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次自驾新疆,安排了河西走廊进,内蒙古高原出。主要目的是为了顺路看一看张掖丹霞地质奇观、嘉峪关、莫高窟,回来看一看G7公路和胡杨林。</h3> <h3>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甘肃西北部狭长的堆积平原,</span>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故被称为“河西走廊”。<br></h3><h3> 河西走廊有重要古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G30连霍高速正好连接这些城市通往新疆,一路有多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我们选择了七彩丹霞、嘉峪关和敦煌游览。</h3> <h3> 近几年张掖丹霞奇观很出名。主要开放的景点有两个:七彩丹霞景区和冰沟丹霞景区。
七彩丹霞景区距离张掖约30公里,从连霍高速出口沿S213省道可直达景区北门。但是S213双向只有二车道,路上车比较多,耗时较多。若连霍高速从临泽下,有直达景区的专线丹霞大道,双向四车道,较为好走。从七彩丹霞继续前行约20公里,即可到达冰沟丹霞景区。<br></h3> <h3> 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张掖丹霞地貌在方圆五十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带,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气势磅礴。<br></h3><h3> 日出日落时分,阳光比较柔和,地貌的色彩更加绚丽,所以看丹霞地貌以一早一晚为宜。张掖丹霞奇观有早看七彩,晚看冰沟之说。</h3><h3> 我们下午三点到达七彩丹霞景区北门,也是景区的正门。景区北门外有很大的收费停车场。这里新建一个七彩丹霞镇,全是宾馆客栈和酒店餐馆。尽管如此,旺季仍是一床难求。我们先找客栈住下。因为旺季刚过,宾馆也便宜,标间120元含早餐。</h3><h3> 因为我们下午才到,所以只能去七彩丹霞景区看落日丹霞。</h3> <h3> 先参观丹霞地质博物馆</h3> <h3> 博物馆详细介绍了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h3> <h3> 看落日丹霞应该几点进景区?早了要在里面等,晚了看不上。</h3><h3> 之前看了一些攻略,说是在4号台看落日丹霞最好。但是哪个是4号台?怎么到4号台?还是一头雾水。</h3><h3> 问了好几个人,才弄明白。按乘车顺序,共停4站:从北门乘摆渡车,先到2号台(七彩仙缘台),再到1号台(七彩云海台),再到5号台(七彩锦绣台),最后到4号台(七彩虹霞台),然后返回北门。从进门到4号台,乘车加游览,大约需要一个半到二小时。若下午7点日落,以下午5点进景区为宜。考虑到乘车要排队,游览要休闲一点,就要更早一些进景区。</h3> <h3> 我们下午4:30进入景区。</h3> <h3> 七彩丹霞景区门票80元,含门票、交通费、保险。优惠票48元。</h3><h3> 目前景区正在申报5A级景区,各项设施和服务都是处于较好的状态。</h3> <h3> 从北门乘车先到2号台七彩仙缘台,约10分钟。这里有七彩屏景观。</h3> <h3> 所有游客都要下车,到下一站要重新乘车。跟团的一般要求在这里停几分钟,照个相,然后马上去下一站。</h3> <h3> 自由行的可以到对面小山上观看,来回约20分钟。</h3> <h3> 第二站到1号台七彩云海台,乘车约5分钟。这是最大的观景台,大约游览一小时。</h3><h3> 这里景观比较多,有七彩飞霞、众憎拜佛、灵猴观海、大扇贝等景观。</h3> <h3> 七彩飞霞。尽管阳光直射太强,但看上去还是很壮观。</h3> <h3> 大扇贝</h3> <h3> 众憎拜佛</h3> <h3> 第三站,5号台,七彩锦绣台。乘车约25分钟。在这里可以看到裕固流苏、赤壁长城等景观。</h3> <h3> 裕固流苏</h3> <h3> 古民居</h3> <h3> 赤壁长城</h3> <h3> 下午7:00,到达最后一站,4号台,七彩虹霞台,乘车约10分钟。</h3><h3> 等待观看落日丹霞的人已经挤满了观景台。没想到这么多游客,大家功课都做得不错。</h3> <h3> 可以乘坐热气球登高望远。</h3> <h3>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里的主要景观有丝绸天路、神龙戏火、小布达拉宫、神龟问天等。</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 丝绸天路。太阳开始落山,有点意思了。</h3> <h3> 小布达拉宫</h3> <h3> 神龙戏火</h3> <h3> 日落丹霞</h3> <h3> 日落丹霞</h3> <h3> 神龟问天</h3> <h3> 晚7:30,太阳完全落下去了。</h3> <h3> 夜游七彩镇</h3> <h3> 早上阳光好,山边上看到的景色。</h3> <h3> 张掖西行220公里,到达嘉峪关市。这里景区也不少,我们选择去嘉峪关。上午10:00多到达嘉峪关。</h3> <h3> 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记得有个“天下第一关”,查了一下,是万里长城东部第一关山海关。嘉峪关则是万里长城西部第一关隘,叫“天下第一雄关”。</h3><h3>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郊,处于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位置,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摘自网络)</h3> <h3>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br></h3><h3> 关城周长733米。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楼被毁。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保存完好。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摘自网络)<br></h3> <h3> 嘉峪关门票120元。</h3> <h3>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br></h3> <h3>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br></h3> <h3> 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br></h3> <h3>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br></h3><h3> 听一段秦腔,好不惬意。</h3> <h3>关城</h3> <h3> 光化门,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br></h3> <h3> 明代士兵巡逻</h3> <h3> 站岗卫兵</h3> <h3>内城</h3> <h3> 练兵场</h3> <h3>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br></h3> <h3> 内城</h3> <h3>内城</h3> <h3> 角楼和敌楼,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br></h3> <h3>嘉峪关</h3> <h3>镇关武器</h3> <h3> 守关官员</h3> <h3> 柔远门,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br></h3> <h3>出关</h3> <h3> 关外就是戈壁荒漠</h3> <h3> 嘉峪关游览两小时,抓紧赶往敦煌。