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南部世界文化遗产地巡礼之三:“苍红之城”阿尔比(ALBI)(20181008)

佳伦

<h3>一连几天在法国中南部一个个古罗马帝国遗迹中转悠,脑子里的城墙城堡教堂砖房小巷古桥古道早已烩成一锅。假如不是手机有定位及相册分类功能,或许还没等我走出法国,这些照片就会不知源自何处了。 审美疲劳了还得继续“审”啊,谁让它们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封了大印呢!“独一无二”,“不可再生”,多大的诱惑力啊。 每个都看?时间不够,那就精选几个看看吧! 2010年新晋“世遗”榜单的小城阿尔比,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游程。 说它是小城并不合适,这可是塔恩省的省会城市哦。可它真的不大,尤其是被划定为“世遗”的“阿尔比主教城”,就在我们的脚步丈量范围内。</h3><h3>对阿尔比,之前我一无所知。</h3><h3>临时补课也不晚,旅游不就是边走边学嘛。</h3><h3>却原来,这个被称作“玫瑰城”“苍红城”的阿尔比,在欧洲宗教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h3><h3><br></h3><h3>艳而不俗的火车站。</h3><h3>书说这个古城的风格就是一水的红砖建筑,难道从火车站就开始算?还有十几分钟的路呢!</h3> <h3>离车站不远的一排房子,看标识应该是医药公司。</h3><h3>足足占了半条街,好大的排场!</h3> <h3>同时挂着“历史文化中心”和“剧场”牌子的大楼。</h3><h3>乍看快丑哭了:怎么会有这么难看的设计!一张巨大的网套住了一个没有特点的庞然大物,仅此而已。</h3> <h3>回程时走近了仔细看,细节尚可。</h3><h3>周一休息?不然可以进去看看,或许还能再改变一些印象?</h3> <h3>牌子是博物馆,却像电影院?</h3> <h3>小了不知多少号的凯旋门,守在中心大街的那一端。</h3> <h3>大街中段的雕像,看不懂斑驳的碑文,应该是城市英雄。</h3> <h3>拐进老城区,色彩顿时变红。今天天阴云重,各种深深浅浅的红色屋群愈发显得深暗,商店里的橱窗也衬不亮几分。</h3> <h3>开始知道满街满巷红砖建筑的厉害了。环望皆红墙黛瓦,各种深红浅红粉红褐红暗红不规则组合,组成一个红色城区。还有不少红门红窗更壮声势。不用问就知道这一带盛产红砖红石,倒也整齐养眼。</h3><h3>这一路走来,法国中部南部地区好几处都有大大小小的红砖建筑群老城区,行走其间已觉满目古色,登高俯瞰更是惊艳。</h3><h3>书说在的14--15世纪中,地域相邻自然条件相似的阿尔比、图卢兹及卡尔卡松一带,有“菘蓝三角洲”之称,因菘蓝的种植和加工而富甲一方。</h3><h3>用标新立异的建筑样式来炫富,似乎是一种世界流行风。菘蓝三角洲的富庶,带动兴起了一种新的民居建筑风格,即选用比砖材更昂贵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并修建各种高塔。经过几百年积累和发展,传统的红砖建筑加上更高贵的红石建筑遍布全城。</h3><h3>就因了这小城标志色,阿尔比被鉴定以“苍红之城”美誉。</h3><h3>苍红?青+红?蓝+红?可怜我脑子里残存的那点美术细胞,怎么也无法描摹准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红色?</h3><h3>内行的人当然明白,不然,米其林的《法国世界遗产之旅》,怎么会将阿尔比评定为三星级(最高级)旅游目的地,还选择这里的红砖旧桥作为该书封面?