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伟人的足音逐梦前行——山陕鄂豫秋游散记

泉城宛兵

<h3>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翻开中华民族演进发展的历史长卷,纵有许多名士贤达、君子仁人,灿若晨星,跃然纸上,更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英名在册,流芳千古。他们为江山一统、民族复兴和建国大业,合纵连横、南征北战、拓土开疆,创造了不朽的东方神话和旷世传奇,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特殊作用,成为民族的精神丰碑和永恒记忆。这里,特别强调历史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作用,绝不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体地位的否定,而恰恰是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辩证统一。</h3> <h3>  中华民族历来是富于厚重英雄、伟人情结的民族。一直以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把政治领袖、杰出人物,作为民族英雄来尊崇、神圣偶像来膜拜;把他们的显赫功勋、宏大伟业,作为精神高地来坚守、宝贵财富来维护,形成了全民族尊重英雄、敬仰伟人的传统风尚。但也有少数人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打着“理性反思”“重新评价”“还原真相”等幌子,或典宗忘祖,或以今况古,不顾历史的神圣凛然、苦难庄重和激昂悲壮,戏说经典、嘲弄英雄、污化领袖等,陷于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和囿于个人情感的狭隘性。</h3> <h3>  我的成长过程始终伴着英雄故事、伟人事迹的熏陶与感召。孩童时代,崇敬英雄和伟人的种子,就在幼小的心田播撒、深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人物的尊崇愈发强烈,愈发执着,愈发成为自己的行为之范、动力之源。近些年来,探访英雄故里,追寻伟人足迹,缅怀英烈功勋,成了我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追求。每次出游,总会把拜谒圣贤、瞻仰先哲作为高度自觉和首要选择。</h3> <h3>  此次秋游,我与同行的战友初衷一致,不谋而合,每到一地,总把寻根问祖和追思怀古,作为出行的一大心愿。10月14日到24日,我和大河渔夫、与风同在两位老兄,同车西进,绕经太行、吕梁,抵达陕北,继而南下,经停黄陵、西安,穿越秦岭,转道鄂豫,历时11天,行程近5000公里,先后到了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吕梁市交城县,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延安市吴起县、黄陵县,西安市,汉中市佛坪县、洋县,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林区,河南省南阳市等10个县(区)市。</h3> <h3>  期间,游览了晋源区晋祠、交城县华国锋陵园、定边县三五九旅窑洞遗址、吴起县胜利山、新窑院革命旧址、黄陵县黄帝陵、十堰市神农架和南阳市卧龙岗等8个风景名胜区,拜谒了“中华始祖”炎黄“二帝”和“一代名相”诸葛亮,瞻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和“英明领袖”华国锋。也许是同为行伍出身、多次结伴出行和志向情趣一致的缘故,此行,我们情感交融、心灵相通,互尊互爱、互敬互让,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笑语欢歌,不仅圆满实现了出行的预期,也增进了与沿途鸟导、鸟友的了解与友谊。</h3> <h3>  <b><font color="#ed2308">一、交城山下的民心所愿</font></b></h3><h3> 山西省交城县,地处晋中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10月14日,我们起了个大早,经过近7个小时的车程,于中午时分到达县城。来到此地的目的,除了赶拍玄中寺的褐马鸡外,更重要的是寻访华国锋故里,缅怀老人家的历史功绩。交城山,即为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因山形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曾将卦山排进三山五岳之列,称之为“第一山”,可见,此山的地位非同一般。华国锋的陵墓,就修建在卦山脚下,当地称其为“华陵”,墓碑为英文字母H形的花岗石鼎,鼎高5.5米,颇有深意。首先是取“华”字汉语拼音首个字母,其次是表示华国锋55岁成为中共中央主席,再次是英文“Home”的缩写,象征“华国锋回家”,魂归故里。同时,石鼎稳固厚重,符合华老内敛、敦厚和朴实的品质气度,设计、建造独具匠心。</h3><h3> </h3> <h3>  拾级而下,远远望去,华主席的全身铜像,矗立在吕梁英雄广场中央,雄伟高大,庄严肃穆,双眸炯炯,仿佛是在亲切地俯瞰着交城大地,护佑着家乡黎民百姓。当地群众也常怀对华主席的崇敬之情、感恩之心,逢年过节,或是平时,都会自发的来到这里祭拜他们心中的“神灵”,祈福生活富足、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我们三个老兵都经历过文革后期、改革初期那段日子,无论在地方,还是在部队,都一例接受正面教育,对华主席的领导地位、历史功绩、人格魅力,高度信赖、高度认同、高度钦佩,“英明领袖”的基本认知、基本定位、基本拥戴,在大家心目中深深扎根。此时此刻,我们面对曾经的党之领袖、军队统帅、人民总理,心中充满无比的崇敬和无限的怀念,慢步缓行在华主席的铜像周围,不时驻足,注目凝视,并在墓碑前,庄严肃立,鞠躬致敬,表达了三个老兵对一代伟人的缅怀与哀思。</h3> <h3>  华国锋,祖籍河南省范县苏家堡,1921年2月16日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等职,是共和国历史上,至今唯一同时出任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的领导人。他原名苏铸,17岁就参加了抗日战争,并把名字改为华国锋,取“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之意。担任过交城县委书记、县游击大队政委等职。建国后,被委任为湖南湘阴县、湘潭县委书记,后升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1955年秋天,毛主席回到湖南视察,在长沙第一次接见了33岁就担任湘潭地委书记的他。