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景德镇瓷器的故事之三~老齐和他的民宿

厅雲

<h3>  2018年10月18日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景德镇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据介绍自2004年创办以来,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陶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贸易投资的重要平台,今年是第15届。今年国内参展的规模企业达到468家,境外参展企业21家。我和郑同学兴趣爱好相投,几年来,我俩已经多次出行,经过磨合和考验,彼此认为是最佳游伴。我俩得到瓷博会的消息,决定不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我们做好功课,整装待发。</h3><h3> 景德镇市,江西省地级市,别名 "瓷都",处于江西省东北部,景德镇市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浙赣皖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之一。民国时期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名字的由来,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h3><h3> 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h3><h3> </h3> <h3>  2018年10月19日上午十点,我们从长春龙嘉机场出发,由于飞机晚点,又经停烟台,到南昌后又转乘机场长途大巴,一路千辛万苦,晚20点30分进入盼望已久和梦寐以求的景德镇市区。由于旅途劳顿,坐了一天的飞机和汽车,腿一直控着,脚肿得像馒头一样,脚被鞋子挤压的疼痛难忍。正在昏昏欲睡之时,突然感觉眼前一亮,路边一个巨大瓷碗印入眼帘,我俩马上精神起来,迅速拿起手机录下这难得的镜头。车子在市区的道路上飞速奔驰着,我目不转睛的盯住窗外,不再错过任何美丽的夜景。我们到达长途汽车站后,又转乘出租车,晚21点30入住景德镇市珠山区三宝村老齐家民宿。这个民宿的主人老齐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们听说老齐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我们就慕名而来。</h3> <h3>  说起老齐,其实他的年龄并不大,是个70后,艺名齐冬根,景德镇三宝村人,他个子不高,黝黑的脸庞带着憨憨的笑容,全身上下透着最接地气的质朴。他很有礼貌,也很谦虚,当你跟他讲话时,他会侧着脸认真的倾听。当你问他问题时,他会用不太标准的江西普通话给你慢慢的解释。当晚,老齐亲自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挑选房间。老齐家一共有九间房,上下四层,当了解到顶层是小木屋时,我俩异口同声说:住小木屋。我的脑海里呈现了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小木屋,那里温馨、浪漫。</h3> <h3>  三宝村位于景德镇的珠山区,原来只是一个被大山环抱的普通村庄。1995年,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李见深老师来到景德镇,想在此做一个私人工作室,后来更多的陶瓷爱好者和画家云集,于是这里就成了艺术家的天堂,"守"艺人的乌托邦,各种工作室也应运而生。目前,这里被命为陶艺工作村,近千名国内外著名陶艺家来此创作、交流、访问。独特的原始风情和艺术家的纷至沓来,使得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也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h3> <h3>  我俩新来乍到景德镇,对一切还怀着无限的好奇,虽然劳顿了一天,理应是人困马乏,但由于兴奋,我俩一点睡意都没有,决定出去转转,于是在朋友王大哥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三宝村的茫茫夜色。</h3> <h3>  三宝村的夜色是美丽特别的,马路两侧店铺林立,每家门前都装饰得各具特色,店铺的名字也是诗情画意的,"潜堂手工""堂前明月""夸父逐日""舍我其谁""小别青影"等等,充斥着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汪汪"的狗吠声和飞驰而过的汽车,已分不清这里是城市还是乡村。已经是半夜十点多了,有的店铺还在经营着,舒缓的轻音乐,伴随着昏暗的灯光,我们徜徉在桂华树下,轻声漫步,淡淡的桂花香飘进我的鼻息,充斥着我的神经,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隐约可见,天空似乎飘落绵绵细雨,细的看不着,听不见,微风带着湿润亲吻着我的面颊,一切都是那样静好,生活如此美丽。</h3> <h3>  次日清晨,我和同学早早就起床了。老齐的家是安静的,客人和主人都还没有起来,我俩蹑手蹑脚的下了楼,对老齐的工作室、书房、茶室和前前后后的院落进行了一系列的勘查、参观和拍照。