</h3> <h3>数不清有多少这样的小巷,屋宇高低错落,一溜红砖房到底。透着几分古朴,几分庄重,还有几分威严。</h3> <h3>小巷尽头有个小小的教堂,我们跟着几个欢跑的孩子走进了侧门。</h3><h3>真是够迷你也够沧桑哦,小院逼仄,修新如旧,倒是回廊、花园、拱门一样都不缺。</h3><h3>翻书补课才吓一跳:原来这就是阿尔比最古老的圣萨尔维教堂!比一街之隔的圣塞西勒主座教堂还要年长十来岁!教堂名称是为了纪念本城首位主教萨尔维,尽管他早已在六百年前就已经去世。</h3><h3>眼前的回廊建于1270年,据说是供教士们散步思考用。回廊围住了小小花园,又连接着外面一片教士住宅。历经动荡之后,附属建筑荡然无存,仅留下这座教堂和一圈回廊。</h3> <h3>同样迷你的正殿中规中矩,只是光亮不够,勉强拍得看得见。</h3> <h3>转身出来,侧门的门楣顶部居然是这样一片木筋墙墙饰,与许多民居一样。</h3> <h3>原来教堂的正门在拐角这条街!这么看上去,才有了老教堂应该有的威仪。</h3><h3>书说这座教堂的建造过程跨了几个世纪之久,所以才有了这种奇观:下层建于五世纪,使用罗马元素的石材,上层建于八世纪,使用哥特元素的砖材,两种元素并存,内行人才看得出来。那座不高却有着监视作用的钟楼,是阿尔比最古老建筑之一。</h3><h3>我是外行,看书仍然一知半解。只知道在这座小城里,最早建立的是这座教堂,也曾经是全城居民的活动中心。至于邻居主座教堂后来者居上的风头,那是后话。</h3> <h3>圣萨尔维教堂的邻居,是全市最大的圣塞西勒主教座堂(大教堂)。</h3><h3>这是阿尔比的地标建筑,据说从城里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它的钟塔。 教堂始建于1282年,耗时一百多年才完工,以长113米,宽35米、钟楼高78米的巨大红色砖石身躯,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砖石结构天主教堂。</h3><h3>对宗教及宗教建筑外行的我,只能临阵补课:这是法国十大教堂之一,南方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h3><h3>这些年满世界流浪,看教堂看得太多太乱,只能记住有“长相特别”的和有故事的。</h3><h3>眼前的这个大教堂,两者皆有。</h3><h3>第一眼的直观感觉是,它半是教堂半像城堡。</h3><h3>一查,果不其然,当年它的建造初衷,就是集教堂和城堡于一身。</h3><h3>再打量它的外形,脑子里就有了城堡的结构:为了防御,它的外墙极高且均为弧形,出入口开在同一处,窗口细长而且位置都很高,钟塔更是直接采用中世纪城堡的结构。</h3><h3>这样一个小城,能有多大的宗教和军事背景?怎么会将教堂修成易守难攻的城堡模样?其间的故事该有多惨烈?</h3><h3>继续补课,果然满眼血雨腥风:这里的第一个主教辖区是公元四世纪建立的。八百多年后,影响南法的卡特里派传入阿尔比,小城逐渐成为宗教中心,卡特里派也易名“阿尔比派”。该教派公然与罗马教皇叫板,被教廷斥为异端,受到教皇派十字军征讨。历经两个世纪的厮杀,落败的阿尔比派逐渐销声匿迹。新主教在此建造主教座堂及主教宫,以表示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归顺与忠诚。</h3><h3>或许是过去不太久的宗教战争过于残酷,让阿尔比人对防御尤为上心;或许是新任主教旨在宣示威严,刻意将教堂建成城堡模样;又据说天主教的建筑偏重繁复奢华,阿尔比的建筑师更是在大教堂和主教宫的设计建造中,将这种奢华发挥到极致。</h3> <h3>第一眼看见它,顿时颠覆之前的教堂印象。