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山东知识青年在青藏高原的军垦生活片段(二)</span></h1><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照片是青海省人委1966年5月11日发出“关于正式组建农十二师和林业独立团的通知”。</span></p><p>青海农建师机构调整与变革:</p><p> 一九六六年四月,青海省委批准成立农建十二师党委,任命郑昌茂为师长,阎文俊为副政委,主持常务工作,尚志田为副师长,王时彦为参谋长。师部由西宁迁往格尔木,师机关在原格尔木骑兵三团旧址组建。</p><p>一九六六年五月农建师机构调整:</p><p> 一团垦区重新规划建设,原一团团级领导及科室干部一分为三(俗称分团)。</p><p> 1、以格尔木河为界,以东划归一团,政委漆以章,团长张旭光(在原一团一营二营垦区选址新建、改建或扩建);</p><p> 以西划归三团,政委张万林,团长魏积德。(在原一团三营四营垦区选址新建、改建或扩建);</p><p> 原一团团部驻地(俗称小岛地区),在一团工程营和水利指挥部基础上组建工程团。政委李华杰,团长吴丁寿;</p><p> 2、二团驻地马海地区,副政委袁锡范,团长傅风歧;</p><p> 3、一九六九年五月组建独立营,开垦大格勒,教导员文博,营长王景海,一九七四年二月更名为四团。四团政委唐志远,团长常志祥,副团长梁继学。</p><p>名称变更:</p><p> 1、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第一团;</p><p> 2、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p><p> 3、一九七零年十二月,生产建设兵团番号进行变更,农建十二师改称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四师,原建制的一、二、三团分别改称26团、27团、28团,工程团不变。部队番号分别称兰字940部队、兰字941部队、兰字942部队、兰字943部队,兰字944部队;</p><p> 4、一九七四年二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农建四师更名为青海省农业建设师,由青海省领导;</p><p> 5、一九七五年九月隶属关系变化,领导成员更迭,企业性质改变,农建师历史遂告终结;</p><p> 6、一九七六年一月青海农建师更名为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农场总场;</p><p> 7、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更名为青海省格尔木农场总场。</p><p>总场下设分场和公司:</p><p>河东农场(原九四一部队,一团);</p><p>马海农场(原九四二部队,二团,移交大柴旦行委);</p><p>河西农场(原九四三部队,三团);</p><p>大格勒农场(原四团,后移交格尔木市);</p><p>小岛建安公司(原九四四部队,工程团);</p><p>商贸服务公司,现为青垦市场(即市区八一路附近商业单位);</p><p>园艺公司;</p><p> 8、格尔木农场总场更名为格尔木农垦集团公司。</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是青海农建师副师长尚志田同志1965年冬季,在格尔木河西青海农建师一团九连(1966年5月改编为青海农建师三团二连)下连当兵时,与连队男女知青们的合影留念。自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同志下连当兵,坚持与连队战士“同吃,同住,同练武”的活动在全军上下传达之后,在全军部队引起极大的反响,弘扬了我军“官兵一致”,的团结有爱精神,有力的激发了年轻战士们的革命情绪。做为将军的尚志田同志带头下连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对当时刚刚从内地城市来艰苦环境的柴达木荒原,参加开发建设的学生青年,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老将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帮带、对新战士情绪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尚志田,男,1917年生于河北任丘,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晋绥军区政治部科长、第一野战兵团政治处主任、青海省湟中县委书记兼县长、青海省委秘书长、青海省工业厅厅长、青海省黄南州第一书记、青海省副省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1966年4月回青岛带兵途经北京,在天安门前拍照留念。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黄小明、杨玲、乔连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刘洪飞、路黎光、刘檀良、洪奎、谭德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为青岛市市北区市场三路办事处招北居委会青年学习小组欢送1966年4月1日离青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同学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穿军装者左为初福太、右为关顺喜,二人均为马海二团五连战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4月8日、15日又有两批先后离青的同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月8日离青的有:前排左一任立昇、左五张原山、后排左一高来存、左二姜永新、左四秦勃海、左五张国华、左六孙经木、皆为工八连战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月15日离青的有:中排左一高菊芬、左二李桂兰、左四唐桂芬、左六陈宏业,皆为工七连战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工程团七连的青岛市北区24名男知青,接到上级命令,前往青海香日德劳改农场监狱,接防武警部队的看押任务后,在格尔木河东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历史的见证”。