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故乡:小镇重庆“南温泉”,那条不太长的“南泉路”,承载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沧桑岁月又留下了多少往事和回忆?</h3> <h3>南温泉——曾经名扬中外的小镇,留在街坊邻里心中“乡情”之故里。客居外地的南泉们寄托“乡愁”的“家”。走进我们曾经居住的“南泉路”,每一步都是一个思念和一件往事的回放。</h3> <h3>南泉路头“顶”复兴路上(弓桥泛月),前面怀抱南泉中心公园,后背拱卫(建文遗迹),尾扫(峭壁飞泉)。呈心字形镶嵌在南温泉中心位置。不太长的路段拥有“南泉工人疗养院”、“公园浴室”和游泳池、“南泉公园管理局”(街道办事处)、“公园职工宿舍”、“工疗院俱乐部礼堂”、“南泉派出所”、“基督教南泉福音堂”、“南泉小学教工宿舍”(八一)“南泉银行”、“工疗院四疗室”、文物保护单位:“李远蓉墓”、还有充满传说的“白楼”。继续后行有前往桃子沟“凉亭”的石梯坎,去“仙女幽岩”和“重庆十中”那个坡坎,也可以到“峭壁飞泉”和“高岩老祖”及小泉与堤坎。</h3><h3><br></h3> <h3>南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泉外泉旅社。(残留部分)</h3> <h3>“泉外泉”的正面也是面目全非啊。</h3> <h3>“泉外泉”旅社在南泉民众心里是那么“清晰”,谁也不可能忘记。因为它是大家踏进南泉中心公园景区和南泉浴室、游泳池必然的“第一步”。</h3> <h3>南泉路1号前,(下图那个圆门)有一路长长的石梯坎通往曾子唯先生的“沂风别墅”(工疗院幼儿园),我的同学 季家和聂家曾先后住在上面的民居,无数次用自已的脚步丈量石梯坎的长度。</h3> <h3> 南泉路的起奌当然是“南泉路1号”,这里是“南泉工疗院门诊部”,我的母亲和同事们曾经在这里辛劳工作几十年,全心全意为疗养员的康复热情工作。也为“重庆十中”(签约单位)师生体检与生病治疗出过力,南泉街坊急诊或夜晚为产妇接生,我母亲没少流汗。现在,南泉路1号除了“工疗院”牌子,看到的是会所吗?(已经去掉了“工人”两字),原先那高高的墙体上,一九五二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的:【西南第二工人疗养院】院名已荡然无存。小平同志的“题字”曾经是南泉路甚至是南温泉的辉煌与荣耀。</h3> <h3> 紧邻工疗院的是“军区”的房舍,如今,图片中仅剩下这石头踏步,(这样的踏步在南泉银行、“幼儿园”、和这幢四层小楼如出一辙的风格,彰显了南泉路上民国建筑的风格)“军区”曾经是冬季外地专业游泳集训队的宿营地,夏季城里学校举办“夏令营”的办公室……对门则是南泉公园浴室和游泳池,南泉子弟们和“业余体校”的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有多少优秀游泳教练员、运动员,业余游泳爱好者从这里“出发”,也是游客来温泉旅游主要的目的地之一。</h3> <h3>南泉路上的“公园浴室”历史悠久,游泳池里装满了游泳运动员努力拼搏的汗水。十中的游泳队曾经在水球竞技中战胜了冬训的专业队,带给大家多少欢乐!</h3> <h3>还记得吗?这里是南泉公园管理局(南泉街道办事处)所在之处,那棵老黄桷树我小时候就爬上去摘过“黄桷苞”,</h3> <h3>与公园管理局相邻的是钟仁俊老师笔下描述的那幢经典的法式建筑(清华)——南泉公园职工宿舍。</h3><h3> (前面的房舍——南泉路七号是我的家,已经不是原来的建筑)</h3> <h3> 关于这幢法式建筑(公园职工宿舍),钟仁俊老师和他的法国友人法比恩小姐有过精彩的评论。我的同学住在里面,我常去串门。</h3> <h3>“公园职工宿舍”内住了好几位同学,住在里面的街坊邻里进出都会从这个大门通过,(靠近大黄桷树还有一个侧门)。曾经的主人们再看这个图片,是不是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h3> <h3>“工疗院俱乐部”曾经是南泉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大家看电影、文艺演出,周未舞会……都在这里,右侧是我的家——南泉路七号(工疗院职工宿舍)。解放前,我家这幢房子是“幼儿园”。</h3> <h3>和我家隔街守望的是“南泉派出所”,也是“南泉中心小学”旧地址,南泉小学首位校董是国民党元老陈果夫,因此,这幢民国老建筑也算得上南泉路有“名份”的房屋,我家那幢房被街坊称为“幼儿园”也算和“旧南泉小学”一脉相承吧。</h3><h3> (马路一侧红墙后面是“南泉派出所”)</h3> <h3>往前移步就是“基督教南泉福音堂”。