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为曾经亲身经历的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站总站资深的闽南话老播音员 曾经担任过播音组副组长 编播室副主任将展开话匣子述说回眸着那一段段精彩的值得记忆的生动的历史 揭开该解放军广播站当年是在干什么的神秘面纱</h3> <h3>在我军历史上作为政治工作三大原则的瓦解敌军工作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解放之后作为战争年代瓦解敌军工作这一载体在和平年代却在对台湾国民党军的宣传工作之中依然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h3> <h3>威震海疆的我军大喇叭 声响赫赫 覆盖金门地区诸岛屿 而它为世人不知不晓的具体内情 又有多少人真正接近了解它 它三十八年发生的传奇似的动人故事篇篇 真让人们无不景仰 </h3> <h3>历史背景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逃到台湾求得苟延残喘 但其死心不改仍然亡我之心不死 时时梦想反攻大陆 磨刀霍霍</h3> <h3>大小金门岛 大二担岛屿等诸岛我军有线广播大喇叭声音覆盖面示意图</h3> <h3>当年金门战地包含大小金门岛和大二担岛等诸岛 总面积为151.6平方公里 当年国军盘踞时号称五万百姓五万兵 呈现白天兵看兵 夜晚看星星状况</h3> <h3>本站诞生于1953年3月5日在角屿岛对马山首播 我站广播历时38年的历史是一个诠释充满神秘色彩的体现海峡两岸关系变化的窗口</h3> <h3>角屿岛为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1800公尺 海岛条件极差 雨天潮湿漉漉 还要经常防炮击 平时用水极为困难 全靠大陆运水吃 伙食蔬菜缺乏等</h3> <h3>我站历史上第一代闽南话播音员 角屿广播组组长 老播音员前辈依然风尘仆仆于传递我站的光荣历史之中</h3> <h3>当年的工作可是在玩命的 炮火声隆隆下播音 说不准碰到了炮弹就呜呼哀哉</h3> <h3>在对高山分站官兵们在高分贝电动大喇叭调试之后留个影</h3> <h3>当年的老兵 如今的老汉 每个人作为历史老人 对我站的历史都会耿耿于怀 如数家珍 一一讲来</h3> <h3>五十年代条件受限制 组织我军官兵到前沿一线现场演唱播发歌曲</h3> <h3>五十年代炮战时 鉴于我军大喇叭对国军的威胁 蒋军重炮攻击 使之遍体鳞伤 成了蒋军打不烂的我军不停歇的喉舌</h3> <h3>受到条件的限制 不分男女经常是一个人值班 既要发电又要操作机器还要播音 而且是直播因为设备跟不上 口干舌燥是少不了 工作岁月比较艰苦 炮弹曾经就在窗下 老组长人都被震动得跳了起来</h3> <h3>十五岁的小姑娘就参与了对金门的广播工作 那时的女性在工作上积极上进 条件也不允许娇滴滴 男女不分一个样子</h3> <h3>您瞧瞧一专多能正干上 正在更换喇叭头音膜的技术活</h3> <h3>六十年代我站在厦门前沿人少工作时间长 故要求不管干什么工作一律都要一专多能 以应对战时自然减员之需要</h3> <h3>小小年纪十六岁特招播音员入伍 一干就二十年 其的声音在金厦海峡上空响彻了二十年光阴 成为我站历史上男播音员中播音时间最长的播音员 兼顾的文艺编辑工作 稿件编写无数为营造海峡和缓气氛 挥洒了人生热血年华</h3> <h3>1973年12月为了加强对金门广播工作的领导 福州军区把我站正式整合成立了对金门广播总站 下设置三个分站 即对高山分站 小嶝分站 青屿分站并且从人员建制和后勤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理顺关系 对广播站更加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又建立了大嶝分站)</h3> <h3>这支部队实际上早就存在着 它是我军唯一的隔海即在金厦海峡面对面对当年国民党军和金门同胞远距离广播的载体 此时仅仅是原来基础上的再次整合而已</h3> <h3>总站成立之时 其为我站第一任政治委员 为离休的老革命 解放战争期间他曾经参与济南 淮海 渡江 上海等多次战役</h3> <h3>我站也是我军最资深的历史上军队从事广播播音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广播人 她被人们视为是厦门对敌广播站的象征 在海峡两岸有一定的影响 与厦门对金门广播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h3> <h3>播音员们以老带新互相学习 不断探讨播音业务 力增提高播音质量</h3> <h3>技术人员正在维护保养机器和探讨如何解决技术问题</h3> <h3>在中国科学院有关处所的支持下 多次对电动喇叭进行实地考证 效果十分的理想</h3> <h3>女播音员都是飒爽英姿的强者 她们不仅要播音 细活能干穿针引线 粗活不认输敲石子 扛水泥 出公差干杂活帮厨等 真是谁说女人不如男的铁证</h3> <h3>女兵的业余爱好诸多 时有歌声朗朗 各有各的特长</h3> <h3>女兵为军中骄子 但她们在我站不仅能够播好音 还是能打枪 能种菜的好手 文武双全 部队锻炼人</h3> <h3>在对金门广播中也有坠入爱河的 这就是一对在多年播音中建立起感情的闽南话播音员伉俪 是志同道合终成眷属的结晶</h3> <h3>来自北京的普通话播音员一茬接着一茬 远离祖国首都到厦门前线来历练自己 