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格木農場</b></h3><h3>位於北緯36º00′05″,東經100º00′05″的共和縣切機草原境內。地處共和盒地中部平原帶,橫跨共和、興海兩縣。地勢南高北低,向東傾斜,海拔高程在2900一一3130M。離三塔拉鐵蓋鄉15公裏,距海南藏族自治州恰不恰鎮70公裏。</h3><h3>塘格木農場建於1955年10月25日,自建場以來它一直處於保密狀態,與外界的聯繫,始終用塘格木農場和番號601。<br></h3><h3>塘格木農場一共有六個大隊。其中:五個農業大隊,一個農牧業大隊(巴卡臺);21個農業和1個牧業中隊。塘格木農場擁有土地面積22.88萬畝。其中:耕地15.21萬畝,草山7萬畝。</h3><h3>這裏土壤為棕鈣土和淡棕鈣土,厚度在0.7一一1.6M,土壤粘度適中,非常適易耕種。</h3><h3>這裏具多典型的高原內陸氣候特徵:幹旱少雨、風狂沙多、日照時間長、日溫差大、日射強列、冬季寒冷。無霜期一般在49天(最短為4天,最長為106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74.7MM,蒸發量在1694.9MM。全年大風日數37天以上,多發生在春季,以北風和西北風為主,常吹走地表土和籽種,風蝕較重。凍土深度一般都在1.3一一1.5M,年平均結凍天數在176天。年日照時間在2600一一3300小時之間。塘格木農場經過幾代人,48年的艱苦創業與發展,建成了庫容為410立方米和100立方米水庫各一座。使塘格木農場形成了農、林、牧、副同步,水、電、田、林、路、生產、生活設施齊全,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備的大型農業區。 年產糧油1000多萬公斤。</h3><h3><b><font color="#010101">塘格木農場的發展,主要靠兩支隊伍</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一支是收的下管的住的監管改造幹警隊伍,一支是專門從事農、牧、副、運全面管理和技術指導的人才隊伍。並有很多配套的單位給予支持。如:勞資科、生產科、機務科、試驗隊、菜林隊、氣象站、獸醫站、發電站、文化站、修造廠、養殖場、青年隊、汽車隊、燃料庫、糧 庫、總 庫、商 店、變電所、溫泉煤礦、精煉油廠、面粉廠加工廠、副食加工廠、鐵合金廠、建築工程隊、塘農辦事處、</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水利隊……。</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能想起的80年代水利隊人員:</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font color="#010101"><i>中隊長曾慶陽、副中隊長毛忠山、</i></font></h3><h3><i><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39b54a">隊員:</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font><font color="#010101">劉玉珍、吳金花、王雙全、李亞力、 劉海林、許 甦、張銀美、苟友兒、</font></i></h3><h3><font color="#010101"><i> </i></font><i style="color: rgb(1, 1, 1);">穆雪生、張建國、鄭守峰、宋長青、</i></h3><h3><font color="#010101"><i> 楊成信、唐安青、趙朋軍、宋清明、</i></font></h3><h3><font color="#010101"><i> 陸海平、謝章平、秦雲星、張海洪、</i></font></h3><h3><font color="#010101"><i> 楊素芬、閆德碧、潘國良、張春堂……</i>、</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 </h3> <h3>1955年10月,塘格木農埸建埸時,老開拓者居住的都是地窩子。