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工程团七连的青岛市北区女知青,1966年底完成格尔木西干渠的建造任务后,又投入到拖拉海开荒造田的大会战中来,在拖拉海新站与连队干部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雪山之水天上来,戈壁大漠重安排”。1971年8月,格尔木水利枢纽工程在青海兰州军区工程团近千名军垦知青不分昼夜,艰苦奋战的施工中已初见雏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是工七连市北区军垦知青李云生、罗承启、刘怡民在枢纽桥上的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为工七连五排十六班女战士的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海兵团图片,工七连五排十七班女战士的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是2006年山东知青回访团成员原工七连赵枚琳,在格尔木小岛回访仍然留守在格尔木小岛的七连战友李克孝时的见面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海兵团图片,1965年10月第一批青岛知青杨玲推土机驾驶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上面的机械是当年工程团机械连的挖沟机,这种挖沟机听说是从前苏联进口的,全青海省只有两台。这是配合当时的水利指挥部挖筑西干渠用过的机械,但是,在遇到戈壁滩上的黑碱地时,挖沟机上的合金钢机械手被磨的直冒火星子,一点进度都没有,只好放炸药一段一段的爆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王兰英(枣庄)、邱凤玉(卫生员,青岛)、后排左起杨玲(青岛)、谭妮娜(青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工程团机械连的照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傅希文(市南区)、曹双林指导员(河南)、穆占玉(山西省)、肖雪云(湖南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丁大盛(四川省)、刘厚平(湖南省)、马瑞光(技术员、河南),马宝青副连长(河北、老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第一批青岛知青丁宁原,机械连推土机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毛驴,我可爱无言的战友”。青海兵团1965年9月组建后,首批近4000名山东知青于1965年,10月底,安全顺利抵达青海格尔木,随即投入到荒原的开发建设中去了,农十二师工程团的各施工连队,在没有水、电、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条件下,全凭最古老的生产工具,去从事最原始的手工操作。为了减轻知青们在施工现场,施工材料二次搬运的劳动强度,1968年春,上级从青海贵德县,买来50头小毛驴,配上架子车,就组装成驾驭自如的毛驴车了。毛驴比马骡都好伺候,也好驾驭,更能吃苦耐劳。毛驴车比汽车、拖拉机、马车、不但好驾驭,而且什么样的路也能跑,所以,特别受到军垦知青的爱戴,知青们把毛驴车亲切的称之为“军垦吉普”,因为太方便了,特别是知青们结婚成家之后,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七连的青岛市北区知青,1969年在格尔木河东荒原开荒种菜点,驾驭毛驴车出发时拍的纪念照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牵毛驴的是王忠良、站在毛驴车上的左起是迟文卿、葛培智、付希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活跃连队知青精神生活”。青海兵团农十二师格尔木西干渠水利工程指挥部,设在格尔木河西农十二师一团14连与15连结合部的“泄洪大水沟”附近,参加施工的有5个连队,其中有4个连队的战士全部是1966年4月1日至4月22日离开青岛的青岛市南、市北、沧口区的知青,到达格尔木后,即开赴拖拉海西干渠水利工程工地,全部在戈壁荒滩上架单帐篷安营扎寨。为了缓解青岛知青在荒原想家思亲的被动情绪,各个连队都组织了文艺队和体育队。照片是1966年4月15号来青海兵团水利2连的青岛市北区知青排球队1966年7月在水利指挥部连队驻地拍的合影留念。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张荣珍、曲正胜、曲申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张建立、卞崇乾、徐进之、刘洪来、刘怡民。</span></p> <p> 青海兵团图片,“连队营房门前留下青春的记忆”。</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谁说女子不如男,当代知青胜木兰”。照片是青海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十四连三排十二班1966年4月1日去青海的青岛市四方区女知青1969年在格尔木“8791”工程施工现场的连队驻地帐篷前拍的合影留念。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李赫玲、孙玉贞、张桂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陈云芳、滕以坤、赵洪英、周桂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纪桂英、王淑贤、王青云、隋永新、刘志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毛主席语录前留个影”。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八连的青岛四方区女知青林秋葵1966年年底,在青海马海三站,连队驻地营房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前,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不爱红装爱武装”。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三团十一连的青岛市南区知青哈平基全副武装在营房前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参加五好初评归来”。