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麦场

叶子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 俗话说: 麦熟一晌,东南风一吹,小麦由青黄变成了金黄。父亲说,要紧场了。在我的家乡北庭小镇,几乎家家都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每年都要翻新,乡亲们叫紧场。经历了一年的风吹雨打,场的地面疏松了,老鼠蚂蚁虫子打了洞,到处是窟窿眼,夏锄刚刚结束,趁天下了雨,父亲开始紧场。他先架牲口用犁把地面犁软犁透,用枺磨平,然后上面铺上厚厚一层旧麦草,最后用碌碡反复碾压,直到把麦草压得柔软稀薄后,再用木叉把麦草清理到场外,一个平整溜光的麦场就算紧好了,只等着麦子上场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农民离不开场,场是庄户人的代名词。八十岁要有个娘,一亩地也要有个场,可见,场对农民是多么的重要,农民对场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场园,场园,在农村,有住户就有场,有园。场打粮食,园种菜。有粮有菜就有生活。农民离不开场,拉麦,摞麦,碾场,铡草料,取柴火,农闲了聚到一起谝传,拍戏,开会、玩社火,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场里忙活。场也是孩子们闲暇时的乐园,捉迷藏,滚铁环,打沙包,踢毽子……打麦场是农村的一道风景,是农民的人生舞台。</p><p>  人民公社那阵,一个生产队一个场,场很大,占地十几亩。麦场是集体的,春天要整平,雨后要压场。打麦时,男女老少全出动,有力的出力,没力的搭把手,看着就是一派丰收的喜悦。打麦场,其实全年都用,春天的菜籽,夏季的麦子,秋后的玉米,每一茬庄稼都要在平整光滑的场上才能分娩,而其中,最繁忙最热闹的还是打麦这一季,所以通常把场叫为“麦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家乡北庭小镇,自古就是粮食和蔬菜的故乡,冬麦收了种白菜,这是家乡人亘古不变的农事程序。麦子成熟的时候,为了不耽误种白菜,乡亲们磨刀擦掌,不分昼夜地在麦地里劳作,白天顶着烈日,晚上披星戴月,巴望着早一天割完麦子能把白菜种进去。抢收麦子,抢种白菜,双抢时节,学校也给孩子放了忙假,学生全部回家给父母帮忙收麦。除了老幼,家家门上都挂着锁。一个夏收下来,人们的脸上瘦了一圈,身上脱了几层皮,手上布满了血泡。难怪人们把抢收麦子比喻为虎口夺粮呢,熟了的麦子要尽快割了,捆成麦捆子。夏季暴雨多,一场大雨就会把农民的收成和希望浇灭。割麦结束,每家每户火烧火燎地把麦捆拉到场上,码成麦码子,摞成麦摞子,饱经风霜的麦子此时终于可以回家了,为了防止雨水,它们头朝里,脚朝外,挨挨挤挤地重叠在一起,仿佛大地母亲隆起的小腹,真实而热烈,让人从心里感到踏实。</p><p>&nbsp;&nbsp;&nbsp;&nbsp;&nbsp;种完了白菜,乡亲们这才回过头来管麦子的事。阳光尚好的晴天里,人们把麦捆从麦摞上揪下来,用镰刀割了敷在它身上的草绳,然后把麦子一层层从外到里散落到麦场,这叫摊场,摊好的麦子先让太阳暴晒,再一遍一遍的翻,正午的阳光正烈,风一吹,麦子就干了,哗哗响。这时候,轧场人立在中央,一手牵了牲口,一手挥鞭喝令,牲口就听话地拉起石磙来回转,沉稳而坚实。炎热的夏季,忙碌的身影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没有人说热和累,这样轧了好多遍后,牲口歇了,人还要翻场,所谓翻场,就是把刚轧平的麦杆用木叉翻上来,摊开,用叉挑蓬松些,又轧,直到麦粒完全脱落。 生产队那时,我们村牵牛轧场的总是五保户刘二伯,牛卖力地围场转,刘二伯使劲地吆喝牛。二伯虽然耳聋,无儿无女,却是场上干活的好把式。跟着翻场的,大都是巧手巧舌的妇女,她们一边干活,一边打嘴仗,常常引来一片笑声,辛苦的劳作也就有了一点轻松。场轧完了,二伯到场外歇了牛,男女社员齐动手,用木叉将麦桔上的麦粒抖干净,把麦桔挑到场边堆成垛,再用推板把连糠带粒的麦子堆积起来,谓之,起场。接着,就是扬场,这是既费力气也是最讲技术的活,也要靠风。父亲就是扬场的好手,只见他手操木锨轻轻扬起,沉甸甸的麦子就会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风吹走杂物,饱满坚实的麦粒落下来,轻浮的麦余则随风飘到一边,甚至飞扬到更远的地方。扫麦余的人站在麦堆的下方,全神贯注地扫去随麦粒儿落下来的杂物,扫的时候,要轻,否则,会把麦粒也扫走,要快,等下一锨麦子落下之前扫干净,不然就埋在麦堆里出不来了&nbsp;。慢慢地,干干净净的麦粒就堆成了小山,黄灿灿地拥在一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孩子们见了麦堆,急急地踢掉鞋子,光脚踩进去,滑滑的、热乎乎的麦粒从趾缝间流过,挠着人的脚心,又酥又痒。几个孩子在麦堆上翻跟头,粘了一头麦粒。还有的在细碎的麦余上画有趣的图案。我最喜欢的是躺在金色的麦堆上,用麦子嚼泡泡糖,四脚朝天,看蓝天白云和天上偶尔飞过的小鸟,看日落的霞光……耳畔伴着小伙伴嬉闹的咯咯声,看他们在麦草垛上踩着玩耍,捉蚂蚱和蝗虫……</p><p>&nbsp;&nbsp;&nbsp;&nbsp;&nbsp; 白天的喧嚣还没结束,到了晚上,我偷偷地跟在父亲身后去麦场,晚上的打麦场又是另一番景象。几只煤气灯“嗞磁磁”地燃着,麦场上灯火辉煌。大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玩耍着,围着煤气灯转。