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咬牙下的笨功夫,最终助推我走得顺风顺水

沐斋

<h3> (1) 地理,是我最喜欢的一门学科。从初中到现在都是,虽然已经大学毕业将近十年,但对地理的热爱有增无减。作为一个文科生,这太例外。若问起我世界地图里的山川河流分布,我都可以回答的顺风顺水。朋友们讶异,为什么很多人都对地理摸不清头脑,而你却能够信手拈来。 其实哪有什么信手拈来,只不过是初中时便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和记忆方法而已。 家乡在山东农村,不要说高考的升学率很低,甚至考高中进入好学校的升学率都很低,所以作为一个初中生,便开始了为以后挣分的拼命。教我们地理的老师,至今我仍旧记得她的模样,是一位个子矮矮的,带着棕红色近视墨镜,扎着马尾辫的老师,不大的脸盘上,散落不少雀斑,表情总是严肃的。我一直以为她带墨镜是为了遮瑕,遮住眼周围的雀斑。 她的严厉是全校出名的,而每一位地理老师教授四个班,当时的她好似还兼职带了初三的复读班。有很多学生考高中时,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便选择再复读一年,她每次去给复读班上课,都要路过我们班,而几乎每次给我们上课时,她的口头禅就是,如果不想像复读班的学生一样再来一年的话,你们最好把我要求的知识点都记住。 嗯,都记住。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要面子的呀。那时候觉得复读有些丢人。 于是课余时间里,大家最忙碌的就是捧着地图册,一点点的记忆地图的轮廓,河流的轮廓,海峡的分布,山脉的走向等,因为只要讲完,下次她都要抽查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课的。因为是抽查,所以为了避免难看,每个人都很认真的记忆和背诵,只要老师在黑板上能够画的出来的,基本同学们都能够识别的出来。 中考最终的轮训,每一次上课都要用二十分钟练一套50分的试题,有一次轮训,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拿满分,但是最终因为“莱茵河”的“莱”字写的很像“菜”字,被老师扣去了2分,而没能摘得满分的桂冠,后悔不已,自己罚自己写了五十遍的“莱”。那时候的争强好胜之心,至今想一想都很佩服。 由于老师的严厉,我们班的地理成绩自然是在整个年级排名中,始终排在第一位。班里一共有60余名同学,按照往年的升学率,每个班能考入县一中的学生不到5人,而我们班最终考入了12人,高出学校以往升学率的一倍还要多,而我也幸运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地理更是摘得满分。 班主任在最后的班会中说,本来以为你考不上,甚至还动念让你报体育生,通过体育成绩进入县一中,现在不用担心啦。我笑笑,仍旧向他道了感谢。 我想如果不是课堂上那么点滴的积累,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砸实,便不会打赢人生第一次转折点的这一仗,更不会有以后精彩的人生。 <br></h3> <h3>(2) 上大学之前,高中的老师给我们的鼓励是,好好学习,好好考试,到了大学你们怎么玩都行。 后来证明,他说的很对,但又不全对。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场所,在不挂科的情况下,任由你去发挥。但要真正在大学有一番作为,还真不能乱来。高中保持的学习惯性,在大学着实给了我很大的甜头。 我的专业是历史,很多专业书难啃的很,尤其是文言文。所以学校不得不针对我们的学科开了古汉语课,因为有高中语文的基础,学起来还不算吃力。记忆中最吃力的一门课便是中国古代历史。青春年少的学生们,哪有安下心来好好读书扩大阅读量的心思,于是在最终的期末考试时犯了难。按照惯例,老师们会划出重点考试内容,以便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但是我们这位老师估计是怕学生们不学无术,走出校门后败坏他的名声,所以一口气给我们留了100多个名词解释,20多个问答题,10余论述题,名词解释只有名词没有解释,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也就是说,在忙碌的考试季,我们需要把这所有的问题先整理出来,才能进入下一个程序:背诵。 还好大家的动手能力很强,很快就三五一组,把问题瓜分完毕,各自带着各自的任务,去图书馆找答案去了,因为有的答案,你在网络荡,搜索不出来的,很偏的知识点。等到所有人把自己的问题整理完毕,在汇总到一个人手中,然后将所有问题的答案复印给每一个人。如此便减少了大量准备时间,提升了效率。但是我在拿到大家整理的答案后,发现很多问题回答的模棱两可,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化,于是一个人又拿着这个半成品跑到图书馆,花了一天的时间,翻看着平时很少去读的书,将一些不太充分的答案给补充全,再重新发给大家。也是这一天的时间,就让我把所有要考的知识点就记住了八九成,别人看来我做的是笨功夫,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样的笨功夫,值。 也是因为这样的整理,让我在后来考研备考过程中,省去了不少力气,直接把中国古代史的整理内容给梳理完记下来,所以在大学中下的功夫最多的,在考研中是用力最少的。而凭借扎实的学习功底, 那时候我明白,没有什么冤枉路,你在前进路上用的每一份力,都会在人生途中的某一个时刻,以另一种方式反馈给你,不多不少。任何境遇下吃过苦,都会在将来助推你走的顺风顺水。 <br></h3> <h3>(3) 我有个习惯,总是会时不时的把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记录下来,以各种形式。 于是身旁被各色小本本占据着,每一个上面都记得密密麻麻,而手机或者电脑的备忘录里,也会记录上自己觉得有用的讯息。当然,还有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剪报。传统却有效。 阅读的电子化,让人越来越脱离纸和笔,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写字怎么变得那么歪歪扭扭,怎么写都不如以前好看,深思后发现,是自己的手腕已经适应了敲击键盘的形式,而忘却了如何去运笔。电脑笔记里的记录有很多,但都杂乱无章,平时看完一两页报纸后,随手一扔就没了下文,如是导致自己摄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急剧下降,于是便强迫自己,如果读完一篇文章或者社论,觉得非常棒,那就减下来,分门别类的规整好,以备不时之需。 我把自己称之为“高速信息化时代的剪纸人”,从最为忙碌的日常中,每周抽一点点的时间,坚持去做这件事,发现最美的文章,发现最美的文字,剪切,归类,黏贴,不知不觉,一本本资料簿便建立起来,成为我写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只有自己亲自整理过的东西,才最具有记忆黏性,知道想用的资料在哪里,直接翻看用,简便易行。 所谓的少就是多,笨就是聪颖,没有什么笨功夫,你早先下过的笨功夫,最终都成为生命中的巧功夫,助推你顺利的走过千山和万水。<br></h3><h3><br></h3><h3><br></h3><h3>秋临,天凉了,朋友们出门多加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