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国旅美科技协会26届年会》体会点滴

纽约客西点

<h3>  刚刚有幸参加在耶鲁大学举办的《全球创新高峰论坛暨中国旅美科技协会26届年会》,受益非浅。年会高朋满座,专家林立,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见所闻,令人思考很多。参与者大部分都是在美国教育、科技界出类拔萃的华裔,例如美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专家马佐平博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等。我第一次应邀参加这样的盛会,深感震撼,原来在美国华裔有这么多名人和杰出代表,我也身为华裔而骄傲。<br></h3> <h3>  作为少数族裔,这些华裔科学家和教育家虽然在自己的领域成就斐然,他们也没有忘记自己根,他们说着流利的中文、吃着中国菜,拉中国式的家常,也常常关心国内的建设,这一点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可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又很美国化,深深烙上了美国教育背景下的烙印。<br></h3> <h3>  这些知名度很高的专家不仅对一些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侃侃而谈,同时也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国的教育和留学生问题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期待。在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许他们的认知带有个人的局限,有些批评和建议甚至很尖锐呢!<br></h3> <h3>  在记者会上我冒充记者直接向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Dr. Duncan M. Haldane 问了一个问题: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对中国的年轻学子和科学家有什么建议?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把获诺贝尔奖作为必定的目标,而应该敞开胸怀;第二,美国政府从二战前后开始就政府大量投入,做了扎实的工作(他本人从欧洲移民美国的)他相信中国政府也对此有良好的计划,不过美国的经验也许值得参考,那就是整体的环境要有利于科研人员的研究;第三,中国的年轻学子需要有好的导师,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本人的导师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br></h3> <h3>  美国工程院士马博士是著名的微电子专家,他不忌讳谈中美贸易摩擦,也不避讳谈对中国高尖科技领域问题的讨论。他特意对中国的芯片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人爱走捷径,在科研研发方面做得不扎实,他说:中国的低、中档芯片是完全没问题了,但在高端领域差距明显,而且差距很大;中国人曾经想把美国的高端芯片厂家买下来,后来被美国政府发觉了,这条路堵死了,形势不容乐观,出路在政府和民间机构应该加大投入,他认为政府部门的复杂体系妨碍了这方面的发展。<br></h3> <h3>  哈佛大学著名数学家丘教授从教30余年,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数学方面跟美国的仍然差距很大,他非常不赞同有人说中国人小学、中学的数学比美国学生强的认知,他告诉在座的人,以他从教30年的经历和所了解的情况看,真正在数学领域有创造力的学生并不是从中国来的华裔,一部分在美国的优秀华裔数学高材生一般是在美国成长的,而不是那些直接在美国考入大学的学生;同时他并不认为奥数比赛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在数学领域微积分是基础,而奥数并不考微积分,美国学生只是把奥数比赛当作履历,并不看重。<br></h3> <h3>  他们共同的意见是,中国学生太注重接受知识,太注重考试,而鲜有怀疑和独立思考,希望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我对于这个观点并不陌生,记得我一个朋友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他就对我说过:哥大的华裔学生大部分都很优秀,成绩一般都非常优良,但天才型学生往往是纯粹在美国长大的学生。我朋友跟我说这话的时候是20年前的事,那时候我对此还不是很理解。以诺贝尔奖为例,其实获奖者大部分是对以前的某种权威结论怀疑进而提出新的见解而获得的。<br></h3> <h3>  大会落幕的时候,一些耶鲁大学的学生上台表演节目,里面有华裔、印度裔、白人已经其他一些族裔,看着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轻歌快舞,我被深深打动。这个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人,我自己虽然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但作为华裔我非常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世界舞台、尤其是科技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崭露头角,对此我充满信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