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1908年春,近代中国第一部由国人主持编辑的,堪称辞典的《英华大辞典》横空出世,辞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div><div>商务印书馆有编印辞书和工具书的优良出版传统。从20世纪初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各类出版机构出版了约320种中外语文词典和科技词典,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书约占三分之一。 <br>从1899年开始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了一些小型英汉字典。<br></div><div><h3>1905年夏,商务馆特聘精通英语而又熟知当代科学技术的颜惠庆主编一本大型英汉辞典。颜惠庆考虑,大辞典“实为群书总汇,亦一具体而微之百科全书”,而“凡泰西所有天文舆地、诸子百家暨种种美术,靡不包举无遗”,任务实属艰巨,非独力所能承担。于是邀请了十六位上海圣约翰书院和香港皇仁书院的历届毕业生协助编纂,并延聘“稀龄硕德,久已淹雅著闻”的袁足一主持华文勘定,由“留学美国有年,见称于女界”的颜庆莲女士负责英文订正。 </h3><h3>在颜惠庆的主持下,短短两年间完成编撰任务。这本三千多页,含有十二万条英语词汇(包含发音、例句和精美插图)的大辞典,当之无愧为当时“钻研西学者”的宝贵“津筏”,对中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h3></div> <h3>▲《英华大词典》中英文扉页,中文题签盛宣怀,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也是南洋公学北洋大学创始人。</h3> <h3>▲近代大学者严复欣然为《英华大词典》手书序言。<br></h3><div>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在推介西方先进思想的过程中,自然需要有英汉辞典作为沟通桥梁,由他亲笔作序的《英华大辞典》就是在他大力推崇下诞生的。 <br><h3>严复对此辞典充分肯定,亲笔作序,并在序文之首末钤四枚大印。严复在序中称:“由于吾国西学之日进”,旧有辞典已“不足以餍学者之求”。他盛赞新编的这部辞典“搜集侈富,无美不收”,是一部“与时俱进”,“较旧作犹海视河”,且“图画精详、译迻审慎”的巨著。<br></h3><div><b>严序释文:</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h3>▲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F.L. Hawks Pott)英文序言,他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因为主编颜惠庆是圣约翰延聘的教授,十六位编辑员中有十二位出自他的学校,没有什么更能光大圣约翰的名声了。卜氏自1888年担任圣约翰书院校长,可以说呕心沥血二十年,把一所中等书院办成完全大学。先是1891年,在备馆(预科)基础上,率先开设正馆(正科)教育,继而1905年,按照美国哥伦比亚区大学条例,改组成为完全大学,次年在华盛顿完成注册,自此有授予毕业生学位权。本词典编辑员周詒春、严鹤龄,就是圣约翰第一批(1907年)授予学位的往届毕业生。</h3><h3>卜序全译文:</h3><div><h3><b>序言</b></h3> 塞繆爾‧約翰遜(S. Johnson)編著的《英文辭典》是英文文獻中的偉大作品之一。它出版於1755年,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看作是學習英語的標準。自此以後,眾多的辭典相繼出版,但是這部著作為後來出版的辭典提供了一種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的價值是巨大的。塞繆爾‧約翰遜使我們認識到理解一個詞的確切含義的重要性。<font color="#167efb">因為詞語是思想的外衣,所以如果想要認真地思考和精確地表達思想,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對於單詞的確切的知識。</font><br> <font color="#333333">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3年),中國編纂了一部非常偉大的字典,這部字典的出版比塞繆爾‧約翰遜著作的完成早了近半個世紀。它包含漢語中所有已知的漢字和它們的確切含義。</font><br> <font color="#333333">目前,中國非常需要一部能夠作為英文和中文之間便利橋樑的辭典,至少出版這樣一本辭典的重要性是不容低估的。