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0月20号上午,课题组带头人,景德镇市教研所冯晓敏老师莅临第一小学音乐室开展核心素养课例研讨。研讨的主题是三位参与实验课程的老师谈一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来自一小的课题组两位音乐老师分别准备了两堂交流展示课。</h3><h3> </h3> <h3> 在上课前,课题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进行集中探讨,各抒己见。</h3><h3> 第十七小学陈老师发言总结教学中的问题:
1、课堂中学生不看课本,课文没有标注拼音,学生看不懂。
2、课堂纪律差,音乐活动学生会在地上打滚。
3、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律性差,更加重视游戏感。
4、教参编排的课堂内容太多,一节课完成不了。</h3><h3> 第一小学黄老师发言:</h3><h3>1、课本是老师用的,学生不认识字没关系,老师可以通过示范、讨论、接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记住歌谣内容。
2、实验教材学生容易掌握,建立一年级学生的恒拍感很重要。
3、“中央院的教材”编排得很合理,依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有步骤地有效地帮助孩子正确掌握音准,形成音高概念。
4、每节课达到学生能有理解地、完整、有韵律地朗读就好。要求不要过高,学生的参与的过程更重要。</h3><h3> 第一小学朱老师发言:
1.几点感受:
(1)运用“新体系”方法教学课堂活跃:运用新体系的教学方法,孩子上音乐非常有意思,参与度极高,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恒拍感等非常有效。
(2)对比人教版:而运用人教版的教材时就发现,孩子会很茫然,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太难了。又要记歌词还要掌握音准,还有对他们来说较为复杂的节奏,孩子们不知所措。但我们也试着运用新体系的“拆解方式”(即:在各种有目的的音乐活动用反复完整聆听作品,让学生从节奏、理解歌词、想象、音准、各种互动中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完成歌曲的学习。),降低难度有梯度地进行,效果比之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即:分句带唱法)好很多。
(3)音准的解决:以前的教学,学生的音准问题还是有难度,学生离开琴就唱不准。因为人教版的教材一上来,第一首歌就出现了很多音。而中央院用的教材是从儿歌入手,节奏、恒拍、音色及音乐想象力,从感知着手,音高也是根据儿童认知规律有步骤地出现。加上运用“新体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慢慢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形成固定音高。<br></h3><h3>2.实验时碰到的困惑:
(1)书上出现很多音乐素材,我们找不到;
(2)每一课的内容过多,40分钟完成不了。<br></h3><h3> 最后,市音乐教研员冯晓敏老师就上述三位老师的探讨和疑惑进行了解答:
1. 关于歌词理解问题:
儿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节奏韵律朗读、想象、交流,可以用实物、PPT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歌词的目的及重点还要让在对作品的意境把握(想象),及节奏的韵律、恒拍感的形成上。
2. 关于纪律问题:
首先我们要正视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这是孩子的特征,教师不能因为这个或跟孩子生气。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到小学,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成才会形成纪律,所以我们教师在前面几节课就是要通过音乐活动建立音乐课的规矩。慢慢建立一些常规的指令动作,这样有效地节约出管纪律的时间。礼貌、礼仪、安全教育都要不时地渗透在教学之中。陈肖璟老师有一点说得很好,那就是与孩子要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孩子爱上你,喜欢你,这也是解决纪律的方法之一,有个人魅力、音乐魅力、组织能力等。
3. 关于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的问题:
理解能力差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共性,他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不擅长,但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扬长避短”,好好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语言要生动活泼,语速要慢,语音语调表情要夸张富有表现力,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进入音乐的情境之中。规范有表现力地示范引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4. 关于教材内容过多的问题:
