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石头背后的故事,闽浙总督汪志伊之积学立品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石雕委员会陈国辉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01, 90, 79); color: rgb(237, 35, 8);"><i>古人重视积学立品,就是这积累学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品德,这是一片当时福建巡抚汪志伊写给李宗庆茂才(古代为了避讳汉光帝刘秀的秀称秀才为茂才)</i></b></p><p class="ql-block"> 汪志伊(1743—1818)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除徵粮扰累,刻木为皂隶书里分粮数,以次传递,民遵输纳。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代州民孟木成杀人,已定谳情实,其弟代呼冤,巡抚勒保檄志伊往按,平反之。承审者护前失,不决,命大臣临鞫,重违众议,志伊坚执与争,孟木成竟得免死。志伊以此负强项名。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江、浙漕重积弊,由官吏规费多。志伊历任,皆先除规费之在官者,然后以次裁革,严设科条。在乾隆期间,枞阳上码头住着一位从桐城双港镇白陂塘迁居过来的汪氏人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食不果腹,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其子汪志伊从小聪颖过人,瘦弱的身材更显得眉清目秀,脑门上束着一根细长的小辫子,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特别惹人喜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私塾先生夸他“是个好学上进,过目成诵,明理懂事的乖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除夕,汪志伊的父亲叫他去屠户舅父家去赊半片猪头回来过年。舅妈见外甥来赊猪头就答应赊半片,这事被舅父知道了,便吹胡子瞪眼:“你干嘛非要把猪头赊给他呢,你看那小子家穷得叮当当响,不知什么时候才有钱给呢……”说着就气冲冲跑到汪志伊家,可是那猪头刚下了锅,见舅父大发雷霆,汪志伊的母亲不得不从锅里捞起那半片猪头还给了他才息事宁人。眼前的一幕在汪志伊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汪志伊在私塾读了几年蒙学,父亲领他回家,他跪在地上向私塾先生磕头辞别。私塾先生抚摸着汪志伊的头无奈地对他父亲说:“这孩子天赋不错,读书肯下功夫,就是家境贫寒一点呀,不然将来前程无量哪……”汪志伊一步一回首恋恋不舍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私塾先生,告别了的学堂。</p><p class="ql-block">“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几年后,汪志伊家的家境稍有点起色,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他告别了父母,来到池州府继续求学读书。有钱人家的孩子一白二胖穿着长袍马褂,可他面黄肌瘦衣襟褴褛,平时很少与别的同窗交往,只是埋头苦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早晚在默默背诵《古文观止》《东莱博议》《古文笔法百篇》为殿试作文打下伏笔。经学馆炊事员姓王,佝偻驼背日常大家都叫他“王驼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驼子出生寒门非常同情穷苦的孩子外出求学不易。夏天他看见有钱的孩子睡在蚊帐里,可汪志伊睡在木板上,怕蚊子叮咬他,王驼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要求与汪志伊对换床铺。汪志伊却不愿意连累别人,执意不换,说来也令人费解,尽管汪志伊睡在没有蚊帐硬邦邦的木板上,竟然没有蚊虫叮咬他呢!寒冷的冬天,有钱的孩子里三层外三层,汪志伊单衣条裤衣不蔽体,王驼子就把自己的一件破棉袄给他穿。</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夏天的夜间,王驼子去寝室看汪志伊,趁夜色蒙眬仿佛发现一老叟在轻轻为他打扇。他仔细一瞧又好像没有人,若隐若现,这蹊跷之事让王驼子觉得十分奇怪,大惑不解,认为这孩子非同一般血肉之躯,长大后肯定有出息。王驼子寻思着汪志伊并非凡人之胎骨,那坐在他身边打扇之人说不定是那路神仙所为呢!于是,王驼子暗中保护他,关爱他,别的学生拎米袋来交米时他用升子满升满量。唯独看到汪志伊拎着米袋来交米时,他将升子底朝上口朝下,让这个穷人的孩子能有个一日三餐的温饱。有钱的孩子经常欺负他,王驼子就出面干涉不许别的孩子欺负他。在炊事员王驼子暗暗的呵护下,汪志伊读完经学的学业拟往京城赶考。</p><p class="ql-block">进京城赶考,需要一笔不小的盘缠,父母为这事一筹莫展,成天唉声叹气。为了筹措进京赶考的盘缠,汪志伊只好硬着头皮去向要昔日的同窗家能否借点银两,以求改变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某日,汪志伊去走访一位家境好的同窗,恰巧路遇这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同窗迎面而来,那位同窗瞧见他穷酸的样子,只是点点头,二话没说掉头就走。汪志伊看到这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同窗,见到他就像见到瘟神一样转身拂袖而去,心里很不是滋味。