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当下的中国,传统渐渐成为显学,在人们的心中,传统似乎成了挽救当下诸多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h3> <h3>传统真的很神奇,一谈起传统,人们禁不住眉飞色舞、侃侃而谈;一进入现实,却毫不留情抛弃了传统,传统只是一种美味。</h3><h3>不管人们对传统怀有怎样的情感,其实自古以来有一种传统一直没有被抛弃,这就是女人没有故乡。</h3><h3><br></h3> <h3>翻阅各种文献,或者名人的文章,即便再有名的女性,不论是女政治家、女作家,还是女科学家、女商业家,以及在其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很少谈自己的故乡。在女人的嘴里,故乡似乎是一个禁区,只有淡淡的思念,没有铭心刻骨的记忆。</h3><h3>故乡对女人而言,只是一阵风,一片云,一场小雨,来之快,去之也快,几乎不留任何痕迹。</h3><h3><br></h3> <h3>故乡对女人来说,留下来的记忆只是她的出生地,她的娘家,留在记忆里的只是儿时的欢乐和痛苦。故乡对女人来说,在她盖上红盖头,在亲人的搀扶下,坐上花轿出嫁那天起,这个生她、养她的家,不会再为她留下一丝丝的空间。她生命中的痕迹只留在夫家,夫家才是她的家,是她一生的港湾,是她生活的大海,更是她生命的归宿。</h3> <h3>故乡,对所有人来讲,充满着眷恋。故乡不仅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是他生长的地方,也是他成功的靠山,更是根之所在。故乡,留给一个人的不光有亲情、友情,更多的是生命终结后的归宿。在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不论生前如何风光,死后一定会归葬故里。故乡不仅是他生命的肇始地,更是他生命的归宿地,是祖先灵魂的召唤,是他生命之根的所在,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落叶归根的观念一直无法抹去。</h3> <h3>落叶归根,关键就在于根。诚如一棵树,在某地发芽、生长,即便被移到他处,根须却还留在这里,依然可以生长,直至叶茂。叶何以茂,就在于根深。</h3><h3>在传统社会,能留住一个人的根,首先是家。</h3><h3>家,是一个人生命的诞生地和养育地,在这个家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是维系生命和亲情的圣地。没有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也就没有,家也就变成了老家、故乡,成为一个生命的标记;家,是生命之根的生发地。</h3><h3><br></h3> <h3>其次是家族和祠堂。家族和祠堂是一个人精神寄托之地,是集体生活记忆之地,是情感延伸之地,更是历史的记忆之地。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是中国传统社会延续的重要方式,祭祀祖先也是为了寻觅根之由来。</h3><h3>再次是谱牒。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图表,是生命消失后历史的记忆,简略的几个字,或者孤零零的一个名字,展示的是根的脉络。</h3><h3><br></h3> <h3>最后是祖坟。祖坟是生命的归宿地,是另一个方式的家庭生活图卷,是根之回归。落叶归根,这个根就是延续精神寄托的祖坟。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卷,一个人客死他乡,其后人不管克服再大的困难,也要将父辈的遗骸送归故里,葬于祖坟。</h3> <h3>所有这些情感的归宿,在传统社会只有男性才能享有,男人才有故乡。女性没有故乡,出嫁了,故乡只有美好的记忆,和她以后的生活没有关系,她和这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再也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她的身份从家里人变成家里客。故乡在她的生命里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最多也就是二十来年。从她走出家门那天起,她的生命就注定和这个家没有太大的关系,最多只是生育地。</h3> <h3>在这个家,没有她可以继承的财产;在这个家族里,也不会有她的任何地位。在这个家里,祖先祭祀也和她没有关系,也许只有在鬼节她才有资格和机会到父母的坟前,尽到一点做女儿的责任,几叠祭品随火燃去,寄托了她丝丝念亲之情;在这个家庭的谱牒里,也不会留下她的丝毫信息;在这个家族的祖坟里,更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即便活着的时候再有权有势,死后也无法葬于祖坟,她的生命归宿地只在夫家。</h3> <h3>女人没有故乡,还真是我们的传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