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清华梦·我的梦</b></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27日,终于从纷扰的事务中脱出身来,怀着兴奋的心情,迎着凉爽的秋风,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走进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在紫荆公寓(留学生与培训学员公寓)17栋安顿下来,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学习考察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逐渐放弃了很多很多的梦想,但始终不敢放弃学习新知和追求真理。假如读书能够作为一门职业,而又有条件选择的话,我一定会选择读书。当然,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因为职业是用来谋生的,读书只是获取职业的一种途径,本身并不能赚得一粒米、一钟粟,所以只想读书、不事职业的愿望大抵是无法实现的。人生有许多的苦恼,不能安静地坐下来潜心读书是最大的苦恼。</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常常有培训与考察的机会,每次我都非常珍惜。能到北大、清华学习更是幸事。第一次走进北大和清华,是2005年的五一长假,我和妻儿蜻蜓点水般地在未名湖畔和近春湖畔悠闲地逛了一回,感受了一下这两所百年学府的高贵、典雅和淳厚的人文气息。即便是一次简约的旅行,也给了我们不少的激动和感悟,增添了许多向上的动力,坚信被文化感动的生命会越来越精彩。</p><p class="ql-block"> 能到一所名校求学问道、探求未知,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经历。我视北大、清华的学子为天之骄子、人中龙凤,热切期望他们不辜负大好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自己铸炼成为时代先锋、国家栋梁。</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学堂同方部讲演时指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已成为清华校训,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常激起我心底的层层波澜。我对于灾难深重、坎坷曲折、变化无常的历史和文化,有着莫名的热衷,对于启迪民智、开创新风、推动发展的人物和思想,有着无比的兴趣。而北大、清华都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创办的百年老校,承载着中国人腾飞的梦想,寄托着中国人报国的情感,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应当有一大批有识之士,为追求科学、民主和法制,去探索、实践和献身,清华九十八年的辉煌历史上,冯友兰、吴有训、钱伟长、赵元任、费孝通、钱钟书、季羡林……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做的。相信现在和将来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更多杰出的清华人。</p><p class="ql-block"> 梅贻琦校长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不一定有高楼大厦、广场草坪,但一定要有名家大师、严谨学风、人文关怀、卓越思想。作为著名学府的莘莘学子,绝不能靠着一个显赫的身份,谋取一己一家之私,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像李大钊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认真思考国家、民族、人类的未来,成为普罗大众的精神之领袖、信仰之旗帜。</p><p class="ql-block"> 读书人的梦想是为了救赎灵魂、重铸价值,清华人的梦想是为了富强国家、振兴中华,两者的梦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不仅是清华人的清华,也是读书人的清华,更是赋予她生命、养育她成长、寄托她希望的全体中国人的清华。</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清华的夜空,北大的夜空,遥相呼应,群星闪耀,光彩照人,或许那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幸福梦乡。</p> <p class="ql-block"><b>二、名校·名人</b></p> <p class="ql-block"> 紫荆公寓位于清华园的东北角,从住处步行到西门、近春园、大礼堂、水木清华等地,约50分钟,还有校园交通车循环,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期学员共50人,开班典礼在紫光大厦内举行,清华大学和省委农工部的主要领导出席典礼仪式并讲话。随后,清华大学田教授为我们讲授清华校史,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清华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教授和学生的功绩。讲座结束后,班主任老师带领我们乘车来到二校门参观,这里曾是清华园的核心区域,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具有中西方古典特色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都在这里。此时天色正晚,清华大学两名研究生为我们作义务导游。</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立于1911年的</span>“清华学堂”,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清华学校”,1925 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学校现有在校生约三万人,其中本科生一万人,硕士研究生一万二千人,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八千人。教职员工两万人,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其中也有一些奇闻逸事,或可展示清华名人智慧和朴质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中国语言之父赵元任曾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他会33种方言,能辨别各种细微的语音差别。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感叹道:“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湖南老乡。</p><p class="ql-block">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但是钱钟书先生不愿被人宣传,谢绝了不少记者。有一天,一位英国女记者,好不容易才打通他家的电话,恳请钱老让自己登门拜见他,钱老一再婉言谢绝却没效果,就对那位英国女士说:“你看了《围城》后,可能会像吃了一只鸡蛋那样,觉得不错,但是,你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听了钱老的妙语,哈哈大笑乐个不停,终于还是没有采访到钱先生。</p><p class="ql-block"> 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5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季羡林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季先生穿着极其朴素,一看就是个值得信赖的老人。有一年新生入学时,有个学生把他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叫他帮忙看一下行李,季先生真的原地不动地认真替他看守着。过了几天,这名新生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副校长坐在主席台上,惊讶得张大了嘴巴。</p> <h3><b>三、感动·感慨</b><br></h3> <p class="ql-block"> 来清华学习,最关注的是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够从中感悟出哪些道理。行走在校园,不论是清华科技园里的紫光大厦、创新大厦等现代化建筑,还是校园里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路旁的梧桐树及秋天的落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早期的几幢建筑物和西门、近春园和水木清华等。这些凝聚了历史光影的景致,使人联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名家大师,正是他们的出色才华和情操,才使得清华令世人向往和羡慕不已。