</h3> <h3>其实福音堂也是三变其外貌,虽说一次比一次变得更加“现代化的风格”,的确失去了当初朴实无华的外观,礼拜堂内的装典也跟上了今天的潮流。(原先没有吊扇和音响设备)</h3> <h3>马牧师主持福音堂的年代,和南泉街坊民众关系和睦,无声无影把“基督福音”撒播到了民间。</h3> <h3>“南泉福音堂”大门前的“活泉”铭文,只有我们南温泉的福音堂独有,铭文寓意深长。福音堂是我和南泉民众心中神圣之地。</h3> <h3>“教堂小卖部”过去是小人书摊,放学后我们最爱的地方,小人书里装满了“世界”。</h3> <h3>福音堂前青石板铺垫的经典路面到哪里去了啊?南泉路原先本是“民国一条街”。</h3> <h3>走过去又回望南泉福音堂,孤独的守望着南泉路,相邻相伴的建筑和院落都不见了。</h3> <h3>紧邻福音堂是“南泉小学教工宿舍”(八一)和“南泉银行”。</h3><h3> 工疗院四疗室在南泉路31号(工疗院职工饭堂和职工宿舍)。紧邻的几幢民国建筑群都有它们的历史和背景,也是旧南泉路上最有故事的地方。</h3> <h3>相互为邻的南泉银行和工疗院四疗室(南泉路31号)</h3><h3> (此照片由十中校友提供)</h3> <h3>与工疗院31号为邻的是文物保护单位:“李远蓉墓”。十中校友杨天健(南乡子)先生,曾经对重庆三三一惨案和李远蓉的历史与背景进行了最详实的研究,文章里也有李远蓉墓碑上生涩铭文引经据典的浅释。杨先生的文章是最权威的研究结果。</h3> <h3>我们大概是最后一批专程前来“李远蓉墓”旧址探访的民众了。</h3> <h3>如今“李远蓉墓”已经移迁“南泉革命烈士陵园”,永远十四岁芳龄的李远蓉与解放重庆在“南泉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相聚相伴长眠在革命烈士陵园,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先烈们。</h3> <h3>李远蓉墓右侧面是“白楼”,“白楼”有好多传说和故事,也是南泉路上引人关注的地方。</h3> <h3>再见,“李远蓉墓”、永别了,南泉街坊们十分留念的“白楼”。</h3> <h3>从这里往上是南泉的“凉亭”,民国时期这上头也叫“南泉新村,多少民国时代的名人和社会贤达在上面渡过了抗日时期艰苦岁月。他们也算南泉路上的过往客。</h3> <h3>远眺桃子沟“颐寿亭”——南泉民众习惯称“凉亭”。</h3><h3> 1931年由川军首领刘湘、刘文辉、王赞绪……为南泉“温塘公园”董事长、“温塘公园事务事所”首任所长 赵资生七十大寿时所建。</h3><h3> (文史资料由友人提供)</h3> <h3>“章回体小说作家”第一人,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抗战时期在桃子沟“南泉新村”的旧居:“待漏斋”。</h3><h3>(图片由十中校友提供)</h3> <h3>我和同学们天天上学都会经过这南泉路最后一段,再前往是桃子沟和重庆十中,还有仙女洞和飞泉了。</h3> <h3>关于南温泉的“开发”众说纷纭,我们曾经居住和熟悉的“南泉路”,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福音堂正门前方的那些一幢幢民国时期的建筑、道路和山体正在被“开发”掉)。</h3> <h3>南泉路上的“沂风别墅”(工疗院托儿所)人走楼空,消失前残破的一角,留给我们最后的记忆。</h3> <h3>福音堂后侧面的 “八一”、“南泉银行”、“白楼”、“凉亭”,还有我们的“十中”……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曾经的“民国一条街”——“南泉路” 就这样留在了南泉民众的记忆里。</h3> <h3>破碎的山体和“南温泉”很不协调的交帜在一起。</h3><h3> 从南泉路1号(南泉工人疗院)开始,到南泉路的终点——南泉路59号(重庆十中),曾经的“南泉路”渡过了五十九个冬去春来的时光,最终从大地上消失(“福音堂”大概有上帝的护佑得以生存下来)。在南温泉有记载的430年历史轨迹中,旧“南泉路”的存在只是弹指一挥间。</h3><h3> (左上角的“方块”是沂风别墅的大门)</h3> <h3>感谢十中马昭凯老师用手机留下了母校——“重庆十中”大校门珍贵的照片,当然是绝无仅有的一张。</h3> <h3>再看此张照片对比,十中大校门有标牌的门柱没有了。</h3><h3> 重庆十中校友杨天建先生倡议修复已消失的百年老校——“重庆十中”的标志物,让无数十中校友找回当年学生时代美好的回忆和同学们对恩师们的怀念。这个倡议得到十中师生们一致的赞同与支持。</h3><h3> (为什么愿望和现实总有差距?)