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font color="#ed2308">作者简介</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刘晶晶 男 </font></h1><h1><font color="#39b54a">出生:1952年</font></h1><h1><font color="#167efb">曾任:文工团编、导、演</font></h1><h1><font color="#b04fbb">原本溪市文联组联部工作,本溪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本溪市文联《溪水》文学杂志社小说编辑,著名作家舒群的秘书。</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在《鸭绿江》《北方文学》《东北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文史精华》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小说、散文百万余字。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性荒》,中篇小说《最后一片净土》《借个绿草地》等。</font></h1><h1><font color="#ff8a00">现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舞蹈家协会会员。</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班主任:王巧娜 吴雅珍</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本溪市第一中学老三届初一·四班同学名单:</font></h1><h1><font color="#ed2308">齐丽君、马均宇、刘郁、王英、马新、文珊、李文、刘薇、秦伟、王会杰、包景华、赵莉、王晓路、雷铁男、赵溪华、王平、姚力、孙宁、黄岩、汪雨欣、高北松、高东林、孙光、赵立业、刘俊芳、颜正囡、庄秀清、关萍、王瑛、张德玉、单文祥、朱维君、石抗美、陈志文、李延新、许新、李俊、那素波、尹薇、孙辑、赵琨、彰晓晞、刘云娟、黄桂琴、罗小东、刘晶晶、杨小平、封守敏、张久珍、陈义新、丁强。</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高明、宋文波、杨光、黄克平】</font></h1><h3><font color="#ed2308"> (共55人)</font></h3> <h1><font color="#b04fbb">从1968年到2018年,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想当年豆蔻年华,在蹉跎岁月中磨练了意志,锤炼了筋骨,虽然荒废了大好时光,但也在低矮潮湿农家糊墙的报纸上吸收了营养;身体肌肉骨骼的断层中,有苞米面糊糊、贴饼子、酸菜、土豆、萝卜的痕迹,但也有在阳光普照下,在磨练的农活劳动中,镀上了一层金色的粉末。我们本溪市一中初一四班的部分同学们,在知识青年下乡50周年的见面行动之时,参加了一中老三届的集体活动。</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2018年9月28日早晨7点半,同学们早早的来到了本溪市望溪公园的仲夏广场,大家见面是格外亲热,有的已经53年没有见面了。离别之苦,想念之情,感慨万千无以言表。老了,真的老了,慢慢地在脑海里显现出少年时的记忆!眼泪突然奔涌,同学呀,我的至亲!你在他乡还好吗?</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有的同学从幼儿园就在一起,小学是同学,又是邻居,又是发小,中学又是同学,已分别50年啦,让泪水尽情的流吧。这种同学情,只有用泪水来证明它的清澈,它的纯正,让泪水汇成巨流吧,流它个地老天荒。让同学的友谊地久天长!</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为了准备这次同学聚会,初一四班里几个同学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小组,王平,赵琨,庄秀清,孙宁,汪雨欣等,为同学们跑前跑后,组织报名参加旗袍秀、大秧歌、大合唱的节目安排,预定饭店,通知同学,买参会统一服装,为去下乡知识青年点安排车辆,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手机费用好几百。有这样无私奉献的同学,是我们初一四班的骄傲,他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font></h1> <h3>王平同学在做祝酒辞。</h3> <h1><font color="#ed2308">赵琨、庄秀清、王平、汪雨欣、孙宁同学。</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实际我们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贫下中农没有文化,让我们学他们什么呢?农活很简单,我们一看就会。但是当我们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之时,回想在我们一生中的记忆,最难忘的还是在上山下乡那一段时间内的艰苦磨难,它提升了我们三观的认识,让我们坚信,只有努力奋斗才可能为这贫穷落后的祖国而奉献一生!</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我们本溪市一中老三届里涌现出很多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省长、市长、局长、处长、总经理、董事长,数不胜数,我们初一四班里就有好多位名流。随便提溜出来两个都是带长的,看看这两位的架势,你们猜猜他们是什么长?</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2018年9月28日,这是本溪市第一中学老三届狂欢的日子。当年少小离家,现在暮然回首,已是老态龙钟,老要张狂,舞它个乾坤倒转,大秧歌扭起来吧,洋溢的笑脸,彰显当年的豪放,狂欢劲舞中忘却那苦辣酸甜,笑声淹没那苦熬苦拼的哽咽。夕阳无限好,尽在黄昏时!