地窩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依山或依溝挖洞,一種是在緩坡或高處開溝挖洞。現在切吉水庫、培秀水庫、病號隊後山、16隊和拉羊板糞的灘點還有保留。1986年時,四大隊老監獄後的最後一部分人才搬出地窩子,我記的有譚萬金等老開墾者。</h3><h3>後來老開拓者們在地面上建起了,土窯洞和幹打壘的房子。1990年地震後塘格木人才住上了紅磚紅瓦的房子。</h3><h3><b>1961年,塘格木農場擴大為聯合企業公司</b></h3><h3>當時塘格木地區有六個分廠:<br></h3><h3>塘格木 塘格勒 鐵基 新哲 </h3><h3>都秀 (後來移交部隊) 三塔拉(後退耕還牧)</h3><h3>塘格木農場是一個大型的監獄,每個大隊和中隊都有監獄,厚厚的土牆,高高的崗樓。關押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罪犯。我們的前輩管的大部分是歷史反革命,後來依據政策都被釋放了。80年代初關押的大部分是刑事犯,有上海、北京、廣東、新疆、西藏等地押送過來的罪犯和青海本地犯。</h3><h3>農場是一個專政機關,當年為保密起見。埸名更換過多次。1960年編為青海省第六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63年編為青海省第11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74年編為青海省第13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94年12月3日更名為青海省塘河監獄。2003年12月撤銷並入西寧監獄。</h3><h3>當年通信地址、汽車門徽等全用番號601。</h3> <h3>遠處的病號隊依稀可見,筆直的圍牆高高的崗樓,仿佛我們又回到了那個年代。</h3> <h3>1990年4月26日下午18時37分(北京夏令時)塘格木農場發生了6.9級強地震。震中位於東經100度,北緯36度03分,震中烈度為9度,震中心就在塘格木農場澇池所在地,這塊不到五公裏的小盆地地下幾公裏處。</h3><h3>塘格木農場四月份的天氣,還是比較寒冷的,根本感覺不到絲毫的春意,人們還穿著毛衣毛褲和小棉襖。此時正處在刮風的季節,經常是五六級的大風攜裹著黃沙漫天飛舞。一刮就是好幾天。 一般都要刮到五月份。塘格木農埸這時一切都是土黃色的。土黃色的天空,土黃色的大山,土黃色的草原,各大隊的人員都在塵土飛揚的播種機後忙於播種。</h3><h3>突然地下傳出幾聲強烈而沉悶的“地爆”聲,大地開始上下跳動和由東向西晃動。僅幾秒鍾時間,就把建設了35年的塘格木農場場部夷為了平地。眼前一片廢墟。到處傳來悲痛欲絕的哭聲和撕心裂肺的呼救聲。</h3><h3>正在大隊部工作的大隊長馬懷玉同志失聲叫喊著“地震啦”、“地震啦”……,衝出辦公室,火速從倒塌的東監牆缺口進入監獄,與獄內值班幹警和門衛八名同志將犯人集合到大操場中央,一是清點人數,二是保護犯人安全,遠離危險地段。當獄內押犯300名無一缺少時,馬懷玉同志首先想到的是學校師生,他私自決定由幹警劉強同志,帶著10多名短刑犯奔向塘格木農場子弟學校營救師生。此時從廢墟中爬出來的,大隊教導員閻選政同志也趕到了監獄。在無法請示上級領導的情況下,立即命令,幹警帶第一批58名押犯奔向幼兒園、醫院、學校家屬區等重災區。災情就是命令,緊接著又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共156名押犯出監,搶救塘格木地區的受難學生、幹工、群眾。</h3><h3>總之,那裏有呼救聲?他們就奔赴哪裏?</h3><h3>天黑後,搶險難度加大,深夜12點時,</h3><h3>幹警押犯已在搶險救災第一線奮戰了整整五個小時了。他們一塊一塊,一片一片的用手刨啊、扒啊、挖啊……。滿身的塵土,臉部的土與汗水,交融在了一起,形成一道道的雨痕,白色幹裂的嘴唇,幾個小時沒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手指尖流淌著鮮血……。</h3><h3>這就是抗振救災搶險第一線,幹警和幹警教育下押犯的真實畫面。