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十七岁插队的乡村

兰也馨

<h3>四十四年前,我插队落户在枞阳县钱桥区石马公社高丰大队中塝生产队。<br>今天从家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到达这里,而那时从铜陵到知青点的路途可谓十分遥远。<br>先要从家走到(来去都是大包小包的重负)一路车站乘一、二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横港客运码头排队买票乘每天一趟“小轮”(客船)约四、五个小时到江北的枞阳县下枞阳码头,再步行约五里路到上枞阳(县城)已快天黑,找个小旅店或招待所入住。第二天一早步行去长途车站买票乘每天上下午各一趟的长途客车到钱桥区街上,四十来公里需2个多小时,最后步行约四公里到中塝生产队,我们五人小组的家。<br>一一一如此写下来我自己都嫌啰嗦,可现实就这么骨感,如今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旅程那时可是要折腾两天呢!<br></h3> <h3>当年我们五人小组,从一中初中毕业就按照组织要求和统一安排被安置到生产队落户,我是组长。照片是下乡二年后拍的,后排右一是后来的回乡知青。我们五人有四人刚刚17周岁还不够18周岁下放年龄,却因为当时我们是小学六年级和五年级一起上初中人太多,没那么多高中老师而提前下放的。</h3> <h3>当年我们劳动的农田。我们这里是半丘陵半圩区的地貌,以种植水稻为主,丘陵上种油菜山芋黄豆等。</h3> <h3>每年种植早晚二季水稻。从挑肥、插秧、耘草、割稻、打场全套把式我们很快就学会了。冬天的农活是去河道挑圩。我们和老乡一样挣工分,那时农村很穷每分也就值一、二角钱,我们出工比老乡少,女人工分又比男人低,每年到年底分红扣除分的稻麦,基本无钱可分,生活来源要靠每月几块钱的知青补助加上家里有限的接济。日子过的很苦。</h3> <h3>中塝生产队现在是高丰村(那时是高丰大队)辖下的村民组。四十多年前农村多是土坯墙稻草屋顶,无电无自来水无公路。现在村庄已全无过去的影子。在家的人很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h3> <h3>生产队给我们知青小组分的菜地,第一年种的青菜苋菜等长的很好,后来因技术不佳管理不善一茬不如一茬,菜没得吃只好吃腌萝卜甚至只吃炒盐拌稀饭。<br>这块地现在仍然是菜地。</h3> <h3>当时我们被安置在小队长让出的三间草屋居住,后来给我们盖了知青屋,油毛毡盖顶,冬冷夏热还漏雨,一次刮大风被掀翻半个屋顶。屋后的小池塘是我们洗衣服洗菜挑水浇菜地的水源。吃喝的水到远点的大塘挑来在水缸里放明矾澄清后使用。<br>现在这口池塘已经干涸废了。</h3> <h3>路上老公说,四十多年了不知可有人认识你哟。车导航到村口,遇见左边这位,向她问路一说我是下放学生立马就说出我的名字,右边这位一听说马上跑过来见我。她俩都是我下放那年嫁到中塝村的媳妇,和我同岁比我小月份,左边姓苏右边姓许,我也记起了与她们有关的往事。</h3> <h3>这是许老妹家,老公姓吴,是我们的邻居。如今儿子们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种地带孙子。老吴表示还认得我。许老妹说我大儿子四十四岁了,他的名字还是你给取的,她当年18虚岁就生孩子我印象极深,取名的事不记得了。</h3> <h3>已无人居住的老房子,保留着当年的模样。</h3> <h3>苏老妹家。她老公唐伯发,印象深刻,已去世九年了,当年雨雪天不上工我们就拿出三套《战地新歌》唱歌,唐伯发喜欢唱,他带几个小青年来和我们一起唱。苏老妹现在跟二个儿子过,大儿子搞装修刚从四川回来,二儿子干瓦工。很好的房子。家里有卫生间呢。</h3> <h3>院子很大</h3> <h3>到村里已快到中午附近也没饭馆,我让苏老妹给我们准备午饭我请客在她家烧。恰巧她大儿子在家且厨艺很好,家里食材也都现成,很快就弄了一桌丰盛的午餐。</h3> <h3>手艺真不错,色香味俱全。</h3> <h3>老公吃的津津有味</h3> <h3>有狗有猫</h3> <h3>院子里的桔子树</h3> <h3>有点酸不敢吃</h3> <h3>板栗树</h3> <h3>老许妹子送的自家种的山芋,青菜。<br>我给她们俩家的孙子包了💰 聊表谢意。</h3> <h3>过去的大队部现在的高丰村村部。下放前学校领导告诉我说你去的那个大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地方,去后才知道只有大队部才有柴油机发电的电灯和一部手摇电话,大礼堂的阁楼是大队部的办公室,这些和我们下到生产队的知青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们点的煤油灯连灯罩都不用,只为省油。</h3> <h3>现在的村部才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h3> <h3>喜看稻菽干重浪</h3> <h3>又是一个丰收季</h3> <h3>祝愿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更美好,乡亲们越来越富裕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