</font></h1><h1><font color="#ff8a00">舞者有我们班的刘云娟,庄秀清,孙光,那素波,等一会儿,还有我们班著名的舞者许新,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也许这个地蹦子不显个儿,行啊!就是他扭得再欢,也赶不上她在歌舞团的老婆跳得好。</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我们班为学校的这次活动积极参与,旗袍秀十几个人中就有我们班里的三位佳丽,绝美的身段,高雅、高贵、高傲的霸气,眉宇间流露出的妩媚,端庄的云中漫步,彰显满腹经纶的书生豪气,已是奶奶姥姥辈儿的老知青,60多岁第一次上台,点绛唇、丹凤眼、粘睫毛,团扇在手,流连顾盼,丰润赛凤仙。真美啊!</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旗袍秀中有我们班的赵琨,刘薇,彰晓晞。</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光阴是箭,弹指一挥间,50年的风风雨雨,50年的沧桑巨变,苦辣酸甜,工作、学习、家庭,一个孩儿骑在脖颈上还在复习夜大的作业,哪一位同学不是在拼尽全力的努力奋斗?是为了简单的养家糊口吗?拼到最后只有药盒相伴了!闹钟响了,到点儿了,该吃药了。</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不能不说,几个月来筹办这次同学聚会,组委会拼尽了全力,曲折蹒跚,但信心满满。场地、音响、录像、照相、乐队、解说词、嘉宾讲话、主持人开场白、背景音乐、节目安排,每一样都是精心安排,精细组织,全校的同学应该给组委会一个大赞!</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报幕员里有我们初一四班的王会杰同学,我们为你骄傲。</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本溪市第一中学,我们老三届是初一到高三,一共24个班级。而这次组委会五个人中,就有我们初一四班的庄秀清同学,可见我们班级在全校中的地位。今天来参加纪念会的全校共有700多位同学。</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会议结束后,各班都组织了会餐,我们班来到了渤海饭店,演出意犹未尽,大家欢迎我们班的文艺委员王会杰,给大家来一段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奶奶的一段唱腔《打渔的人》,字正腔圆,高亢有力,形神兼备,真是专业演员所具备的素质。</font></h1><h1><font color="#39b54a">席间全班合影并分别照相留念,王平开场致辞,庄秀清,汪雨欣,高北松,刘晶晶等同学作了发言,大家非常感动。</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本溪市第一中学初一四班下乡20周年集体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初一四班下乡20周年集体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本溪市第一中学初中一年四班下乡30周年,集体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本溪市第一中学初中一年四班知识青年下乡40周年,集体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本溪市第一中学初一四班下乡50周年集体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想当年羊角小辫儿,初潮尴尬中的羞怯,16岁下乡,泥土中摔打,想家时的哭泣,第一次似曾初恋时的心跳。照片中不可能留下记忆,但是看见照片瞬间时段的历历在目,让我们回到了那蹉跎的年月。</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手捧语录,主席像章挂在胸前,当年我们稚嫩,但那是青春,是一张白纸的少年,我们绝不留恋那逝去的光阴,但是我们真的遗憾,在我们身旁流逝的岁月。过去已经是历史,历史绝不会发生第二次,我们的后代是幸运的,用我们苦难黑暗的经历,给他们避开了一条弯曲的路。实际上我们也不得不庆幸,在红卫兵时代,我们干了那么些坏事,至今还活着。</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当我们离开了校园,才知道知识的可贵,当我们再次聚首,才知道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在成长,我们从稚嫩到开始冲刺,当然也开始了朦胧的爱情期。知识少得可怜的少年,却成为了知识青年。</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青春的芳华,绝代佳人,在我们初一四班的教室前留影,耳边朗朗的读书声,袅袅的蝉鸣,一年的中学学业,在这里戛然而止。校园我们永远也回不到这里了!回去也是梦中的记忆,梦乡里能唱出魂之歌吗?</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本溪市第一中学我的母校,回到母亲的怀抱,笑容是多么灿烂,你不是继母,不是后妈,你哺育我的乳汁,营养在我的体内发酵到今天,就是到我老的那一天,我也要告诉我的晚辈,我的母校是本溪市第一中学。记住啦!</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本班同学孙辑的留影。因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时期,照相机不普及,全县才有两台照相机,照相馆照相又很贵,所以很多知识青年没有留下宝贵的影像。</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这是本文作者刘晶晶1970在本溪县碱厂堡下乡期间修梯田时的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初一四班下到本溪县的知识青年,分配到本溪县兰河峪大队前队,除了本班同学外,还有高三的陈园慧,高一的刘铁汉、苏鹤,初二的李华珍,市第五中学的金重辉兄弟俩。这是汪雨欣当兵前和苏鹤和金重辉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许新个小体弱,农活累,吃不饱,也没少哭鼻子。