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游之一

有鱼

<h3>2018年9月16日,我们开始了为期24天的美国西部国家公园自驾游。这次出行,是从去年动意,差不多准备了一年之久。把美国西部这些国家公园串成一个圈,沿着这圈走下来,把这里的高山峡谷、森林湖泊都看个遍,这是我多年来的愿望,经过不懈的努力,总算要实现了。</h3> <h3>这次行程,是从网上寻找的经典线路,经过大家的商讨补充,最后成型。洛杉矶进出,方便租车还车;再加上旧金山和一段一号公路,这样既涵盖了美国西部主要的国家公园,也有西部城市和其他景观,算是比较丰富和圆满的吧。</h3> <h3>飞行了十三个小时,从太平洋飞入美洲大陆,进入洛杉矶的上空。</h3> <h3>这已是我第二次到大美利坚了,第一次只去了黄石和大提顿,这次又是十多个国家公园,在荒郊野岭泡着,只进出一下西部城市洛杉矶和旧金山,恐怕东部那些繁华大都市今后也无意再光顾了😊</h3><h3>想起那年做美国签证,签证官是个慈祥的山姆大叔。他问我最喜欢去哪里,我说非洲,感觉他大跌眼镜,有种若有时间非要和我好好聊聊的劲头。</h3> <h3>我们提前半年多在国内租车平台上,租好了两辆七座雪佛莱,一车六人,比较经济,当然加上行李,稍有些拥挤。</h3> <h3>我们住的酒店还挺有点格调的,只可惜离洛杉矶市中心六七十公里远,被大家戏称是七环以外。</h3> <h3>每个房间都有个小套间</h3> <h3>游泳池</h3> <h3>小吊篮</h3> <h3>晚上,旅行社的董先生赶来,给我们说了些自驾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们这次属于半自助,提前与这家华人旅行社联系,请他们事先帮我们预订了所有的酒店。因为国家公园内和附近的酒店都很少很紧张,提前订好免去了后顾之忧。还帮我们预订了比较麻烦的公园门票,比如羚羊谷的中午时段,这些提前的准备工作都是自驾游成功顺利的保障。</h3> <h3>9月17日清晨,在酒店附近的小公园里散步,发现一个小雕塑小水池小喷泉。</h3> <h3>用鹅卵石围起来的弧形石墙上,镶嵌着一些人名石碑。</h3> <h3>中间的石碑上刻的碑文,大意是:曾经有一群孩子经常在这里玩耍,后来他们参加了二战,后来他们都为国牺牲了。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为这25个男孩修建了这个纪念碑。如此质朴简单的纪念方式,却让人为孩子们和这个父亲动容,我想Covina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孩子们的。</h3> <h3>今天我们将游览此次行程第一个国家公园——约书亚树国家公园。</h3><h3>路上看到的是半沙漠半戈壁的景色</h3> <h3>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的标识,右边是美国国家公园的统一标志。</h3> <h3>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的大门如此不起眼,稍不留神就会错过。我们在这里买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年票,每车80美元,不论人数。也就是说,我们人均花十多美元,就可以在一年时间内,走遍美国国家公园。这点费用也就是象征意义的,真期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尽快发展到如此程度!</h3> <h3>我们的坐骑开进景区</h3> <h3>还没进公园,路边就看到这种树,看着很普通,但被冠以"约书亚"的大名,那就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约书亚,在圣经旧约中他是希伯来人的先人,是摩西的继承人,以色列人的领袖。