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五连的青岛市北区女知青,1966年夏天在马海水利工地的临时驻地,参加“五好战士”初次评比活动归来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照片是1966年4月15去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十四连的沧口区知青石忠洲,1970年在德令哈监狱执勤时拍的纪念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建设祖国、保卫祖国”。1969年四川昌都地区发生的反革命武装叛乱,波及到甘青藏三省区,造成很坏的影响。1970年初,兰州军区即命令青海农四师朱振田副师长带两个武装加强营前往青海德令哈,香日德两监狱接防武警部队的看押任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青海农四师两个武装加强营在德令哈监狱接防执勤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建设祖国,保卫祖国”。1969年甘青藏地区受四川昌都地区反革命武装叛乱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安定现象,为稳定社会,1970年兰州军区农四师各团,连相继成立了武装连、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农四师工程团14连武装排的青岛知青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纪桂英(沧口区)、张桂香(四方区)、李赫玲(四方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孟绍峰(四方区)、常永杰、孟蘩忠(四方区),在8791工地的驻地帐篷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日报社“2·23”事件平反后,青海农建师“革命委员会”成立,随即,青海农建师革命群众组织在军官会的协调下,施行革命的大联合,成立了青海农建师捍卫毛泽东思想“青海八·一八红垦兵”总部,师属勘探队的宋湘潮任“红垦兵司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7年8月中旬青海农建师“青海八·一八红垦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员们,在青海格尔木河西“青藏”、“青新”、“敦格”公路交叉的转盘大十字路口,“青新”公路一侧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骑马挎枪,走天下”。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一团的青岛台东区知青魏兆基和黄河1966年春,在团部任通讯员时,外出之行任务归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转战柴达木盆地”。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三连的青岛知青,1970年在格尔木河东为“国家地质第四综合普查大队青海格尔木基地建设施工时,在施工现场的帐篷驻地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寇敬晓(台东区)、贺中原(台东区)、李志年(沧口区)、蒋广斧(沧口区)、孙毅(台东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徐先进(市南区)、冷学森(台东区)、范文玉(台东区)、杨济民(沧口区)、吴宝忠(台东区)、李本堂(沧口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阳澄湖畔留个影”。照片是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三连的青岛知青在格尔木河东“国家地质第四普查大队基地建设施工时,在附近的一汪芦苇滩(这里是青岛知青节假日最佳的休闲地)的水面岸畔拍的合影留念。左起尹登天(沧口区)、纪鹏(市南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心中的“阳澄湖”……记青海农十二师知青生话片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5月,我们工一连完成了格尔木河西“8791”工程的前期工棚施工任务后,奉命回师河东接受,为国家地质第四综合普查大队建设基地的任务。施工地点选址在格尔木东干渠,第一条支渠与青藏公路格尔木东出口的涵洞小桥西北角的荒滩高土岗上。与我们连施工地点一路之隔的就是我心中的“阳澄湖”。其实,这地方原本是一片荒滩、西南高、东北低。因南北走向的一支渠和东西走向的青藏公路,均高出荒滩底面近两米,交叉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蓄水塘。驻格尔木的单位为了解决各自单位夏季吃蔬菜的问题,纷纷在洼地西南的沙滩上开荒种菜地,开渠引水浇完菜地的水,最后都汇聚在这块有百十平方米的洼地里,被储存了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的“阳澄湖”。好在百十平米的水面水深不过1.50米,平静的湖中,长出一簇一簇的芦苇,引来燕鸥频频飞翔,真有点像“沙家浜”中的“阳澄湖”。对我们这些青岛军垦知青来说,真是闲暇之余、再好不过的度假景点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格尔木地区就没有公共的洗澡堂,有条件的单位自己修建一个简易澡堂,让单位的职工们可以按时清理清理身上的垃圾。可青海农建师不行,一是没有装自来水管道的条件,二是根本就拿不出钱去为职工们修建洗澡堂。要想打扫个人身上的卫生,都是在自家房子里,烧上一桶水,弄个脸盆,隔着衣服抹把抹把,就算完事。更有甚者,有的居民兄弟成年论辈子也难得洗一回。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山东大海边来的知青,见了水湾子就激动不已,只是因水太凉而不敢下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连在国家地质第四综合普查大队施工期间,几乎每天都是汗流浃背、灰头土脸、收工后弄点水抹把抹把就吃饭睡觉了,一是施工时间长、强度太大、二是没有电灯、每个帐篷里点的那盏小煤油灯,比萤火虫亮不了多少。所以,还不如及早睡觉休息,以利明天再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格尔木进入6月,别看早晨气温还在七八度,一过中午十二点,天上的太阳就像火球一样,直愣愣的向地面扑来,瞬间又把刚才还冷冰冰的地面烧的滚烫滚烫,有人曾经用温度表测量过,中午一两点钟地表的温度可达到五、六十度,穿着单裤是不敢就地而坐的,因为被太阳烤热的地面非常火烫。也正是这一特点,“阳澄湖”里水面的水,被太阳晒得暖暖和和可达20多度,真是天助我也,真是我们这群海边知青的好去处。