但是在农村过得也很惬意,和黄克平一起去游泳,一起走到碱厂下饭馆儿,大冬天和黄克平一起扒煤车回本溪。后来当兵了,看看小伙儿当年多牛叉!</font></h1><h1><font color="#39b54a">这是1972年许新当兵的照片,前面的是张克利,后排是陈义新和他姐姐陈锦华,陈锦华和张克利是一个班级,陈义新和许新是同班同学。照片在大连斯大林广场用陈义新家的相机拍的,许新和张克利都在大连夏家河子当兵。陈义新在我们初一四班上了半年多,后随父亲去了大连读书,当时在一中是少先队大队长!</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我们班雷铁男同学去了凌源下乡,就这小样儿的,后来成为了舞蹈家、书法家、摄影家,这上哪说理去呀!</font></h1><h3></h3> <h1><font color="#ed2308">我们班的高东林,后来到大连当上了坦克兵,驾驶技术全军一流,小伙帅的和唐国强差不多,有一次他说漏嘴了,说别人给自己的情书有一箱子(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是我杜撰的),后来是房产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手下不少人呢,我就只看见两个。</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乡村女教师,自己小学刚毕业,就跑到农村去教小学。头衔儿好哇,伟大的知识青年!没知识能叫知识青年吗?教历史、地理、音乐,看到农村小孩对知识的渴望,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浇灌祖国的花朵,也要全心全意做好乡村女教师。反正一年365天,一天16个工分,在农村挺好的,干6、7年了。回不了城,找个朴实身体健康强壮的农民,当个地主婆儿也行啊。彰晓晞是不是这么想的?不知道。</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取之不尽的知识海洋,让我收集到了很多有用的素材。在我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小说散文系列中,我写了《第一次喝酒》《照蛤蟆》《水洞旁的开山炮》《打狍子》《掏獾子》《打场》《扒煤车》《大酱缸》《井台上的风流韵事》《贴饼子攥汤子》《蝲蛄豆腐》《看野台子戏》《放牛妞》等等。没有在农村长期的体验生活,哪有今天创作的丰硕成果,哪有我辽宁省作家协会的作家和舞蹈家的头衔?</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几十年没有回到下乡的知识青年点儿了,每前进一公里,思乡的情绪就高涨一分,想农村的味道,想串烟子味,大酱缸味,旱厕味,牛圈味,想猪圈里大肥猪吃食的动静,想从衣缝里抓到虱子一按噼啪的声音。这是在龙道沟的山岗上,回想当年,从兰河峪走到田师傅搭乘火车的情景!</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这是兰河峪的供销社,还是原来的老房子,想当年供销社大黑木柜子装着黑饼干,还要粮票,四毛钱一斤。坑爹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下乡分到了羊倌儿家,我记得当时队里有个叫刘梅的大姑娘,烟袋锅子不离嘴,把小脸熏得黢黑,知识青年分户开会的时候,刘梅举着烟袋大声喊:我要刘晶晶,我要刘晶晶!那可是生死攸关,惊心动魄,离倒插门就差一步之遥!羊倌老纪说话了:还是到我们家吧,我们家四个儿子方便。是羊倌儿救了我这个童男子呀,不然我小小年纪就失身啦!这是我和羊倌儿的大儿子纪长学在一起喝酒。</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那时候16岁的傻小子,现在也是人模狗样的老爷子了。</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这是生产队长姜喜臣家的大酱缸。</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横梁上的为人民服务,横眉上的蓝河峪供销社,和我们本溪市一中初一四班五十年再聚首的横幅在一起,组成了跨两个世纪的标语。人还是那些人,土地,蓝天,河流都没有变;沧海变桑田,江河万古流,人心变了,世界变了,一切都变好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我和发小、邻居、老同学王平合张影吧,我们班劈了两半,王平和我们班的部分同学去了凌源县。他们那个地方比我们本溪县更要艰苦,只能种点杂粮杂豆,严重缺水,缺医少药,就更不用提了。那要比上海的知青去云南青海黑龙江的大兴安岭要强多了,上海知青在呼玛伐木干了五年,一天都不落的干活,干了五年没见到一分钱。把千万个知识青年坑苦了!</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下乡的地方叫凌源县瓦房店公社瓦房店大队。这个大队有四个生产队,有前队、中队、西队和后队。这里有一条街,一个卫生所,一所小学校,商店后院有半个蓝球场。我们大队东面有个小山头,叫鸽子洞,当时管理比较好的是后队,人员较多,三歺正常。记得西队黄岩得了黄胆性肝炎,在后队养了半个多月。我们班去凌源的同学非常团结,想当年一起种地,爬山,趟河,钻一个被窝,真是亲如一家的好哥们儿,亲兄弟,好姊妹儿呀。</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我们瓦房店后队农田有两大块,即北山地和东绳地。瓦房店大队离凌源县城25里地。凌源县当时一条主街,两条付街。县里当时的大企业叫凌钢,还有一个监狱。我们种玉米,还有特色农作物小米、黃米(粘)和白高粮米。那里农民很实在,我们下乡那几年生活还算可以,就是油水少,如家里汇钱来了,我们一些同学就到凌源县城去下馆子,当时叫挂油。雷铁男一顿要了两盘儿炒肉,地主老财呀。</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这是我们12个知青合影,身后房子是后队青年点,独门独院,这里记载着我们的青春年华,这里曾经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可惜旧的房子扒了,新的房子里不可能闹鬼,近怕鬼,远怕水,我们是一代有知识的青年,闹的都是正能量。