蓄着平头、穿着朴素而神情激动、面相忠厚的华国锋,给毛主席留下了老实厚道、忠诚可信的印象。</h3> <h3>  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很受毛主席的信任和器重,荣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文革结束前,被毛主席指定为接班人,出任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华国锋很自然地被推选为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那时,我还是在校的初中学生。这个时期,人们对华主席的拥戴已经到了顶峰。为了表达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拥护,文艺工作者把原版《交城山》的歌词,改为“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交城的大山里住着游击队,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华政委最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引路他紧跟随;华主席为咱除四害,锦绣前程放光辉。”一时间,这首歌曲广为传唱,遍及城市、乡村、部队、厂矿、学校等,就连老人、小孩儿都耳熟能详。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011年11月3日,他的骨灰在其亲属的护送下,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回到家乡卦山墓地。当时,也许是天意,秋雨纷纷,吕梁垂首,还是在《交城山》那优美浑厚的旋律中,华老叶落归根,终遂了生前的遗愿,安眠在了他曾经打过游击的卦山。</h3> <h3>  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战士毕竟是战士,苍蝇终归是苍蝇”。伟人的历史功绩和光辉形象,不容诋毁和蔑视,它虽经岁月销蚀和风雨冲刷,但历久弥新,弥足珍贵,必将放射出更加辉煌、更加璀璨的思想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我们的每个时代。华国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中央在他逝世后,给予了客观、公正的高度评价,当地民众也曾用“两袖清风,为民造福千秋颂;一身正气,治国抓纲万代传”赞扬华主席。他的品格和风范,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鼓舞和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实现小康。</h3> <h3>  <b><font color="#ed2308">二、红色圣地的深情感念</font></b></h3><h3> 陕北这片黄土高天,自古就是保卫民族生存危亡和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的征战沙场,不少历史人物曾在这里驰骋搏杀,留下一行行闪光足迹。红军时期,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这里便成了革命摇篮、红色圣地。10月16日,我们从交城出发,一路西进,赶到陕北的定边县,与先期抵达的吴起鸟友演音老兄会合,在他的陪同下前去苟池湿地,拍摄文须雀、灰鹤等。这里是我们此行的第二站。演音老兄不辞辛劳,从吴起赶来亲自陪同我们,在吃住行拍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三个老兵深受其益、感激不已。还有幸通过他,认识了榆林市野保站的三任站长强中王老兄、彩娥妹妹、梧桐雨妹妹等,他(她)们的热情好客和专业素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新朋益友。</h3><h3> </h3> <h3>  苟池湿地原是一片盐湖,地处明长城以内,是当年红军三五九旅打盐的地方,红军战士居住的窑洞就在城墙下,至今遗址尚存。1939年秋天,三五九旅两千余人在此打盐,他们用食盐换回粮食、布匹、器械、药品等物资,供给边区根据地及前线。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前辈们只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才创造了当时“中央第一财政”的奇迹。拍鸟间隙,我们专门来到窑洞旧址,瞻仰先烈们的生活遗迹,在蓝天白云下呼吸着红色文化的浓郁气息,感受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对先辈们的理解和认同,也更增添了对他们的尊崇与敬仰。</h3> <h3>  10月17日,我们在演音老兄的陪同下,来到他的家乡吴起县,先后参观了胜利山和新窑院革命旧址。这里是我们此行的第三站。吴起县曾因魏国大将吴起在此屯兵而得名,更因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此落脚而著称。毛主席曾说,这里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足见,吴起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贡献。吴起原是个边陲名镇,相传战国时魏文侯任命大将吴起为西河郡守,吴起曾带兵在此戍边达23年之久。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此镇改为吴起镇。该镇地处陕甘交界,洛河源头,是北上宁夏,西出甘肃的咽喉重地。近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曾在吴起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色政权。因此,这里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10月,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根据地北上抗日,实行战略大转移。期间,历尽艰辛,迂回曲折。但对北至何处,踌躇未定。直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历时整整一年,才真正找到了落脚点。