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作业分享:关于读书这件事</font></b></h1> <h3> 书非逼不能读也!在上次的尴尬之后,伙伴们相互勉励,我也终于在两次活动的间隙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把手机扔在卧室里,坐在书房读书抠理论的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听到儿子在我背后书桌做作业时发出的各种声响,还可以悠悠地甩一句:“看看你妈怎么读书的啊!”也许看我确实蛮认真,儿子少见的没有辩解。可见父母的正面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道理我都懂,但在儿子面前长期手机不离手确实削弱了教育的力量,以后在儿子面前还是做出父母该有的样子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作业分享:家庭会议</font></b></h1> <h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重要,实践更重要!第三次读书会后我迈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步:开家庭会议!因为儿子学习上的问题,我们早就约好了要谈一次,但是为了践行正面管教,我在提前告知儿子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约谈”改成了“周日你看看你哪个时间段有空,我们开个家庭会议吧?”周日晚上在儿子“有空”(有尊重才有合作)的时间段,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边。会议一开始我告诉他们,今天的家庭会议确实有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家庭作业,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配合,对此父子两个毫无异议。但是进入感谢环节的时候,我把感谢的句式和他们一说,儿子就嚷嚷开了“我的批斗会就我的批斗会嘛,别搞这些东西了!这么肉麻的话我才不说呢,你们俩说吧!”当我再次请他帮忙完成我的作业的时候,他就不吭声了。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感谢示范,先感谢老公,再感谢儿子一直以来包容妈妈的坏脾气,感谢他一直搞自己房间的卫生和洗自己的袜子分担了我的家务!然后我老公模仿我的句式也进行了他的感谢。轮到儿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感谢让他感受到了我们对他的爱和真诚,他的态度明显软化了,尽管还是有点难为情但是还是很干脆的说了:“我也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一直为我的学习操心,谢谢你们生活中帮我什么都做好了!”瞬间有泪崩的感觉!原来他不是不懂事、不是不知道,只是不说而已!</h3><h3> </h3><h3><br></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有了这样的沟通和情感铺垫,接下来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就非常的顺畅。我们表达了近期的困扰——对他近期学习情况的担忧,希望他能和我们谈谈他的想法,需要我们帮他做些什么。儿子也坦诚地就“近期他对自己最满意的方面”“目前最困扰或制约他自我成长的方面”“当前状况对他目前甚至未来可能存在的影响”“他心中理想的大学或目标”“如何去接近他的目标”等问题谈了他的想法。沟通过程中他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自我觉察程度几次让我们惊讶,我们一直觉得他幼稚不懂事,殊不知他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慢慢长大!看来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不了解他们!总之第一次家庭会议气氛和谐愉快,偶有惊喜!于是,当儿子说他的鞋子坏了能不能提前预支一双的时候,我很爽快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这个周末的家庭会议上讨论”。再过一年儿子就要高考了,家庭会议也许会成为小鸟离巢前我们彼此非常宝贵的亲子时光,也许能为他走出家门前积累一些人生技能。所以不想去计较效果如何,尝试着用家庭会议来讨论解决问题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体验活动</font></b></h1> <h3> 在这项活动中,八位学员扮演大人,一位学员扮演孩子。大人站在凳子上,孩子挨个站到大人面前,仰视着大人,一遍一遍重复着同一句话:“我是个孩子,我只想要归属感!”大人们高高在上的俯视孩子,按平常惯常的语气回答孩子一句话。当扮演孩子的马老师挨个对大人说出“我是个孩子,我只想要归属感!”大人们分别回以了“走开,我很忙”、“烦死了”、“你又这样”、“待会再说”、“笨死了”、“这样的错误你犯多少次了,你有没有脑子”等话。面对大人们的不耐烦、指责、咆哮、无视、敷衍或怒气,孩子感到的是失望、伤心、生气、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缺乏温暖等情绪。而背对背站立的大人们听着伙伴们对孩子的回应时也感到了刺耳、心虚、不好意思。当第二轮孩子再次站到大人面前说出同样的话时,我们居然有种不敢直视孩子的感觉,语气也不再那么理直气壮,徐老师扮演的大人甚至给了孩子一个拥抱。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不想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当我们对孩子的需求给以错误的回应时,伤害却已经产生了,甚至把他们推得更远了!当我们再次面对孩子的时候,尝试着对他们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共倾吧,也许这样他们更愿意和我们合作,更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读书感悟</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 今天课堂读书的内容是《重新看待不良行为》,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通常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四种错误观念之上:</h3><h3><br></h3> <h3>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要做的是要正确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和观念,对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做出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鼓励会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当然,对某种行为问题从来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对每种错误目的都有不同的有效鼓励方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b><font color="#010101">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的建设性意见</font></b></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对寻求权力的孩子的建设性意见</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对寻求报复和自暴自弃的孩子的建设性意见</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对于十几岁孩子的不良行为</font></b></h1> <h3> 对于许多做出不良行为的十几岁孩子来说,错误的目的地除了以上四种错误观念外,还有其他因素存在:</h3><h3>『1』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了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h3><h3>『2』十几岁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个性化过程,他们正在探索脱离了父母的自己到底是谁。所以他们对父母会表现出叛逆行为,这种叛逆极少会延续到20岁以后,除非父母对孩子进行控制和惩罚。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h3><h3>『3』10—20岁的孩子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可能有迅速发育,这会造成十几岁孩子的困惑,会导致他们常常会把周围人的身体语言误解成挑衅行为。所以对十几岁的孩子,必须注意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h3><h3>『4』鼓励对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对小孩子一样重要。</h3><h3>『5』要赢得十几岁孩子的合作,最好的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课堂拓展</font></b></h1> <h3>阅读《当心逻辑后果》,思考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的区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