他们受苦受累不说 做到了能播音能种菜 尤其搬迁总站盖营房付出了常人不能想像的辛劳 不愧为好兵 经受得住考验的好播音员</h3> <h3>历史上厦门广播站官兵新陈代谢进出不计其数</h3><h3> 有多少老军人的青春年华伴随着每天的潮水水潮起潮落 历史将见证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 共和国统一事业中将融入我们奋斗的足迹</h3> <h3>在大担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招牌非常醒目 远远眺望就那么回事而已</h3> <h3>对高山分站面对小金门曾经多次配合了我军特殊行动 如释放多批美蒋武装特务 释放国民党县团以上军政人员 两岸交接尸体的通知等</h3> <h3>我军广播员正在对金门广播之中 在正常天气下一般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以上(图为对高山机务组机房)</h3> <h3>对高山分站是唯一在岛内的基层广播单位 平时接待了大量的各级领导和全国各地来的众多来宾</h3> <h3>各个工作环节的沟通互动 各站分别有发电组 机务组 有的还有空压机组 都像是工厂的车间似的</h3> <h3>录音机都是落地式的 音乐效果极好</h3> <h3>图为小嶝广播站营房一瞥</h3> <h3>原小嶝广播站老站长 六十年代大学生 扎根海岛二十多年 默默无闻的奉献出青春年华</h3> <h3>小嶝分站官兵们合影留念的瞬间</h3> <h3>大型大功率扩音器前战士们在巡查机器工作状况</h3> <h3>在635型落地录音机前安排播放录音带的情景</h3> <h3>小嶝分站发电组战士的美照 俨然是一个大帅哥</h3> <h3>青屿分站值班的战士们正在忙碌工作的状态</h3> <h3>战士们在机房里大功率扩大器忙碌工作着</h3> <h3>身先士卒 分站长既当官又当兵 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亲自值夜班 一起种菜 毫无当官的架子</h3> <h3>本站大嶝分站使用的有世界之最之称的巨型气动喇叭外貌</h3> <h3>从普通话播音员一路走来直至发展到担任广播总站站长 这里面个人和组织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成功之路 奋斗之路</h3> <h3>我军广播总站站长 为播音员出身的总站领导</h3> <h3>当年普通话播音员成长为业务上的多面手 最终为广播总站分管领导 为对台工作贡献一生</h3> <h3>厦门前沿隔着金厦海峡 面对国民党盘踞的大小金门 大二担等岛屿 直线距离远的五千多公尺 近的1800公尺 两岸近在咫尺 但34年搁置不相往来 处于尴尬的局面</h3> <h3>大担岛宽阔海域波涛汹涌荡漾人们心田 </h3> <h3>基于瓦解敌军之需要 我军即建立了全军唯一的开展对敌军宣传的庞大的专业心战部队 38年时间不断的隔海远距离面对面对国民党军官兵弟兄们和金门同胞们广播 这也成为大陆与台湾直接传递信息的特殊沟通渠道</h3> <h3>播音组领导正在商量稿件处理问题</h3> <h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极大的推进了两岸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三通的实现 两岸亲人的交往 实现了两岸携手的实质性的进展</h3> <h3> 机务人员聚精会神的在机房里值班</h3> <h3>对高山大功率扩音设备尽展豪华之实力</h3> <h3>正在播音之中的播音组正副组长一起播音之场景 </h3> <h3>大嶝广播分站为1978年新建立 设备有所不同 使用空压机原理去推动有线广播运作</h3> <h3>两岸关系缓和之后 金门国军广播员许冰莹女士与我军广播员们愉快的会面 共叙当年双方各自的工作情况</h3> <h3>积以时日 成效自见 发生了许多阵前投诚起义事件 更多的是化解分裂国军 使之分崩离析心理上乱了阵脚</h3> <h3>黄植诚驾机起义后 来我站看望我们 对当年广播的感召深表谢意</h3> <h3>林正谊先生曾经为我国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北京大学教授 当年就是被我有线广播感召泅水游过金厦海峡归来的 当时其为国民党军金门马山连连长</h3> <h3>老组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的场景</h3> <h3>杨尚昆主席视察本站 高度评价我站海峡之声宏声召唤 助力了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h3> <h3>到播音组看望播音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问寒问暖 关怀备至</h3> <h3>1987年原国家主席 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 分别视察我广播总站和对高山分站 并且亲临播音室进入播音间观看我们播音和录音的情况</h3> <h3>1984年分管中央对台工作的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视察我站并接见官兵 对我站在对台工作上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h3> <h3>邓颖超主席深入机房拿着录音带询问我们平时广播一些什么内容 