</h3><h3>幹警駱五一,在災情面前,深知自己的母親,及剛滿兩歲的獨生子在家遇難,依然含淚頑強的戰鬥在搶險第一線。</h3><h3>地震發生後,一大隊大隊長馬懷玉同志、教導員閻選政同志。<br></h3><h3>採取的措施得力,命令果斷。及時派出四批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出學生群眾154人,扒刨出200多人,遇難110人,搶出國家和人民財產,價值達幾百萬元。</h3><h3>零時20分,押犯收監後,清點人數,無一脫逃,無一違紀。</h3><h3>一大隊全體幹警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經受住了這次生與死的考驗,血與淚的洗禮。證明了我們塘格木農場一大隊幹警,是一支政治思想素質過硬,訓練有素的人民警察隊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集體。這個戰鬥的集體在實踐黨的勞改工作和災害面前,經受住了考驗。給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為我國的勞改事業譜寫了不可磨滅的功績。<br></h3><h3><br></h3> <h3>塘格木農場幹警住宅區,都是土木結構的房屋,地震摧毀了所有的家園建築。</h3> <h3>這次地震太厲害了!幸虧是下班時間,機關的人員都在返家途中,大隊上的人都在播種,學生大部分在室外,躲過了一劫。另外,大路上一輛賣湟魚的皮卡車圍有很多人也躲過了一劫。說到這裏,我們還要給那三位賣湟魚的師付深深地鞠個躬,地震發生後,是他們開著車飛快的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反映了塘格木農場發生的地震災情,使我們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援。</h3> <h3>震前修造廠的大煙筒</h3> <h3>地震摧毀了所有的建築。</h3> <h3>塘格木農場修造廠,一直是農業發展的基地。主要搞農機具加工、制造、修理等。過去生產的很多產品都銷往外單位,如:拖拉機拖鬥、輪轂、汽車前後鋼板、揚場機、粉碎機等,都有自己的型號。</h3> <h3>能叫出名字來的加修廠廠長有:李金娥、邵富甫、譚永培。</h3> <h3><b>幹警們處在痛失家人的痛苦中</b></h3><h3>1992年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決定追認秦文碧、熊文宇為革命烈士。</h3><h3>秦文碧生前為塘格木農埸幼兒園聘用教師,熊文宇為農埸學校炊事員,在“四.二六”地震時舍生救護幼兒和學生而英勇獻身。</h3><h3>紀委書記何開銀同志,在地震時強忍老伴遇難的悲痛,從廢墟中爬出來後,冒著餘震奔向幼兒園搶救兒童。隨即與場長謝有容同志在路邊組成臨時指揮部,協調、組織、指揮搶險救災工作,為搶險救人、減少損失和重建家園做出了突出貢獻。</h3> <h3>災民們在老場部籃球埸躲避</h3> <h3>地震後的紅旗村</h3> <h3>重建中的紅旗村</h3> <h3><b>幹警們在實地考察監獄災情</b></h3><h3>一大隊監獄三面監牆倒塌,東西兩處崗樓震倒,監房嚴重傾斜錯位。</h3> <h3>廢墟中的謝有容埸長,悲痛欲絕,面對一片廢墟,思緒萬千。</h3><h3>強震發生後,是他第一個在農貿市場附近的廢墟中,支起一張破桌子,與何開銀、武建民等同志組成了抗震救災指揮部,積極組織自救,及時有效的處置著抗震救災工作。</h3><h3>他在任期間,為塘格木農埸的發展做了不少實事。特別是解決了農埸電源和自來水問題,結束了農場人點煤油燈吃坑水的歷史……。</h3><h3>1993年7月,江澤民總書記來青海省考察工作時,謝有容同志匯報塘格木農場在重災面前,奮起抗災,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工作情況後,江總書記為塘格木農場命筆題寫了“四.•二六抗震救災紀念碑"的碑名。