时隔两天,毛主席就登上洛河以西的平台山(今胜利山),来到设在一株杜梨树下的指挥所,在此指挥了长征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歼灭了尾追之敌马鸿宾、白凤翔部一个骑兵团 ,击溃3个骑兵团,使反动派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彻底破产,从而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具体指挥了此次战斗。毛主席见彭德怀提枪勒马,指挥部队冲杀,威武的英姿犹如一尊战神,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六言诗赠予彭德怀。当彭德怀看到毛主席给他的诗作时,他当即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展示了彭德怀心怀将士、居功不傲的博大胸怀。</h3> <h3>  站在杜梨树下,轻轻抚摸着毛主席的雕像,向头道川、二道川方向望去,仿佛把我的思绪带回昔日的战场,眼前浮现出当年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的宏大场景,听到隆隆的枪炮声、奔马声和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叫喊声。触景生情,我这个沐浴毛泽东思想雨露阳光成长起来的老兵,对毛主席运筹帷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的大谋略、大智慧,钦佩之至,赞叹不已。中央红军在吴起期间,召开过三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决策。自此,万里长征在这里走完了第一步,西北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央红军从10月18日进入吴旗县境,到10月30日离开吴起镇,短短13天时间,不仅取得了“切尾巴”战役的胜利,还摧毁了反动民团堡垒,给苏区政权建设和扩大地方武装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良好的军风、严明的军纪,也给吴起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h3> <h3>  毛主席在吴起的日子,只是老人家革命历程的光辉片段、伟大功勋的浓重缩影。有副对联对得很好,虽然书不尽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但也表达了民众对领袖的缅怀之情。上联是:一心为民、两个务必、三大战役、四渡赤水、五卷雄文、六亲殉国、七御外敌、八字宪法、九评反修、十论关系,背负青天朝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泽东恩泽华夏。下联是:工人当家、农民做主、兵士精忠、学子报国、商界清明、土地归公、水利兴邦、木盛业旺、火红年代、金光大道,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润之德润神州。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上联嵌进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用十项丰功伟绩陈述毛泽东恩泽华夏。而下联则嵌进了“工、农、商、学、兵、金、木、水、火、土”十个名词,从十个方面成就称颂毛泽东德润神州。这既是老区人民对毛主席的由衷赞扬,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h3> <h3>  如今,胜利山下的吴起镇,已发展成拥有总人口13.5万、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的吴起县。红色革命老区、绿色生态农业、金色石油经济,都已成为多彩吴起的新名片。我想,假若毛主席和那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能看到今日吴起的崭新风貌和繁荣景象,一定会感到欣慰和惊喜。参观完这两处红军旧址,回望高高耸立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我的心中充满感慨。面对英雄、伟人,每一次的注目,都是一次心灵震撼;每一次的凝视,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每一次的感叹,都是一次人生拷问。为什么他们能在生与死、血与火、荣与辱的考验面前,信念如磐、意志如钢?也许只有走近伟人、走近英烈,在与他们的灵魂对话中才能找到答案,才能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凌然正气与雄浑力量。</h3> <h3>  <b><font color="#ed2308">三、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font></b></h3><h3> 10月17日下午,我们一行依依惜别红色圣地吴起和演音老兄,途经志丹县、延安市、洛川县等,行进近300公里,于黄昏时分到达此行的第四站黄陵县。这里是我一直惦念的地方,因为,它是亿万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心灵圣地,如今得以成行,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公里,南距古城西安165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民间艺术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覆盖面积达64%的西部林海为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煤炭总储量多达27.3亿吨。二是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世界少有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也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三是人文资源独特。名冠天下的黄帝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葬,素有“华夏第一陵”之称。簇拥黄帝陵的八万余株古柏,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华心魂的稀世瑰宝。四是民间艺术精湛。黄陵面花、黄陵龙鼓、霸王鞭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国内外影响深远。</h3><h3> </h3> <h3>  黄陵县因黄帝陵寝在此而得名,又因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朝圣、祭祖而兴盛。