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尖峰岭上曾经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海军榆林基地986部队三中队)

喜羊羊

<h3></h3><h1>  在海南西海岸,有一座雄伟美丽的山峰。它,就是乐东县的尖峰岭。它集大山、大森林、大海、大雾浑然一体而有名的原始森林,也被称为雨林尖峰。这里,山海相连、兰绿互动,是我国保护最好的热带雨林植物王国、动物的乐园、蝴蝶🦋的故乡。雨林尖峰海拔1412米,也称南海仙峰,正看像昂扬峻美的一把尖刀,刺破青天直插云端,巍峨耸立,尖峰岭因而得名。侧看是风光旖旎的马鞍型峰。尖峰岭地势较为险峻,是海南观赏日出日落最好的地方。</h1><h1> 在这祖国最南端的热带雨林驻守着一支默默无闻的部队,他们依国际时局而组建又因国际时局而撤离,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守卫着祖国的南海 、守卫着北部湾,他们的报房就是战场,他们的耳机就是钢枪;在我军近91年的建军史中他们无疑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在他们个人的生命中却是一生中最重的重彩,也是他们一生奋斗的基石!这支特殊的部队,就是海军榆林基地勤务第三大队(海字986部队)三中队。</h1><h1> 在1969年初,一批热血男女青年,为了保家卫国的使命,服从国家的需要,从祖国四面八方参军、调动汇集到986部队。他们在榆林基地海螺农场培训一年后,在1970年2月他们中一批男兵们被分配到尖峰岭上986部队三中队。当时部队生活区和工作区坑道已经由基地工兵营修建而成。三中队远离大队总部,每一次进出尖峰岭的交通都非常不便,营区娱乐生活枯燥贫乏,当台风和恶劣天气来临时,不论生活用品供给和家书都不能按时到达。战士们在这里开门见山,抬头看青天不能随意外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战士们的衣服被褥长年潮湿不干,为了南海海防事业部队必须坚守在这里。营区位于尖峰岭半山腰,去工作区还需向尖峰岭顶端攀登海拔600米,徒步登山走的是盘山路两千多个土台阶需要一个半小时,山间的小路紧靠悬崖峭壁,下雨时就变成泥泞小道非常危险。三中队官兵每二周换岗一次,凡是去工作区的值班人员都不能空手登山,需背好二周的生活和工作用品上山。在毒蛇四处爬行和蜈蚣百脚不少的湿地森林中,每一次战友登山都是汗流浃背,还要防御蚊虫和旱蚂蟥叮咬。尖峰岭的一草一木都洒下了这群好男儿的热血和汗水,三中队是海军南海舰队尖峰岭上一支无名英雄的队伍。我被三中队战友的事迹所感动,所以欣然接受战友们之托来做这个美篇。这里坚守的一些战友,还是我1971年当兵训练队一同学习的同窗,我想歌颂和赞美在那个岁月中,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每一位战友。因为这支队伍为保卫南海海疆有着坚定信仰,对军人职业无比的忠诚,对祖国人民和家园的热爱,才能在非常恶劣的生活环境中24小时坚守在高山哨所。这支队伍是海军南海前沿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许多战友年仅十七和十八岁的年龄,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的投入到祖国的国防建设。虽然这支无名英雄986部队三中队在1976年1月就从尖峰岭撤离,但祖国、海军、人民都不应该忘记他们为国家奉献的一切甚至生命。</h1> <h1> 附说明:(海军勤务三大队一中队是1962年成立,驻地安游,一中队986刚成立时的一中队,队长:陈科寿。下面有杨应刚,龙厚德,张华国等。主要业务是报务。为了适应南海舰队前线侦察工作的需要,在1969年986部队进行了业务调整,先后成立了二中队,部队驻地榆林,三中队,部队驻地尖峰岭,中队长是黄增喜 隋希珍,指导员是杨开华。)</h1><h3><br></h3> <h3></h3><h3></h3><h3></h3><h3> <b>中国人民解放軍海軍 榆林基地986部队3中队战斗序列</b> 2018年10月统计 中队长:黄增喜,隋希珍 指导员:杨开华,李冬林 副中队长:<b><u>张丕公</u> </b>谭勤友 鲍国良 </h3><h3>副指导员:王永新,<u><b>宋练玉 </b></u> 文 书:邹正元,宋永福,黄徳昊 通讯员:李贵宝,罗洪双 一分队长:孙发宾 一班长:楚志海 马洪祥,胡少河,<u><b>李红旗</b></u> 黄前树,苏 征,周顺玉 梁世文,王学才,宋伟良 罗映生,郭晓山 二班长:陈秀彬 副班长:郭平安 曾国富,陈锡元,刘金海 谷春宝 谭宏志,张徳春 刘殿新 刘云贵 李永金 柳富安 三班长:赵立云,副班长:高定明, 梁福秋 <u><b>王庆瑞</b></u> 王振川 张国智,周锦全,周迪华, <u><b>邓其腾</b></u> 姚永来,腾世环 马玉林,贾玉宽。 二分队长:易祥生,卢宗锦。 四班长:徐渡江 副班长:<u><b>梁启鉴</b></u> 李文成,黄剑业,李 江 <u><b>左舜炎</b></u> 邓春生 左振生 杨运河,何善忠 史 宁 王炳才,李保和 五班长:胡立根,副班长:孙建军, 梁伙胜,张新春,臧学福, 唐小连,杨从强,毕晓明, <u><b>腾 超</b></u> <u><b>范景岚</b></u> 宋志勇 李 峰,孙仲祥 六班长:朱耀新,副班长:黄松根 黎辉徳,<u><b>林汉泉</b></u> 吴化谷 胡逢金,毕光金,张家旺 葛志辉,吴伟君,吳建斌 张春善,刘志忠 校译: 卢玉琪 彭绍炎 朱军 杨放平 肖梅和 李发杰 王仪 崔庆魁 破译: 杨宝林,周冠兴 机要参谋:罗国安,李发义 电台分队长:李林荣,刘建明 熊发源,陈树来,邓元生 马立刚,李严道,薛俊玉 王广平,王喜忠。 油机分队长:付统胜。 袁技师,谢梅胜,王克亚 李广贵 陶胜洪 王开雅 李 臣</h3><h3>机务维修:技 师 :陈茂连 刘声,王朝军,<u><b>王克政</b></u> 卫生所:医生:冯本祥 医 助:王长华 李明富 雷松青 刘司国 电话班长:石 磊 <u><b>姬小军</b></u> 王玉发 王勇 刘必乐,魏连生 警卫班长:<u><b>蒋树元</b></u>, 毛泽湘。 