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饶平土楼跨越千年沧桑……潮州饶平行(五)

普洱茶家

<h3>来到饶平已经三天,看山看海,看日出日落,今天又来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客家土楼,带着好奇心,于青山绿水中,追寻着它的身影。 阳光薄薄地飘在风里,有种浮光掠影的沉醉。踩着石板小路,绕过池塘,徜徉于土楼围屋之间,像走在时光隧道里品味着远去岁月的余味,历史是那样飘渺,又是那样触手可及。抚摸着土楼厚厚的墙壁,仿佛触摸着客家历史的体温,那残垣断壁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经年的孤独,在千百年的日月轮回里,又被凝固成历史,凝固成永恒。<br></h3> <h3>这世上的建筑无数, 但再也没有什么建筑, 可以与客家土楼相媲美, 生生世世围起的一方温暖。 漫长岁月里的土楼, 不再只是冰冷的泥土砖块, 而被赋予了浓浓的人情味, 成为饶平人心中不忘的家园。 </h3><h3><br></h3> <h3>稻香蛙鸣,鸡犬相闻,青山环抱,绿水长流。</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圆圆方方,巍峨苍朴,东方文明,建筑奇葩。</span><br></h3><h3>方圆之内,土楼人家,聚族而居,和睦相处;<br></h3><h3>敬祖睦宗,团结互助,耕读为本,忠孝仁义。</h3><h3>一个客家人自己的精神家园,<br></h3><h3>梦里依稀千百度,</h3><h3>蓦然回首,巍巍屹立炊烟霭霭处,</h3><h3>滚滚红尘,仅此唯一。</h3> <h3>客家土楼既闪耀着远古黄河文明的一抹亮光,</h3><h3>又遗存中原大地的古韵情致。</h3><h3>时间是最好的裁剪师,</h3><h3>正如《土楼宣言》所描摹的一幅乡村风俗画,</h3><h3>赋曰:</h3><h3>傍溪涧涓涓森列,依山崖步步登高,</h3><h3>闻书声琅琅飘落,有农家怡乐陶陶。</h3><h3>客自中原来兮,筚路蓝缕;</h3><h3>万里迁徙路兮,水寒风萧。</h3><h3>家从创业兴,耕商读而骄;</h3><h3>文脉承孔孟,根基发舜尧……</h3><h3><br></h3><h3><br></h3> <h3>这里的房子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一间挨着一间,一圈转着一圈。 每一个土楼里居住的是几十、几百户同姓人家, 土楼的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子孙成群, 过着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 当你看到这如梦般的土楼时, 就会有一种深沉的岁月之感, 那些被熏黑的旧木板和春联, 洋溢着陈旧而美好的家庭气息, 安宁地让人不愿离去。 </h3><h3><br></h3> <h3>饶平三饶的道韵楼,世界上最大的八角土楼。 这令人震撼的大型民居建筑, 有着梦境一般的神秘感, 像是隐藏于世外的桃花源。<br></h3><h3>道韵楼的八角造型是仿八卦的形状而建的, 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楼间9间, 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h3><h3>八卦共72间。<br></h3><h3>道韵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相当美观, 一是有着总体庞大规整之美,</h3><h3>二是结构对称美, 三是一环楼廊划一之美 四是它雕梁画栋之美: 有壁书壁画、灰雕泥塑、卵石图案,</h3><h3>书法家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所题门额。</h3><h3>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洗礼,<br></h3><h3>但依然充满生活气息。</h3><h3>在古楼里,我们看到喝着工夫茶闲聊的老人、</h3><h3>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br></h3> <h3>离开道韵楼,</h3><h3>我们又来到新韵楼、新彩楼,听捷楼、泰华楼、明清古寨。