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财校,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绿城秋雨

<h3></h3><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河池财校,我永远的精神家园</font></b></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font color="#167efb"> 文/张频</font></b></h1>&nbsp; 常言道:人生如戏。可不是吗?在人生的舞台上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已成为一名时代老人了。虽说一甲子的人生历练,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大起大落大红大紫,但我这以写作为营生的职业生涯,也终以小有成就而“告老还乡”。回望过往,世事如烟。想想走上社会的第一个人生驿站 ——在广西河池财经学校任教的那5个严寒酷暑、那1800多个日月星辰,我心中便百味杂陈、感触良多。<div><h3><br></h3><h3>1982年7月中旬,带着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的万丈豪情,我回到了河池,等待着“祖国的挑选”。经过几天漫长的等待,我被分配到偏居金城江一隅的河池地区财贸干部学校,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教员和校办秘书。</h3><h3><br></h3><h3>记得去学校报到的那天,学校派了一辆饭堂采购拉菜的机动三轮车把我从旅馆接进了校园。初来乍到,一看那简陋的校门校舍,一种不祥与失落便在我的心头袭来,因为依我当时的心愿,报社或杂志社才是我心驰神往的去处。好在报到时,老校长韦景芳的慈祥问候,办公室刘攀桂主任的亲切握手,以及教师员工们那一张张优雅的笑脸,一下子就吹走了我心中的愁云。我人生的交响乐便在这里奏响了华美的一章。</h3><h3></h3></div> <h3>刚到学校的那一年,这所始建于1974年的财贸干部学校,其任务主要是为全地区财贸系统的干部员工进行短期的文化补习和业务培训,我在其中无足轻重。作为校办秘书,因为不是党员,公章我不能碰,档案文件我不能摸,我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看书、写作,便成了我打发时光的唯一办法。</h3><h3><br></h3><h3>1985年学校改为普通中专,我才有幸成为“广西河池财经学校”首届税务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并与这拨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结下了深深的友情。直到1987年年底调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我在这里整整服务了5年,也在这度过了一个“初生牛犊”初涉尘世的5个春秋。河池财校,由此成为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个人生驿站。</h3> <h3>我永远不会忘记慈祥如父的韦景芳校长。这位曾任天峨县县长、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有着一副颗善解人意、关爱员工的菩萨心。当年初到财校,我自感专业不太对口又无课可上,便跑到地区人事部门请求重新分配,要求回东兰工作,说是好照顾乡下的父母。地区财委人事科科长一气之下把我贬到一个更差的单位。锦芳校长得知后,马上问我还想不想回财校,如果想他负责去财委帮我说情。无助中我对着他默认点头。就这样我又回到了财校。之后,他一直以他的宽厚与仁慈,时时关心着我的生活与工作……可惜与他刚共事两年,他便因一场突来的疾病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记得他离世的那一晚,我就与他家人一道,一直守候在他的身旁,算是践行了一个后生知恩图报的朴素念想。</h3><h3><br></h3><h3>我也不会忘记文质彬彬的高文彬副校长。这位身体健硕、和蔼可亲的安徽汉子,他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关爱真可谓是细致体贴。记得有个星期天,他帮我介绍对象。女的是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那天他把那女的请到他家包饺子,说好到时叫我过去吃饺子。谁知在包饺子的过程中,那女的突然问他“张老师的父母是做什么?”校长听后悄悄打电话问我,我要他如实告诉对方:我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农民。女的听后一声长叹,不一会儿便托词走了,弄得校长尴尬至极,那顿我期盼许久的饺子宴,就这样泡了汤。<br></h3> <h3>想起财校,我心中溢满了亲情。记得我到财校工作后的第二年,我费尽口舌说服了父亲,让他到财校与我生活一段时间。父亲一生含辛茹苦,节衣缩食送我读完大学,现在应是我回报父恩的时候了。父亲嗜酒好烟,把他接到财校后,我极尽一切办法让他吃好喝好睡好,尽管当时我刚刚转正,工资已从本科生见习期的48元提高到了54元,手上还说不上阔气。每天晚饭后,我总带着他,大大方方地在校园内或校园外的田坎上溜达散步,而毫不惧畏人家会说我有一个乡巴佬的父亲。我要让他静下心享受一段休闲时光,让他知道养育一个有出息、有“粮本本"的孩子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荣光的事情。</h3><h3><br></h3><h3> 事后我得知,其实父亲最开心的、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我贡奉的烟酒美食,而是财校人对他的尊重。他说,学校领导每次见他都与他亲切握手,学校的老师们一见他就与他嘘寒问暖,这让他感到特别体面。</h3><h3><br></h3><h3> 可惜父亲时时牵挂着家里的那头大黄牛,牵挂着家里那几亩田地。在与我生活了仅仅七天之后,他便执拗地踏上了回家的归程。悲哀的是,父亲此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h3> <h3>还有一件尴尬事,说来也相当有趣。有天夜里,学校门卫敲响我家门,告诉说刚才你家里打来长途电话,说你母亲病故,要你明天速回。我一听疑窦丛生:怎么会?怎么会呢?!我母亲虽然年迈体弱,但一直没听说她突发什么疾病呀?</h3><h3><br></h3><h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赶往车站,连忙搭上开往东兰的班车。中午十二点多,我赶到村头,奇怪的是,村里怎么静悄悄的,一切是那么的平静。我慑手慑脚地推开家里的大门,母亲见我,惊讶一问:“哦!我的仔呀,你今天怎么突然有空回来看娘了?”我哭笑不得地立马编造了一个借口,说:“我出差去巴马,路过这里,就顺便进家看看您!”</h3><h3><br></h3><h3>回到学校一查,原来那个电话通知的是一位名字与我同音、名叫张平的宜山县的学员。好在我们当地农村有这么一个风俗,说凡是被误传已经死去的老人,他们的寿命一般都会比常人更长更有福气。后来母亲果然跟着我,快快乐乐地度过了晚年,直到84岁那一年,才走完了她平凡的一生。<br></h3> <h3>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h3><h3><br></h3><h3>虽然我与财校只相伴了短短五年,但就是这不平凡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它让我经历了自踏上社会后这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到工作圈中形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初次体味到了人间冷暖人情世故。诚如韦锦芳、邝光辉、李伯先、刘攀桂、覃福建、翟瞻藜、蓝焕英、张跃、吕毅等曾给过我温暖和帮助的财校人,我将心存感激,铭记于心,因为从他们的善行善举中,我学会了修行,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人为善、开创人生。而对于一些不如意的人生际遇,我也从中学到了容忍、学到了宽恕、学会了大智若愚风轻云淡。</h3><h3><br></h3><h3>唉!如此说来,河池财校还真不愧是我步入社会的启蒙之地 ; 是教会我如何启步、如何做人的永远的精神家园!!</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nbsp; 2018.10.27於南宁<br></h3> <h3><font color="#808080">【作者简介】张频,男,壮族,广西东兰县人,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1982年7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当年分配至广西河池财经学校任教。1987年10月调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历任广西电台河池记者站副站长、站长、广西电台新闻台副总监、经济台总监、台专职编委。荣膺“广西优秀新闻工作者”“广西广播影视十佳记者”“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等称号。编辑出版个人专著、文化读物6部。有40多件作品、图书或业务论文荣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曾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广西新闻宣传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广西写作学会常务理事。现已退休。</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