</font><br> <font color="#167efb">和以前相比,當前的中國學者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從漢語文獻中獲得知識,而是希望吸收西方的知識。在世界各國的文獻中沒有比英文文獻更有價值的了。它擁有一個足夠廣泛的範圍,包括所有的人文學科,如宗教、哲學、歷史、科學、傳記、遊記、詩歌、小說、經濟等。</font><br> 那些傑出的、有價值的其他語言的文獻,如法語或德語的文獻,都已被翻譯成英文,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得到它們。<br> 與其他國家的語言相比,英語是目前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中國並不包括在內。<br> 因此,對於一個渴望得到西方思想和知識等資源的人來說,英語知識是必不可少的。<br> 但是由於沒有完整地學習英語的機會,因此許多中國人在閱讀英文書籍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困惑和迷茫,需要一部好的辭典以幫助他們解決疑難。<br> 其次,當前,社會上對將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有著很大的需求。這項工作要盡可能迅速且準確地做好。只有少數的人有足夠的時間和財力來學習英語,他們必須擔負起將西方思想向他們同胞傳播的重任。只有為這些人提供一部可以作為工具的優質英漢辭典,他們才能順利地做好工作。<br> <font color="#167efb">新文學已經在中國興起,但是它的成長和傳播遇到了阻礙,這個阻礙就是我們缺少有關科學和哲學術語的恰當譯詞。</font>一本翻譯得不好或不準確的書將無法傳達它的宗旨,會變得毫無用處。<br> 商務印書館著手推出這部面向學生的英漢辭典是一項非常英明的舉措,因為這部辭典中有很多有價值的內容,因此一定會帶來很大的需求。<br> <font color="#167efb">顏博士願意承擔這項任務,商務印書館應該感到十分幸運,因為我們相信在整個中國沒有其他任何一個人更有資格承擔這一任務。顏博士擁有出色的英語語言知識,並且精通漢語。</font><br> 他善於分析,頭腦清晰,擁有作為真正的學者必不可少的特質——耐心。他將一切事情都做得徹底且認真。<font color="#167efb">編寫這部辭典是一項繁重的工作,他為此花了幾年的時間和辛勞。他必須要查閱所有已知的科學和哲學術語表,並且從中挑選出這些英語單詞和概念的最佳翻譯。</font><br> 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完成了。我們相信,這將為他的廣大同胞提供很大的方便。<font color="#167efb">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可能會需要更加大型的辭典。但是到那個時候,這部辭典將是規模較大的辭典的基礎。</font>所有對新學有興趣的中國有志之士都將感謝商務印書館發起這個項目,以及顏博士將這部作品如此成功地完成。這部辭典真的可是說是:“事貴有始有終”。<br><h3> 卜舫濟</h3><h3> (韓一瑾譯)</h3></div> <div>▲编辑者英文序:</div><h3>全译文:</h3><h3><b>序言</b></h3><div> 1905年夏天,商務印書館的經營者們非常渴望出版一本新的英漢辭典,因而勸說出版負責人承擔這項工作。當時的市場上已經有《商務書館華英音韻字典集成》了。但是隨著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的進步,出版社也感覺到有必要出版一本更大、更好的辭典。而且,《華英音韻字典集成》出版以來,在短時間內又出現了許多新詞。至今為止,關於術語的解釋很少有令人滿意的,儘管如此,眾多的科學教科書的出現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所以,盡可能多地收錄新術語的辭典就會受到讀者由衷的歡迎。<br> 當初,出版社計畫把整本的韋伯斯特辭典(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直接譯成中文,但是經過短期的實驗發現,這個計畫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僅翻譯辭典的內容本身有很多的困難,而且完成這個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而且效率很低。要編寫這樣的辭典,所需要的費用十分高昂,其結果就是辭典的價格會跟那些為了限購而故意設定高價的書一樣昂貴。