当然,如果抱着一走进来就可能被感动的想法,而不去深入了解清华历史上的故事和人物,一定会失望的。今天,我经历了清华的现场,有两个故事令我感动与感慨。</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故事。吕部长和贾司长分别给我们讲授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历代统治者创造和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农民的生存境遇却不容乐观,农村的面貌从来就是脏、乱、差。道路泥泞,污秽遍地,房屋破旧,农民缺少教育,养老医疗得不到保障,几乎沦为社会的最低层。这几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才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民要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国民待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幸从中央到地方关注“三农”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使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新希望。尤其是两位领导兼学者在谈到“三农”问题的困境时,非常动情甚至很激动,令人深为感动,我感动于真正有良心的中国人还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在紫荆园学生餐厅用餐时,与机械系的两个大四男生聊天,他们介绍说清华明年有三千多毕业生,由于“工作不好找”,约有20%的学生选择就业,50%至60%的学生选择读研,还有20%的学生选择出国。我给他俩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在政府部门、中央企业和其他单位进行选择,你们会选择哪一个?”他们说,每个人的选择可能不一样,关键看兴趣和专业,有的会去研究所,有的会出国,有的会考公务员,他们更愿意到搜狐、谷歌这样的企业工作。我还了解到,清华、北大的课程都是开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选听。很多“游学”者在这两所学校学习,他们没有学生待遇,比如不能办借书证,不能办食堂就餐卡,不能住校宿舍,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没有毕业证书,但是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不会另眼看待他们,不会将他们逐出教室。对于一个热爱知识、渴求成功的人来说,到北大、清华游学一定会大有收获,精神上得到熏陶,知识上到充实,能力上得到提高,只要学到了真本领,同样可以报考这两所名校的研究生,同样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现在的人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有实现理想抱负的广阔天地,这是社会的极大进步,年轻一代的极大幸福。我感动于国家的发展,感动于北大、清华等大学的阔广胸襟,感动于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负有使命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岗位,都应当有“先大我、后小我”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诚信、奉献、感恩来实现人生价值,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以内心的和谐,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b>四、要么学习·要么死亡</b></p> <p class="ql-block"> “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是美国畅销杂志《幸福》封面上的标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习生存》中提出的“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既是个人的战略,也是企业的战略,更是国家的战略,每一场竞争都是理念更新和学习速度的竞争。学习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今天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明天的成效与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聆听教授们讲授《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对于学习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首先,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正心、修身的底线。当前我们面临经济陷入低迷、环境严重污染、失业问题突出、政策调控有局限性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人们丧失了道德底线、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公平与正义导致的,“用光祖先资源,断绝子孙后路”的做法已经或正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泛滥,以致大江大河深度污染,生态环境巨大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枯竭,可谓“竭泽而渔”“饮鸠止渴”。这些严酷的现实,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良心。政策制定者、企业经营者、利益获得者、社会建设者,都应当扪心自问:我守住了道德底线吗?我生产了假冒伪劣产品吗?我污染了自然环境吗?我破坏了社会规则吗?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然后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和敬畏之情,去思考和行动,择善而行,诸恶莫为,才能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 其次,学习让我们掌握了齐家治国的方法。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某个部位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全局。治理国家、发展经济、谋求福祉,一定要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切不可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一个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带来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所以要坚决克服短期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倡导和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p><p class="ql-block"> 再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平天下的希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内乱、灾荒、疾病等的洗劫,我们从来不缺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智慧和策略,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我们缺少一种管理精神和信仰文化,以致经常陷入周而复始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问题接踵而至、屡改屡犯,令人疲于应付、难以消除。特别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能再“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了,“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解决国际国内诸多问题,必须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全球化胸襟、全球化胆识,与世界同步,创世界和平,谋世界大统,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和谐共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一滴清水蕴藏着浩瀚的大海,一朵白云包含着无垠的宇宙,一片绿叶昭示着蓬勃的生机。