <h3>  楼角处的结构</h3> <h3>  仅此一处的大门</h3> <h3>  外墙的窗户</h3> <h1>庚庆楼</h1><h3> 圆形土楼民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间(公元1840年)。占地660平方米,高三层,每层31开间,设二个大门出入。</h3> <h3>  土楼正门</h3> <h3>  第三层围廊</h3> <h3>  土楼院内</h3> <h3>  土楼射击孔</h3> <h3>  土楼面外的窗户</h3> <h3>  时间久远导致房屋变形</h3> <h1>锡庆楼</h1><h3> 长方形土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占地400平方米,高三层,一层20间、两厅,二、三层各23间,两个大门,后厅为祖堂。</h3> <h3>  有石雕装饰的大门</h3> <h3>  土楼的祖堂</h3> <h3>  底层院内</h3> <h1>福庆楼</h1><h3> 椭圆形土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占地660平方米,单环高三层,每层30间,三个楼梯,一个大门。此楼可以住宿,体验客家生活。</h3> <h3>  客房</h3> <h3>  处于内院中间的祖堂</h3> <h3>  因对外接待客人住宿土楼修缮的非常好</h3> <h3>  比较其他土楼这里更加干净整洁</h3> <h1>善庆楼</h1><h3> 初溪村里最年轻的土楼,建于1979年,由海外华侨捐资建设。</h3> <h1>客家生活</h1><h3> 乘用小轿,相比官府大轿,民间真的是小。</h3> <h3>  感觉像请神祈福用的</h3> <h3>  客家木雕</h3> <h3>  官契纸</h3> <h3>  屯田执照</h3> <h3>  官赐匾额</h3> <h3>  民间小褂</h3> <h3>  永定土楼因数量多,分布广,式样相近,做好攻略选择一处游览即可。出游之前,最好初步了解一下客家人的历史文化,看着才有兴趣。出发的城市,以福建漳州和广东梅州为宜。另外,客家菜非常适合北方人口味。</h3><h3> 谢谢关注!</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