所以,他們最後決定,新的英漢辭典以納韜爾辭典(Nuttall’s Dictionary,普通版)為藍本,從《華英音韻字典集成》中摘取了很多優秀例句,並將從韋伯斯特辭典中摘取的片語和句子加入其中,最後按照韋伯斯特辭典的體系將幾乎所有詞語的釋義進行了分類。因此,現在的這個出版物也許可以被視為《華英音韻字典集成》的修訂增補版。<br> <font color="#167efb">沒有人會比編寫者更清楚編寫、翻譯一本辭典究竟有多難。</font><font color="#167efb">一本辭典相當於一部小型百科全書,其中的內容涵蓋了地球上所有的知識。為了編寫一部理想的漢語辭典,就必須由既精通古典英語又精通現代英語的各領域的威科學家擔任主編。但是,僅是這樣還不夠,他們還必須是不僅能夠創制新術語,而且還能儘量利用、融合舊術語的漢學家。</font><br> <font color="#167efb">但是,將科學專用術語的無法克服的難點譯成漢語,是辭典編寫者所面臨的一大難題。</font>詞匯中有一部分意思簡單且用法單純的詞語,如果只是用於一般的句子之中的話,還比較容易用漢語表達出來。可是,用在比喻性的句子或者常用慣用句之中就很難用漢語表達。<font color="#167efb">而且,越是比較簡單、一般的詞就越難進行詳細解釋。許多一般性的表達方式只有那些在英語圈國家接受過教育並有過社會交流經驗的極少數的中國人才能理解。</font>另外,一本辭典中所有的詞條都處於互不相干的分離狀態,其主要難點在於每個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也各不相同。<br> 編者們並沒有希望自己成為科學家,特別是中國的科技術語正處在混亂狀況之中,他們不可能做出什麼規範化的嘗試。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不同領域權威人士的建議,採用他們的術語。<br> <font color="#167efb">編者們相信,他們已經將絕大多數一般性詞語收錄進來,並進行了充分、詳細的說明,同時加入許多例句,這必將有助於讀者正確理解詞義。儘管這項任務非常艱巨,但是編者們感到自己的工作做得還是很細緻的。朝向編寫一本好的英漢辭典這一目標的第一步已經邁出了。</font>隨著今後再版時的改訂與擴大,一部由理想的編者編寫出來的理想的英漢辭典的問世己為時不遠了。<br> 在辭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過的辭典和書籍不勝枚舉,在此我們願意特別提到中國教育會、博醫會的出版物,江南製造局印行的《術語手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嚴復和伍光建的譯著、以及若干種優秀的英日辭典。<br> 同時,對商務印書館一如既往的厚意和不遺餘力的援助以及排版、校對工人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另外,最終校對工作的絕大部分由C.J.嚴女士擔任,由於她的盡心盡力的工作,印刷上的許多錯誤才得以糾正。特記於此。<br> 編者<br> 1908年2月4日於上海 </div><h3> (馮時譯)</h3><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div> <h3><font color="#010101">▲主编颜惠庆中文序。</font></h3> <h3>▲《英华大辞典》主编颜惠庆、十六位编辑员的姓名和毕业院校,香港皇仁书院简称“皇仁”,上海圣约翰书院简称“圣约翰”:</h3><h3>陈荫明(皇仁)、严鹤龄(圣约翰)、徐善祥(圣约翰)、俞庆恩(圣约翰)、赵国才(圣约翰)、周贻春(圣约翰)、曹庆五(圣约翰)、陆达德(圣约翰)、谢昌熙(圣约翰)、周森友(圣约翰)、徐铣(圣约翰)、王勋(皇仁)、张文廷(圣约翰)、吴遵瀚(圣约翰)、李健桢(皇仁)、曾汐湖(皇仁)。</h3><h3>(当时英文姓名是按照沪语读音用韦氏拼音法拼写的,与现代汉语拼音有较大区别)</h3> ▲颜惠庆(1877-1950)<br>字骏人,上海人,1877年4月2日出生于上海虹口。父亲颜永京牧师是圣约翰书院早期校監。1880年,颜家从虹口搬到圣约翰书院。此后,他在圣约翰、英华书塾和同文书院就读,学过英文和拉丁文以及数学。中文旧学是老颜另请家教教的。<br>1895年,颜惠庆赴美国亚历山大圣公会中学读书;1897年入弗吉尼亚大学。此间学过德文、英国文学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偏好国际法和宪法。<br><h3>1900年弗大毕业后,颜惠庆受聘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英语、地理和数学。1905年,他在编上海《南方报》英文版,夏季开始主编《英华大辞典》。同年清政府废了千年科举,对留学生开科取士。1906年颜惠庆参加了留学生甄别考试,位列最优等九人中第二名,赐文科进士头衔。上海圣约翰也授予他文学博士衔。这次甄别考试的同考官之一正是两年后为本词典作序的大名人严复。