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老师沟通时要让彼此舒适——培才一中王德军

吴挺家校共育工作坊

<h3>  昨天夜里,初当班主任的金燕老师在群里求助,她正在带新初一社会实践活动,今天她将学生活动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一名家长说:“王老师好,我家小孩有点内向,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麻烦你花点心思逗他笑一下。”看到她上传的这张截屏后,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想就家长和老师如何沟通说点自己看法。家校合作对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家长如何把握家校合作中“度”,让自己成为老师的“同盟军”,还需遵循一些交往准则,否则家校沟通就会南辕北辙。作为有十几年教龄老师,我需要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打交道,学到经验不少;作为两个孩子父亲,我需要与孩子老师时常沟通,感受良多。双重角色,让我对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有“不一般”的体验,简而言之,好的家校沟通,要让彼此感到舒适。<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一、明晰边界,家长要站对位置</font></b><br></h3> <h3>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际交往的首要问题是关系适当。因此,家长在与老师交流时候,要明晰边界,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千万不能“越界”。上文中金燕老师的家长并无恶意,但他的要求明显越过家校合作边界,让班主任无所适从,破坏了家校沟通平衡,让班主任感到不适。一般而言,家长和老师沟通时,一定要清楚合作边界,如时间边界,切勿在老师上课、休息时间随意“打扰”老师,如果有紧急情况要联系老师,一定要言简意赅,如果事情重要但不紧急,可以和老师提前预约时间,让老师有时间和心理准备,这有助于提升沟通效果。又如家长要有角色边界意识,尊重老师个人隐私,切勿“热心”过度,过多介入老师家庭和生活事务,让老师生活“曝光”,让老师生活受到感受,让老师感到不适。<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二、理解尊重,家长要有同理心</font></b><br></h3> <h3>  近段时间,家校交恶事件屡有报道,老师们都在感叹“教师成了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这些虽是个案,这些事件发生,既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家校沟通问题,比如家长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老师等等情况。正如汤勇局长所说:“我想对家长说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更要可怜天下老师心,天下没有那个老师不为学生好,没有那个老师不想让学生变好。有可能有的老师温和,有的老师严厉,有的老师性格急躁,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但老师爱您孩子的心和你一样真诚,都是穷尽一切办法和努力,想让您的孩子成才又成人。”<br></h3> <h3> 面对复杂的家校合作环境,如果家长富于同理心,多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就不会提出如上文中家长那样的要求,你就很容易释怀老师诸多无意之失,你也容易感受老师的无奈和无力,自然不会对老师过多的抱怨,反而有些怜悯之心。家校沟通的首要问题是建立信任,继而开展建设性工作,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家长和老师能彼此理解,唯如此,才能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我儿子目前正在幼儿园就读,是典型的“熊孩子”,他给老师带来诸多困扰,也让自己屡次“受伤”,妈妈有时候心疼孩子,不免抱怨几句,甚至要找老师“麻烦”,我总是在她发泄情绪后说,我也是老师,如果家长找我“麻烦”,你又作何感想呢?我们要理解老师的苦,我们两人带儿子都觉得辛苦,幼儿园老师要带近40个“熊孩子”,情绪偶有失控,言语有时不免过重,我们都可以理解,你说是吗?老婆点头称是。<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三、提供支持,家长要成“合伙人”</font></b><br></h3> <h3>  孩子要健康成长,家长要学会和学校、老师合作,力争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汇聚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尽力避免单打独斗。要想成为教育“合伙人”,这就需要在学校或者老师需要帮助时候,及时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情感或事务上支持,让老师感到自己“不是一人在战斗”。比如,在班级建立之初时候,班级需要组建家委会,家长要积极报名,并根据自己所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般而言,在不过多占用自己时间、精力的前提下,我们要听从老师“召唤”,及时伸出援手,弥补老师在精力上的不足,能力上的缺失,让教育“拼图”完美化;又比如,在老师和其他家长产生误会时,我们可以发挥“第三方”的角色优势,及时介入,站在家长的角度对产生误解的家长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老师的苦心,促使双方达成共识,让家校沟通能顺畅进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教育效果。<br></h3> <h3>  总而言之,家长和老师沟通时候本着真诚、热情、有礼有节的基本原则,明晰边界,热情而不打扰;理解共情,同理而不“过度”,在时间、情感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汇聚家校合力,让老师和家长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br></h3> <h3>(本文发表于《家长》杂志2018年第9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