</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瓦房店村,很多认识的老乡都去世了,和同学们般大般的老乡也都苍老了许多,但是老乡们认识每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名字一叫就叫上来了,真是让同学们感动得涕泪交零。这里的老乡真是朴实无比,恨不得掏心窝子把心交给你。我们的大善人王平也有过善举,上一次回青年点时给村里每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50元钱。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是血浓于水的鱼水情谊。</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王平时常想起在瓦房店村下乡的蹉跎岁月,那里的山山水水,人文景观,风俗人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是抹不掉的!想想50年了,王平收藏的上世纪凌源县瓦房店后队车老板(赶马车)朱老疙瘩生前使用的酒壶!时常拿出来欣赏,回忆,好好盘一盘,让他道出美好而辛酸的往事。</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凌源这里的农民夏天三顿饭,冬天两顿饭。正常吃的是大饼子,小米粥、高粱米粥、玉米面饸饹,春节头几天,各家用大黄米或小黄米蒸几锅粘豆包,晾凉后冻在大缸里,吃的时候拿出来在锅里热一下。那里山上植被很差,俗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当时农民烧的大都是包米、高粮茬子,就这些也要按户分配,每家几条垅。其它就用耙子搂点毛草烧,如果是放牛的就好多了,背个搂子,一边放牛一边拾牛粪,把牛粪晾干后就可当上等柴禾烧水做饭用。</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有的老乡当时才两三岁,但是他们能记住当时青年点每一个人的名字,赵溪华、秦伟、雷铁男、高东林怎么样?什么!赵溪华和文珊结婚了!是吗?太好了!赵溪华太帅了,文珊太漂亮了。岂不知当时他们很小,就是见到了,他们也不认识,这些都是听大人说的。可想而知,这批知识青年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大爱无疆啊。</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这不是座谈会,这不是什么恳谈会,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家常,有说不完的贴己嗑,50年前的情景再现,半个世纪的友情,是水乳交融的友谊。</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凌源农村以前十年九旱,地里缺水,经常从井里打水往山地挑,每个苗根部浇一点。为解决缺水问题,很多生产队搞会战打井(当时叫电井)。知识青年很多同学都参加过这种会战。同学王平和孙宁站着的地方就是当年挖电井的位置。</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这种亲热,这种促膝长谈,我们的晚辈是不可能理解的,这是在艰苦岁月中同甘共苦的命运所系,这种亲情和友情已经刻进了骨子里,融化在了血液中,想轻轻挥一挥手就抹去记忆,可能吗?</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1969年的春节,大多同学都没回家,在农村过了一个革命化春节!当时年令小,又刚步入社会,觉得挺好玩的!冬天农村没有什么农活都猫冬了,知识青年就到各个青年点去串点儿玩儿。</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半个世纪是50年哪,知识青年下乡的3到12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瞬间,它似流星划过夜空,在暗夜中留下了一道光亮;它似祭坛上的香缕,袅袅的一丝青烟;他是浩淼江河中的一个浪花,轻轻的卷起,倾刻间就不见了。历史中不一定记载,只有我们经历过的人,去默默的祭奠吧!</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在我们隆重聚会知识青年下乡50周年见面行动的时刻,不忘初心,不忘哺育我们的老师,去看看年事已高的吴雅珍老师吧。</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现在日子过得非常好了,当年的知识青年,现在都退休了,有的在儿女家照顾孙男弟女,有的旅游,逛街,跳广场舞,清闲自在的欢度晚年。没事同学经常聚会,喝点儿小酒,唠点闲磕,有的写写回忆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风华正茂的一代,时过境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照片里的同学有的孙子都已经上初中了,你给他讲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见鬼去吧,什么乱七八糟的,听不懂,在中国,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好了,就这样让它悄悄地过去吧!</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我们这里有属龙的,也有属蛇的,同是知识青年,为什么人家没有停滞不前。同样是知识青年,人家发奋进取,头悬梁,锥刺股,从最艰苦的地方做起。</font></h1><h1><font color="#ed2308">人家没有抱怨,没有遗憾,没有不满!同样是知识青年,共和国的主席和总理,在引领14亿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我们千百万的知识青年,受了一点苦,挨了一点累,这点苦累算什么?抱怨又能怎样?你能去清算吗?你年幼无知时犯下的错误,打砸抢,破四旧,又有谁去审判你呢。</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同学们常在一起聚一聚吧,共同欢歌这永远的同学友谊,让我们的暮年和知识青年时一样青春靓丽。同学们携手共进,让晚霞像铁水一样绚丽。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强大无比!</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