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秋韵(四)一一"坎儿井"的不朽

刘铁牛

<h3>——“坎儿井”的不朽<br></h3> <h3>不知不觉,新疆行已近尾声,接下来我们要游览吐鲁番和天山。我们从乌鲁木齐出来,一路南下,穿越天山,驶入南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疆)。走过了才知道,南疆与北疆完全是两重天。北疆雨量充沛,棉田遍野,水草茂密,牛羊成群;北部山区森林覆盖,风景如画。而南疆则大不相同,降水稀少,茫茫沙漠、戈壁、山脉占据半壁江山,略显苍凉。导游见我们惊叹南疆的荒芜,便开玩笑说:“南疆一年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如果导游的话是真的,可想而知,南疆的风该有多大。联想到新闻里对新疆沙尘暴的报道,风大的能把汽车掀翻,也许像真的。好像她的话又与事实并不相符,也许这些天就是个例外,风尘尘不动,连遍野的大风车也放假了,静静的矗立在道路两旁,向我们行注目礼。当我们再见到绿洲的时候,吐鲁番到了。<br></h3> <h3>我们这次去吐鲁番,主要是慕名游览葡萄沟、火焰山和坎儿井。我们来的不是时候,绿枝盘绕的葡萄架上已不见了垂吊的葡萄,但吐鲁番那甜甜的脆脆的无核的珍珠葡萄我们还是吃了个够。我们在斑驳陆离的葡萄架下留影纪念,风光依在。能到火焰山一游,听起来就让人们向往,因为孙悟空智取芭蕉扇,勇闯火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了火焰山才知,火焰山就属于那种“不来想来,来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方。”看了才知,火焰山就是一座延绵数百里、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火烧红山脉。为了吸引游客的到来,旅游公司在山角下开挖了一处地下宫殿,塑造些西游记人物形象而已。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的一处特殊的灌溉系统,有历史有人文价值,值得一看。坎儿井,《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北方大部分干旱地区历史上也都有过,只是后来没有延存下来。新疆的挖井技术是从西汉时期传入的。吐鲁番的坎儿井起步较晚,只可追溯到清朝,但它的发展最快,保存最完整,而且现在还在使用。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237条,全长约5272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br></h3> <h3>初看坎儿井觉得一般,就一个石碑竖在路旁,上面写有“坎儿井”三个大字,以及露出地面的井台。一目了然。我们跟随着导游穿过“交河驿”,沿着栈道进入坎儿井文化馆地下展厅,乘电梯垂直下到地宫去观赏坎儿井的地下水网。从脚底下的玻璃橱窗看到纵横交错的人工开挖的暗渠,听着哗哗的流水声,才意识到了坎儿井工程的宏伟,才感知劳动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随着导游介绍的深入,加之实地观摩,我慢慢弄懂了坎儿井的原理。吐鲁番是个低海拔盆地,从天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渗入地下之后,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暗流。加之火焰山挡住了暗流的去路,便将雪水存于地下盆地内。天山距吐鲁番几十公里,海拔由几千米下降到零下一百多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于是人们从地下挖暗渠,利用落差,把水引来是有科学道理的。有人问为什么不挖明渠,直接把水引来多省事?如果是那样的话,不等把水引到吐鲁番,早已被蒸发渗透掉了。因为这里是戈壁滩,地表根本存不住水。<br></h3> <h3>我在参观展览厅的时候,看到了坎儿井的结构图,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清理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的通道,同时也是通风口。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可以把地下水会聚起来,按一定的坡度自动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便于人进去运作),短的也有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之多。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度,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施工人员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暗渠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作业面如此狭小,要掏挖出总长5000多公里的坎儿井堪比“地下长城”。暗渠里的水流出地面后,便进入明渠。再修建若干蓄水池以备分流使用,这些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又被称为涝坝。<br></h3> <h3>我看了这个旷世工程,当慢慢理清它的修筑原理之后,从中领悟到了先民的聪明智慧。坎儿井,不是风景,看了无法使人雀跃,但它是一本活着的人类农耕文化史书,承载着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史实,值得我们一读。坎儿井的不朽,昭示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永存。<br></h3> <h3>葡萄沟</h3> <h3>火焰山</h3> <h3>天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