</h3><h3> </h3> <h3>  老齐的书房,宽敞明亮。书架上摆满了各种陶瓷、绘画等书籍,我随手抽出一本,是《明清家具鉴赏》,看来老齐对古董也是有研究的。在书房的地中间摆放了一个木制的茶台,在茶台的四周摆放了几个大大的,似桶似凳的东西吸引了我俩。木制材料,圆形,半人来高,中间是空的,底部有木板,木桶上面还有靠背,我俩颠过来倒过去的研究,后来发现木桶底部好似有燃烧过的痕迹,我俩猜想可能是放火盆取暖用的,可是火盆上面的木板不着火吗?坐在火盆上面时间长了不烫屁股吗?我俩觉得既新鲜又好奇,对这个稀罕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出手机"咔嚓,咔嚓"一顿拍照,在屋里拍完还不过瘾,又搬到阳台上去拍,就这几个大木桶,我俩折腾了20来分钟才满意地离开。后来听老齐介绍,这木桶叫火桶,是冬天取暖用的老物件,他一共买了40个。他说,皖南的冬天很长,从十一月到来年三月,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结冰挂霜的,腊月正月更是滴水成冰,屋内也是,一杯水放在桌上,过了一夜就能变成一坨冰块。在这样的天气里,火桶的存在就像是山民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暖和洞穴。家中烧火做饭之后,将剩余的炭火收集到火盆里继续发挥余热。当我提出会不会坐久了烫屁股这个问题时,他取出来厚厚的棉垫子演示给我们看。</h3> <h3>  老齐的画室,墙上挂满了他的瓷板画作品。瓷板画,顾名思义,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都很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其色彩将保持数十年的鲜艳。瓷板画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我对瓷板画是外行,对绘画也没有多少研究,看不出太多门道。看他的画,第一感觉就是像毕加索的抽象画,田野、麦浪和自画像有梵高的风格。他土生土长在景德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他的画里面,总感觉一种欧洲风,他笔下的女人丰乳肥臀,大鼻子,大眼睛,很像俄罗斯大妈。他在三宝村七人画展上的那组青花瓷板画,把人和树嫁接在一起,给人一种力量,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他创作主题主要围绕他所熟悉的劳作场景,熟悉的动植物,熟悉的人物。他画里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真实存在的,他家的女人、猫、狗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出现。在他的画中,无论是在田间跳舞的女人,还是在游泳馆的女人,经过他的想象,一律脱光衣服,我看后觉得忍俊不禁。我跟他表示,有想写他的打算,想要一本他作品的画册,他欣然答应,并在画册扉页上工工整整地签上了名字。</h3> <h3>  老齐的茶室很有特色。博古架上摆满了他随手捏出的陶塑小动物:蟾蜍,蛇,猫和叫小白的狗,这些小动物的神情一如既往地都象老齐,憨态可掬,带着一脸的无辜,似乎是他的孩子,稚趣,拙趣,天趣。其中有一个陶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条蛇紧紧地盘着一只乌龟,这是一个什么典故呢?我们咨询老齐,他告诉我们,这个造型叫做"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天灵之一,它是一种图腾文化,象征长寿。他说百度上有具体介绍,我们就立刻拿出手机搜索,果然有很多介绍,大家都感叹,又长知识了!</h3> <h3>  老齐家的小院,是古朴雅致的,到处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历史的印记。高大的芭蕉树,郁郁葱葱,宽大的叶子犹如一个个大蒲扇。特大号的青花陶瓷缸,上面飘浮着细细碎碎的点点绿植,一团团,一簇簇,在雨点的敲打下,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水波在荡漾,绿植在跳动。经过老齐修整过的盆景,别致典雅。院子里的台阶步道是用细碎的青花瓷和石头铺就的,既防滑又美观。院子的墙根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和古瓷片,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好像用水泥把破碎的瓷碗粘在一起的几大坨东西,老齐介绍说,这些东西是宋代烧瓷器的时候,因各种原因瓷窑倒塌,这些瓷器挤压在一起而形成的。在老齐家像这样久远的古瓷片随处可见,墙角里,茶几下,一筐一筐的,收集古瓷片是老齐的业余爱好。</h3> <h3>  走出齐家小院,对面就是大山,白色的雾形成长长的线,像给大山围上一条白纱巾。街道是静谧的,太阳公公躲藏起来,露珠妹妹在树叶上跳着舞,细碎的桂花像揉碎的黄金挂满枝头,向四周散发着迷人的芬芳。</h3> <h3>  在三宝村,到处可见高大的桂花树,满大街飘散着淡淡的桂花香。