相传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中华人文始祖的怀念之情,便在这里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对于轩辕黄帝,史界的认识虽有不同,但基本趋于一致。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出生于姬水(今河南新郑)。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有这样的描述,“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小就非常思敏。黄帝15岁就被群民拥为轩辕部落酋长,37岁荣任天子。他的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帝,被尊为“人文始祖”。此前,我曾到过轩辕故里河南新郑,那里也曾多次举办过祭祀大典。此外,北京平谷、河南灵宝、河北涿鹿、甘肃正宁等地也建有黄帝陵,多是为纪念黄帝曾经在此征战而修建的。学界普遍认为,黄帝死后,葬于今陕西黄陵。</h3> <h3>  黄帝陵地处黄陵城北桥山之巅,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在这里祭拜黄帝,筑台祈山,故称“汉武仙台”。 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据史料记载,从西汉起,祭祀轩辕黄帝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先后有多位皇帝亲临桥山黄帝陵祭祀或致祭文。从唐代开始,祭祀黄帝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国家制度。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也一直绵延至今。通常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进行,北宋以来,民祭则多在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故举办“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h3> <h3>  纵观历史,尽管时代不同,祭祀的背景、观念和礼仪各异,但都体现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的主旨赓续传承,长盛不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回国拜谒黄帝陵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千万里寻根问祖,不忘家乡故土,反映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的赤子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黄帝在率领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才能,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美德,都可以从轩辕黄帝身上得到诠释和印证。所以,黄帝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而通过朝拜、祭祀活动,让人们切身体验到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的神圣性和聚合力,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和内在伟力,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纯洁心灵,锻炼意志,砥砺品格,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h3> <h3>  <b><font color="#ed2308">四、神农之巅的先帝追忆</font></b></h3><h3> 此行,我们在陕西省的佛坪县、洋县,停留了三天,如愿拍到了“秦岭三宝”熊猫、金丝猴和朱鹮。期间,鸟导蒲志勇和小苏两位老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华英一家对我们一行热情接待,关爱有加;远山老兄放下手上的事务,亲自到洋县陪同,实地给予指导,并设宴招待;途经西安时,陕西雄鹰、宋利文、程功、见仁见智、黑猫老兄和奕龙老弟,亲如兄弟,热情迎送,盛情款待,让我们三人很受感动。借此,再次向他(她)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10月22日一早,我们出洋县,经城固、西乡、汉阴,过安康,穿越平利、竹山、房县,向神农架进发,历经近9个小时,行进600公里,于下午四时许到达神农架林区,以期拍摄大九湖风景区的晨雾和祭拜神农炎帝。</h3><h3> </h3> <h3>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与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这里是湖北境内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还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而又重要。神农架人文历史久远,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由于这里谷深林密,交通不便,历来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贬为庐陵王后,命神农架山脉为“皇界”。清顺治、康熙及嘉庆年间,义军刘体纯部及白莲教军先后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的红三军也曾在这里建立过苏维埃政权。</h3> <h3>  这里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华夏民族四大文化种类的交汇地。以神农架为原点,西有秦汉文化,东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农架作为一处文化洼地,各种文化溪流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颇具特色。