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月25日下午,由浏阳三中优秀学生干部、班级团干和青年党校学员组成的学“习”粉丝团在团委书记池基建老师的带领下赴长沙天心区桂花坪街道金桂社区“心中的梁家河”青年党校学习基地参观学习。</b></h5> <h5><b> 15时许,怀着激动的心情,载着探索般的渴望,同学们整齐有序地走进了学习展厅,一段“梁家河”学“习”之旅拉开帷幕。整个展厅分为“走进梁家河”、“心系梁家河”、“情在梁家河”、“习语金句”和“领航新征程”五个部分,在讲解员小姐姐的讲解下,习主席梁家河七年下乡知青生活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他青春砺练,躬耕农村,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小村子里,总书记和他的小伙伴们住窑洞、睡土炕、吃玉米团子和窝窝头,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在这里加入了共产党,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在梁家河,他和社员们一起艰苦鏖战,打井汲水,筑坝淤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在梁家河留下了永恒的历史印记!在梁家河的几年时光里,习近平同志从一名知识青年成长为共青团员、党员、党支部书记,最终树立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 同学们跟着讲解员的步伐认真看、仔细听、专心学,时不时地仔细记录,仿佛自己也置身到了那个年代,看到了习总书记下乡插队时的艰苦环境,体会到了习总书记下乡插队时“过四关”时的坚定意志。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更是我们学习的精神食粮。参观中,大家还仔细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先后写给梁家河村民的4封回信,观看了纪录片《初心》,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一幕,竟有种止不住的感动。最后,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梁家河”展厅,但是“梁家河”精神却早已印在了心里。</b><br></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 <h5><b>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家河,我们的梁家河就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团学组织管理岗位上。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广大狮山青年团员将以奋斗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实干者的标准刻苦学习,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努力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h3><h5><b> 10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心中的梁家河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感触颇深,这给了我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同时也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深刻理解思想改变行动含义,同时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b><b style="line-height: 1.8;">1705徐良福)</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5><b> 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主席的青葱岁月和成长历程,以及对这片土地、土地上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共产党人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到人民群众中去,初心不改,这应该就是最好的诠释了吧!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肩负的使命、面临的挑战或许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紧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艘巨轮,默默前进。(</b><b style="line-height: 1.8;">1712 黎鹏)</b></h5><h3></h3><h5><br></h5><h5><b> 通过对“心中的梁家河”的参观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 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使我深受教育和启迪。</b></h5><h5><b> 首先,我觉得凡事要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第三,我还觉得做人做事都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b></h5><h5><b> 总之,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立足本职工作,将所学所悟转化到工作当中,恪尽职守,锐意进取,甘于奉献。</b><b style="line-height: 1.8;">(1812陈林)</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