代传明,<u><b>魏广利</b></u> 谢春付 郑乃章,<u><b>闫大光</b></u> 樊重山,</h3><h3> 邱克己,郭钦富,贾江泰 司务长:吳连溪,徐志生,姚光卫 上 士:黄文钊,全明 炊事班长:李建忠 梁振川 袁忠春 <u><b>董文怡</b></u>,吕解元,邓辉奇 郑国伦,陈文龙 饲养员:周运权,刘世华 司 机:秦永兴 唐祖杰 陈典江 吴永贵 </h3><h3>注明:姓名下面有横线──是已故战友</h3><h3> 。。</h3><h3></h3><h3></h3><h3></h3> <h3></h3><h3></h3><h1>  <b>作者:崔庆魁</b></h1> <h1>你是否还珍藏那宝贵的军装?</h1><h1>你是否还想再握那闪亮的钢枪?</h1><h1>你是否忘记了那山涧的流水?</h1><h1>你是否还记得那坑道里的灯光?</h1> <h1>《尖峰之歌》还在山谷中迴响,</h1><h1>一草一石都还在把战友盼望。</h1><h1>林中的微风在诉说着战友的情意,</h1><h1>我们的老照片永不会发黄。</h1><h3></h3> <h1>  我把战友照片定格在尖峰岭守哨是年轻的画面,画面是战友们那段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岁月是战友心中的永恒,心中永恒将是一支无名英雄部队三中队一生唱的赞歌。</h1> <h3>战友海螺农场大队部合影</h3> <h3></h3><h1>尖峰岭营区:</h1><h1> 从左起后排:宋永福 胡逢金 林汉泉 隋队长 毕光金</h1><h1> 左起前排: 朱班长 黄松根 卢分队长 崔庆魁 吴化谷</h1> <h3></h3><h3></h3><h1>战友: 孙建军,徐渡江,隋希珍</h1><h1> 孙发宾,翟治明,陈秀彬<br></h1><h1> 三中队营区:位于尖峰岭侧面马鞍形状方向。尖峰岭周围山头是这样:前面是九所、莺歌海 ,左面是一字岭,右面是黑岭、独岭,金鸡岭在尖峰西南方向,靠海。<br></h1><h3> &nbsp;</h3><h3><b> </b></h3><h3></h3><h3></h3> <h1><font color="#333333"><b>我们是无名英雄 </b> &nbsp;</font></h1><h3><font color="#333333">词:韩培峰 颜训强 曲:卫 青</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nbsp;</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南海之滨军旗红 我们是无形战线的英雄</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眼观四海浪,耳听五州风。</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没有战火没有硝烟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南海斗争打前锋 无形战线建奇功</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南海之滨军旗红 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银键连祖国,耳机牵西东。</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淡泊名利甘于平凡 </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爱岗敬业以苦为荣</span></h3><h3><font color="#333333"> 继承革命好传统 我们是无名英雄</font></h3> <h3>986部队<u>郭臣贵</u>大队长</h3> <h3><h1><b>沙漠中的骆驼</b></h1><h1><b> 作者:隋希珍</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方一片沙漠,却设有一头骆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就看我能否用信心穿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只要以信心为骆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绿洲就在前方,路就在脚下开拓。</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面临一场风暴,却没有港湾落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风暴在交锗,我依然屹立自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港湾就在心中,一生信心交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创业路上多坎坷</b></h3><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作者隋希珍</b><br>尖峰岭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一种精神叫尖峰精神,那里有一种情结叫尖峰情结,那里有我与战友患难与共、艰苦创业的足迹,那里还有我们为保卫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阵地(值班坑道)。在当年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为完成特定的任务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尖峰岭三中队。<br>一、风云突变,986两度调整任务<br>1964年8月,美国突然对越南发动战争。地处前沿的榆林基地奉命立即进入战备状态。为适应战时需要,急需对986进行方向任务调整。为此1965年10月,上级决定把刚毕业的六位大学生(由我带队)分配到986,准备启动方向任务调整。<br>从原来方向一下子调到新方向,谈何容易,没多久,就把他们送到南航,这是第一次。