</h3><h3>这里属莫哈维沙漠,是约书亚树(Joshua Tree)的特殊产地。约书亚树属百合科,实际上是一种体型超大的丝兰。约书亚树之名乃由摩门教拓荒者所取,因它们的枝桠向上伸长,远观俨然为一株株「祈祷的树」,因此得名。</h3><h3><br></h3> <h3>这些树都长着如蓑衣般的树皮,也许是为了在沙漠地带更好的保存水分吧。</h3> <h3>约书亚树是二月份开花,现在花期已过,树枝尖上还留着枯萎的花枝。</h3> <h3>祈祷树即使倒下,树枝还是保持上举姿态,约书亚精神不倒!</h3> <h3>斑驳遒劲的树干,刻满了沧桑。</h3> <h3>老树发新芽</h3> <h3>上帝之手,把树干雕刻成镂空的精美工艺品!</h3> <h3>张开双臂的我,也成了一棵祈祷树。</h3> <h3>这是著名的骷髅山</h3> <h3>山上的美女</h3> <h3>登山观景</h3> <h3>夕阳下我们都成了长腿美女(长腿是看得见的,美女可看不见呀😄)!</h3> <h3>苍茫大地我来啦!</h3> <h3>9月18日清晨,在入住的酒店——拉芙林赌城酒店转悠。这里被称作水上赌城,因为有小河围绕,风景不错。</h3> <h3>酒店的设施不错</h3> <h3>酒店的喷泉水池</h3> <h3>早晨,享用早餐的人。</h3> <h3>酒店不供应免费早餐,我买了面包、咖啡,与老外一起,一边赏景,一边享用美食(尽管早餐太简单了)。</h3> <h3>不知为什么,芭蕉叶长出了许多细丝?查了一下,原来它也属于棕榈科,名叫丝葵。很形象,要不怎么丝丝拉拉的呢😊</h3> <h3>女士们打扮得山清水秀的,早早等待出发。</h3> <h3>途中经过了一片绿洲</h3> <h3>我们要途经塞利格曼小镇,那里保留了许多美国66号公路的历史痕迹。可是由于修路,饶了几圈也找不到去小镇的路,在路边找到一位老人问路。</h3> <h3>这是个有趣的老人,他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塞利格曼小镇,他劝我们别去那里了,那是骗外国人的。他好像忘了我们就是老外,就是要被骗的对象。</h3><h3>其实,把历史遗址保留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依然活在某些特定环境里。于是就有仿造历史的小城镇,它们是活的博物馆,是了解历史最简洁的办法。也许它们会有点过于商业化,总还是瑕不掩瑜吧。</h3> <h3>老人还特地要我们到他车后,要我们拍他车尾的一个动物标志。我们来不及弄清楚那是个什么动物保护组织,匆匆告辞又去找那个骗人的小镇了😊</h3> <h3>终于找打了塞利格曼小镇,一个充满了上个世纪西部风情的小镇。</h3> <h3>美国66号公路,被誉为美国的"母亲之路"。在19世纪末,它还是一条跑马车的土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贯穿美国东西的大动脉,是美国通往西部的主要通道。如今它已经不负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重任,成为国家的景观旁道,取名Historic Route 66(历史遗产66号公路),又重新回到了美国地图上。</h3> <h3>现存当年的路牌</h3> <h3>这位老人,一副当年牛仔打扮,在镇上为游客牵马拍照。</h3> <h3>小伙子骑马扛枪,模仿牛仔打扮,却怎么也装不出西部牛仔的彪悍狠劲来。</h3> <h3>老爷车成了游客们拍照的道具</h3> <h3>想当年驰骋66号公路是何等风光</h3> <h3>各式各样的老爷车</h3> <h3>极富时代感的饭店</h3> <h3>在梦露美丽的招牌画旁,大家一起吃了顿丰富的美式快餐。</h3> <h3>玲琅满目的商品和别具西部特色的女牛仔</h3> <h3>商店里挂满了当年的车牌号</h3> <h3>这广告牌可真够吓人的</h3> <h3>RoadRunner是66号公路的吉祥物,很喜欢它那可爱的卡通形象,所以买了带有这个标志的帽子和衣服。