</h3><h3>客家土楼,被世人称誉为“东方古城堡”,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 每座土楼都居住着几十户宗族人家, 几十个、上百个房间环形排列。 楼中必有天井,上通天下接地,通透畅亮; 厅堂、水井、粮仓、厕所、澡房、私塾等一应俱全, 既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征, 又极富美感、壮观的高层民宅, 可谓“一楼一世界,一户一乾坤”。 走进土楼,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观感形受。<br></h3><h3><br></h3><h3><br></h3> <h3>新韵楼</h3> <h3>新彩楼</h3> <h3>听捷楼</h3> <h3>泰华楼</h3> <h3>紫来楼</h3> <h3>新韵楼,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土楼。</h3><h3>建筑年代比道韵楼晚了近百年。</h3><h3>从其楼名,望文生义,新韵应来自道韵。</h3><h3>遗憾的是,尽管新韵年轻了很多,</h3><h3>但欠缺了“国宝”的头衔,</h3><h3>其楼房比道韵楼倒塌得更为厉害。</h3><h3>大部分的居民都在土楼的不远处建起了单门独户的楼房,</h3><h3>居民也搬走得差不多了。 在楼外玩耍的小朋友带着我们上她家拍土楼全景,</h3><h3>她妈妈告诉我们:</h3><h3>土楼有60多间房,</h3><h3>现在只有不到10户人家住在其中,</h3><h3>有了人的居住,</h3><h3>日渐荒凉的土楼总算有一点儿的活动和生气。 </h3><h3><br></h3> <h3>新韵楼原状(网络图片)</h3> <h3>新彩楼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饶平县里楼层最多、最高的圆形土楼。 斑驳的土黄色围墙显得十分高大, 站在门前要仰起脖子才能看到楼顶的屋檐。 198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过电影《天赐》, 近年台湾也在这里拍过电视剧。 2014年,年久失修的新彩楼第一次坍塌, 2016年新彩楼再次坍塌了, 外围墙及许多房屋彻底毁了, 该楼经过两次倒塌后已成危楼。 </h3> <h3>新彩楼原状(网络图片)</h3> <h3>听捷楼,饶平最具文化底蕴的土楼。 该楼造型取河图八卦之意。</h3><h3>形八角,高三层,俗名八角楼,<br></h3><h3>具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楼, 从清代雍正到道光的100余年中, 一共考上了9名进士, 遂有了“八角(楼)九进士”的美称。 偏远的小山村, 捷报频传,连续出了9名进士, 人才鼎盛,英才辈出,功绩辉煌, 正如该楼门联写着: 本固祖根深继继承承自释文章开甲第 支分宗派盛凌凌炳炳如今礼乐耀冠裳 此长联似“天书”,内涵深奥,不好解读。 2006年,该楼族人用红色花岗石, 镌刻《听捷楼碑志》, 嵌在土楼的外墙上。 以弘扬祖德,激励后人。 可惜,当初曾被当作“封建楼”拆除部分, 现在已成残楼。 </h3> <h3>泰华楼,保存完好的畲族土楼。 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 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袭,经修复后至今保存完好。 与饶北山区常见的圆形土楼不同, 泰华楼四角呈方形, 属四方抹角形二进围屋,造型颇具特色。 该楼楼内共分26开间,二、三层有走廊环绕通行。 土楼中间的天井显得颇为宽敞。 几只家养的母鸡在天井里撒着欢儿乱跑, 一位中年的阿姨正挽着绳子, 慢悠悠地从角落里的古井里汲水。 200多年过去了, 原先的村民大都搬到外面的小洋楼居住, 泰华楼成了展示当地畲族风情的主要场所。 但仍有村民坚守在这座古老的土楼里。 也许正是这延续不断的人气, 才让泰华楼经历了岁月沧桑却依然屹立如初。 </h3> <h3>走进蓝氏祖祠善庆堂,只见屋子正中横梁下,挂着写着畲族“盘、蓝、雷、钟”四姓的旗帜, 正中墙上挂着畲族始祖盘瓠的画像, 两侧各立穿戴畲族男女服饰的两对模特, 墙上张贴着介绍畲族起源和历史的画卷。 画卷前面的展柜里, 则摆放着畲族村民的生活、生产用品。 