1907年,颜惠庆随伍廷芳公使赴美充三等参赞,后来他做过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驻英大使、驻苏大使,出席国际联盟大会首席代表。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從事慈善和教育事業,主持上海難民,傷兵救濟事宜。1949和邵力子等到石家莊參加和談,解放后当过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h3><h3>1950年5月在上海病逝。</h3> <h3>▲陳蔭明(?~?)</h3><h3>字芷蘭,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在完成《英华大辞典》编辑工作之后,于1909年独立编译了我国第一部英汉成语词典,即《英汉成语词林》,由商务馆出版,校订者即是《英华大辞典》主编颜惠庆。<br></h3><h3>曾任汉冶萍路矿公司上海代表。民国成立之初,南京临时政府财政窘迫,秘使陈荫明通过在日汉冶萍商务经理王勋,联络正避居日本神户的盛宣怀(汉冶萍董事长),由盛出面与日本财团谈判汉冶萍公司的“合办借款”事宜,结果舆论大哗。三方联系人恰是本词典的两位编辑员。</h3> <p>▲严鹤龄(1878~1938)</p><p>字侣琴,祖籍浙江余姚。</p><p>1896年入圣约翰书院备馆(预科),1902年在校获最佳中文演讲奖,1903年正馆(正科)毕业,至1906年期间留校执教,1907年授文学士学位(B.A.)。1907~1908在复旦公学任讲师兼学监。1908年公費留美,一年后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又二年获哲學博士。</p><p>二十年代两度代理清华学校校长,但为时仅半年或数月。历任北京外交部祕書、内阁成员、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农商次长、驻美公使馆一等秘书、代办。回国后任北京师大外国文学教授。</p> <p>▲周诒春(1883~1950)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p><p>12 岁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备馆接受基本训练。1903年正馆(科)毕业,1907年授文学士学位(B.A.),自费赴美留学,习文科,先后入耶鲁、威斯康辛就学,获学士(1909年)与硕士学位(1910年)。回国后,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英文、历史教员。1911年参加清廷留学生甄别考试,授进士(俗称“洋翰林”)。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2年5月清华学堂复课后,改名清华学校,周为副校长兼教务长。1913年8月, 校长唐国安因病去世,周即被任命为校长。</p><p>1918年1月4日,周诒春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为由辞职。周诒春在清华任校长共4年又5个月。</p><p>离开清华后,周诒春先后在众多单位、团体任职。如:燕京大学董事会主席,并曾兼任校长;北京中孚银行经理;仁立实业公司董事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总干事;华洋义赈会的常务董事;英美烟草公司的常务董事;曾发起北京市政治学会并主持为该会募捐及筹建图书馆,曾发起组织平津两市的防痨协会与欧美同学会。</p><p>1936年,周诒春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常务次长。抗战期间,周诒春担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财政厅长等职。在贵州期间,周诒春花极大精力办理贵阳清华中学,并任董事长。</p><p>胜利复原后,周诒春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卫生部长。1948年10月,周诒春辞职,迁居香港。解放后返回大陆,出任全国政协特邀委员。</p><p>1958年8月,周诒春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 </p> <p>▲曹云祥(1881~1937)</p><p>字庆五,浙江嘉兴人。</p><p>190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正科毕业,1900~03留校任助教,1904~05常州富阳中学教务长,1905~07宁波溪口中学,1907在上海任南方报主編,1907~11赴美耶鲁大学深造,得文学士学位,1911~14哈佛大学商业管理获硕士学位。