<br>第二次,时隔四年,由于战局的急剧变化,1969年南海舰队下大决心,一下从多个兄弟单位调来一批人员,开始大刀阔斧彻底调整986的业务方向。<br>二、开拓者的路就在脚下<br>986调整的业务方向的重点是新手段,为完成新方向新手段专门组建了三中队。当时这个新手段对谁都是新课题,全军都没有接触过。我们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就连用什么样设备都不清楚,就在这种情况下,1970年初,我领受了任务,带领第一批刚从训练队毕业的69年老兵,来到了尖峰岭。随同我一起上山的还有几位老同志,可是真正搞过相近业务只有我一人,碰到问题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起初我们就像大海捞针,就是搞到一些东西,也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那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其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有时放弃了,又捡回来,几个来回,几次反复。好在我的队友们都很有耐心,齐心协力。<br>我们一面摸索,一面工作,攻下一个坚守一个,再攻再守,如此往复,步步推进。多少个日日夜夜,多长时间的辛辛苦苦,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开拓者知道。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经过大家艰苦的“上下而求索”,终于成功开辟一条新业务方向新手段,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实践证明,开拓者的路就在脚下!<br>三、成就归大家,成绩归集体<br>尖峰岭就是一个小社会,单位虽小功能齐全。各部门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讲,三中队的全体战友都是功不可没的创始人,开拓者!<br>大队部是统一协调指挥,二中队是搞战略情报,三中队是搞战术情报。我们986就是一个战斗集体,所以成绩归大家,荣誉归集体!<br>下面讲个小故事:一次台风来袭,山上坑道旁的葵叶搭建的小伙房,连同炊具、菜米油盐一起,被吹到几十米外,深不见影的山崖里。山上的战友断粮了,得到消息后,山下的同志们立即往山上送饭。可是在他们爬到三分之二山路时,突然发现山路不见了,前方断崖了,恰在这时山上接迎的战友赶到,要用绳子把汤饭吊上去,可是汤饭经过犬齿怪石的悬崖绝壁,左摇右摆东碰西撞,吊上来已所剩无几,我们终于胜利了!大家高兴的鼓掌欢呼,边吃边乐,边喊边笑。如今这笑声还在我的耳边,这是欢乐的笑声,幸福的笑声!<br>我亲爱的战友!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我们的故事感人,我们的小说动人!我们就是最可爱的人!<br>我们将垂青于986史册!!!</h1><h3><br></h3><h1><b>照片是当时三中队领导:队长隋希珍,指导员杨开华。</b></h1> <h3>战友:苏 征 孙建军 徐渡江 陈秀彬</h3><h3><br></h3><h3> </h3> <h3>战友:王学才 黄德昊 崔庆魁 袁忠春</h3> <h3>战友:朱 军 刘金海 楚志海 傅统胜</h3> <h3>战友:宋志勇 葛志辉 王朝军 吴建斌</h3> <h3>战友:陈茂连 王学才 李 江 孙发宾</h3> <h3>战友:赵立云 周锦全 张家旺 黄剑业</h3> <h3>战友:李 峰 张春善 王炳才 毕晓明</h3> <h3>战友:唐祖杰 李明富 彭绍炎 徐志生</h3> <h3>战友:张德春 张国智 周顺玉 石 磊</h3> <h3>战友:魏广利 王学才 邓辉奇 史 宁</h3> <h3>战友:臧学福 王振川 王朝军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胡逢金</span></h3> <h3>战友:马玉林 王炳才 刘志忠 周锦全</h3> <h3>战友: 黄文钊 李建忠 张新春 罗国安</h3> <h3>战友:王 勇、郭平安、李宝和、刘 声</h3> <h3>战友:梁伙胜 姚光卫 毕晓明 王 仪</h3> <h3>战友:肖枚和 宋永福 陈锡元 王振川<br></h3> <h3>战友:范景岚 滕 超</h3> <h3>1972年986三中队营区:从左开始</h3><h3> 后排:胡立根 徐志生 李 江 徐渡江&nbsp;</h3><h3> 孙建军 邓春生</h3><h3> 前排:左舜炎 张新春 梁启建 臧学福&nbsp;</h3><h3> 梁伙胜</h3> <h3>  战友:徐志生 周锦全 王朝军 朱 军</h3> <h3>战友:张春善 张德春 孙建军 王炳才</h3> <h3>战友:姚光卫 马玉林 彭绍炎</h3> <h3>战友尖峰岭照片:</h3><h3> 上图片:王 仪 黄政耀 周锦全</h3><h3> 下图片:周迪华 朱耀新 朱 军 高定明 王 仪</h3> <h3>战友:臧学福 卢宗锦 刘 声</h3> <h1><b>尖峰之歌<br>  三中队战友──朱军作词曲</b></h1><h1><br>1.我站在高高尖峰顶上,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双手紧握乌亮钢枪,守卫在祖国海防线上。啊!白云为我跳起舞,雷鸣为我作歌唱,困难脚下踩,烈火炼金钢。忠于领袖毛主席,永远战斗在尖峰顶上。<br>2.我遥望祖国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注视着祖国的海面,碧波鱗鳞风帆点点。啊!五洲风雷燃烈火,四海翻腾卷巨澜,手捧红宝书,胸怀全世界,忠于领袖毛主席,永远战斗在祖国高山。</h1> <h3>  这张是当时尖峰岭军事坑道照片,是三中队工作的地方,距离峰顶比较接近了,从营区上山最险处有个被称为天梯的地方,在登山的中途,坡度几乎垂直,向下看就是万丈悬崖,非常峻险。战友们上山和下山都要格外小心,爬到山顶后进坑道的路修的还较平缓,约有一米多点宽。 <br></h3> <h3></h3><h3></h3><h3></h3><h1> <b>尖峰岭上写春秋</b></h1><h1> <b>作者:黄剑业</b></h1><h3> 在海南岛乐东县海岸边,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它叫尖峰岭。