我拿出手机百度一下,知道了桂花是中国木犀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是木犀,又名岩桂,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三宝村的人们钟情于桂花,不仅只限于种植,就连起名字都离不开桂花,店铺叫"在桂花树下",街边的"好人好事宣传栏"中宣传的人物男的叫"张木桂",女的叫"李桂花"。看着这些层层叠叠的黄色小花,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代词宗、宋朝才女李清照的词《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对桂花情有独钟,她一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赞颂桂花的词。我土生土长在东北城市,由于气候的原因,桂花不适宜在那里生长,虽然吃过桂花糕,也喝过桂花茶,但一直没看见过真正的桂花树,因此对桂花是陌生和好奇的,此次来到江西,看到遍地的桂花树,才真正读懂了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的含义。</h3> <h3>  提起老齐,网上有很多介绍他的文章,他的家世和他的华丽转身听起来很传奇。他的祖先是生活在宋朝齐鲁大地上的陶艺工,后来为了躲避战争,举家迁移到江西,最终定居在景德镇。在 2008年之前,老齐靠开自家车拉货载客,2008年年末,老齐偶然认识了一位艺术家,指导他画了一点画,是用青花料在瓷板上涂涂抹抹了一些非具象的符号,这种东西画在瓷板上有一点装饰性,老齐想,能不能也跟那些大师一样,自己随便弄一点好玩的小东西,出去换两个钱呢?于是他尝试着画了一些他所了解的反应乡村劳作的画,没想到,外地艺术家,甚至是艺术学院的教授看了他的作品,都表示很喜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觉得很开心,于是越做越喜欢。就这样,三宝村一个跑车的地道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华丽转身,车不跑了,一门心思从事陶瓷艺术的研究和绘画。到目前为止,老齐进行瓷板画创作十年,参加了十几次国内陶瓷艺术展览。2013年11月,作品《断裂的春梦》在"杭州当代陶瓷艺博会"展览中获"原创当代艺术优秀奖"。2016年,作品《稻草人》参加第一届江西工艺美术学会中青年陶瓷艺术展,获银奖等多项殊荣。老齐火了,三宝村火了,电视台采访,网络上开始有人写他的文章,他也频频举办个人作品展,画册、书籍也相应出版,"老齐的家"民宿也成了接待各路朋友的驿站。</h3> <h3>  老齐为人真诚、豪爽大方。我同学相中了我们居住小木屋窗台上,摆放着的旗袍形状的青花瓷瓶,为了买到这个喜欢的花瓶,我俩在陶瓷世博会上四处寻找类似的花瓶,可是怎么也没有找到。晚上我们和老齐一起喝茶聊天,提到那个旗袍花瓶有特色,问哪里能买到?他告诉我们,那是他给别人特意设计的,独一无二。他看到我们很失望,马上跟我同学说:喜欢就送给你。我说,你家那两个穿古代服饰的美女造型工艺品也很漂亮,他又跟我说:喜欢就送给你。我俩面面相觑,再也不敢说喜欢什么了。最终我俩什么都没要,决定回去后,看看有没有喜欢这款花瓶的朋友,众筹让他统一做一批。</h3> <h3>  老齐待人热情。他早晨起来,同老婆一起下厨,帮助我们准备早餐。因为江西的气候比较潮湿的原因,这里的菜比较偏重辣的口味,蔬菜喜欢剁的细碎来煎炒,黑米面的发糕,山药粥都是我们喜欢的早餐。吃罢早饭,老齐亲自驾驶私家车,冒着毛毛细雨,带我们参观三宝村七位大师的作品展览,那里也有他新创作的一组作品,在他的作品前,他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创作思路。为了让我们了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他把我们带到宋代窑址,详细介绍陶瓷制作流程,以及景德镇独特的高岭土有关知识,让我们对陶瓷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h3> <h3>  景德镇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制品在唐代就已声名在外,自唐高祖武德年间下诏"制器进御"起,景德镇的瓷器不论是作为皇家贡品还是出口海外的珍玩,一直备受推崇。景德镇陶瓷业的辉煌,主要可以归功于两个因素:一是这里接纳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特别是北方战乱时期,这里庇佑了许多从北方迁移而来的匠人,南北方制瓷的各道工序在这里不停地发展、融合。直到今天,景德镇还保留着手工制瓷最完整的工序、最精湛的技艺。第二个因素要归因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现在国际瓷业黏土的通用名称高岭土,就是来源于景德镇浮梁县高岭村,这里是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瓷器的地方,出产的高岭土是一种质地极纯的优质高岭土矿,因为含铁量极低,是配制高级细瓷坯和釉的最好原料。因为有这样优质的瓷土资源,才造就了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而历经一千多年的开采,景德镇的高岭土资源已近枯竭,2009年3月5日,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景德镇因为高岭土资源枯竭赫然在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