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眼在天堂,身在地狱,一天四季,季季都喘不过气。</h3><h3> 最早进入雨崩的是七八十年代一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从西当进入,18公里山路走了两天,到了村寨找不到住宿,也没有人会说汉话,向导问了好多村民都不愿接待,因为不懂汉话,也不知什么叫接待。后来有个村民给向导说全村只有一位会说汉话的人,而且见过世面。便说起了那人的历史,他为什么会说汉话?有一年那人进山打猎,熊吼狼嚎,那人非常紧张,突然发现草丛有响动,便举枪射击,只听一声惨叫,愿来是本村的一位村民,也是来打猎的,他吓坏了,背起伤者走了两天才回到村里,人己快不行了,因村里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拖了几天那人就断气了。为此他被判了三年徒刑。出狱后由于没脸回去,就在丽江打了几年工且学会了汉语。回村成亲后生了一儿一女,儿子送进寺庙当了喇叭。
这人由于打工见了些世面,会待人接物,摄影师很快就和他成了朋友,整天带着摄影师把整个雨崩跑了个遍,拍了许多精美的照片,摄影师在他家住了一个月,临走时摄影师建议他开个客栈,并帮他设计规划,便有了雨崩村的第一个客栈。由于摄影师的作品影响很大,向他咨询的人越来越多,给客栈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开始来的都是些外国人,后来国内游客也不断增多,客栈扩大了几次都无法满足源源不断的来客,他便发动全村搞起了旅游,现在全村都富裕了,靠的都是旅游收入。而他却关闭了自己的客栈,专职管理起全村的旅游事业,还引进了许多外来资金,原先整个上下雨崩村只有32户原住民。现在翻了几倍,住宿条件也好多了,自来水,电,通信,侧所和太阳能淋浴都有了。政府也看到了这一商机,本规划打个山洞直通雨崩,遭到了村民和一些专家的反对,这样破坏性的开发会彻底改变雨崩的原始生态美,反而会没有了吸引力,只会适得其反,该规划便夭折了。雨崩至今之所以能保持其本色,就是得益于路途的艰难险阻,使多数人望而却步,避免了大开发带来的人潮如涌造成的破坏。如今的雨崩除稍微增加了点商业气氛外,其它基本没变,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br></h3><h3> 当然兄弟共娶一妻的现象也随着生活的改善也逐渐减少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