从海上看,它象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云霄,故名尖峰岭。这座山,海拔1412米,面临北部湾。山上,曾经驻扎一支英雄的部队。她,就是海军海宇九八六部队三中队。这个中队从1970年2月进驻,到1976年1月撤离,虽然只坚守6个春秋,但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在海军南海舰队的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h3><h3><b>1、 艰苦创基业</b></h3><h3> 由于战备的需要,三中队的干部战士于1970年2月来到“出门爬大山,睡在云雾间”的尖峰岭上。</h3><h3> 在三中队进驻尖峰岭之前,大队长曹洪生就带一个小分队到尖峰顶进行试机工作。某日,大队长曹洪生、副中队长隋希珍、袁技师、易祥生等同志抬着多台机器上山顶。当时,隋希珍手上正长着一个疮,手肿得象个包子,大家叫他抬轻一点的,可他硬拣重的抬。每上一个陡坡,压得他黄豆般大的汗珠直徜。从营区到山顶,十里山路,如百里行程。大家又累又饿又渴。累了,就歇歇脚;渴了,忍着;饿了,挺住。花了7个小时5个人才将多件机器抬上了山。</h3><h3> 由于三中队地处高山,交通极为不便。虽然营区也种了点蔬菜,可那只是杯水车薪。干部战士吃的粮食、蔬菜等食品全靠汽车运上山,还要到三亚、黄流等集镇上去购买。遇上下雨,上山的简易公路连续多天都无法通行汽车。蔬菜运不上,吃煮黄豆,吃红豆腐(腐乳)那是常事。有萝卜干吃,还算是不错了。为了保障中队的后勤供给不中断,三中队的指战员创造出“人拉汽车上山”的奇迹。部队有一根粗大的麻绳,就是用来拉汽车上山的。一次,大队部司机秦永兴开着解放军牌汽车帮三中队从三亚送菜上山,汽车跑到南崖至营房之间的一处简易公路上,因轮胎打滑而无法上山。跟车的司务长只好步行上山报信。司务长赶到中队已是晚上六点多。指导员杨开华把口哨一吹,立即集合队伍,扛着一圈大麻绳,下山去解围。战士们把麻绳系在汽车保险杠上,司机发动汽车,20多个年轻小伙子在前面使劲拉,高喊着:“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但因为坡太陡,轮子陷得太深,汽车轮子只是在原地打滚。几个战士见状,顾不上泥巴溅身,放开绳索,忙跑向汽车后面去推车。车后的战士拼命地推,前面的战士使劲地拉。夜幕中,大森林里再次响起“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的号子声。汽车终于冲出泥坑。可汽车后面推车的战士一个个变成了泥人。战士们继续拉着“解放牌”缓缓往山上爬去。山谷中,留下了战士们朗朗的笑声。森林里,回荡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声。自此,人拉汽车上山,成为三中队指战员的“专利”。</h3><h3><b>2、 偏向险山行</b></h3><h3> 1970年2月,三中队在代指导员龙厚德、队长黄增喜、副队长隋希珍等领导的带领下,进驻尖峰岭。这里,海军工程兵某部已为三中队建好营区,还在山顶上打好了一个坑道。部队进驻营区后,指战员分两批轮流上尖峰顶上的坑道里工作。山腰的营房实际上是一个大本营,峰顶上的坑道才是阵地。部队每次轮换上山顶值守,都必须自带除水以外的全部食品。从营区到峰顶,虽只有5公里路程,但却难于上青天。出发前,战士们个个身背食品和用品。羊肠小道上,虫害繁多,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伤害。树枝上的小蛇,颜色跟树叶的颜色差不多,稍不注意,就会被咬一口。那到处密布的山蚂蟥,令你防不胜防,不但会爬到你身上,还会弹到你身上,喝足你的血,你还不痛不痒,全然不知道。还有那山上的蝎子,若被它蜇上一口,会让你痛得喊爹叫娘。你有幸躲过了这些毒虫,还有天险等着你。山路上,有一段似独木桥般的山脊,宽度仅能一人通过,两边都是万丈深渊。一不小心,只要踩滑一步,就会粉身碎骨。再往上,还有一处险境,那就是“天梯”。所谓“天梯”,是在一处悬崖上,用木棍搭建成一座登山的梯子,梯子的坡度接近90度,故得名“天梯”。每次过天梯,指战员身背着物品,非得双手抓住梯子,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每踏一步,每抓一把,都得小心翼翼。上山难,可背负物资上山更难。可三中队的干部战士在困难和险阻面前,从不叫苦叫难。相反,重担抢着挑,累活抢着干。有一天,中队领导决定把一台重200公斤的小型汽油机运上山顶。正当大伙琢磨着如何将汽油机抬上山时,四川籍战士刘世范拿着背包带走过来,三五几下捆绑住汽油机,背起就走。他一个人将这个重家伙背上了山。上顶峰,确实难,难于上青天。但难不住三中队的英雄好汉。毒虫多,从未吓退过一个战士。路险崖悬,战士们从不畏惧。勇往直前,才是三中队指战员的性格。</h3> 在山顶上,战士们工作在坑道里,睡觉也在坑道里。由于靠近海边,又是地处大森林,坑道里常年是潮湿的,被子和衣服总是潮潮的,未曾干燥过。有一天,一名战士把被子拿出坑道,摆在小树丛上晒太阳,可被风一吹,吹下去十多米,可此处都是峭壁。这名战士只得绕来绕去,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被子捡上来。 <h3> 在营区,也常常会出现惊险场面,每遇下大雨,大蜈蚣就成群地往房子里爬。晚上睡觉前,战士们总是要打开被子往外抖一抖,看看有没有蜈蚣藏在被子里。一天晚上,几名战士在临时搭建的值班室值班。突然,一条大蜈蚣从棚顶掉下来,正掉在一名战士的头上。还有一条蜈蚣从裤腿口爬到了另一名战士的腿上,这时,可是打也打不得,捏也捏不得。他只好轻轻抖动裤脚,让蜈蚣掉了出来。象这样的惊险场面,那是数不胜数。战士们总是一笑而过,泰然处之。</h3><b>3、 雷电袭尖峰</b> <h3> 尖峰岭坑道的西头,有个洞口开在悬崖绝壁上。这个洞口只有口,而无出路,实为通风口。站在洞口凭栏远眺,美不胜收。只见那,海水蔚蓝蔚蓝,天空碧蓝碧蓝,海天一色,蓝得醉人。万顷波涛翻滚,浪遏岸石,浪花飞舞。海燕比翼,海鸥争鸣。那数不清的鱼舟,迎来了又一个丰收。那一艘艘的货轮,来来往往运输繁忙。