嘉峪关到敦煌还有330公里,沿G30连霍高速到瓜州,转柳格高速约100公里到敦煌。</h3><h3>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和中转站,在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高速公路上接近市区时仍看不到高楼大厦。进入市区,发现城市不大,但是干干净净。</h3> <h3> 我们到达到达敦煌已下午5:00,抓紧时间去看鸣沙山月牙泉。</h3><h3> 鸣沙山月牙泉在敦煌城南6公里处。外面有好几个收费停车场,因为车太多,我们停在一个简易停车场。</h3><h3> 5A级景区,门票120元。</h3> <h3> 景区不大,从游客中心到月牙泉大约1500米,可以乘电瓶车(单程10元),但一路步行,可以看看景色。</h3> <h3> 以前在画报上、电视上看到过鸣沙山月牙泉的图像,觉得那么不可思议。沙漠之中怎么会有那么一湾碧水呢?</h3> <h3>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摘自网络)<br></h3> <h3>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摘自网络)<br></h3><h3> 令人惊奇的是,沙漠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汪清泉?</h3><h3> 月牙泉的形成有各种说法,大概是因为这里地势较低和地质结构松散,又是敦煌党河古道,而周边较高的区域地下水位补充,造成了月牙泉这一神秘奇观。</h3><h3> 据说由于党河断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近乎干枯,现在的水是人工注入的。</h3><h3> 不管怎样,沙漠中的这一奇观还是令人惊叹的。</h3> <h3> 尽管知道很美,亲眼所见还是被美呆了!</h3> <h3> 爬鸣沙山也有一些特别的体验。</h3> <h3> 山很陡,如果踩着沙往上爬会很累。有人特别聪明,在沙山上放了一条软梯,踩着软梯往上走,就省力多了。</h3> <h3> 从山上看月牙泉</h3> <h3> 山上看敦煌市</h3> <h3> 下山则完全不同,脱掉鞋子赤脚,直接走下去。尽管很陡,但由于脚踩进沙子很深,所以不会摔下去。</h3> <h3> 沙漠驼队也是一景</h3> <h3> 看攻略得知,莫高窟门票需要预订。因为自驾,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没有预订莫高窟的门票。当开始行程后,再到官网已经订不上票了。</h3><h3> 到酒店后,让酒店帮忙购买未预约票,也买不到了,全部销售一空。非常非常失望,现在不是旺季,怎么这么多游客?</h3><h3> 我们决定早点去碰碰运气。9日一早我们就来到莫高窟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就设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S314阳关大道路边。游客中心有很大的收费停车场,早上九点,已经停了很多车,游客也很多了。</h3><h3> 没想到,很快买上了票,排队乘车到莫高窟。未预约门票200元,含摆渡车费、讲解费。</h3> <h3> 乘车约半小时到达莫高窟。<br></h3> <h3>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br></h3><h3>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摘自网络)<br></h3> <h3> 莫高窟记载了人类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历史上遇到多次劫难。</h3><h3> 1900年,道士王圆禄在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的容积大约是19立方米。满满的堆的全是历代各种经卷文书画卷,有四五万卷左右。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h3><h3> 可惜的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几十年间,王道士把最有价值的经卷卖给外国人。</span>目前国内仅保存了8000多件。</h3><h3>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h3><h3> 法国人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h3><h3> 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现在依然争论不休。</h3><h3> 莫高窟在“文革”中曾两度险些毁于一旦。</h3> <h3>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参观也限制人数,莫高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h3> <h3> 参观人员到达石窟门口还要再排队等候,一队队进入,每队15人,配一名讲解员,每人发一个无线耳机。</h3> <h3> 洞窟编号第96号,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br></h3><h3>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br></h3> <h3>释迦牟尼涅盘像</h3> <h3> 不让拍照,看看照片吧。</h3> <h3> 1992年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在大牌坊对面,建成半地下式博物馆—文物陈列中心。主要展览包括莫高窟的考古发现、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历史、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介绍等,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厅,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丝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br></h3><h3> 石窟复制展区以1:1比例复制的八座有代表性的洞窟,包括北凉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展示了敦煌石窟营建一千年间的艺术精品。<br></h3> <h3> 我们在陈列中心音像室看了二十多分钟介绍敦煌莫高窟的专题片,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二个多小时,下午还有400多公里的路程。恋恋不舍地乘车回到游客中心,吃了碗面,又踏上了进疆的路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