1914年起先后任驻英使馆秘书、总领事,驻丹麦使馆一等秘书。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出席美国华盛顿会议代表团副团长。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辞职。后任上海英美烟草有限公司(中国顾問)直至1934年,1933~34年中国科学管理学院祕書,上海美国大学俱乐部主席,中国留美回国学生联合会会长。</p><p>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将清华由一个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完全大学,由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大部分组成。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p> <h3>▲赵国材(1879~1966),字月潭,祖籍江苏上海。</h3><h3>1906上海圣約翰大学毕业,1907年授文学士学(B.A.),任安徽凤阳道署英文文案,1910官費赴美深造,分別入康纳尔大学及威斯康辛大学选读政治系,1910获威斯康辛大学学士学位,1911获碩士学位。1913回国任北平清华学校副校长并赴美考察,1914~18多次任清华学校代理校长,1920任中国教育使团驻华盛頓团长,1922~25重返清华学校任副校长。大约在1930年移居上海,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该院1937年10月由天主教圣心会创办,彼时夫人张霭墨(1888~1962)兼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中部主任)。1951年底以震旦大学总务长身份担任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66年受难去世。<br></h3> <h3>▲俞庆恩(1885~1930) </h3><h3>字凤宾,江苏太仓人。中华新医学的开拓者,二十年代沪上名医。</h3><h3>190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M.D.)。任同仁医院医师,南洋公学校医。辛亥革命时,曾在南京组织救护队为革命军救死扶伤。1912年赴美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修,三年后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D.P.H.)。回国后在上海行医达二十年。</h3><h3>他的医德医术受人称重,特别注意采用最新医疗技术设备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精于西医,对于中医药也有研究,曾先后发表过中医药论著数十篇,为奠定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h3><h3>1916年与同行组织发起了中国医学界第一个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三任会长。还兼任《中华医学》杂志主编。他也爱好文学,早年曾加入柳亚子创建的南社。<br></h3> <h3><font color="#010101">▲徐善祥(1882-1969)</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字凤石,</font>祖籍江蘇上海,科學家兼工程師。</h3><h3>徐氏早年深受家庭古典经文教师亲授,1<font color="#010101">898年科考附贡生,后入圣约翰书院攻读英文,1904年正科毕业。执教于南洋学堂二年,获省级公费留美,1906年入耶鲁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1910年回国任教多年,期间编著中英文教科书(商务版),并再度获洛克菲勒基金赴美进修二年,192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系博士学位,返国后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28年任国民政府工商劳工部特任技术专家和工业司副司长、技术司司长、中央工业研所主任,1934年春再度去美考察美国固氮工艺和世界氮化学工业生产,归国后任興业化学顾问和建筑工程师事务所副所长,随之几座大型化工厂在他的策划下陆续建造。荣膺美国化学学会、中国科学会会员、上海政协委员。</font></h3> <h3>▲陆达德(?~?)