学习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清事物内在的本质,拂去尘埃,直抵核心,以理性、智慧、激情、和善的行动,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p> <h3><b>五、听书·买书</b><br></h3> <p class="ql-block">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华园里精英汇集,紫荆树旁,丁香花下,大小荷塘畔,你随时都可能遇到顶级大师、著名学者、高考状元、芸芸学子,但他们并不张扬,而是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里,默默耕耘,刻苦钻研,不断站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业绩,为建设繁荣、民主、富强、文明的国家,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而努力着、奋斗者。他们是民族进步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班在清华上课5天,邀请了一些名家讲课,最爱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李拓的《创新思维与领导力修炼》讲座,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强、表演性强、感染力强,听他的课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其他教授也各有特点,除了传授知识,都明确提出了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能够激起大家的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很好地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全过程,听者莫不认为受到了很好的启迪。有些理念,对于我们加深人生意义的理解也有很好的帮助,比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循环经济、公平正义等问题,看似很宏大、很专业,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也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关,只有大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看似宏大实则细微的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应当立足本职岗位,为社会奉献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课的地方,是创新大厦内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里面设有小书店,售卖管理、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书籍。课间小憩或课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翻翻书,看到中意的就买下来。我经常去书店转转,买了《毛泽东箴言》《清华园风物志》《星球Google》等十几本新书,晚上就在紫荆公寓的住处捧读。《毛泽东箴言》收集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观世、正己、待人、处事哲学的经典箴言,虽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但这些箴言有持久的生命力、有很强的针对性,读来倍感亲切、受益匪浅。《清华园风物志》记述了清华园内主要的建筑物、名胜景点和清华名人的故迹,并配有大量的珍贵图片,是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氛围、缅怀清华故人的好书。《星球Google》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网络世界不是实体世界,但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实际生活,正在消除地域、文化、民族、语言、距离的障碍和差别,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政策的制定、发展的模式、公民的权力、沟通的方式,甚至心灵的寄托、人生的信仰等。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不得不适应、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改变。</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逛书店时,特意给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买了标有“清华大学”字样的精美书签,期望他以清华学子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p> <h3><b>六、下雪了·结业了</b><br></h3> <p class="ql-block"> 昨天还阳光明媚,今日却雪花纷飞。</p><p class="ql-block"> 清晨,北京下起了今冬的第一场大雪,气温急剧下降,人们穿起厚实的衣服,好在来京时做了一些准备,不至于临时抱佛脚。但还是有同学大意,冷得不行了才赶紧到商店买棉衣。北京下半年下雪的月份一般在十一月底,今年提前了。但也有八月下雪的气象记录,2007年8月6日十五时五分左右,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地区,也就是清华、北大附近,大风卷着雪花从天空落下,持续了约五分钟。所以今年此时下雪也不足为奇。只是由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受其影响,下雪的日期普遍推迟,下雪的次数日渐减少。</p><p class="ql-block"> 清华园里,壮观的雪景,清新的空气,既感寒冷又觉有趣。因为没带伞,我们从公寓走到餐厅用早餐和午餐时,短短几分钟时间,头发上、衣服上就落满了雪,一个个白花花的,像个老者。紫荆、杨树、丁香、翠柏、泡桐的叶子,青绿、淡黄、深红,盖上一层厚厚的白雪,相映成趣,清爽美丽,令人心旷神怡。可惜的是,因为大雪和上课,我们未能到水木清华、近春园荷塘、古月堂和老广场去逛逛,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名胜遗迹,在雪的衬托下,该有一番别样的韵致吧。</p><p class="ql-block"> 下午最后一堂课,透过教室的窗口,看到清华科技园的广场上,纷纷扬扬、无声无息的雪花,从天空飘然而下,将绿色的草坪层层覆盖,编织成一块洁白的地毯。一会儿,天空居然现出了缕缕阳光,温暖地照射着,仿佛要给这清冷的天地,送上一份贴心的温暖和悉心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在上课的五天里,我们认认真真地当了一回小学生,紧紧张张地过了一次集体生活,实实在在地交了一些新朋友,印象是深刻的,记忆是难忘的,影响是长久的。每堂课前,五十位同学齐声高喊:“老师好!”老师看到这些人到中年的学生,瞪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竖着一只只机敏无比的耳朵,确实受到了感染,讲课也更有精神、更为生动。</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亲临结业典礼并发表讲话,他说,清华大学不仅是研究性很强、前沿性很强的科研基地,也十分重视深入实际的社会服务,特别是加强了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干部和人才的培养。针对我们都是来自农口部门的干部,他指出,在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中,生物科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技术(BT)甚至比信息技术(IT)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有作为,所以我们要大力将BT技术的成果运用于农业产业,把农业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谢副校长亲自为每个学员颁发清华大学结业证,大家的心情颇为激动、颇为自豪。虽然不再年轻,结业证也无甚实际用途,但它的象征意义非同寻常,作为一名曾经在清华大学接受过培训的学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每当看到这本结业证时,就会受到鼓励和鞭策:要坚持不懈,做一名热爱学习的人;要与时俱进,做一名敢于创新的人;要脚踏实地,做一名真抓实干的人。</p><p class="ql-block"> 短训虽然结束,学习永无止境。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和“耻不如人、讲究科学、重视实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鼓舞我、鞭策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