</h3> <h3>震後的孩子們在實驗室上課</h3> <h3>震後小學同學在防震篷中上音樂課</h3> <h3>震後5月6日至8日,司法部副部長,金鑑,司法部勞改局副局長,王明迪等組成慰問團赴青海,冒著陣陣餘震,頂著高原缺氧來到塘格木農場了解災情,指導抗震,慰問幹部職工及家屬,研究重建家園二次創業具體方案。</h3><h3><br></h3><h3>青海省監獄局、塘河監獄、海南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5月23日上午在一監區獄內召開了罪犯表彰大會,對奔赴地震災區投身救死扶傷的罪犯,依據貢獻大小宣布:對60名罪犯減刑3年;對53名罪犯減完餘刑,對兩名罪犯假釋,當場釋放;對169名罪犯分別給予記功、表揚、記優獎勵。</h3><h3>1992年8月《中國改造罪犯狀況白皮書》,對我監獄罪犯在地震中救人,無一脫逃事跡,昭示於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h3> <h3>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在抗震救災中的突出表現。一大隊幹警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表現出了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h3><h3><b>1990年7月5日司法部在塘格木農埸隆重召開表彰大會</b></h3><h3>司法部長蔡誠專程前來參加慶功表彰大會,宣布決定給:</h3><h3>一大隊記集體一等功,何開銀為全國司法行政繫統二級英雄模範;</h3><h3>一大隊大隊長馬懷玉、教導員閻選政同志“二等功”勛章;</h3><h3>六個先進集體,324名先進個人分別受到國家司法部、省司法廳、省勞改局的記功嘉獎和通報表揚。<br></h3><h3><b>一大隊團隊</b></h3><h3>馬懷玉、閻選政、焦盆生、雷銀川、孟德青、</h3><h3>梁喜路、馬英達、陳青海、王瑞林、明可富、</h3><h3>張偉民、呂林青、董建升、王玉傳、武建鑫、寇振華、安德來、楊 忠、萬天朝、談建平、</h3><h3>劉永和、陳演存、徐 傑、張愛琴、楊忠明、曹建錄、劉新平、張榮根、方 成、萬炳水、</h3><h3>夏美林、張志傑、齊建青、宋建強、李東升、黃風蓮、蔡蘭春……。</h3> <h3>一大隊立功受獎幹警,在“四•二六抗震救災記念碑”下留影。</h3><h3>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马怀玉、赵云平、王平义、陈青海、闫选政、雷银川、马应达、骆五一<br></h3> <h3>震後新建的一大隊住宅區,紅磚紅瓦。</h3> <h3>這張照片是1955年底,來塘格木農場的第一批轉業軍人開發者,都是我們的老前輩。看到這張照片,使我想起了馬久如同志,馬老是1985年4月離休的,享受副廳級待遇,住西寧一幹休所。退休前任三大隊學校校長。我們很熟,經常在一起交流聊天,聽他講開發農場時的故事。我從馬老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h3><h3>退休以後,我和馬老來往更加密切,常座在農建巷口聊過去的人,過去的事。他始終關心著農場的發展,農場的建設。</h3> <h3>這張照片是1956年3月,第一批押犯進農場時在勞作現場看押幹警的英姿。</h3> <h3>這張老照片是原塘格木农埸都秀和塘格勒分埸埸长于一同志從抗美援朝前線归來後的留影(前排左第一)。</h3><h3>60年代时于老还担任过塘格木农场子弟学校校长。他是一位老革命、是一位老前辈、是一位老楷模、是一位時代的英雄、是一個人民的老黄牛……</h3> <h3>于老在田间收割油菜籽</h3> <h3> 1973年8月的老照片,照片中有:</h3><h3>李安邦、吳開義、馬英傑、馬治龍、 周日祥、丁仍全、劉芳圃、劉玉明、</h3><h3>景德科、王恩普、顧海桂、黃統一、</h3><h3>李成賢、朱長餘、楊建華、何開銀、</h3><h3>高文忠、李振聯、高鳳霞……。</h3> <h3>塘格木農埸首支籃球隊,在老場部籃球場備佔,準備參加全監獄繫統單位比賽。這是參賽前男女隊留影。</h3> <h3>1988年,塘格木農埸首支籃球隊在西寧青湖機床廠集訓。