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缘

黑绍祥

<h3>  听表妹说,美丽米村一户人家种了一片葫芦!钟爱此物的我于周末邀约了摄影好友前往一探究竟!</h3> <h3>  一路打探,终于找到一农家小院,院子里或挂成串或晾晒于地的葫芦到处都是,它们刚刚被采摘回来,去了皮,细腰楚楚,精巧可爱,相当好看。</h3><h3><br></h3> <h3>  恰巧这些葫芦的主人欧治清君也在,通过交谈,才知道欧先生是罗平人,在昆明制作、销售葫芦丝,开办艺术培训学校,从事这一行当已经20多年了,如今已是事业有成。<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的葫芦丝远销省内外,一部分则卖到了国外。能够坚持这么久,一开始是因为生计,现在则是因为喜爱!</span>他来米村种葫芦是因为这里是岳父家,人熟事熟,最主要则是这里的土壤和阳光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出品质上乘的葫芦瓜。今年种了40多亩,收成不错,明年还要扩大面积。</h3><h3> 晾晒在地上的葫芦经过严格挑选后,很少s的一部分可以做葫芦丝,但要反复翻晒,达到金黄后挂成串自然风干,大部分则只能卖了做成工艺品。</h3> <h3>  满院的葫芦是经过了选种、育苗、除草、施肥、长蔓,搭架、除虫、套袋、成熟、采摘、去皮、挑选、反复翻晒、挂串等程序的。后面还要面临更加严格的再挑选,然后开孔,挖苒,雕刻等工序才能做成葫芦丝。</h3> <h3>  葫芦其实已经有7000多年了。有人说甲骨文中的“壶”字,就是象形的葫芦。葫芦,谐音“福禄”。大概是因为吉祥,也或美观,很多人家便摆了在房里,台湾民间有“厝内一粒瓠,家内才会富”的说法。自古很多文人留下不少诗篇,,画家绘就许多大作,至于装酒盛水那就更为普遍,无须多说了!</h3> <h3>  说葫芦就不能不说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等葫芦丝名曲早已传奏大街小巷,深入人心!葫芦丝已经成为了云南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h3><h3> “传一曲天荒地老,奏一支水远山高”,穿越万古洪荒,千里江山!</h3> <h3><br></h3><h3>摄影、文字:黑绍祥(云南省民族器乐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艺术委员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审核:张军(云南省民族器乐研究会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艺术委员会理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