神农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画卷,隽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苍苍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独特的内陆高山文化,使神农架成为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净土和乐园。</h3> <h3>  相传神农架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继伏羲以后,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即: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这既是神农炎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也是先民称其为神农炎帝的根本原因。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斥资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h3> <h3>  目前,官方、学界和民间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炎帝与黄帝一样,同是中原两大部落首领,后来炎败于黄,黄帝为天子,炎黄部落联合而成华夏氏族,由此,炎黄子孙得以繁衍生息,一脉传承。历史演进到当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已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的征程绝不是“浪漫郊游”。我们的文化自信哪里来?我看,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一刻不能放松,老祖宗一刻也不能丢。越是人类发展,越要坚守民族的基因、血统;越是社会进步,越要坚守民族的本色、本真。只有这样,才是今人对祖先的最好纪念与祭奠。</h3> <h3>  <b><font color="#ed2308">五、卧龙岗上的忠臣名相</font></b></h3><h3> 10月24日早晨,我们离开神农架,向此行的最后一站、我的家乡南阳驶进,中午时分顺利抵达。老石头、逢甘雨、彷徨、蓑笠翁、三毛哥等家乡鸟友,盛情款待我们一行,中午、晚上按两位山东老兄的要求,均安排了南阳当地的酒肴饭菜,让济南的朋友品尝品尝南都的味道,感受感受帝乡“舌尖上”的文化。</h3><h3> </h3> <h3>  我的家乡南阳,简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我曾用“不南不北、不东不西,不冷不热、不穷不富”十六字,概括家乡的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和发展水平。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称为宛,全国冶铁中心,屈原扣马谏王地,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地。秦设南阳郡治宛城,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等历史名人。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刘备“三顾茅庐”发源地。南水北调,源起南阳。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月季之乡、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2014年南阳入选首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h3> <h3>  南阳市西4公里处有个卧龙岗景区,是诸葛亮躬耕10年的热土故地,也是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凡来南阳的客人,都会应邀或自愿到这里观瞻,拜谒“一代名相”诸葛亮。24日下午,诸葛亮纪念馆的美女馆长王玉君妹妹陪同我们,并亲自作详尽讲解,还专门请来研究人员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让我们对诸葛亮的前世今生,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了解。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其源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古城西北紫山继续南下,至此岗地势隆起(古时曾称隆中),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南阳诸葛庐在其内,时人以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卧龙岗内的武侯祠,是唐宋时期专门纪念诸葛亮而建造的,有75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祠堂内碑褐达300多块,匾额楹联600百多幅,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在全国武侯祠中数居首位,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石刻,其字体苍劲峭拔,备受推崇。</h3> <h3>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53岁在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h3> <h3>  诸葛亮作为著名的军事家,历代兵家都很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极高评价。唐代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有同等地位。诸葛亮还有多部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有一定的影响。他擅长的兵法推演等,直到现在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走进历史,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走近伟人,不负恩泽,方能血脉传承。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座右铭,也应成为鉴别品行优劣的试金石和检验人性善恶的照妖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