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福眼】——</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通过录像,用小视频的形式表现影册,非常有意思。</font></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总策划——梁俊杰 🍁🍁🍁</font></h1>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很随意的一本影册,没主题和专题,只是喜欢。<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出影册的胆量来自于好朋友梁俊杰女士的鼓励与支持</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font></p></h5> <h5>自述</h5><h5>摄影:我生命最庄严的存在方式<br><br>从1978年拍出第一张照片起,至今已经过去40个年头了。摄影,成为我生命最庄严的存在方式。<br>50年来,我的摄影之路走过三个阶段。<br>第一阶段,寻寻觅觅,千方百计地拍。<br>这一阶段,见什么拍什么,但也是拍什么不是什么。这一阶段的探索充满乐趣,也充满艰辛。<br>大约经历了十几年,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照片,全部是胶片。用的相机从最初的120,到后来的135。(海鸥4A、4B,华夏822,海鸥DF-1型,美能达X700,理光7、10,佳能50E、20D、5D、5DII、5DIII)。<br>第二阶段,千回百转寻找灵感,渴望与美相遇。<br>这一阶段,拍自己以为美的东西,拍自己熟悉的、自己身边的、自己热爱的。经历了大约十几年,共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先是用胶片相机,之后用了数码相机。<br>这十几年,对摄影有了深刻的认识,自己对摄影的感知也越来越细腻。也对摄影有了深深的敬畏。<br>此时,面对相机变得小心翼翼,无时无刻不忐忐忑忑。<br>第三阶段,随时随地遭遇,无处不可拍,无时不可拍。<br>这是近几年来的事情,也是摄影实现革命化变革的过程,传统摄影几乎退出,数码摄影大行其道。摄影作为一项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首先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质变,为摄影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是所有摄影者的福。<br>这一阶段,我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经过了曲径通幽到豁然洞开的顿悟。真正感受到了“美,无处不在”。因此,也就抓到了不少让我惊心动魄的美的瞬间。<br>这本集子,正是这些“瞬间”的一部分。我觉得,此时,有必要向一直关怀、关心、关爱和支持我的亲朋好友奉献出来,一起感受美,一起回忆。<br>如果说摄影是一项技术活儿,我顶多是个熟练工。如果说摄影是个艺术活儿,我不敢说已经完全入门。<br>今天,回望自己的摄影史,仅有一分自得,三分遗憾伴着三分疑惑,还有三分自责,但更有十二分的希望,我坚信,我最美好的照片是下一张。<br><br> 作者<br> 2018年7月<br><br></h5> <h3>北京自由艺术家,品牌形象设计专家,柴木堂堂主,一怀先生为影册题写书名【福眼】。</h3> <h3>刘禹平先生为影册作序</h3><div><br><h5>带一架相机足矣……<br> 刘禹平 </h5><br>2006年,初秋时分。<br>一个温暖的下午,我在山城大清河边展览馆广场和朋友提着数码相机扫街。迎面过来一个面容黝黑、脖子上挂着佳能单反相机的摄影人,相机上那长长的70-200镜头引人瞩目。因为都是玩摄影的,于是大家就聊了起来……<br>这是初次相识谢有福先生。<br>后来的十几年,我们一直在一起拍摄、开会、采风,我和他两家单位距离很近,经常在上下班时顺道相互串门。老谢为人憨厚真挚,我们就成了好朋友。<br>他在建行工会做宣传工作,工作性质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专注研究摄影,在数码相机还没兴起时,他就已经玩了很多年的胶片了。他在全国金融摄影协会是知名摄影家,200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以来,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影展各级别奖项,还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摄影理论研究文章和摄影作品,他的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炎黄艺术馆和首都机场都曾有展示,在业界是有名的高产艺术家。<br>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多年锤炼出来的摄影眼光和独到的艺术修养使得他的摄影题材十分广泛,眼之所见,信手拈来,皆成精品,对图像的画面视觉掌控极为纯熟——这一点,熟悉他的影友都有同感。<br>摄影随心,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无论人物、风光,甚至花草小品,都能表现出来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或浓墨重彩,或抽象变化,大自然和社会中所有进入他镜头的事物,其精神内涵通过他营造的视觉语言表达的淋漓至极。<br>技巧和感性是分不开的。<br>其实,我们身边到处充斥着一种叫做“艺术”的东西,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而谢有福先生却用他敏锐的眼光和娴熟的技艺把它们提炼出来,他曾做过音乐教师,他的摄影作品流淌着音乐的韵律,从作品中,似乎能领悟到美的真谛,感受到真情的律动。<br>他是一位勤奋的摄影家,无论是晨光初绽,还是余霞夕照,走遍家乡的大街小巷和山山水水,以镜头追光逐影,捡拾历史和生活的碎片;他用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摄影艺术,把感情和挚爱融入到他所热爱的家乡。这本画册,犹如一曲讴歌故乡的交响乐。<br>用艺术的眼光看生活,生活就充满了艺术,罗丹曾说 :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反映得是眼睛主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发现美,还拥有运用光影讲述故事的能力,它的内涵是生命的灵动和天籁的和谐。<br>艺术是没有任何的限制的。<br>读谢有福先生的作品,或风光、或人物、或写实、或抽象,甚至还有红外、技巧、后期渲染等,无论何种内容和形式无不体现出一种直至心灵的节奏美感,而这正是一个有着丰富生活的艺术家对社会对大自然的深情热爱和诠释。<br>那一年夏天我俩在草原,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回荡在蒙古包内外。暮色苍茫,雾霭氤氲,老谢忽发感慨:好想骑上马背信马由缰,一直走到天边,带一架相机足矣……<br><br></div> <h3>书法篆刻家蒋蓬先生为影册刻治名印——有福摄影。<br></h3> <h3>文字统筹/编辑——李扑。</h3> <h3>相册装帧在郭亚忠先生指导下,由阿福亲自设计。<br></h3> <h3>谢有福/摄影/摄像/编辑</h3> <h3><p>友人王树义(生活中的我)</p>看相册《福眼》:深秋,一任群芳<br><br></h3><h3>卜算子•咏梅<br>[ 宋 ] 陆游<br>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br>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br>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br>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r><br>爬山虎进入深秋,寂寞地挣扎着使叶子变红、孤孤单单的也想招人来欣赏。<br>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慢慢地飘落四方。<br>春夏它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低调的任凭百花去争艳,秋天即使叶片飘落地面被碾作尘泥,也依然留有永久的红色留在大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