其实想想,我们这些人难道不就是一群RoadRunner啊,整天跑来跑去,没完没了😊</h3> <h3>小镇人家用鹿角做的栅栏</h3> <h3>一路上,总看见有很多小箱子挂在路口,猜想应该是邮箱,挂在通往村子的路口,便于投递邮件。</h3> <h3>这里应该是个大村子,挂了这么多箱子。</h3> <h3>傍晚时分,我们赶到了大峡谷的南峡国家公园,这是公园入口。</h3> <h3>遇到一群北美驯鹿,这些是母鹿,没有角。它们有的竟然挡在汽车前面,半天不让路。不过也是,这里是人家的地盘么。</h3> <h3>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大峡谷,虽然太阳已经落下,整个峡谷已经被暮色笼罩,但是,我还是被这蔚为壮观、辽阔无垠的大峡谷,深深地震撼了!</h3> <h3>重重叠叠的山峦</h3> <h3>一些人爬上了峡谷中的山丘,他们看到了更美的景色,他们自己也成了我们的风景。</h3> <h3>暮色正浓</h3> <h3>天渐渐黑了,几棵枯树的剪影在暮色中格外清冷孤独。</h3> <h3>暮色中,我们久久地坐着,仿佛要融进这无垠的浩瀚中,变成一座山?一棵树?一只飞鸟?也许都不是,只愿能长久地守候着这片神奇的土地。</h3> <h3>就因为我们太享受这黄昏时光,大家忘记了时间,等天色完全黑了,才发现还不知道我们的停车场在哪里。这么大的国家公园,漆黑一片,没有网络信号,没法与外界联系。公园的游客中心早已关门,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警察,也是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幸亏摆渡车还没停,能把我们带到小镇上,有了信号,就不至于失联了。唉!这里要是发生什么意外,要靠公园的应急措施,恐怕是没法指望的。</h3><h3>我们的失联地图</h3> <h3>9月19日,今天我们整日在大峡谷游览。我们将先自驾走峡谷东段,逐渐往中部游客中心走,中午乘摆渡车游览,从最西端往东走,直到最佳观落日点。这是最佳路线,不走回头路。有了昨日的教训,大家都严格按照时间规定行事。</h3><h3>这是南峡正门</h3> <h3>清晨,天气不错,大峡谷在晨雾中慢慢醒来,迎接第一批游客的到来。</h3> <h3>科罗拉多河蜿蜒曲折,深深地切割出红褐色土地上的沟壑。</h3> <h3>奇特的造型</h3> <h3>层层叠叠的沉积岩</h3> <h3>峡谷深处</h3> <h3>金字塔的造型</h3> <h3>随着时间的推移,峡谷变幻成深浅不一,色彩斑斓的调色板。</h3> <h3>只有赞叹,无言以对!</h3> <h3>高高的观景台上</h3> <h3>只有静静地沉浸在美景中</h3> <h3>人在画中游,流连忘返。</h3> <h3>这里有一处当年印第安人留下的石屋</h3> <h3>这应该是仿制品吧?</h3> <h3>当年的碉楼应该没有玻璃窗的</h3> <h3>静静矗立数百年</h3> <h3>取之于大峡谷的土石,这座石碉楼成为大峡谷的一部分,与其融为一体。</h3> <h3>印第安人很早就在这里耕种,种植了玉米土豆豆角等农作物,辛勤劳作,繁衍生息。</h3> <h3>偶遇一群摩托车手,有不少够得上老顽童级别了。</h3> <h3>简单交流,连蒙带比划,终于搞明白他们是个法国摩托车队,是从巴黎飞过来,租车来大峡谷飙车过瘾的,真了不起的精神头啊!</h3> <h3>还看到一群人,应该岁数不小了,排排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听课,还做着笔记。峡谷边讲课,猜想多半讲的是大峡谷的地理课吧?</h3> <h3>下午了,云层有点厚了。</h3> <h3>等待日落时分</h3> <h3>为了拍一张坐在悬崖边的照片,客服了恐高症,走上几块无遮无拦的岩石。</h3> <h3>拍出来的效果还是很棒的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