于是乎,架不住“阳澄湖”水面诱惑的几个臭小子,壮着胆子把在工地上施工用的架木杆和架木板,趁着黑夜偷偷地运送到“阳澄湖”畔,又利用施工用的麻绳和铁丝把这些架板架杆扎成漂在水面上的游船,其实,充其量也就是个木筏子。这几个臭小子在水面上偷偷地玩了两次后,一看连队的男知青们不但不反对,还都一个个争着来领略在“阳澄湖“上巡视水面的滋味,在巡视完毕之后,还可以趁着有暖暖和和湖水的机会,痛痛快快的给自己洗一次澡,把自己身上那攒了多年,可以搓成“六味地黄丸”的灰垢洗个干净。男知青们在这“阳澄湖”游船上越玩越上瘾,把本来就羞于见男孩子们戏水的连队女知青也给吸引过来了,有福同享嘛。因为女知青也上了贼船,大家同乐。男知青们在洗澡时,就没有了以前那么放肆了。只可惜这一段浪漫的知青“阳澄湖”水面生活,只享受了不到一个月,连队的领导发现了,立即叫停,从此便结束了山东知青在格尔木“阳澄湖”上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面粉楼前留个影”。青海格尔木小岛的面楼,是小岛上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知青们拍照留念的好地方。照片是1965年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沧口区女知青周桂云和陈萍1966年春在小岛面粉楼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 <h3>青海兵团图片,“沙枣开花香飘时”。格尔木河东的格尔木县人民医院附近有一小片生机盎然的沙枣树林,每年花开的季节,是知青们踏青的好去处。照片是1971年青海农四师工程团三连的青岛沧口区女知青王彩霞星期天在沙枣林里拍的纪念照片。</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昆仑山下的纪念”。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一排的青岛知青崔维居在拖拉海荒原骑着俊马拍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知青,大都是当年15-18岁的应届高初中毕业学生,没有任何专业技术。来到青藏高原三个多月后,即奔赴没有水,电,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戈壁荒滩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继承老一辈拓荒者不畏困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创业,的彻底革命精神,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施工建设任务。照片是1965年去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二排六班的青岛知青,1966年5月在拖拉海荒原的临时驻地营房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冷学森(台东区)、丰铭新(台东区)、赖吉祥(台东区)、王东明(台东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刘祥宥(台东区)、石蒙沂(沧口区)、赵振国(台东区)、李春才(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杨济民(沧口区)、邵建华(沧口区)、李济清(沧口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誓死捍卫毛泽东思想”。照片是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一连的青岛知青1967年元月在拖拉海成立了第二个群众组织“追穷寇战斗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管素贞(台东区)、刘淑欣(台东区)、任雨花(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李英(台东区)、刘真(台东区)、郭树辉(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参加红卫兵了”!在上海“一月革命风暴”的影响下,中央下达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12条规定”,被造反派彻底推翻了。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各个部门一夜之间,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1967年元月,农十二师工程团一连的青岛知青,第一个群众组织“风雷激战斗班”,在拖拉海成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任雨花(台东区)、李世华(台东区)、于兆茗(台东区)、宋秀芳(台东区),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1967年3月青海省实行全省军事管制后,青海农十二师各单位的“革命委员会”陆续建立起来。照片是1967年5月青海农十二师工程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战友们在革委会副主任刘志达的带领下为农十二师师医院革委会成立,抬着牌匾,从格尔木小岛前往格尔木河东师部报喜游行。照片中抬牌匾的左边是青岛市南区女知青知青张培珀,右边是青岛市南区女知青徐世芳。后面打鼓的是青岛市南区知青姜成俊,在一边打钹的是青岛市南区知青崔介维,他们中间穿棉大衣的是农十二师工程团革委会副主任刘志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精悍简陋的管弦乐队”。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一支精干的文艺小分队,经常深入戈壁荒原的连队,为战士们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照片是1966年底,下连队现场演出的管弦乐小合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青岛市南区知青程建勋、青岛市北区知青崔介维、青岛市南区知青卞奎 、青岛市台东区知青杨忠云、青海西宁知青张岳、在演出时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精益求精,锦上添花”。1969年底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积极开展所在部队的文艺活动,活跃部队气氛。