</h3> <h3>往上走,就到了仙女洞景区,还有我的母校:“重庆十中”。</h3> <h3>关于“仙女洞”的由来?美丽的传说有好多:“村姑、仙桃和建文帝的故事”流传广泛,你知道吗?“仙女洞”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h3> <h3>走进“古仙女洞”山门后的廊道,好像走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当中:“狐仙们出没的地方”。</h3> <h3>阴森又空虚仙女洞前廊道。</h3> <h3>“仙女洞”是前来南泉旅游的游人必到的景点。也是南泉民众和工疗院疗养员夏季避暑、休闲的好去处。</h3><h3> 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课间操刚结朿,立刻和同学跑进洞前的玉泉寺小厨房购买和尚们精心制作的“发糕”,又白又厚又香甜。以前没有听说过“空调”,那些炎热的夏天,老师也会到与办公室一墙之隔的仙女洞,找一静谧处备课。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h3> <h3>抗战时期的仙女洞是“中央政治学校”校区的一部份。</h3> <h3>现在,玉泉寺大殿和千手观音不在了,和尚和游客不见了,疗养员和十中学生看不到了,连那尊村姑打扮的仙女塑像也不见了。</h3> <h3>那个年代,仙女洞景区曾经也举办过“收租院”的展览,观众如云,你还记得吗?</h3> <h3>与学校总务处办公楼一墙之隔的仙女洞,也难得“辉煌”了。</h3> <h3>我们踏进仙女洞,有一种步入“林海雪原”“威虎山”匪巢的紧张感……</h3> <h3>美丽的仙女终于又回归仙女洞了。当然不是先前明清时代的村姑打扮,天天为建文皇帝送仙桃的那一位仙女啰,她可能下岗了。</h3> <h3>又走在去学校正门的路上,每次晚自习下课回家的时候,这条路上总是住读同学那些此起彼伏笛子之声缭绕。</h3><h3> (从前没有红墙,学生宿舍就在里面)</h3> <h3>学校(重庆十中)不在了,曾经的学校正门留在了我心中。“重庆十中”是南泉路最末一家,门牌:“南泉路59号”,与旧南泉路共存了五十九个春秋,是巧合吗?</h3><h3> </h3> <h3>从“巴县女中”到六十年代的“重庆十中”,这扇校门迎送了多少届“重庆十中”的师生?</h3> <h3>十中正门的变迁是老校友返校留影的首选。</h3> <h3>流经校区的小渠,水流依旧潺潺流不尽。</h3> <h3>教学楼,实验室,图书舘,兰球场,还有茅草蓋成的大礼堂……都没有了! 哎。</h3> <h3>学校总务处,还有王校长的办公室应该在前面这个位置。</h3> <h3>巴县女中(重庆十中)1947年迁到南泉仙女洞旁的原“中央政治学校”校址,转瞬六十年过了,最后一次校庆令人难忘。从此再无第二甲子。浸润了“文化元素”的这片校区除了草木,巳无“文化”可寻。令人痛心。</h3> <h3>河边通往我们教室附近的这个石梯坎还在,以前住读同学从这里去“五湖占雨”洗衣服。</h3> <h3>学校残存的唯一建筑物(抽水房、理发室……)是我们初六零级同学们当年用汗水筑成,百看不厌。</h3> <h3>一直生长在河边的麻柳树,怎么“变”到路中间了?我们十中那条小木船每天都系在这些树上。</h3> <h3>南泉路后段的最佳风景点——飞泉。</h3> <h3>其实可以复制一块石碑(保存原件),“涂脂抹粉”也抵档不住飞泉飘逸气雾的侵蚀。</h3> <h3>道路是宽阔了,飞泉的泻湖也就没有了,“五湖占雨”也消失了。</h3> <h3> 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大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h3><h3> 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国家严格制定的国策。再看看南泉路上的“峭壁飞泉”景区:挤占河道的公路、消失的“五湖占雨”景点,回响着摩托与汽车发动机噪音的“三峽奔雷”……早前的“开发规划”正在悄悄地改变某些风景名胜景区的“属性”,最终挤压到南温泉自已的“钱袋子”。</h3><h3> </h3><h3> 殷切希望故乡南温泉能紧跟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重塑著名“风景名胜景区”的名牌,让游人流连忘返,让故人永远思念。让青山绿水永恒,让南泉口碑盛传。</h3><h3> ————个人观点</h3><h3> 感谢校友杨天健、吕本华的帮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