</h3> <h3>塘格木農場的機關辦公樓,內設:收發值班室、供銷科、財務科、偵保科、招待所、勞資科、機務科、生產科、政委辦公室、場長辦公室、會議室、計劃生育辦公室、改造科、教育科、工會、押犯檔案室、機關辦公室、打字室、政治科、檔案室、團委辦公室、紀委辦公室、樓頂大會議室……。</h3> <h3>1993年4月10日,首批16人去西寧授銜的塘格木農埸人,在西寧市《人民照像館》留影。</h3> <h3>退休後的塘格木農場領導王大智同志依然精神抖擻,經常爬山旅遊。</h3><h3>王大智場長是1991年調我場工作,1995年6月調離的。他是一位實幹家,深受農場人的愛戴。在任期間,他對農場的生產和生產結構進行了充分的調研,調整了農業結構,減少了糧食作物面積,擴大了經濟作物油菜的種植,提倡科學種田,很抓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親臨各大隊農業點田間地頭進行指導,並帶著隨身生產工具參與作業,解決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h3><h3>特別是在“四•二六”大地震後,王場長在抗震救災和穩定人心的同時,積極組織生產自救,保質保量的完成了春播工作。1991年至1994年以來連年豐產,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由於他的真抓實幹和不懈努力,多次受得省科委表彰“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和“豐收杯”獎。</h3> <h3>這張照片是80年代勞改局,組織塘格木農場 離(退)休幹工登南山時的照片。</h3><h3>2000年7日7日至10日,塘格木農場出動五輛車,從西寧、塘建司、巴卡臺牧業大隊等地接回老同事25人,對農場進行了回訪、視察、觀摩、檢查。</h3><h3>農場進行了認真地組織接待工作:</h3><h3> ①進行了熱情的接待和歡迎工作</h3><h3> ②請海南州文工團在大禮堂舉行了大型演出</h3><h3> ③舉辦了一場舞會</h3><h3> ④組織參觀</h3><h3> ⑤召開座談會</h3><h3> ⑥宴請</h3><h3>想起的老前輩有:</h3><h3>盧業廷、謝有容、姜合基、耿春貴</h3><h3>秦安聚、趙玉珍、朱志明、謝振學</h3><h3>師耀文、牛長久、顧元慶、楊永樂</h3><h3>趙保福、張書恩、關啟志、劉迎春</h3><h3>沈安朝、韓其人、李國義、孟令增</h3><h3>彭龍義、崔樹元、何開銀……</h3> <h3><b>1996年塘格木農埸外調</b></h3><h3>幹警:145人</h3><h3>工人:25人</h3><h3>共計:170人</h3> <h3>一大隊外調幹警與戰友分別留念</h3> <h3>“四•二六”抗震救災紀念碑下的留影</h3> <h3>機關辦公樓前的留影</h3> <h3>1988年5月在政法學院管教班學習結業留念</h3> <h3>塘格木農埸子弟學校教師與外調老師分別留念</h3> <h3>1996年留場教師與外調老師在“四•二.六”'紀念碑下合影。</h3> <h3>1998年塘格木農場支部書記培訓班(應參加15人,實到12人)</h3><h3>焦盆生 趙雲平 王平義 王建華 馬英達</h3><h3>程光明 任勇紅 看太海 祝天兴 黎文清</h3><h3>朱 科 常有信 王彩蘭 李學芳 姜仁華</h3><h3><br></h3><h3>注:(因工作原因,另外3同志未能參加)</h3> <h3>塘格木農場的老商店</h3> <h3>塘格木農場的老農貿市場</h3> <h3><b> 塘格木農場切吉水庫</b></h3><h3>塘格木農場灌區是以切吉河水為灌溉水源的。切吉河水均流量0.83M³/s,年徑流總量2628萬M³,切吉水庫庫容量為410萬M³,</h3><h3>老一輩開拓者曾在這裏建有發電站,供場部及工、副業單位使用。</h3> <h3>蓄水中的切吉水庫</h3> <h3>切吉水庫排水溝旁,岩壁上的佛像。</h3> <h3>傍晚時的切吉水庫</h3> <h3>高山平湖切吉水庫,湛藍的湖水微微的波浪,在群山的懷抱中,彰顯著它那神奇驕傲而寂靜與神秘。它用其博大的胸懷之水滋養著塘格木農場人畜及大片土地。它是塘格木農場人生活的命脈,發展的源泉。