这一派海上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坑道东头,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是那么宏伟,那么宁静,那么神秘。然而,在这个美景环绕的山峰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险恶。</h3><h3> 1970年10月上旬的一天,中队长隋希珍带领17个干部战士在坑道里正在值班。瞬间,山顶被笼罩在一块巨大的乌云中。突然,一道长长的闪电划破天空。接着就是“Pia……,Pia……,Pia……”一个特大的雷击击中山顶。工程兵在施工时,就考虑到了防雷的因素,所在,在山顶安装了避雷针。但是,这个雷威力太大,雷击的那生瞬间,雷的巨大能量顺着山顶的天线进入坑道。十几名干部战士全部被击昏,倒在坑道里的水泥地上。坑道里充满着浓浓的烟雾,发出刺鼻的火药味。不一会,队长隋希珍首先苏醒过来。他忍着全身酸痛,站起来大喊一声:“同志们,快起来!”受轻伤的战士听到队长的呼叫,一个个苏醒过来。忽然,队长发现墙壁上的电闸正在冒火花,机器在冒烟。此时,室外雷声隆隆,眼看一场 更大的雷电袭击又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他大声命令:“同志们,快关电闸!快关机器!”他自己急忙向电话机跑去,想给山下营区打电话。可他伸手去抓电话,却被电了一下忙把电话甩掉了。听到命令,战士卢宗锦快速向电闸冲去,关掉了电闸,切断了电源。情急之中,队长命朱军和孙建军鸣枪报信。二人各取出一支冲锋枪,装满一弹夹子弹,朝山下营区方向连射出去,向山下营区报急。 接着,队长立即命令大家救人。原来,雷击时战士黄剑业、梁伙胜2人被击倒后,失去了知觉,迟迟没有苏醒。大家摸黑摸到了还倒在地上人事不知的2名战士,手忙脚乱地把他们抬到了坑道口。这时,正在坑道下方食堂吃饭的战士报告,林汉泉在吃饭时被雷电击倒,仍处在昏迷之中。情况十分危急,3名战士都在口吐白沫,生命垂危。几名战士不顾自己浑身伤痛,分别给3名仍处于昏迷的重伤员做人工呼吸。接下来,就是要将3名重伤员背下山。同志们个个都受轻伤,人人浑身无力,头痛腿酸,要将3名战士背下山去确实困难。可坑道里的电话已打不通。接着,队长带领山上的战士们艰难地背着3个尚未苏醒的战士向山下走去。途中,遇上了营区领导派出的救援人员,才把重伤员安全背回营房。当晚,九八六部队大部队领导接到三中队的险情报告后,立即报告了榆林基地,基地首长立即派基地门诊部救护车和425医院救护车前往收治伤员,将3名重伤员接至门诊部住院治疗。经治疗(其中黄剑业经3次住院治疗),3名重伤员先后伤愈出院。通过这次雷击事件,足可以证明:九八六的三中队,是一个英雄的中队,一个过硬的战斗集体。在危险时刻,大家敢于奋不顾身,不怕牺牲。在患难之中,大家始终团结友爱,舍己救人。1971年,隋希珍被评为海军榆林基地十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标兵之一。还在海军南海舰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会上做典型发言。三中队的先进事迹以《云雾山中的哨兵》为题(作者黄剑业、谭湘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人民海军报》中播出和刊登。三中队干部战士的英雄行为和先进事迹至今在九八六部队的老兵们中传颂。</h3> 写于2018年10月22日易俗河 <br><h3></h3> <h3>  这是在2016年战友重返尖峰岭时,拍下现仍然残存在山顶处天线避雷针的遗迹。<br></h3><h3> 战友梁福秋回忆“雷击后,山顶上的避雷针三个尖尖的引雷装置掉了,朱军和徐渡江等三个大个子在下面保护。梁福秋爬上避雷针把它安上,現在想起来都害怕,多高呀!吓死人了。”因为望下看都是万丈悬崖,不能有半点闪失。<br></h3> <h3>  周锦全战友说: “986三中队在1972年工作房已经从山顶坑道搬下来,在营房附近山头搭草房,作为报房,尖峰岭搭草房有得天独厚资源,山上到处长满葵叶,用葵叶搭草房方便。在草房上班,经常会遇到蜈蚣,尖峰岭蜈蚣肥大,大的有两指宽,值班时,时有蜈蚣从房顶落到工作台上,有一次一个大蜈蚣从战友的裤腿爬入,当时老兵说不能打,怕激怒后被咬伤,后来只能慢慢抖动裤子让它自己爬出,总算有惊无险。”尖峰岭原始森林各类毒蛇和昆虫种类非常多。<br></h3><h3> </h3><h3><br></h3> <h1>  战友张德春回忆:“一次他扛画面上的高射机枪从工作的尖峰坑道值班室往下搬,高射机枪身可能有175/180斤他一个人从山顶扛到路边,海拔高度有400米左右,”在下山的路上,非常的艰难,如果不小心真的要掉进万丈悬崖。</h1> <h3>三中队战友在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有时候怕误了战情,当蚊虫叮咬在脸上也不敢拍打。这是战友在刻苦学习留下的照片</h3> <h3>  周锦全战友回忆:“他们刚上山时,在尖峰顶坑道值班,两个分队轮流,二周一轮換。他第一次上尖峰顶,遇上大雾,路的右边白茫茫一片,他只能靠左边走,如果踏空下去是万丈深渊。在坑道看对面黑岭,有架飞机在飞,正好顺着对面公路飞,他还以为是摩托车顺公路跑。”我曾上过尖峰岭坑道越往上走路面越狭窄陡峭,有个叫天梯的地方,坡度近乎垂直,险峻坡陡很难走,战友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这里值守。 <br></h3> <h1>  <b>练 兵</b></h1> <h1><b>作者:崔庆魁</b></h1><h3><br></h3><h3></h3><h1> 尖峰忆事</h1><h1>从军戍边尖峰岭,</h1><h1>数年未曾离山顶。</h1><h1>坑道阴潮侵肌骨,</h1><h1>台风雷电袭大营。</h1><h1>放火垦荒为种菜,</h1><h1>点炮垒坝池水清。</h1><h1>神风顺耳截敌报,</h1><h1>慧眼千里捕贼鹰。</h1><h1>孤独寂寞空对月,</h1><h1>脚踏云端唱《大风》。</h1><h1>忽闻西沙烽烟起,</h1><h1>报名请战赤子情。