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8年前,1969年10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机651班同学,根据国家安排,战备疏散,搬迁到河南林县(现在的林州),住在离县城10里的东街村。2018金秋10月,陈学坤,于瑞芳和柳德升从林州坐大巴东行,重访分别48年的东街村。</h3> <h3>从林州客运站坐班车,一路向东不到10华里,来到久别的东街村。</h3> <p class="ql-block">48年,弹指一挥间。当时的村前土公路,如今已是林州到安阳的通衢大道。</p><p class="ql-block">乘久别重逢的喜悦,赏天翻地覆的巨变,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大学同学与东街村民共同生活近一年时间,同吃同住同劳动。东街村的父老乡亲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原村前大路南侧无人居住,现在已有数家新居,是东街村扩展的一部分。由一座新桥与老村连在一起。</p> <h3>向村里望去,人来人往一片繁华。</h3> <h3>公路北侧,新建的庙宇井泉寺。</h3> <h3>村口见到几位同龄老人,在闲聊。</h3> <p class="ql-block">当年已经能听懂的乡音土语,现在又听不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向老人打听48年前的老房东,提到当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在座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是当年我们的房东大爷大妈已经驾鹤西去,甚至同龄人苏文江,因工作劳累,也已牺牲在村支书的任上。令人非常伤感和追忆。</p> <h3>东街村前盖起的住宅楼。</h3> <p class="ql-block">这个推自行车的老乡,姓王,当年在他家住过机64的薛光越?今天热情地带我们寻访曾经的驻地——苏文江旧居。当年,柳德升,陈学坤,翟凤辉等12个同学住在苏家。有的睡土炕,大多数同学睡在铺满干草的地铺上。</p> <h3>这个门洞是当年通往村东的出口,上面的庙宇当年是不存在的。村外的砖窑已经不见踪迹,现在砖窑原址上是多出来的数家房屋。</h3> <h3>这是村前大楼近影。</h3> <h3>这几块石头是当年全村人吃水井的辘轳支架。井口已封,是当年老乡的吃饭场和交流信息的地方。</h3> <h3>古井旁居住的老人家,能言善道。向来访者介绍古井的故事,当年此井很深,辘轳轴上要缠绕两层井绳摇上30多圈,才能打上一桶水。</h3> <h3>老人家不停介绍村里情况。拉着我们的手,让家里去吃饭。</h3> <h3>沿这条胡同上行,左侧大门就是当年的学生食堂。</h3> <h3>当年食堂,院内房屋排列与当年变化不大,只是都重新翻盖和装修。已经是现代的居舍了。</h3> <h3>再往上走,前面门楼就是当年我们十几个男生的住地——苏文江家。苏文江和苏大娘都已作古,现在是苏文江的大孙子夫妻居住。</h3> <h3>原来的正房盖成二层小楼,院子被玻璃隔成前后两部分。右边东厢房就是当年我们十几个人打地铺的居舍。</h3> <p class="ql-block">图片右侧的东厢房就是我们曾经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离开曾经住过10个月的苏家,走在村中的路上,还能见到当年遗留下的老屋。</p> <h3>终于找到苏文江小妹——苏文英,当年的小妞子已经50多岁了。</h3> <h3>像久别的亲人重逢,……</h3> <h3>热情似火,让到家中。</h3> <h3>谢谢向导。</h3> <h3>苏文江的小弟苏江州赶到妹妹家,欢迎我们三个阔别已久的老朋友。从手机上的老照片回忆北京大学生与东街百姓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美好时光。</h3> <h3>陈学坤,与苏文英丈夫热烈交谈。</h3> <h3>在苏文英家拍张(全家福)。</h3> <h3>在苏文英家吃过丰盛的午饭,文英夫妻和江州带领去找当年我们与老乡共同修建的小水库。当年的几十人,用几十天。锹挖镐刨,肩挑手推,纯人工完成的小水库,已经面目全非。</h3> <h3>权且在当年小水库留个影。</h3> <h3>当年的老房子,已经寥寥无几。</h3> <h3>村中的另一座庙宇。</h3> <h3>终于要离开难忘的林州故乡。陈,于,柳三人与老乡依依惜别,返回林州。</h3> <h3>最后,用一首诗结束此次东街行。</h3><h3><br></h3><h3> “忆林州”</h3><h3>一别林州五十秋,</h3><h3>今日有幸到此游。</h3><h3>印象林州今何在,</h3><h3>沧桑巨变美心头。</h3><h3><br></h3><h3>当年缺水把渠修,</h3><h3>劈山开岭引漳流。</h3><h3>荒山变成金银山,</h3><h3>人工天河誉全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