</h3> <h3>還未整修的渠道,滲漏非常嚴重,渠塝石下落,增大了水的阻力。繫病渠,嚴重影響著農業發展,急需整修。</h3> <h3>還未整修的渠道,出庫主渠道的運行情況。</h3> <h3>在塘格木農場場部二樓會議室,召開研究部署農場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會議。</h3> <h3>臨時監獄總指揮吳淞周同志與團隊人員合影</h3> <h3><b>塘格木農場切吉農業綜合開發工程</b></h3><h3>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工程,是一個開發很成功的工程。此項工程的開發,不但工程進展速度快,而且質量好。工程經過20年的運行和使用依然完好如初。</h3><h3>現水庫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依然是塘格木鎮農業發展的命脈。</h3><h3>成功主要經驗是:黨委重視、工程監督機制健全、用人得當、工程沒有外包……。</h3><h3>這個工程項目,主要由副監獄長吳松周同志負責。1997年老監獄長退休後,副監獄長馬懷玉擔任了總指揮。<br></h3><h3><b>組建了一個強有力的團隊</b></h3><h3>臨時監區:</h3><h3>指揮部幹警6人</h3><h3>陳樂仁、馬懷玉、金良紅、李新華、</h3><h3>高和平、宋 青、</h3><h3>押犯管理幹警9人</h3><h3>潘家亮、崇 傑、左立軍、薛廣豪、</h3><h3>王文林、張愛民、宋建強、景國富、</h3><h3>張志傑、</h3><h3>工人25人<br></h3><h3>王越飛、李明海、周 剛、李興祥、</h3><h3>常會林、餘鮮喜、郭 勝、鄭 傑、</h3><h3>徐青浩、王志強、李森林、陳華忠、</h3><h3>楊仕江、陳 剛、張嶽東、趙明海、</h3><h3>朱長洪、</h3><h3>外聘技工3人<br></h3><h3>陳新標、</h3><h3>押犯:</h3><h3>217人</h3><h3><b>具體分工情況</b><br></h3><h3>1.大隊長陳元海同志擔任副總指揮,負責工程的具體實施和監管改造工作。<br></h3><h3>2.臨時監區施工隊</h3><h3>總幹渠5kM的渠道施工,由副監獄長馬懷玉同志負責。</h3><h3>3.塘格木建築公司施工隊</h3><h3>塘格木分幹渠6KM渠道施工,由經理朱科同志負責。</h3><h3>4.塘格木基建隊</h3><h3>南支渠6.6KM渠道施工,由經理李海同志負責。</h3><h3>5.臨時監區施工隊 </h3><h3>從農場抽調來很多懂業務、責任心強、能吃苦、能奉獻的同志負責工程的施工。</h3><h3>我想說的是,參加這項工程的同志都是農場的精英,是農場的骨幹,他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白天抓工程、抓質量,回到臨時監區還的抓罪犯的管理和教育。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做著不平凡的事業。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總是兢兢業業,以苦為樂,以苦為榮。</h3><h3>我了解他們,他們才是農場的驕傲;他們才是農場的財富;他們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才是農場人;他們才是我們身邊的英雄……。</h3> <h3>臨時監獄與整裝待發的機械</h3> <h3>推土平坡打響第一槍</h3> <h3>炸山取石備石料</h3> <h3>監獄領導吳松周同志,河南省郾城人,1959年就來農場工作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前輩,老開墾者,老農場人。他一直工作在基層,他了解基層。他為塘格木農場的發展出過不少力,流過不少汗。