教材只是一个媒介,主要是抓住这一课是通过这些内容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以这个为依据,有选择性、有详略地运用教材中的内容。
还有就是,可能因为我们才刚开始运用“新体系”的方法进行教学,还不太适应,在熟悉的过程之中,以后操作运用自如了,可能效率会提高一些。<br></h3><h3> 接下来,两位老师开始常规课教学展示。</h3> <h3> 首先,第一堂课是由第一小学朱竹韵老师执教《第四课》。此课类型是对前三课的复习和总结,内容丰富,活动有效。第一个活动《大鼓和小鼓》,朱老师带领学生模仿敲击大鼓和小鼓的动作,用“咚咚”和“嗵嗵嗵”的发声区别音色和强弱,很快,学生们掌握了二声部的节奏。</h3> <h3> 接着,朱老师引导孩子们拍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体验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部位带来不同的声响。</h3><h3> 随后,听录音《英国步兵行军曲》,带领学生用大鼓和小鼓的动作拍恒拍。然后用拍击自己身体的方式和两位小朋友互相拍的游戏方式,加深学生对进行曲式音乐的体验,逐步形成对行进,英武,挺拔音乐形象的经验认知,同时巩固恒拍感。</h3><h3> 在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小彩旗复习“小蚂蚁”对圆形,散开和集合三个队形的操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横排队形训练,出示图示,敲击大鼓准备,“小蚂蚁们”秩序井然。</h3><h3> </h3> <h3> 最后,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小蚂蚁”的故事情境,从绘声绘色的朗诵童瑶《小蚂蚁》——《庆丰收》——《小蚂蚁要睡觉》,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音乐要素的重要性,体验到音的高低和长短带来的变化。</h3> <h3> 第二堂交流课由第一小学的黄远恒老师执教《第三课》。</h3><h3> 首先,孩子们在教室门口排成两列,黄老师拿着双响筒敲击恒拍,带领学生们念《跟着走》围成圆圈,并引导孩子们根据地标调整队形。</h3><h3> 黄老师即刻开始念童谣《叫名字》,伸出双手食指模仿蚂蚁的触角,孩子们聚精会神,跟随着老师做动作念童谣。</h3> <h3> 然后,黄老师开始带领众“小蚂蚁们”进行操练啦!“小蚂蚁们”个个精神抖擞,聚精会神的看着老师手中挥出变换的三种不同颜色的彩旗,井然有序的操练出各种队形。</h3> <h3> 最后,黄老师念童谣《大鼓和小鼓》,分组表演,在老师的指挥下,“小蚂蚁们”尝试第一次排练二声部的节奏,初见成效。小朋友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h3> <h3> 此次研讨活动是课题组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常规课交流,为今后课题组的老师们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指引。<br></h3><h3> 课后,冯老师生动全面的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评价:</h3><h3>1、朱老师的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及表现质量都很高。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三、四节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准确地进行二声的节奏配合,最主要是学生还是带着音乐想象进行的有效配合。透过学生的表现,不难看出朱老师平常音乐课落实得很到位。但就这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编排不是很合理,老师的游戏要求和指令不够明确。在课堂中还要注意建立音乐课堂的规矩,适时渗透安全教育及礼节礼貌。如:在游戏过程中不要相互碰撞;大家都是好朋友乐器轮流来使用;</h3><h3>2、黄老师是一位很有激情的老师,自身感染力很强,加上参加了第十六期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对“新体系”的理解比较熟悉一些,操作得也比较顺一些。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恒拍的建立,教学步骤清晰也较为合理。但是对一年级学生说话的语速稍快,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得重视现场学生的气氛,而忽略了对孩子音色的要求及引导。大鼓和小鼓除了力度的大小,还有音色的区别。强的力度,但音色也要美,不能炸;弱的力度,声音也要立起来,不能蹋了。这个都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学生才能慢慢提高审美能力。教学还可以有层次要求,在有时间、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只停留在一个层次,根据各班的学习情况决定提升高度的不同。班与班之间允许有差异性。
经过市音乐教研员冯老师的点评和分析,让参加实验的三位老师受益匪浅,对如何上好新体系实验班课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h3> <h3>撰文:朱竹韵
摄影(摄像):冯晓敏,朱竹韵等
指导:冯晓敏
制作:景德镇市音乐中心教研组<br></h3>