</h1> <h3><b>排律一首 答战友崔庆魁 &nbsp;</b></h3><h3><b> 作者蒋开祥 </b><br></h3><h3></h3><h1> 兄台当年驻尖峰</h1><h1> 洞中守值献青春</h1><h1> 双目尽收南海浪</h1><h1> 千里风云监控中</h1><h1> 每月几元津贴费</h1><h1> 不到三亚难为用</h1><h1> 砌坝蓄水水映绿</h1><h1> 烧荒种菜菜色青</h1><h1> 闲时林内觅藜杖</h1><h1> 漫步云里唱大风</h1><h1> 如今虽成甲子客</h1><h1> 我辈绝不改初心</h1><h1> 向天假寿二百年</h1><h1> 还去南疆去当兵</h1> <br> <h1>隋队长 陈茂连技师在中越边境工作合影。</h1><h1> 1973年夏上级指示由隋队长带领三中队小分队从海口乘军舰直接横过北部湾到广西钦州,进入中越边境工作。</h1><h3><br></h3> <h3>照片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三中队小分队执行中越边境海上侦察任务时</span>留影 &nbsp;</h3><h1>从左至右:张国智,腾超,王 仪,孙发宾,苏征,周锦全。</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摘自战友周锦全回忆:“看照片想起那次外出侦察,隋希珍队长,袁星明参谋,陈茂连技师,带着我们十几个人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东兴县,江平进行侦察,江平的条件十分艰苦,不通公路,䃼给要先用船运到山下码头,再搬运上山,江平部队规定毎人每月要上交五百斤木柴才有饭吃。我们外来人员也一样。部队驻扎建在山顶最高处,山上的树都砍光了,我们要到山㡳下砍柴,然后背到山顶过秤。尽管条件艰苦,小分队战友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span></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  这是三中队生活用车补给,如果碰的台风和恶劣天气,就很多天吃不上蔬菜。还有一次台风吹过尖峰岭10来天车上不来也下不去,没任何蔬菜吃,能有豆腐乳和咸菜就很不错了。</h1> <h3></h3><h1> 作者 :朱军<font color="#333333"><b> 挑水上山</b></font></h1> &nbsp;<div><h3><br></h3><h3> 尖峰岭海拔1412米,山腰中队驻地离山顶坑道垂直距离600多米,爬山道有10里左右。山道崎岖陡峭,一部分是山阶道,一部分是平坡,一部分是悬崖,一部分是上坡。而且山上多有旱蚂蟥,特别是夏季,只要走慢些蚂蟥就会爬上身。我们两个分队倒班,每个分队在山上呆两周。因此每次上山,都需要把两周的粮食蔬菜和装备武器弹药背上去,这样每个人都要负重50斤上下。上一次山汗水就湿透了衣裳,反正山里也没有女人,所以大家都光着脊梁穿着裤头爬山。刚开始爬山要一个半小时,后来习惯了,只要一个小时就够了。说起爬山,我最佩服的人是68年的一个四川兵,叫什么名字记不得了,石磊应当记得的,69年和石磊比挑担子,他一下挑起两袋大米,围着伙房走一圈,把石磊镇住了。这人生的胸宽背厚,胳膊腿上都是嘎达肉,憨厚朴实,不爱说话。汽油机有400斤重,他一个人背上,不换肩,一口气爬上山顶,真是了不得。</h3><h3> 1971年冬天,天旱,山上的储水池见底了,每天别说刷牙洗脸了,就连吃饭也成了问题。于是,中队决定从山下往山上挑水。挑水不比背粮食蔬菜,一晃荡就出水啊,只有稳住了走才行。一开始挑水上山,在山下是一满桶,到山上是半桶。后来好了些,到山上是大半桶了。这样,挑了几天,缓解了山上的用水困难。</h3><h3> 72年,中队组建宣传队,还编了个节目就叫“挑水上山”。</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div> <h1>  战友在深山老林中,也开展自娱自乐和乒乓球比赛,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听广播也是有限的,只有家书是他们的唯一期盼。</h1> <h3>   战友在营房附近的水坝上六人合照中从左到右:</h3><h1> 朱 军,黄德昊,孙建军,</h1><h1> 袁忠春,宋志勇,宋永福。</h1><h3> 大约是1973年左右拍照。<br></h3> <h1>  当年山上厨房就靠坑道口左边的一个接露水的蓄水池蓄水做饭,一天没有霧气就集不到水,蓄水用完就得从山下背水上山。坑道口的备用小发电机还要补充冷却水。</h1> <h3>战友四人照片:从左到右:</h3><h1> 宋永福 张新春 孙建军 李 峰</h1> <h1>  三中队战友李建忠回忆说:“尖峰岭是内在,自然的美。只有走进去,才能感受到,奇花异草,蝴蝶斑飞,记得营区食堂边有颗玉兰树,香漂满山,北京种的到处玉兰,就是没味。这就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区别。”战友离开尖峰岭都43年了,但那魂牵梦绕的海南尖峰岭军营工作和生活,使他们一生抹不去的记忆。</h1> <h3>  </h3><h3>这是三中队队长隋希珍一家照片。</h3><h1> 隋队长从三中队1969年成立到1976年撤离都始终坚守在尖峰岭上。和一群16─17岁的毛头小伙子们,同吃、同住,同执行24小时岗位值班任务,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三中队的工作。隋队说:“我们自豪,我们骄傲,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也只有我们这些六十、七十年代的军人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我们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祖国不会忘记我们,<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人民不会忘记我们!9</span>86三中队就经历三场战争,西沙之战、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苏联百万大军压境时,部队一直处于长期一级备战。”