</h3><h3>字峻卿,190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h3> <p>▲谢昌熙(1881~1919)</p><p>字储臣(又,沧粟),江苏吴县人。初肄业于武昌文华书院,1903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正科毕业。曾任上海澄衷学堂、青年会学校、广方言馆教员,在澄衷时为少年胡适所敬仰的教师。后任奉天营口中学英文体育教员。</p><p>1905年胡适15岁,入学澄衷学堂。多年后,他在《四十抒怀》一书中,深情回忆了母校的学科设置,严格管理和教师的诲人不倦。他说:“我在这一年半中,最有进步的是英文、算学,教英文的<b>谢昌熙</b>先生、陈诗豪先生、张镜人先生,教算学的郁耀卿先生,都给了我很多的益处。”</p><p>1912年任北京清华学校英文文案兼教务,1914年赴美国华盛顿,任清华留美生监督处会计兼文案,以公务之睱,复入乔治华盛顿大学习经济。1919年1月29日,在监督处楼内,突遭横祸被人枪杀,嫌疑犯亦是留美生,疑为伪造支票败露。但案件在美审了七年,疑犯却无罪开释回国。</p> <h3>▲周森友(1880~?)</h3><h3>字维诚,生于福建厦门。</h3>初学於厦门医院(1897~1900)。1905年毕业于上海圣約翰书院正科(1901~1907),1911授文学士学位(B.A.)。<br>任南京三江高等学堂校医(1908-9),及武昌文华书院化学敎员(1909-13)。<br>1913~1915年自费遊美,入西余大学(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习医科。1914年得硕士学位(M.A.),1915~1916年哈佛大学得医学博士学位(M.D.),旋任该校化学敎员。1916年回國,任上海埃登医院主任医生。<br> <h3>▲徐铣(?~?)</h3><h3>字闰全,190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h3> <h3>▲王勋(1872~?)</h3><h3>字阁臣,出生于广东,著名法学家、外交家王宠惠之兄。</h3><h3>先在家接受教育,然后进入香港皇仁书院。1895年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天津北洋大学教师。1896年,他放弃教职,任天津中国工程矿业公司的代理人。1902年,他被清政府授予加衔三品道台。1903年任粤汉铁路专员,1905年在沪宁铁路上担任同样的职务。1908年任汉冶萍路矿公司商业经理。1918年任汉口扬子工程公司商业经理,上海中华钢铁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h3><h3>在任汉冶萍公司驻日本代表期间,正值民国成立之初,南京临时政府财政窘迫。暗使汉冶萍公司的驻上海代表陈荫明和驻日本代表王勋密切联系,利用正避居神户的盛宣怀对日本财团进行谈判,商讨汉冶萍公司“合办借款”事宜,引起舆论大哗。三方联系人恰是本词典的两位编辑员。</h3> <p>▲张文廷(?~?)</p><p>字镜人,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正科毕业。曾任上海澄衷学堂英文教员,为少年胡适所敬仰的教师。</p><p>1905年胡适15岁,入学澄衷学堂。多年后,他在《四十抒怀》一书中,深情回忆了母校的学科设置,严格管理和教师的诲人不倦。他说:“我在这一年半中,最有进步的是英文、算学,教英文的谢昌熙先生、陈诗豪先生、<b>张镜人</b>先生,教算学的郁耀卿先生,都给了我很多的益处。”</p><p>曾任沪宁铁路付文案。1909年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农学系,1913年毕业农科硕士。</p> <p>▲吴遵瀚(1886~1941)</p><p>江苏吴县人,190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M.D.)。他是《英华大词典》编辑员中唯一在校学生,彼时正是学业繁忙之际。</p> <h3>▲李健桢(?~?)</h3><h3>字爵五,香港皇仁书院毕业。</h3> <h3>▲曾汐湖(?~?)</h3><h3>字穫敛,香港皇仁书院毕业。</h3> <h3></h3><h3>▲商务印书馆《英华大词典》版权页,此时馆址在北河南路北首横浜桥西,即现今宝山路东宝兴路东南角。1932年“一 • 二八”事变,被日寇全部炸毁。</h3><h3>《英华大词典》上下两册,售价十五大洋,价格不菲。但市场反响极胜,1908年春初版问世,下半年即发行第二版,此后短短七年,第六版出炉。为了使更多的穷学生买得起,1935年商务馆还推出了小字缩印本,变两册为一本,价格降到六元。到了1940年缩印版本已是第五版了。由此可见一本大词典,一版再版,版次难以统计,畅销三十多年,盛况前所未有。</h3> <h3>——<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