为部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73年由师宣教科干事张敏(前排右4)带队7名知青参加了1973年的兰州军区文艺调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是:青岛市南区知青徐世芳(二排左3)、淄博知青李玉萍(二排右2)、青岛四方区知青杨昭雯(二排右3)、济宁知青熊长安(三排左1)、济南知青王广訇(三排左2)、青岛市北区知青崔介维(三排右3)、青岛市北区知青刘晨明(四排右1)。</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昆仑山下的红柳”。红柳是戈壁荒原上一种特别能耐高寒盐碱,干旱风沙的木本植物,正是因为这类植物的顽强生存,阻挡了风沙对人类生存的侵袭。军垦知青把红柳当做自己人生的偶像。照片是1966年4月22日参加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四团三连的青岛市南区女知青刘家怡,1969年春在青海大格勒荒原的红柳沙包前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在自己动手建造的营房前留个影”。照片是1966年4月22日参加兰州军区农四师四团三连的青岛市南区知青卢秋顺1969年春,在青海大格勒荒原自己动手建造的营房前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丰收的喜悦”。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到新鲜蔬菜比较困难。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为了解决施工连对吃蔬菜困难的问题,各个连队都从连里抽调十几个人,组建种菜班,在有水源的戈壁大漠,开荒种菜,格尔木地区的土质气温比较适合种植土豆、萝卜、大头菜、只要水跟上,一般的亩产都在千斤以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三连的青岛市台东区知青冷学森、耿世驤、丰铭新、1969年秋坐在丰收的大头菜地垅上开心的谈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谁说女子不如男,当代知青胜木兰”。1966年4月1日由青岛四方区知青组成的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八连,在连长平勇升、指导员张万才的带领下,克服了高寒缺氧、风沙打脸、阳光暴晒、蚊虫叮咬等艰难困苦,转战柴达木盆地南北,为青海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70年被兰州军区授予“军区四好连队”光荣称号。连队的女知青和男知青一样,功不可没。照片是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八连二排七班1966年底在青海马海三站连队营房驻地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郭涛、杨昭雯、孙爱娣、毛志敏、王桂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韩秀梅、陈桂兰、李家凤、李桂英、杨彩云、马淑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青春在戈壁大漠闪闪发光”。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水利指挥部三连的青岛沧口区姜雪梅所在女知青班1966年6月,在青海格尔木拖拉海,修建格尔木西干渠水利工地上的驻地帐篷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进一步提高为部队服务水平”。照片是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自1969年底组建以来,1970年11月首次建立兵团业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拍的合影留念。青海农四师入选两名青岛市南区知青。他们是照片三排右2卜庆庄,四排左3程建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照片是青岛台东区知青王文林,1965年9月参加青海省生产建设兵团。照片拍于1966年5月,在青海格尔木拖拉海荒原施工现场的土坯临时工棚里,坚持学习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历史的见证”。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十四连的青岛四方区知青,1969年春在格尔木河西“8791”工程施工现场驻地的帐篷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孟绍峰、孟凡忠、于军、李西海(河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纪桂英(沧口区)、李赫玲、张桂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下定决心,过三关”。刚刚组建的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因所在驻地地下水含氟量超标不能饮用,各个连队吃水全靠从干渠引来的格尔木河水,灌注在连队驻地附近挖的大水坑里,蓄满沉淀后、方可饮用,这种流经戈壁大漠后的河水,虽然又苦又涩,却比含氟的水好多了,这就是知青要过的“三关”中的第一关。照片中在水塘打水的人,就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一团三连的青岛市台东区知青吴开先1966年5月到达连队驻地后,在炊事班为伙房挑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照片是1968年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的青岛台东区知青吴开先老师,在为青海格尔木消防大队指导消防战士进行体育锻炼时拍的教练师范照,照片中正在进行体育师范的人是吴开先老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文艺为部队服务”。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青岛台东区知青吴开先与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一团负责文体工作的叶超群干事,张玉春干事在青海省西宁市休整驻地拍的合影留念。