</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隋队长的家属也默默支持他的工作,她们也驻扎在部队家属区,给尖峰岭官兵带来了温暖,你看我们尖峰岭986三中队的后代多可爱,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span></h1><h1> 除隋队长,其他战友谭勤友,冯医助、陈茂连,宋练玉等几个家属都在山上家属房住,在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要克服多少困难啊!可想而知真的不容易,她们和丈夫一起扎根南海高山之中。</h1> <h1><b>尖峰岭上的营区生活</b></h1> <h3>   &nbsp;</h3><h1> <b>作者:朱军 一只老鼠和一个蜂窝</b></h1><h3> 山顶上很少能吃到肉,一次刮大风,刮进坑道里一只老鼠。老鼠长得大,从头到尾有近50公分长,不算尾巴也有近30公分。这下好了,广东的几个人马上扑上去,把它抓住了。于是研究怎么吃掉它,有的找刀,有的搞水,三下五除二把老鼠剥了皮,结果这只老鼠还怀着仔,也一起杀了。听说广东有“三吱”的吃法,就是抓住刚下生的小老鼠,蘸酱油生吃,用筷子一夹小老鼠,“吱”的一声;然后蘸酱油,又是“吱”的一声,最后吃到嘴里,再“吱”的一声。吃的满嘴是血,据说是很补的。等我们先吃完饭,然后炊事班的陈文龙,就用油锅炒起辣椒老鼠肉来,卢宗锦、梁启建和湖南的左舜炎等人围坐在灶旁,等老鼠肉一炒好,几个人一人分了一小碗,吃起来,边吃边叫好吃。我们可是因为他们用了锅,好几天吃饭都感觉恶心。 一天傍晚我看到警卫班的郑乃章和两个广东兵在围着争吃什么东西,过去一看他们在吃一个蜂巢。只见那蜂巢里一个个小蜂蛹,有的已快成虫了,露出长成马蜂的头,有的还没有成虫,只是白白的蛹,待在一个个蜂窝里。小郑他们正抢着吃这些蜂蛹呢,边吃边喊着:“好甜哪。”小郑告诉我,蜂巢是他们在林子里发现的,然后穿着雨衣,用树枝绑上擦油机的棉纱沾了水又点燃,连火带烟把蜂巢熏烧下来的,还有一半放在副指导员宋连玉家,准备做汤喝。果然,晚上这几个广东兵到宋副指导员家喝汤去了。 对了,郑乃章还有一绝,他吃甘蔗可以一口气把一整根甘蔗从头嚼到尾,吃剩的甘蔗渣还连着。真绝了。<br></h3> <h1>  战友艰苦生活中也有乐趣,爬上高高的树叉上瞭望,在山间的小溪中洗涮,在依山营房门前留下年轻的身影。</h1> <h3>战友:姚永来 王学才 孙忠祥 王炳才 范景岚</h3> <h1>  这组照片上方是三中队战友葛志辉40多年前留影的尖峰岭鹿树,非常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岁月和美好。鹿树看起来真的像梅花鹿,有不同的传说,有传说它是护卫千年灵芝之神,又有传说它是从天庭下凡到人间的神仙鹿姑娘。美好的传说是人们对鹿树前世神灵的敬畏及美好祝愿!我们三中队的战友46年前扎根在尖峰岭上,是祖国南大门的守护英雄。</h1> <h3>1、张春善 李宝和</h3><h3>2、张春善 毕晓明</h3><h3>3、张春善 王炳才 刘志忠 张德春</h3> <h1> <b>云雾山中哨兵</b></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照片:是战友朱 军 ,谷春宝</span><br></h3><h1> 表演战友们抗尖峰岭发生雷击事件的造型</h1><h3><br></h3> <h3>三中队战友在艰苦生活中,那时军营生活没有太多娱乐,在这里进出山都不方便,军人有铁的纪律,只能守在山里,他们休息时只能坐在高山石头上眺望,看碧海蓝天、群山峻岭,也许正思念家乡的亲人,好男儿有泪不轻弹。</h3> <h1>  这是多美一幅画面,高山、岩石、仙人掌、棕树,我们年轻的战士坐在高山之顶,无限的遐想,他们在向天空和高山告白,我们是最光荣的人民子弟兵,我们骄傲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南海仙峰。</h1> <h3></h3><h1><b>书法和诗作者:朱 军</b></h1><h1><b>五古 重上尖峰岭有感(二首)</b></h1> 其一 山高如利剑,拔地刺苍穹。 突兀压南海,刀劈若鬼工。 森林披岭翠,泉水奏琴鸣。 云绕群山走,山随云浪行。 三山何足道,五岳愧不雄。 华夏倚天柱,当尊吾尖峰。 其二 昔日八方聚,青春子弟兵。 胸怀报国志,甘洒热血红。 登顶出世界,豪歌唱大风。 攀岩守坑道,密战获敌情。 雾重霉毡被,雷击铸英雄。 少时经砥砺,一世可从容。 注: 海南岛尖峰岭,南面北部湾, 形如利剑,拔地而起,,直刺云天。是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2000年冬携友故地重游,见景生情,思绪万千,遂成此作。 画和诗都描绘出出战友对尖峰岭景色、军营生活、工作地点的无限眷念,为报效祖国年轻的战士甘洒热血在尖峰岭原始森林里,是他们一生都值得骄傲。<br> <h3>  摘自隋希珍队长的回忆:</h3><h3> “ 尖峰岭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很有名气,过去是地势险要,条件艰苦而有名。现在是因为群山环绕,景色独特出名。登上主峰就一定能看到一个60米长的军事坑道,见到坑道就一定联想到当年的驻在这里的部队,这个部队就是986三中队,它就是三中队官兵,当年战斗生活的永久历史见证!”</h3><h3> 当年站在坑道口,一望无际,群山尽收眼底,如今再重回故地,被放弃的坑道门口满是树丛灌木、杂草丛生、面目全非的样子,根本看不到一点过去的痕迹,只有坑道口的大门还在哪里。<br></h3> <h3>根据战友石磊回忆:“记得有这么一个战友,四川兵,在尖峰岭他帮我往山上背过八号电话线,他爬树比我快,上树按瓷珠还可以,一个人能背六七个紧线器。”这就是当时安装的瓷珠。现在战友重回尖峰岭,雾蒙蒙的大山,部分瓷珠仍然挂在树上,看此景战友们触景生情,那段守在高山保卫祖国的艰难岁月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因为三中队官兵最好的青春是在雨林尖峰历练中成长的。</h3> <h1>  战友回忆:当年山上厨房就靠坑道口左边的一个接露水的蓄水池蓄水做饭,一天没有霧气就集不到水,蓄水用完就得从山下背水上山。坑道口的备用小发电机还要补充冷却水。这是战友当你到工作区域挑水、背生活用品等上尖峰岭坑道走过的泥泞道路。</h1> <h1>作者崔庆魁: 2016.9.26重登尖峰岭纪念</h1><h3><br></h3><h1> 又到尖峰又到家,心朝翻滚闪泪花。