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 一首没人唱的歌

杨叔庸

<h3>五十年前的今天——1968年10月28日,我和一大批同学背起背包到农村插队落户去了。</h3><h3> 1966年6月,我们正在准备高考,一场运动突然开始,我们放下课本投身进去。可是运动不断发展,形势不断变化,我们毕业后在学校里继续斗争了两年多,还没完没了。初一的小同学也已经混到初三,学校里从初中到高中六个年级年学生都该毕业了。最后决定大家全都下乡,这是两年以前谁也没想到都结果。 &nbsp; 虽然不情愿,但大家还是抱着一定的幻想下去了。那时的年轻人都受着“解放全人类”、“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教育,开始真有些干劲,不怕苦,不怕累,付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h3><h3><br></h3><h3>我是老高三的毕业生,身体,心理都比较成熟,也希望到广阔天地有一番作为。我像生产队里的壮劳力一样,干最累的活,拿最高的工分,得到乡亲们的认可,生活中也和乡亲们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br></h3> <h3>除了完成繁重的劳动任务,除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知青们还迫切需要文化和精神生活。唱歌,抄歌是很多知情的爱好。我那时自学音乐,收集民歌,并创作了一些歌曲,我和女友合作的歌曲还在知青之中传唱。</h3><h3><br></h3><h3>1970年冬季的一天,我一个人拉着一辆板车从生产队到水利工地,去给修水利的生产队员们送粮食和蔬菜,大约85里的路程,从清晨走到天黑。江汉平原的冬季有些萧瑟,景色比较单调。走着走着,心里有了一点冲动,一只旋律慢慢升起,我让它继续发展,一边走,一边唱,在路上酝酿完成了一首充满激情的歌。就是下面这首用新疆民歌风格的曲调为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谱写的歌曲。我自认这首歌为旋律优美,情绪阳光。第一句自由宽广,第二、三句坚定自信,第四、五句舒展平静,第五、六、七句热情奔放,最后一句满怀希望。用现在的话来说“充满了正能量”。(点击美篇标题左下的播放符号,可以听到这首歌的旋律) &nbsp;<br></h3> <h3> 可是歌写出来的时候,上山下乡已不再像开始那样带着理想的光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山下乡的负面问题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特别是有些地区开始在农村招知青回城当工人,家庭出身好的知青被陆续招工回城,家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知青只能留在乡下,关于上山下乡的正面宣传就变得十分虚伪了。留在乡下的知青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怎么能够回城。大家更多地思考下乡的意义,担忧自己的前途。曾经一起在乡下的文艺宣传队里的知青们大多回城去了,留在乡下的谁也不会有情绪唱这首歌。这首歌也就永留在纸面上,成了一首没人唱的歌了。<br></h3> <h3>一年多以后,我也回城了。最后,上山下乡运动以全国的知青都回城了宣告结束。 &nbsp; 今天找出这首歌来,是因为它记载了我的那一段历史,代表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 &nbsp; 有些知青对自己那段充满热情的青春说无悔。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我也曾有过那样热情的青春,但只能说那时真是无奈,如果可以选择,我会把我青春的热情投入到我更喜欢的事业中去。 &nbsp; 事实上,后来有部分知青幸运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给国家、给社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nbsp; <br></h3> <h3>另一方面,在五十年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农村的发展更需要正确的政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合理的经营方式,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仅有知青们的热情是难以改天换地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