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1>10月24日上午,灵宝市小学语文“关注语用,言意兼得”研讨活动在我校召开。通过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孟老师的《飞夺泸定桥》这节课谈谈我的心路历程。</h1><h1>一、初听是迷惘,是疑惑。</h1><h1>那天,我走近四(5)班的教室,聆听孟老师的试讲。对于孟老师,我有种由衷的亲切和崇敬之情,和善博学、低调谦和,无论你在语文教学上遇到任何的专业问题,她都能给你指点迷津,而且丝毫不会因为自己也如此忙碌而敷衍你。孟老师的教学设计跟我以往所接触到的语文课堂是如此不同。我一边感叹她设计的巧妙,一边充斥着深深的迷惘。是的,缺少大量的品词析句,这个我能接受;缺少了大量感悟“人文”的激情四溢,我也能接受,可是当“点面结合”“侧面烘托”等等这样一些专业的术语出现在这群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渗透的孩子身上,我有些疑惑了:这是否太过拔高?我们长期以来不是已经习惯了“渗透方法”的教学了吗?如此直观的强调方法,以方法为主引领教学,课文的品悟、语感的培养是否到位?最终我感叹:也许这便是我与“大师”的差别吧。敬佩之余,也是心存疑虑。</h1><h1>二、再听是欣赏,是向往。</h1><h1>以后的几天里,我总对这节课念念不忘。经过几天的消化,慢慢地似乎明朗了许多。这次,孟老师刚好在我们班进行二次试课。我很欣喜,甚至比孟老师本人更为向往。还是我熟悉的流程,孟老师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了细节,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精彩,更看到了孩子们努力向上的姿态。而最近,我又有幸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慢慢地理解了这种改变,并认同这种改变。《课标》也指出: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工具型和人文性的统一。而 “读写并重”更是为我们大家所深知,可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过多地关注“文意”的把握与体会,一堂课下来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而在“语用”上却用力甚少,导致学生写作时仍是难以下笔。</h1><h1>这次的学习是思想上的一种改变,是认识上的一个提升,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在“语用”这条道路上且行且思,愿我的课堂也能花香阵阵,硕果累累!</h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