广播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等等 充满的体现了老一辈对祖国统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我站宣传工作的高度关注 </h3> <h3> 邓颖超主席在接见我站官兵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高度的肯定了我站在整个对台工作中的意义和肯定了我们的工作成绩 全站官兵深受鼓舞<br></h3> <h3>中宣部长丁关根部长来关心我们的对台湾对金门广播宣传工作</h3> <h3>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宣部长丁关根和原国务委员吴学谦外长在陈光毅书记 王建双部长陪同下视察我对高山分站</h3> <h3>当年总部和福州军区以及后来的南京军区各级都非常重视对金门的广播工作 中央一些海峡两岸相关工有些直接交由我站承担 </h3> <h3>图为南京军区首长机关多次莅临指导工作</h3> <h3>今日的金门随着两岸三通开放之后百姓来往频繁便捷 两岸一家亲的氛围已经形成</h3> <h3>国民党军士兵站着岗 面向大陆毫无敌意之感</h3> <h3>自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之后 我军播音员们陆续多人前往金门专程去实地探望当年一直与我军打嘴仗的金门播音站情况</h3> <h3>金门播音站大喇叭楼正面图</h3> <h3>2017年11月14日我们夫妻曾经带着探亲似的心情前往金门马山播音站游览 但一定与其他人心情是不一样的 浮想联翩 感触良多 近在咫尺 兵刃相见 都是华夏子孙何必呢 乡里乡亲 兄弟姐妹本为一家 同宗同祖 愿早日结束这种人为的藩篱</h3> <h3>我军播音员很有感触的坐在对方的位置上 感受当年对方在金门播音时的意境</h3> <h3>蒋介石在世时亦非常重视攻心为上的工作 曾经到马山播音站打气鼓劲</h3> <h3>邓丽君也赶时髦到该处对大陆喊话 现在到该处依然播放的是邓丽君当年的讲话录音</h3> <h3>金门国军的心战宣传工作也是很注重的 全部仿效我军的做法 图为国军施放高空气球时的场面</h3> <h3>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留念曾经的辉煌 老战友们来往少不了 只要在一起少不了有广播站的老话题</h3> <h3>部分播音员在厦门相会 老战友聚会别提有多高兴 海峡情思 连接亲情 台湾的战地广播同行许丽珠与陈斐斐女士也相互有过来往</h3> <h3><font color="#010101">岁月如梭 年事已高 老战友们大部分都迈入了花甲之年 老组长则已经八十有四了 纠结啊 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我们还要看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呢</font></h3> <h3>各分站转业退伍军人们军队情结不断 一年多来纷纷组织了密密麻麻的找老战友活动 此起彼伏 看着老战友们的亲热劲 我们也受到了感染 新潮澎湃 激情万丈 涌动出豪情满怀</h3> <h3>老战友再相会歌声缭绕情意绵绵 想当年战友们吃饭一口锅 同出操同劳动 工作上一块做 同甘共苦 朝夕相处 </h3> <h3>年轻一代广播人茁壮成长 不管来自何方 默默无闻服务于祖国统一事业 上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兵营生活其乐无穷</h3> <h3>四位闽南语播音员年轻时就在一起工作 晚年时嘻嘻哈哈欢乐余生 还是那段广播情缘带来的</h3><h3><br></h3> <h3>老播音员夫妻搭档 他们在统一事业中认识熟悉 终于有情人成眷属 晚年幸福生活着</h3> <h3>当年两位播音组正副组长 老播音员老搭档 如今鬓发苍白 但老战友情结深厚 常来常往</h3> <h3>武夷山老战友相聚 带来了温情脉脉 战友中有我的入党介绍人 有我的老领导 有情谊无限的老战友们</h3> <h3>老战友们 老广播人 厦门对金门广播总站已经作古成为历史 但是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能忘却 它是挥之不去的精神财富 将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载入历史史册</h3> <h3>当年被国民党军称为梦中情人的播音组老组长今年八十有四 一生奉献于祖国统一事业 无怨无悔过</h3> <h3>作为为祖国统一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同志很希望看到这一天能够尽早实现 两岸和平是多么温馨的事情 两岸大同一个中国是多么的期待啊</h3> <h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为全国各族人民之大事 一国两制代表着亿万万同胞的心声</h3> <h3>统一呼声急 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 人民共同期盼</h3> <h3>撰稿编辑制作 洪 纯 吉</h3><h3> 201810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