接着,汪志伊来到一位家境比较宽裕的同窗家,正好他家忙着杀鸡,瞧见汪志伊来了,立马把手上的鸡放掉了。眼前的一切汪志伊当然心照不宣,彼此只是敷衍的寒暄几句,他悄然离开了他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志伊又来到一位同窗家,这位同窗的家境也很贫穷,看见久别重逢的同窗远道而来,非常高兴热情之余感到一脸无奈,毕竟自家也很贫穷,一时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为了同窗之情,这位同窗的妻子居然剪去自己头上一支青丝去集市换点米,在墙头上摘几条丝瓜来招待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尽管是粗茶淡饭,但是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侃侃而叙,促膝谈心,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在四方借贷无果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汪志伊决定前往池州找炊事员王驼子借点盘缠。王驼子是个古道热肠之人,拿出自己家里的土布,用黄泥巴染染色,请当地的裁缝为汪志伊做了一套衣服。借给汪志伊一点盘缠,为他准备一点路上的干粮。</p><p class="ql-block">汪志伊身穿王驼子为他定做的土布衣裳,肩上搭着一个干粮袋踏上进京赶考之路。为了不误京考的时间,汪志伊千里迢迢,一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一日,来到一渡口旁准备乘船过渡,只见那摆渡老翁斜眯着三角眼在打盹,恍惚之间梦见一青年才俊穿着一身土布衣裳,肩上搭着一个干粮袋。梦醒果然如此,此人已经来到他的身旁,上下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二话没说就把他送到对岸。当汪志伊回过来要付渡费时,摆渡的老翁笑眯眯说:“孩子你不用付了,已经有人为你付过了渡费啦!”一路乘船过渡时仿佛都是同样的话“孩子你不用付了,已经有人为你付过了渡费啦!”那真是“人有好心天帮助,翻山涉水不用愁。”</p><p class="ql-block">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由于汪志伊平时苦读,厚积薄发,锦绣文章,乾隆三十六年殿试一举成名中了举人。汪志伊才华出众,相貌堂堂,乾隆皇帝封他八府巡按之职。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当年在池州府读书时炊事员王驼子对他的关心爱护,汪志伊决定锦衣还乡,拜望曾经接济和帮助过他的人。</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汪志伊骑着一匹枣红大马来到王驼子家门前,左右邻居觉得特别新鲜,平时老驼子家门可罗雀,今天老驼子家怎么门庭若市呢,原来是一位头戴乌纱帽骑着高头大马的官人来到他家。左右邻居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汪志伊走进门,撩开长袍衣襟跪在地上说:“请王长老接受我汪志伊一拜,想当年在池州府读书和进京赶考如果不是您的帮助与接济,本官就没有今天锦绣前程呀!”王驼子激动地说:“大人快快请起,受不得, 受不得呀……”汪志伊问王驼子:“您老人家有什么要求尽管吩咐……”“谢谢你的诚意,我能做什么呢,除非把大人拎草鞋还差不多,如你有感恩之心,把池州府这个地方的猪粪包给我老驼子拾掇就心满意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不忘王驼子对他恩情,汪志伊在八府巡按的大轿门上挂一双草鞋,警示自己翻身不忘本,心存感恩,好好为官。当年,妻子剪发换米丝瓜当早饭的那位同窗家境仍然贫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听说汪志伊在苏州做了八府巡按。于是,那位同窗来到苏州城投靠他,想求个一官半职的差事。汪志伊把他安排在衙门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下,白天忙于公务,趁着夜色穿着青衣小帽来到旅馆与他聊天。汪志伊当然心知肚明同窗学友来苏州找他的目的,怎么办呢,于情于理得想个办法帮助他才是呀?</p><p class="ql-block">一日,苏州最繁华的街道上张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某天某日,八府巡按汪志伊大人的大轿要从此而过,因街道狭窄汪大人的八抬大轿无法通过,街道需要拓宽,限15日内两侧房屋向后拆退八尺,不得有误……”一瞬间,告示传得沸沸扬扬,街道两边的居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怎么办呢,15日内如何将房屋拆退八尺呢?有人说:“我看见汪大人夜间有时出入那家小旅馆,跟那个桐城佬来往密切,他一定能见到汪大人,不如花点银两找他与汪大人通融一下,能否请汪大人改道而行呢……”于是,那一条街的居民凑点银两请本地士绅与那位桐城佬沟通。在当地士绅再三请求下,那位桐城佬才勉强允诺向汪大人传传话,就这件事与汪志伊通融一下,能否改变行程的路线。“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天遂人愿,汪志伊也算“曲线”相助前来求援的昔日同窗学友。</p><p class="ql-block">他乡遇故知,患难见真情。来访的同窗学友向汪志伊辞行,汪志伊送给他自己穿过的几件旧衣裳和几本书籍。汪志伊送走远道而来求助的昔日同窗学友,终于轻松地叹了一口气,他捋捋腰带,整冠衣着,阔步回府。有道是:马上把头点,见客不杀鸡;丝瓜当早饭,苏州城不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