左二是刚参加青海兵团的青岛台东区知青吴开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积极参加连队政治学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对山东知青十分关心,经常组织连队的政治时事教育。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三连的青岛台东区知青吴开先1966年5月到达格尔木连队驻地后,即利用墙面黑板进行板报政治学习的宣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桃李满天下”。照片是1979年青海兵团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学生拍的合影留念,照片第二排左五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的青岛台东区知青吴开先老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见证历史”。照片是1966年4月参加青海兵团的青岛知青连队,1966年夏,在戈壁荒原上兴修水利工程时,在施工现场露天参加政治学习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历史的见证”。照片是1966年4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二连的青岛台东区女知青王淑红与战友1966年夏天在连队驻地边的林荫道旁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一帮一、一对红”。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六连的青岛市市南区女知青李玉英等战友,于1966年夏,在马海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上,积极参加连队开展“一帮一、一对红”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活动的学习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营房门前留下青春的记忆”。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去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八连的青岛四方区女知青1966年底在青海马海连队驻地营房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王淑贤、咸永兰,后排左起陈云芳、刘玉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雪山之水天上来,戈壁大漠巧安排”。照片是青海兵团广大指战员不畏风沙严寒、酷暑盐碱、高原缺氧、在没水没电的条件下,于1966年修筑的37公里的格尔木西干渠投入使用后,为了防止漏水溃坝,便组织水管站的军垦知青,常年在这37公里长的干渠两边巡视检查。照片是青岛市北区知青王跃礼在戈壁大漠巡渠时拍的工作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是197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二团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首次团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的命运注定要紧紧的与共和国绑在一起。我们亲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苦难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共和国-我们年轻母亲所经历的辛酸。瘦骨嶙峋面黄肌瘦年轻的母亲那干瘪的乳房,再也挤不出几滴奶水去喂饱自己那群嗷嗷待哺的儿女们。 我们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艰难困苦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曾经彷徨失落过,但是,我们从未颓废自弃过!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母亲我们的祖国减轻负担。母亲的召唤,就是我们的意愿。不管是自觉或是不自觉、自愿或是不自愿,在祖国母亲最需要的时候,我们都义无反顾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用青春的年华在社会的实践中历练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劳动者的同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我们共和国同龄人所度过的青春岁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下图片,“见证历史”。照片上的物品是青岛知青收藏了六十年代的军垦知青生活物品的一部分。</span></p> <p> 我的收藏:我们16、7岁就来到这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青藏高原,在老红军,老八路的带领下,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与荒原大漠开展了艰苦的创业,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用最原始的工具,从事着最简单的劳动、铁锹洋镐、手提肩挑、硬是把汗珠子摔成八瓣,如果有一条得心应手的小扁担,那真是太幸福了,一挑百十斤不带歇肩的,谁见了谁都羡慕死了。为了讨好还不是女朋友的妻子,我精心制作了这条扁担,这条不平凡的扁担就成了我们的定情之物,一直留到现在,我们记得著名诗人何其芳先生,在诗歌欣赏中写到:‘扁担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挑忧愁’。我们珍藏这条扁担,并非让后人去挑忧愁,而是让他们牢记上一辈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纯真的爱情。――臭油.2007年11月20日</p> <h3><br></h3><h3> </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是2002年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同志为格尔木市的“知青林”题词的昆仑石纪念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