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路·改革开放40年鹤壁供电公司发展纪实

雷荟颖

<h3>  沧桑巨变,岁月荏苒。随着一锹锹黑灿灿的煤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鹤壁这块沉睡的土地也跟着苏醒过来,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崛起在中原版图上。40多年来,鹤壁电网发展从未停止,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技术不断创新,供电质量不断优化。40多年来,在这灯火璀璨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鹤壁电网人的默默坚守与执着奉献。</h3> <h3>鹤壁电力管理所</h3><h3> 1964年,鹤壁市电力管理所正式成立。在此之前,鹤壁并没有专门的管电部门和供电单位,而是由鹤壁矿务局和水利局代为供电和管理。随着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快速增长,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电力供应,理顺供用电关系,鹤壁市政府决定成立“鹤壁市电力管理筹备处”,同年10月更名为鹤壁市电力管理所。当时电管所的原始资产仅为矿务局移交的6条6千伏配电线路,10台公用配电变压器及水利局移交的若干农电排灌线路。因为电管所成立之初没有条件设电力调度机构,所以仍由鹤壁市矿务局电力调度室统一调度。 </h3><h3><br></h3> <h3>&nbsp;红旗变电站</h3><h3> 1973年10月1日,第一座35千伏红旗变电站及胡三T线建立投运。这是鹤壁市电管所依靠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安装的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这时期的鹤壁市电管所供电关系是由安阳供电局供给鹤壁矿务局,再由鹤壁矿务局供给。矿务局有独立的供电机构,负责鹤壁市各煤矿及附属厂供电;而鹤壁电管所主供市政生活和鹿楼、中山地区及大河涧乡的工农业用电。退休老职工陈国宪说:“当时的电管所想要发展太困难了,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又要向矿务局购电并受矿务局调度。” </h3><h3><br></h3> <h3>鹤壁供电局</h3><h3> 1991年8月,鹤壁供电局经过六更其名(鹤壁市电力管理筹备处、鹤壁市电力管理所、鹤壁市电力管理所革命委员会、鹤壁市革命委员会电业管理局、鹤壁市电业公司、安阳供电局鹤壁分局)最终得以成立,直属省电力工业局管理。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伟业出艰辛。至此,鹤壁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完整的地市级电力管理部门和供电机构。经过几代领导人带领电业职工的艰苦创业,这时的鹤壁局已经拥有4座110千伏变电站(其中1座在建)、3条220千伏、5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次年,制订了《鹤壁供电区电网发展规划》(1991年~2000年),开始了大规模地电网建设。<br></h3> <h3>"两网"改造现场 1992年11月鹤壁供电局再次更名为鹤壁市电业局,至此,鹤壁地区的供电机构翻开了新的篇章。老职工王志全说起这段历史目光越加坚毅:“咱局发展很不容易,鹤壁是以发展煤炭为框架建市的,矿务局几乎控制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命脉,并且他们的电力基础很完善,有自己的电厂、开闭所、各种电压等级的线路,在供电上有着相当大的主导权。咱想发展就得从人家的饭碗里抢饭吃,这个饭怎么抢啊!咱得避开九大矿区和各乡镇,先从市区入手进行“两网改造”加强自己的线路建设,保证供电质量。矿务局的老旧线路一遇到恶劣天气就停电了,我们赶快趁着这个空档去送电。长期以往老百姓认可了咱的供电能力,便自觉地开始用咱的电,咱就是这么靠着从一家一户去供电,发展到千家万户的用电覆盖。” </h3><h3><br></h3> <h3>灵山变电站 1999年10月,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灵山变电站投运。该站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公司建设,为河南省首批投标达标变电站。它的建成使鹤壁市110千伏供电网络由单一辐射向环网过度,并实现了与新乡及安阳地区的联络,成为地区性枢纽变电站。建局以来的十年发展至2000年底,鹤壁局已经拥有变电站10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压器16台,总容量497.5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6条,线路总长309千米。固定资产原值2.96亿元,年售电量9.78亿千瓦时,职工473名。 </h3><h3><br></h3> <h3>办公大楼奠基 2001年6月,新调度楼举行落成典礼。新调度大楼17层,主体高86.8米,加上微波塔楼共116米,为新区建成的第一高楼。离休干部说起这段历史感慨万千:“咱这座楼是新区建成的第一高楼!建设过程中一丝一毫可都不敢疏忽。为确保不出差错,我们每天和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在现场,只有亲眼看着大楼的瓷砖贴上了、设备调试好了、各类自动化系统都投运了、咱们的员工脚踏进了来了、心里才敢松了一口气。”同年,鹤壁的城市电网、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由落后一跃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h3><h3><br></h3> <h3>"两网"改造后的调度室 2006年,鹤壁供电公司正式运营。至此,公司完成投资22331万元的Ⅰ期农网建设改造和投资18410万元的Ⅱ期农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改造),使我市的电网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设备的健康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8%,线损率降到5.42%,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实现了无人或少人值班。 </h3><h3><br></h3> <h3>&nbsp;淇县站数字化设备 2010年12月25日,全省首座数字化220千伏变电站—淇县站投入运行,该站首次采用集成度最高的三网合一模式。信号由如今的光信号代替以往的模拟信号;一次设备中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传统的线圈式设备退出历史舞台,由更安全更高效的数字式设备代替。清新的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雄伟壮观的设备区,时时处处让人感受着勃勃的生机,源源的动力。淇县变电站的投运标志着河南电网向着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为公司带来新一轮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热潮。<br></h3> <h3>鹤壁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朝歌变电站 2018年4月28日,鹤壁首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00千伏朝歌变电站成功启动并投入运行。该变电站的投运不仅填补了鹤壁市该等级变电站的空白,更标志着我省形成了18个省辖市50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的电网结构。该座变电站的投运是《“十三五”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中至关重要的建设项目,在“十三五”期间,鹤壁电网发展总投入25亿元,新建鹤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新增变电容量90万千伏安;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6座,新增变电容量75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为“十二五”的2.2倍,解决了新区北部、东部网架及乡村配电网薄弱问题,建成了网架坚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友好互动的坚强智能电网,为鹤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高品质生态活力幸福之城”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h3><h3><br></h3> <h3>"十三五"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 阔步前行,铿锵足音响。四十多年一路走来,在鹤壁被誉为“豫北粮仓”、“中国镁谷”、“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的发展史上,作为能源先行者的国网鹤壁供电公司做出了巨大贡献。鹤壁电网人依靠勤奋和智慧,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探索发展之路,化压力为动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豫北大地,留下了老一辈电网人艰苦创业的不朽足迹;巍巍太行,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鹤壁电网人前赴后继的恢弘篇章。四十年矢志图强,四十年日夜兼程。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国网鹤壁供电公司将"坚持精益卓越、推动本质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和管理要求,在开启公司和电网发展的新征程中踏歌前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