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陈棣生</h3></font></h3> <h3> </h3><h3> 一道藏于民间称为鱼酱的食品,经历500年,终于被挖掘出来,成为花都著名菜肴,它的产生和发现、传承颇有传奇色彩。</h3><h3><br></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鱼酱于何时被挖掘出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2008年初,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省民协)按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关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指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古村落的普查工作,笔者当时负责广州市花都区的普查,选择了塱头村做重点,亲自下到炭步镇塱头村调查,经申报,得省文联和省民协批准,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古村落之一。从此塱头古村落逐渐扬名于国内。笔者在申报材料《塱头古风犹飘香》中的第四章小标题是“敬老分鱼,无意创造鱼酱名菜”,介绍了这道菜肴产生的经过。
这篇文章发表后,鱼酱是怎样产生的便成了奇闻,引得很多报刊的记者纷纷到塱头村采访,写了专题报道,这是笔者始料不到的。</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鱼酱的产生,意义非凡</div></h3><h3>
塱头村古村落,位于花都区的西南面,历史悠久,鱼酱的产生距今已有500余。当初,这里东、西、南面开挖有很多水塘,被村民称为“风水塘”,它在雨季可以蓄水防洪,旱季可以车水抗旱。村民还利用这些水塘养鱼,所以又称为鱼塘。
塱头村有个风俗,这么多的鱼塘养鱼收入是归村里的同族人共有,每次网到的鱼都按人头平均分给族人。有时只平均分给60岁以上的老人。
这里的鱼塘水肥鱼美,养大了,每条鱼普遍有3斤多重。有一次捕鱼,平均每人只得1斤,一家人多的可以分到一条多些,零头的只好斩一段搭够,家中人口少只2人或3人的往往分不到一条,也只好斩开来分。
这样一来,分不到整条鱼的村民便有意见,大户人虽分到有整条鱼,但零头也不是整条鱼,也有意见。他们说:“只有鱼头,没有鱼尾,有头无尾不吉利。”也有人说:“有尾无头,更不妥。”</h3><h3> 要知道民间对鱼是非常崇敬的,“鱼”与“余”同音,有鱼就象征有余钱,不会成穷光蛋。平时吃鱼,是要完完整整一条,或蒸或煎,茶楼酒肆点菜,也是整鱼烹饪,这样就意味着“好头好尾。”把鱼斩开来当然令人不满意。
村里的族长听了群众的意见,想出了一个办法, 就把一部分鱼斩碎。头、尾混合,碰到分不到一条鱼的,就分鱼碎。但分碎鱼也不雅,这样“湿湿碎”,也不吉利。广府人 “湿湿碎”,是指少的可怜,是贬义。后来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碎鱼拌和豆酱。当地的豆酱是用黄豆发酵加盐煮烂,创作成酱的,用来调味。用豆酱和碎鱼混合起来煮烂,便成为鱼酱。这样不单不“湿碎”,而且又可以保鲜。村民还说吃了可以当“将军”,因为“酱”与“将”谐音,便与“将军”扯上了关系,真有点搞笑的味道。
意料不到,这鱼酱的味道吃起来不错,比吃咸鱼好味,民间过去常有蒸咸鱼送饭,可以开胃,这鱼酱送饭,更加美味可口。</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鱼酱成了宴席上的佳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经过多年的传承,塱头村人不断改进鱼酱的配料和烹调方法,成了宗族宴席上的佳肴。
塱头村有个风俗,在重大节日,如重阳节、正月元宵投灯节都要大摆宴席,全村人都参加聚餐。因为吃鱼酱好味又好意头,便把鱼酱作为一道重要佳肴上了宴席,与南乳炆猪肉、鼓汁炆牛仔肉、香芋炆扣肉,并列为四大主菜。
村中族人寿宴、婚宴都有在祠堂大摆酒席的风俗,当然也少不了鱼酱这道菜肴。
2008年9月22日,塱头村古村落经广东省文联和省民协批准为广东省第一批27个省级古村落之一,随后,省文联和省民协的领导和专家,以及省内部份古村落的代表,广州市文联、市民协的领导、花都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区民协,炭步镇党政领导、区内各有关单位的代表,共300多人在塱头村参加了隆重的“省级古村落”挂牌仪式。
塱头村在乡贤栎坡公祠,席开50多桌,来宾和村民共同欢宴,第一道菜肴上席便是香喷喷的鱼酱。村党支部书记拿着笔者编写的《塱头古风犹飘香》,翻开讲述鱼酱历史一页,作了介绍,还教大家细嚼慢咽,才会吃出鱼酱的独特美味。<br></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鱼酱佳肴登上大雅之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鱼酱名声鹊起以后,炭步镇一些规模较大茶楼酒肆的厨师们闻风而动,先后到塱头村学习制作鱼酱。厨师们经研究,不但鱼酱的传承制作和烹调方法传承了下来,而且做了改进。
笔者过了两年后,闻得炭步墟一间酒家的鱼酱特别好食,便叫后辈带我去品尝,果然比起两年前在塱头村吃过的鱼酱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鱼酱已不是过去乌黑和带有一点腥味,而是深黄色,完全没有腥味,香气十分纯正;过去的常有一丝咸鱼味也没有了,而是咸甜适中,保留有滑滑的鲜鱼的香味;过去品尝时要很小心,要用舌头挑出残留的碎骨,现在连碎骨也没有了。
笔者有追根问底的习惯,便访问厨师,这厨师只透露一个大概,许多细节秘而不宣。只得知:一定要选用上等的黄豆做豆酱配料,配料中要加猪油、白砂糖、白酒、姜蓉、蒜蓉,慢火煮熟,浓稠适当。厨师说无空,说了几句便走了。
想吃鱼酱的朋友,不妨抽空到炭步镇寻觅,必会有所收获。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写成于2018年10月26日</div></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以上图片由塱头村村委会提供</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配曲:年年有余<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演唱者:任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