</h3><h3>局黨委把切吉水庫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交給他後,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跑資金、跑材料、跑規劃、論證方案、落實人員、增調設備……, 為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的順利落地,打好了基礎,鋪平了道路。</h3><h3><br></h3> <h3>老共產黨員、老開拓者、吳松周同志在三大隊工作時的留影。</h3> <h3>臨時監獄馬懷玉同志的辦公室</h3> <h3><b>青海省塘格木農場切吉水庫灌區農業綜合開發情況回顧<font color="#010101"></font></b></h3><h3>塘格木農場切吉灌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996年7月批準立項,1997年9月開工,項目是由省土木建築設計院負責設計的,施工是農場自己組織實施的,項目總投資2114.54萬元。其中:1996年項目總投資500萬元;1997年項目投資790萬元;1998年投資650萬元。1998年10月竣工。</h3><h3><b>完成了切吉水庫灌區</b></h3><h3>1.總幹渠工程(全長5kM)</h3><h3>總幹渠的開挖取直備料,完成渠底75#漿砌石,邊板200#砼襯砌,梯形斷面渠道,並修建了漿砌石引洪口4處,新修公路橋、過羊橋各一座,飲羊池一座,改建了分水紐和塘烏分水閘。整修公路橋兩座,新建各類分水鬥門6座。(翌年10月初竣工)</h3><h3>2.塘格木分幹渠(全長13.45kM)</h3><h3>建成上段6kM,渠底75#漿砌石,邊板200#砼襯砌,梯形斷面渠道。新建分水鬥門4座,飲羊池兩座,公路橋、過羊橋各一座,加固維修公路橋一座(工程於1997年4月動工,9月底竣工)。</h3><h3>3.東支渠(全長4.8kM)</h3><h3>建成在原土渠上砼板襯砌,梯形斷面渠道。新建跌水6座,公路橋3座,分水鬥門3座,維修跌水13座,公路橋4座(工程於1998年3月動工,1998年9月底竣工)。</h3><h3>4.南支渠(全長6.584kM)</h3><h3>採用在原幹砌石基礎上,200#砼板砌和75#漿砌石襯砌相結合,梯形斷面渠道。新建分水鬥門14座,公路橋一座,加固維修渡槽兩座,退水坡一座(工程於1997年4月動工,9月底竣工)。</h3><h3>5.切吉分幹渠(全長10.45公裏)</h3><h3>全線採用漿砌石底,砼邊板襯砌,並增加了渠後回填砂礫料厚度(1997年10月動工,1998年10月竣工)。</h3><h3><br></h3><h3><br></h3> <h3>臨時監區的犯人們在熱火朝天的勞動作業中</h3> <h3>開挖中的渠道地基</h3> <h3>清理完畢的渠道地基 </h3> <h3>堅守在工地的質檢員</h3> <h3>哪裏施工難,質檢人員就堅守在哪裏。</h3> <h3>副總指揮陳元海等同志在查工查崗中</h3> <h3>工程負責人在14中隊砼板工地,檢查砼板質量。</h3> <h3>生產中的砼板工地</h3> <h3>工地上有450多人在緊張有序的鋪設中,料廠已備7萬多塊預制板,以保證服務於渠道鋪設。</h3> <h3>工地就是戰場。在運動中指揮,在行走中商談,目的就是打好這一仗。</h3> <h3>實地商談和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h3> <h3>郭廣增同志看護工地和生產工具的篷布屋</h3> <h3> 世界上的事,就怕認真二字。</h3><h3>都是實幹家!</h3><h3>有這樣的團隊,還有搞不好的工程嗎?</h3> <h3>建好的東支渠</h3> <h3>省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項目驗收組,在分水閘視察來水運行情況。</h3> <h3>建好的西支渠</h3> <h3>通水使用中的渠道</h3> <h3>省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項目驗收組,在視察驗收中。</h3> <h3>設在塘格木農場三大隊橋頭的工程標識牌</h3> <h3>省驗收組經過幾天的實地考察,順利通過,繫優質工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