</h1><h1> 眼前依稀旧时路,耳边犹闻惊雷炸。</h1><h1> 坑道无语思战友,峰顶有情诉牵挂。</h1><h1> 军营旧迹无觅处,山林寂寂风飒飒。</h1> <h1>现在看到尖峰岭三中队部队营区残存的画面已经淹没在杂草丛生中。</h1> <h3></h3><h1>七律 闻海军九八六战友四十年后重聚海南战地有感 2009年3月 作者:朱 军 四十年后重相聚, 难忘戍边几度秋。 坑道听风尖峰岭, 草棚学语海螺沟。 涛声入梦大东海, 椰影婆娑鹿回头。 海角天涯苦为乐, 少年壮志不言愁。<br></h1> <h3>隋队长夫妻</h3> <h3>这是南海舰队司令员高振家视察四所二处报房。986三中队撤离尖峰岭后,许多战友又分配到南海舰队勤务四所工作,<br></h3> <h3>这是军委副主席洪学智视察勤务四所。<br></h3> <h3>尖峰岭的今天</h3> <h3>2016年三中队战友秦永兴一家重回故地尖峰岭。</h3> <h3>战友2016年重返尖峰岭</h3> <h1>  这是三中队朱军在2016年重返尖峰岭拍下自己的身影,当年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士兵,现已在奔七十的路上,虽然登山步态已显蹒跚,但对这片原始森林,对曾经战斗和驻扎的营地深深的眷念。朱军战友数次来尖峰岭,画出了他心中最美的尖峰岭,写出和战友一起战斗的美好诗歌。他曾经为三中队创作《尖峰岭之歌》,战友始终记忆犹新。</h1> <h1>秦永兴夫妻:他们对海南尖峰岭群山峻岭深深的眷念,携手回故地留影。</h1><h1> 秦永兴战友是大队部司机,在尖峰岭三中队时间是1971年至1973年五月份,开的是解放牌大车,为三中队运输给养等物质是秦永兴司机。 包括三中队的所有军用物资、设备、设施和三中队人员进出,三中队所有战友们需要的个人物品等都是秦司机全包了!</h1> <h1>201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榆林基地986部队勤务三大队天津聚会。</h1><h1>天津聚会的尖峰岭三中队战友分别43年再聚首合影。</h1><h1> 在短暂聚会那一刻,每个人似乎回到当年模样,战友爽朗的笑声,始终在天津的上空里回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海魂衫已穿在每一位战友身上,它是官兵们终身不</span>忘的海军蓝。让我们穿梭时空仿佛回到了尖峰岭,看到了碧海蓝天、看到了原始森林 、看到了三中队营区、看到了云雾缭绕南海仙峰上的坑道。战友们满含深情高歌心中的尖峰岭颂,唱出对那片高山热土的挚爱。</h1> <h3><br></h3><h3><br></h3><h3>战友相聚要喝酒, </h3><h3>喝酒要喝醉战友。 举杯共庆杯中酒, 难忘雨林尖峰守。<br></h3> <h3>三中队二分队五班战友2018年6月天津聚会留影:从左到右</h3><h3> 班长胡立根(中),张新春,宋志勇,</h3><h3> 毕晓明,李峰,徐志生,梁伙胜。<br></h3><h3><br></h3><h3><br></h3> <h3>三中队一分队三班从左到右:</h3><h3>张新春,姚永来,黄松根,高定明,</h3><h3>赵立云,周锦全,王振川,梁福秋。<br></h3> <h3>尖峰岭正面照:</h3><h3><h1> <b>忆尖峰岭</b></h1> <h1> 推开记忆那扇门,尖峰岭深存心里。</h1><h1> 年轻战友貌英俊,手足情深是兄弟。</h1><h1> 身在浦江念尖峰,泥泞小道曾走立。</h1><h1> 酸甜苦辣兵知晓,苦中有乐信仰记。</h1><h1> 崇山峻岭藏军营,紧握钢枪守山里。</h1><h1> 高山之巅顺风耳,海岛边防日更值。</h1></h3><h3> </h3> <h3></h3><h1>结束语:</h1><h1> 我是986二中队一员,二中队的驻地是榆林,工作岗位在85坑道,986三中工作岗位在尖峰岭坑道。隋希珍队长说:“85坑道,尖峰坑道我们是同一个战壕,都是一个大队,我们只有地理距离,没有心里距离,因为我们心贴心,命换命,何止心心相印!高山野岭、荒山黑土留下我们的印记,浸透了我们的汗水。这里一草一目都认识我们的模样,熟悉我们的声音。我们同吃一锅饭,共饮一壶水。草棚当课堂,油毡纸搭营房,一场风暴,我们的茅屋就被台风所破。”我被三中队官兵在尖峰岭山中守岗敬业的工作,艰苦生活中的乐观精神所感动。他们参军前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可年轻的官兵们为守卫祖国的南海大门,经受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牢记军人的职责,用顽强的意志紧握手中钢枪,一直坚守到三中队1976年最后撤离那一刻。尖峰岭上三中队的好男儿,没有人送给他们鲜花和掌声,但这一支年轻的队伍,每一名战友的青春年华都是绽放的,我把战友的照片定格成画面,画面就是青春的永恒,军营中的青春又是战友心中的永恒。四十三年过去,随着时间推移尖峰岭上曾经有过的一支无名英雄部队,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我相信军队发展史上肯定记录过你们,祖国、军队、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h1><h1> 我用美篇向曾经在尖峰岭工作过的战友送上鲜花和掌声,表示我深深的敬意。我和三中队官兵们一同完成了,一支特殊部队的创作,通过美篇记录三中队走过的时光,并展现战友们年轻的风采,让三中队战友留住那段青春的记忆。我真诚祝福战友们健康长寿,开心过好每一天。也深深悼念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战友们。🙏 </h1> <h1> 此美篇创作中得到三中队队长隋希珍大力支持和提供历史资料,黄剑业战友送稿《尖峰岭上写春秋》精美文章,朱军、 崔庆魁战友写下回忆尖峰岭的美好诗歌,周锦全传来大量资料、苏征、葛志辉、李峰、王朝军、张德春、宋志勇等战友提供大量战友珍贵照片和回忆片段,泰永兴在病中传来他重返尖峰岭照片,外单位战友罗喜林传来尖峰岭照片,二中队女兵战友李瑞香、马青华等战友助力帮助。我向战友表示我深深的谢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