</h3> <h3>大教堂正门外的架构十分奇特:远看是一个大门外拱门和台阶,近看却是一个城堡拱门套着一个尖顶拱门。</h3> <h3>城堡拱门</h3> <h3>尖顶拱门</h3> <h3>大教堂正门的门框。</h3><h3>看着这些漂亮到精美的门楣装饰艺术,谁不肃然起敬?</h3> <h3>走进正殿,宛若走入了艺术博物馆。</h3><h3>这是大门内侧小厅的顶部装饰。它的下面,摆着纪念品销售点的专柜!</h3> <h3>大殿里的每一面墙壁,都是由许多幅精雕细刻的佳品组合而成的。</h3> <h3>正殿里的管风琴</h3> <h3>管风琴下面的壁画</h3> <h3>正殿另一端</h3> <h3>资料说,穹顶壁画出自意大利画师们之手,主题取自圣经,主体底色选用皇室蓝(又称法国蓝 ),配以灰白金叶饰,画工之精巧,传情达意之生动,连我这个外行都能看得入迷。</h3><h3>这里的壁画实在是多得目不暇接,据说是法国最大面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集。<br></h3> <h3>每一根柱子的每一面,都是这样内容丰富色彩斑斓。</h3> <h3>精美的石雕</h3> <h3>大量的木雕</h3> <h3>这是挂在教堂内祭坛通道口售票处的大幅照片,当然是广告。</h3><h3>大教堂的正殿免费参观,只是祭坛和珍宝馆要收门票。</h3><h3>照片的效果太震撼了。我们问售票员从哪个角度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他微笑着说,这是专业人士登上教堂高层俯拍的,游客只能在下面平视。</h3><h3>太遗憾了!</h3> <h3>尽管是平视,一走进祭坛,我们还是被震撼了!</h3><h3>浓烈亦简洁的色彩,明快而整齐的结构,繁复的人像雕塑,都以数量惊人的规模展现眼前。</h3><h3>书说,祭坛的隔断墙是14世纪法国火焰纹哥特式的杰作。</h3> <h3>祭坛的另一端</h3> <h3>祭坛里的座椅都可以让人们坐着慢慢打量</h3> <h3>祭坛里的壁画</h3> <h3>祭坛里的“专座”</h3> <h3>祭坛外两侧的回廊,满满的都是石雕木雕。</h3> <h3>各种宗教故事的壁画</h3> <h3>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堂,回看这一侧的尖顶拱门。</h3> <h3>仍然是相对称的一重尖顶拱门,再加一重城堡拱门。</h3> <h3>大教堂的钟塔以78米的身躯高高在上,以至于要退到小巷深处,才能将它从头到脚地看全。</h3> <h3>大教堂一侧的花园水池遗址</h3> <h3>这就是荣登米其林《法国世界遗产之旅》封面的阿尔比旧桥。</h3><h3>这座长150米的红石结构旧桥建于1040年,比大教堂和主教宫的资格都老。</h3><h3>作为连通塔恩河两岸的要冲,在将近两千年前的中世纪,它在阿尔比商业繁荣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可小觑。</h3><h3>多次修缮的旧桥如今仍可行驶车辆,这在同龄的古桥中已属罕见。</h3><h3>作为观光景点,旧桥桥面还是欣赏主教城风光的绝佳地点。</h3><h3>眼下旧桥正在封闭维修,车辆绕道,游人只能走到仅剩一段的小道上看看引桥。</h3><h3>我们只能悻悻而去。</h3> <h3>河畔全是这样沧桑的民居</h3> <h3>一些有故事的民居门前挂着介绍牌</h3> <h3>数不清的小巷 。</h3><h3>开在静悄悄小巷深处的静悄悄餐馆。</h3> <h3>保留着木筋墙建筑的小院</h3> <h3>大教堂后面的街区</h3> <h3>民居外墙上的壁画</h3> <h3>这是一扇门上的两个人</h3> <h3>从小巷看到的塔顶,是主教宫的身躯。