整个展厅物品丰富多彩, 充分展示了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屋前摆放的两块石板吸引了我们的眼光, 石板上雕刻着畲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凤凰图腾, 其中一块已略显模糊。据村民介绍, 这两块石板由于年代久远, 已不知道是哪个年代存留了下来。 这个具6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寨历代村民, 很好地传承了自身独特民族文化。 古老的石板上雕刻着凤凰图腾, 是畲族传统文化的见证。<br></h3> <h3>通过楼道,一个圆形的“广场”加大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着,圆形的广场四周屹立一间一间的房子,每座房子的门两旁,基本都贴着一副副红色的对联,让这座古楼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息。 或许是历史悠久的问题,墙面上的黄土已经有些脱落,但却显示出他那历经岁月沧桑的一面。墙壁上还印有毛主席语录,门头上还有毛主席头像在上面,全都是毛主席时代留下来的痕迹,好象还记载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h3><h3><br></h3> <h3>走进蓝屋畲族村,</h3><h3>人们明显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h3><h3>水泥村道宽敞整洁,</h3><h3>一排排小洋楼耸立两旁,</h3><h3>房前屋后草木苍翠,</h3><h3>池中碧水荡漾,岸上鲜花娇艳,</h3><h3>一派风景如画的新农村景象。</h3><h3>而村中古老沧桑的蓝氏宗祠、</h3><h3>造型优美的畲族土楼,</h3><h3>还有点缀其间的畲族文化标识凤凰图腾,</h3><h3>则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h3><h3>新农村建设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在此相融相衬,相得益彰。<br></h3> <h3>两个热情的畲族大妈要请我们吃午饭呢!</h3> <h3>明清古寨紫来楼是全国唯一一处双层且跨两个朝代建筑的土楼。 走进乌溪村,沿着村道前行, 远远就望见一处圆形建筑物坐落在一片荒草萋萋后头。 外墙面上,还见到残留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红色标语。 走近看时,整座建筑呈多角构成的内外双环样式, 外围楼稍矮,内围楼较高,均是二层楼体, 两道寨门上方分别书写着“拱赐”“紫来楼”字样。 紫来楼内层始建于明末嘉靖年间,</h3><h3>外层扩建于清初, 该楼总体布局与客家土楼相同, 既有客家土楼的“八防”特点,</h3><h3>又有自身独具的建筑风格,</h3><h3>这种双层相扣的土楼,</h3><h3>更体现潮人建筑精细雕琢、匠心营造的独特建筑文化智慧。 是潮汕土楼民俗文化之精萃。 </h3> <h3>一进土楼大门,便见一道环形通巷环绕于土楼外环,</h3><h3>再进拱门,才是通常的土楼圆形广场。</h3><h3>土楼内现仍有村民居住,但多为老年人,</h3><h3>这位老伯,90岁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h3><h3>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h3><h3>还在家里开着一家售卖旧物的店,</h3><h3>热情招呼进来的客人,</h3><h3>还𨘋请我们上楼拍摄。</h3> <h3>走过一座座客家土楼围屋,</h3><h3>让心灵一次次与之进行对话,</h3><h3>在残垣断壁中捡拾着岁月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明碎片,</h3><h3>想拼凑成自己心中的另一番客家风景。 时光悠悠,繁华褪尽,</h3><h3>岁月积淀下的是一份文化的深沉,</h3><h3>还有那无尽的寂寥。</h3><h3>饶平土楼围屋就像风烛残年的老妪,</h3><h3>在村边路旁孤独地伫立着,</h3><h3>它是在思念那逝去的家园,</h3><h3>还是在寻觅那曾经一路风雨的脚印?</h3><h3>在岁月的流逝中,</h3><h3>这垂暮的老人还能支撑多久呢?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