高高的麦垛成了天然的滑滑梯,我们一个个列队哧溜溜滑来滑去,乐此不疲。麦垛也是孩子们藏猫猫的绝佳场所,孩子们你追我藏,大呼小叫、嬉闹声不绝于耳。昏黄的灯光,把麦垛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孩子们跳进跳出,追着影子玩耍,在月亮地里满场的跑趟子。有时,我们也静下心来看父伯们扬场,当麦粒儿飞起来的时候,我们几个调皮鬼还是会迅速钻进去,麦粒儿呼呼啦啦地撒在我们的脸上、头上、衣服里,很新奇很惬意。大人们轻声呵斥着我们,他们那有力的身影在皎洁的月光下宛如一个个生动的剪影,随着他们的动作,一片片白花花的麦粒儿向空中飞起来,又“沙沙”地落下来,那场景美极了。在麦场,我们玩的游戏可多啦,最拿手的就是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还有什么“及及林,开马城”等等我到现在也说不上名堂的游戏。玩累了,就在松软热乎的麦草堆里翻跟头、讲鬼怪故事,不一会儿,一大片的麦草里全是进入了梦乡的孩子。 </p><p>&nbsp;&nbsp;&nbsp;&nbsp;&nbsp; 然而在那个纯手工劳作的年代,麦子的收获往往由夏季转到了寒冬,那时,社员高唱着大生产的歌曲和号子,起早贪黑,积攒着少的可怜的工分,种的庄稼却像野生的蒿草,所结的果十分有限,一个麦穗也就几粒麦子,一个玉米也就十几颗果实,农田越耕越小,粮食越打越少,大冬天也要出工干活,那时,冬天最为繁忙辛苦的就是打冻场。冒着冽冽寒风,轧场人拉着牛绳站在场中间,穿着厚重的羊皮大衣,戴着油光光的皮帽子,结满冰渣的胡须远远冒着热气。石磙沉默着,一圈又一圈,吱吱呀呀。人和动物之间仿佛达成了一种默契,如今想来,那仿佛是纯朴而深情的童谣乡曲,旋律优美而又有几分淡淡的忧伤。</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生产队把土地承包到户,原来的打麦场都已分割开,或者农户自己在房前屋后整一个麦场。场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张家的、李家的、王麻子家的……我们家也有了自己的打麦场,一个不大的场。到了麦收前,两个叔叔合议共用一个打麦场,还凑钱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条件好的人家,还购置了割麦机,麦熟时节,“突突”的马达日夜不停回响在麦田,齐刷刷的麦子纷纷倒下,乡亲们直接将麦子装车连夜拉到麦场,大大缩短了割麦的劳动量。后来有的村民添置了脱粒机,这时的打麦场不再是往日的景象,伴随着打麦场的机声隆隆,大约十几个人就忙开了,有往脱粒机续带桔小麦的,有忙着接脱离出的小麦的,大伙儿一边忙碌着,一边说笑着,小小的打麦 场划破了夜空,奏响了和谐的旋律,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打完了小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的打麦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联合收割机奔走在麦田,麦场变成了晒场。麦子晒干了以后装进拖拉机,欢欢喜喜地给国家交了公粮,沉甸甸的丰收就进了农民的口袋。哪里还有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麦收,那种一派欢庆忙碌的景象?看着在树下气定神闲抽烟喝茶的乡亲们,我不禁怅然若失,心头空落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打麦场正在慢慢消失,庄稼成熟的时节,经过恰谈,经销商直接把收割机领进地里,浩浩荡荡的拉粮车排满了乡村公路,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子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了麦茬,农户只消坐在地头等着过磅收钱,就这么简单。收麦过程大大简化,劳动量大大减轻,这是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好处,回想过去,从整场、割麦、运麦、再到碾场、扬场、看场,直到码麦草垛,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且不说人们每天头顶烈日,忙得跟打仗一样,到了晚上,男人们还要去场上扬场,看场,夜宿麦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时光如白马过隙,一去不复返,我们在成长、老去的同时,收获了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那总也学不会的扬场、扫麦余,浸润着我的心。车马远去,麦场远去,笨重的农具远去,甚至远离故乡的游子,连温暖的乡音也远去了……记忆中的风吹麦浪、龙口夺粮以及那宽阔光滑的打麦场和金色的麦草垛,已慢慢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我记忆深处最美的回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叶薇,女,70后,新疆昌吉州作协会员,吉木萨尔县人,农民,本人八十年代末发表过大量文学作品,后缀笔务农。于2017年复笔,获昌吉报社2017、2018年优秀副刊作者奖、昌吉州回族文学签约作家)</p><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