</h3><h3>塔恩河畔的贝尔比宫(即主教宫)是阿尔比的又一张名片。</h3><h3>与大教堂的建造背景同样,主教宫也是在历经数百年宗教战争后,大获全胜的新主教为了彰显胜利和权力而推出的大手笔。</h3> <h3>主教宫如今的身份是“图卢兹-洛特雷克美术馆”,专门展出这个阿尔比名人的画作。</h3><h3>这是一个传奇人物:祖上有功于国,父亲受封“图卢兹伯爵”,母亲是贵族千金。含着金匙出生的他偏偏不安于小城生活,跑到巴黎闯荡,还混迹于灯红酒绿的红磨坊,将绘画天赋用于为舞女妓女作实录,成了毁誉参半的“红磨坊画家”。他还是现代广告招贴画的先驱,创作了数量惊人的画作。</h3><h3>非寻常的环境过早地结束了这位奇才的生命,37岁就病故的他给母亲留下了一堆麻烦:病重时精选保留的千余幅作品竟然捐赠无门!最后捐给家乡,却被堆在仓库长达二十年!</h3><h3>真得感谢1922年执掌阿尔比文化行业的有识之士,他们将这一批沉睡20年的宝贝唤醒,在主教宫中开设画廊专门展出,12年后,画廊升格为美术馆。</h3><h3>画家可以含笑九泉了:古城因他而有了第三张名片,古老的主教宫因他而有了现代灵魂,纪念品商店有他的画作明信片,酒店餐厅里挂着他的作品。至于巴黎乃至更远的地方,他的艺术价值也被重新确认。</h3> <h3>主教宫也是一处城堡式宫苑,而且依山坡傍河,高处宫楼低处花园,愈显出它的与众不同。<br></h3> <h3>博物馆闭馆,我们只能在天井里转悠。</h3> <h3>主教宫的另一面。</h3><h3>从这条小路走进宫后的滨河花园。</h3> <h3>走下花园的台阶</h3> <h3>从花园里看主教宫塔楼</h3> <h3>回看宫楼层层,花园也层层。</h3> <h3>主教宫后面的红墙绿苑。</h3><h3>红的方方正正,绿的也方方正正,完全是官家做派。</h3><h3>可是,这明明只是一个主教宫啊!</h3> <h3>从花园高台俯看河对岸的红色城区</h3> <h3>花园与河之间有堵墙,墙上是青藤爬满的葡萄架 ,掩映着观景步道。</h3> <h3>步道旁的雕像,逆光中面目不清。</h3> <h3>顺着墙根往下望,一时间弄不清是河水傍着墙根绕,还是墙根缘着河道弯?</h3> <h3>多云天气的河景难免朦朦胧胧,依然清晰可见姐妹桥、小岛及河畔的红房连片。</h3> <h3>主教宫的外墙</h3> <h3>走出主教宫,继续大街小巷地乱逛。</h3><h3>欧洲的许多城市都会有这样一个中央市场,此时已过正午,除了底层的酒馆,楼内安安静静。</h3> <h3>同样安安静静的小巷。</h3><h3>看看路中间的排水道!这样简洁简易实用的设计,让我们赞叹了一路。</h3> <h3>省政府大楼</h3> <h3>省府门前就是商业区</h3> <h3>省府前的商业街。</h3><h3>小城好像正在举办某项活动,几条小街上挂满了桃红色的伞,够喜庆。</h3> <h3>大街上的市政府机构</h3> <h3>街角的小楼</h3> <h3>看见小院的建筑有些古色,我们就走了进去。还真是一处古迹,残旧的建筑似教堂也似城堡,一如大教堂的风格。</h3> <h3>地图上标识这是一家电影院,不太像啊。</h3> <h3>漂亮的街道,鲜花护路。</h3> <h3>颇为气派的学校大楼,只是不再是传统的纯红色。</h3><h3>看不清是校名,只看见二层楼的旗杆上飘着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国旗。</h3><h3>国际语言学校?</h3> <h3>逛了一天,眼花缭乱。</h3><h3>记忆中立体成型了一座教堂,一座宫苑,当然,还有一个人,一座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